7岁儿童营养餐-
精品文档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
按解剖结构分为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
经、脊神经)
,按其功能又分为躯体神经系统 和自主神经系统。神经
系统疾病指神经系统与骨骼肌由于血管疾病、感染、变性、肿瘤、遗
传、 中毒、免疫障碍、先天发育异常、营养障碍和代谢障碍等所致的
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
感觉和反射障碍,
如病变累及大脑时,
常出现意识障碍与精神症状。
2.
除第Ⅰ、Ⅱ对脑神经进入大脑外,其他
10
对脑神经均与脑干相互
联系 。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主要支配头面部。其中第Ⅲ、
Ⅳ、Ⅵ、Ⅺ、Ⅻ对脑神经为运动神经;第 Ⅰ、Ⅱ、Ⅷ对脑神经为感觉
神经;第Ⅴ、Ⅶ、Ⅸ、Ⅹ对为混合神经。
3.
舌 咽、迷走神经彼此相邻,有共同的起始核,常时间受损,表现为
声音嘶哑、
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
称延髓麻痹或真性球
麻痹,临床习惯之一球麻痹。
4.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所组成。脑又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
脑。
5.
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额叶与躯体活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
有关;颞叶与听 觉、语言和记忆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
有关;
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
边缘系统
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6.内囊: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称
为“三偏综合征”
。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7.
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质 及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
反射,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
8.
下丘脑对体重、体温、代谢、饮食、内分泌生殖、睡眠和觉醒的生
理调节起重要作用,同时与人的行为 和情绪有关。
9.
小脑:其功能为调节肌张力、维持身体平衡,控制姿势步态和协调
随意运动。
小脑病变可引起共济失调、
平衡障碍和构音障碍,
见于肿
瘤、脑血管病、遗传变性疾病等。
10.
脑干是生命中枢,脑干网状结构能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
11.脑干病变的特点:交叉性瘫痪、意识障碍、去大脑强直、定位体
征
(如两侧瞳孔极度缩小,
两眼球同侧偏斜提示脑桥病变;
循环呼吸
功能严重障碍提示延髓损伤。
)
12.
脊髓的主要功能:传导功能、反射功能。
13.
在普 通光线下瞳孔的直径为
3~4mm
,瞳孔直径小于
2mm
为瞳孔
缩小 ,大于
5mm
为瞳孔散大。
14.
瞳孔的大小:瞳孔散大见于动眼 神经麻痹、颞叶沟回疝、视神经
病变或阿托品类药物中毒;
瞳孔缩小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 ,
如
脑桥出血、脑室出血压迫脑干或镇静安眠药中毒等。
15.
脑 膜刺激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脑水肿及颅内
压增高等。
16.脑
脊
液
压
力
测
定
:
一
般采
用
腰
椎
穿
刺
测
量
法
,正
常
为
80~180mmH2o
。
17.
高 颅压性头痛:头痛常为持续性的整个头部胀痛,阵法性加剧,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伴有喷射状呕吐及视力障碍。
18.
颅外局部 因素所致头痛常见的局部因素:眼源性头痛、耳源性头
痛、鼻源性头痛。
19.
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
嗜睡:是意 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出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
但能被唤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 停止刺激后
病人又继续入睡。
2)
昏睡:是较嗜睡重的意识障碍 ,病人处于昏睡状态,正常的外界
刺激不能唤醒,需大声呼唤或较强烈的刺激才能使其觉醒,可作
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很快入睡。
3)
浅昏迷:意识 完全丧失,可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
物及声、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的疼痛刺激可有回避 动作及痛
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
光反射存在,生命体征 无明显改变。
4)
中昏迷:对外界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少。对强 刺激的防
御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
命体征发生变化。
5)
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
运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生
命体征明显变化,如呼吸不规则,血压下 降等。
20.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21.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检查项目: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2.
言语障碍:可分为失语障碍和构音障碍。
23.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
24.
