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主题曲-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可以用国家免疫规划类疫苗进行预防,以保护易感者为主的 能达到控制乃至消灭
疾病发生的这类传染病。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 br>(
OPV
)
、
麻疹疫苗
(
MV
)
、
百白破混合疫苗
(
DPT
)
、
乙肝疫苗
(
HepB
)
、
卡介苗(
BCG
)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麻风、 麻腮风、
A+C
、白破。
几种主要的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
、麻疹(俗称“醋子”
)
、新生儿破伤
风、
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监测与控制的原则
疫情信息的报告与监测;
疫情的核实、调查和报告;
血清学
/
病源学监测;
爆发疫情的处理;
《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医疗机构和采 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
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 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
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按卫生部规定对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麻疹等传染病进行专门报
告和管理。
专报系统应比常规报告系统敏感。
20
世纪
90
年代起:手工报表;
2004
年以后:起用网络报告形式。
《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3.0.0 .3
版,包括:
AFP
监测、麻疹监测、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接种率监测、 接种异
常反应监测、
15
岁以下乙肝监测
6
块内容。
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病种:脊髓灰质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
最新要求:要对乙脑、流脑流行区进行监测。
方式:
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报告
AFP
、
麻疹、
新生儿破伤风病例,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每
10
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进行主动监测,
查看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
住院日志等资料,
主 动搜索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并做好记录。
新生儿破伤风 应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主动监测,主要由乡镇防疫医师进行
主动搜索和报告。
“
零”病例报告制度: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无
AFP
、麻疹、新生儿破伤风 病例时,也应每
10
天向所在地
县级疾控机构进行
AFP
、麻疹、新 生儿破伤风“零”病例报告。
血清学监测
①病例血清学诊断:
麻 疹(所有疑似病例包括暴发病例在发病
7~14
天内采血)
。出疹
3
天内采集的血
标本,
IgM
阳性率为
70%
左右;阴性者要求采第< br>2
份血标本。
②免疫成功率监测:
(根据上级疾控机构布置的任务开展。
)
监测对象
——
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 疹疫苗分别为完成基础免疫后
1
个月的儿童。卡介苗为完成接种后
12
周的儿 童。
监测人数
——
每种疫苗
30~50
人。
③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
根据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布置的监测任务开展。
)
监测内容: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脑、流脑。
监测对象:<
1
岁 、
1
~
2
岁、
3
~
4
岁、
5~
6
岁、
7
~
14
岁、
15
~
19
岁、≥
20
岁年
龄组健康人群。发病主要为成人的疾病,可适当调整监 测对象的年龄范围。
< br>监测人数:
每个年龄组、
每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样本数为
30
~
50
人。
病原学监测:
可用于病例确诊、病原学分型鉴定、分析病原有否变异或是否输入等。
发病早期采集血标本(麻疹)
、脑脊液标本(流脑、乙脑)
、皮肤出血点( 流
脑)
、粪便标本(脊灰)等,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
调查与控制
核实爆发疫情的存在
。
划定疫源地范围
:根据病例活动范围确定。
传染源管理:
隔离传染源:以住院隔离为主。隔离时间一般为该病的一个最长传染期。
病例个案调查并记录:
(病例个案调查表)
登记接触者:写明接触方式,如同居室、同玩耍、同桌、同托、同班等。
病例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每例
AFP
病 例都要进行病原学诊断,麻疹至少对最
初
5
~
10
例进行血清学诊断 。
(以核实诊断,证实是否发生暴发。
)
切断传播途径:如控制 食物和水;排泄物管理;开窗通风;禁止集会;疫
源地消毒、杀虫等
保护易感人群: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等。
疫情分析:
疫情三 间分布;寻找首发病例,推断续发病例,分析传播因素
和传播途径,评价控制效果。
调查报告:
< br>包括前言;描述暴发过程;分析暴发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所采取的控制措
施和效果评价;疫情 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和建议。
AFP
病例常见的包括以下
14
种疾病
:
脊髓灰质炎;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GBS
)
;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多神经病(药物性,有毒物质引起的、原因不明性)
;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
/
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
急性多发性肌炎;
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
短暂性肢体麻痹。
高危
AFP
病例
——
年龄小于
5
岁、< br>接种
OPV
次数