肌力:是受试者主动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
25.
肌力的分级:
分级
临床表现
0
级
1
级
2
级
肌肉无任何收缩(完全瘫痪)
肌肉可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不能活动关节)
肌肉收缩可引起关节活动,但不能抵抗地心引力,即不能抬
起
3
级
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
级
肢体能作抗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
5
级
正常肌力
26.
三叉神经痛: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闪电样反复发
作的剧痛,又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27.
扳机点: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突发的剧痛,似触电、刀割、
火烫样疼痛,以面 颊部、上下颌或舌疼痛最明显;口角、鼻翼、颊部
和舌等处最敏感,轻触、轻叩即可诱发,故有“触发点 ”或扳机点之
称。
28.
三叉神经疼痛的首选药物为卡马西平。
29.
面神经炎: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又称为特发性面 神经麻痹,或称贝尔麻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0.
面神经炎表情肌瘫痪:一侧面部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
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完全;
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
称为贝尔征;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 露齿时更明显)
;吹
口哨、鼓腮不能及食物残留病侧齿龈等。
31.
面神经炎治疗原则:
①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②
减轻面神经水肿;
③
缓解神经受压;
④
促使功能恢复。
32.
面神经炎急性期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
33.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
吉兰
-
巴雷综合征< br>(
GBS
)
,主要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广泛炎症性节段性脱髓鞘和小血
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
34.
吉兰
-
巴雷的首发 症状常为四肢对称性无力。直肠和膀胱括约肌功
能多无影响。
35.
蛋白< br>-
细胞分离现象:典型的脑脊液改变为细胞数正常,而蛋白质
明显增高(为神经根的广泛 炎症反应)
,通常在病后第
3
周最明显。
36.
呼吸麻痹 是
GBS
的主要危险,
对有呼吸困难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和人工辅 助呼吸。
的病因治疗: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
3 8.
脑血管疾病
(
CVD
)
:
是指在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 的基础上发生
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9.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神 经功
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
24
小时以上,包括脑梗死、脑出
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40.
脑部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系统和椎
-
基底动脉系统。
41.
因脑组织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所以对缺血缺氧损害十分敏
感。
42.
脑血管疾病病因: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43.
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
不可干预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种族、遗传等,男性脑卒中
发病率高于女性。
2)
可干预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
酸血症 、吸烟、酗酒、体力活动少、高盐饮食、超重、感染等。
高血压是各类型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吸烟、
酗酒均为重要的危险因素。
44.
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指发病前的预防。对有卒中倾向,尚无
卒中病史的个体,
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
各种危险因素,
达到使脑血管疾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
发病 前
的预防、
防治心脏病、
防止血脂异常、
防治糖尿病、
戒烟戒酒、< br>其他。
45.
二级预防(了解)
:是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 病人,通过
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
对所有可预防的干预因素进行治疗,
以达
到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
减轻残疾程度。
预防病因、
抗血
小板凝 聚、治疗
TIA
、防止卒中后认知障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
: 由颅内动脉病变致脑动脉一过性供血
不足引起的短暂性、
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表现为供血区神经
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
发病机制(了解)
:血流动力学改变、微栓塞、脑血管狭窄或
痉挛。
临床特点:
①
50~70
岁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②
多伴有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
高血脂和心脏病等
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③
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短暂,多在
1小时内恢复,最多不超过
24
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④
可反复发作,且每次发作表现相似。
49.
不同动脉系统
TIA
表现: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
治疗要点:
TIA
是卒中的 高危因素,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
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
①
病因治疗是预防
TIA
复发的关键。
②
药物预 防:抗血小板凝聚、抗凝(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
肝素和华法林)
、
钙拮抗剂
(防止血管痉挛,
增加血流量,
改善循环)
、
中药。
③
手术和介入治疗。
52.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53.
血流中断而发生 缺血、缺氧坏死,引起偏瘫、失语等相应的神经
症状和体征。
54.
脑动脉粥样硬化为脑血栓形成最常见和基本的病因。
55.
睡眠状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失水等致心排血量减少、血压
下降、血流缓慢的因素,均可促进血栓形 成。
56.
治疗时间窗是指脑梗死后最有效的治疗时间,
包括再灌注时间窗 ,
一般认为是发病后
3~4
小时以内,最多不超过
6
小时。
57.
脑梗死临床特点:
①
多见于
50
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
病者;
②
安静或休息状态发病,
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
无力等前驱症状或
TIA
发作;
③
起病缓慢,症状多在发病后
10
小时或
1~2
天达到高峰;
④
以偏瘫、
失语、
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局灶定位症状为
主;
⑤
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58.
头颅
CT
是最常用的检查,呈低密度影。
是脑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60.
卒中单元是为卒中病人提供药 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
理康复、
健康指导和提高疗效的组织系统,
由多科医 生参与,
包括神
经科医生和护士、
物理治疗师、
职业治疗师、
语言训 练师、
心理医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营养师和社会工作者。
61.
急性期治疗:
①
早起溶栓:
在发病后
6
小时以内进行溶栓使血管再通。
溶栓
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
激酶。应用溶栓药物期间应 严密监护病人。
②
调整血压:
急性期应维持病人血压于较平时稍 高水平,
以保
证脑部灌注,防止梗死面积扩大。
③
防止 脑水肿:
严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急性重症脑梗死的
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
④
控制血糖。
⑤
抗血小板凝聚
⑥
抗凝治疗
⑦
脑保护治疗
⑧
高压氧舱治疗
62.
溶栓和抗凝治疗:应严格掌握药 物剂量,监测出凝血时间和凝血
酶原时间,观察有无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表现。
63.
甘露醇:选择较粗大的静脉给药,以保证药物能快速静滴(
250ml在
15~30
分钟内滴完)
,注意观察用药后病人的尿量和尿液颜色,准
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定时复查尿常规、血生化和肾功能,观察有
无药物结晶阻塞肾 小管所致少尿、
血尿、
蛋白尿及血尿素氮升高等急
性肾衰竭的表现;
观察有无 脱水速度过快所致头痛、
呕吐、
意识障碍
等低颅亚综合征进行鉴别。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64.
语言障碍:分析题
65.
脑栓塞(选择)
: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
粥样 硬化斑块、
脂肪、
肿瘤细胞、
空气等)
随血液进入颅内动脉系统,
导 致血管腔急性闭塞,
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出现局灶
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 状和体征,约占脑梗死的
15%~20%
。
66.
栓子来源:
①
心源性,
为脑血栓最常见 病因,
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栓塞中
最常见的病因;
②
非心源性
67.
脑栓塞临床表现:
①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所致以青壮年为主,
冠心病及大动脉粥样
硬化所致以中老年多见;
②
安静与休息时均可发病;
③
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高峰
(是所有急性脑血
管病中发病速度最快者)
;
④
以偏瘫、
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要表现,
有无意识障碍 及
其程度取决于栓塞血管的大小和梗死部位与面积,
重者可表现为突发
昏迷、全身抽搐 、因脑水肿或颅内高压继发脑疝死亡。
68.
脑栓塞头颅
CT
,< br>检查发病后
24~48
小时内病变部位呈低密度影像。
69.
脑栓塞治疗,尽可能恢复脑部血液循环,因本病易并发脑出血,
溶栓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空气栓塞,
指导病人采取头低左侧卧位,
进行高压氧舱治疗。脱水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心功能 。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70.
脑出血:指原发 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出血,占
急性脑血管病的
20%~30%
。年发 病率为(
60~80
)
/10
万人,急性期
病死率为
30% ~40%
,是病死率最高的脑卒中类型。
80%
为大脑半球
出血,脑干和小脑 出血约占
20%
。
71.
脑出血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合并细、小动 脉硬化;基底节区出血
占全部脑出血的
70%
(以壳核出血最为常见)
。因壳 核、丘脑出血常
累及内囊,
并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
又称内囊区出血。
壳核出
血称内囊外侧型。
脑出血后,
出血形成的血肿和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
引起颅内压升高,
使脑组织受压移位,
形成脑疝。
脑疝是导致病人死
亡的直接 原因。
72.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出血量小 者,
可表现为单纯某一症状或体征,
无全脑症状或较轻;
出血量大者,
发病后立即昏迷,
全脑症状明显,
出现脑水肿或脑疝。
发生在脑干的出
血, 即便出血量不大,病情也较凶险。
73.
脑出血临床特点:
①
多见于
50
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冬季发病率较高;
②
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多无前驱症状;
③
起病较急,症状多于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
④
有肢体瘫痪、< br>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和剧烈头痛、
喷射状呕吐、
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⑤
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74.
不同部位的出血表现:
①
< br>壳核出血:
最常见,
病人常出现病灶对侧偏瘫、
偏身感觉障
碍和同向性 偏盲(三偏征)
,双眼球不能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
②
丘脑出血
③
脑干出血:
绝大多数为脑桥出血,
脑桥出血病人常表现为突
发头痛、呕吐、眩晕、复视、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大量出
血 者(血肿大于
5ml
)
,病人立即昏迷、双侧瞳孔缩小如针尖样、呕
吐咖啡色 样胃内容物(应激性溃疡)
、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衰竭
和四肢瘫痪,多于
48小时内死亡。
④
小脑出血
⑤
脑室出血
⑥
脑叶出血
75.
脑出血 实验室检查,头颅
CT
是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发
病后即刻出现边界清楚的高密 度影像。
76.
脑出血治疗原则:
①
脱水降颅压;
②
调整血压;
③
防止继续出血;
④
减轻血肿所致继发性损害;
⑤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⑥
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77.
治疗要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①
一般治疗,
卧 床休息,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保持肢体的功能位,鼻饲,预防 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②
脱水降颅压,
脑出血后
4 8
小时脑水肿达高峰;
可选用药物,
20%
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
③
调控血压,
脑出血急性期一般不予应用降压药物,
而以脱 水
降颅压治疗为基础。
脑出血病人血压降低速度和幅度不宜过快、
过大,
以免 造成脑低灌注;
血压过低者,
应进行升压治疗以维持足够的脑灌
注。
④
外科治疗,壳核出血量大于
30ml
,小脑或丘脑出血大于10ml
,或颅内压明显增高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开颅血肿清除、
脑室穿刺引流、< br>经皮钻孔血肿穿刺抽吸等手术治疗。
一般认为手术应
在发病后
6~24
小时内进行。
⑤
亚低温疗法,
局部亚低温治疗是脑出血的一种新的辅助治疗
方法。
⑥
康复治疗,早期将患肢置于功能位。
78.
发病时间 及病情发展的速度;是否存在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
意识障碍、烦躁不安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及其严重 程度。
79.
脑出血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2~4
周,抬高床头15
度
~30
度,减轻
脑水肿。昏迷或有吞咽障碍者,发病后第
2~3
天遵医嘱予鼻饲饮食。
脑出血病人发生意识障碍,常提示出血量大、继续出血或脑疝形成 ,
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功能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
告知医生。
甘露 醇应在
15~30
分钟内滴完,
避免药物外渗。
注意甘露
精品文档< br>
7岁儿童营养餐-
7岁儿童营养餐-
7岁儿童营养餐-
7岁儿童营养餐-
7岁儿童营养餐-
7岁儿童营养餐-
7岁儿童营养餐-
7岁儿童营养餐-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21: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7044.html
-
上一篇:第十四讲神经系统疾病
下一篇:内科学神经系统疾病多选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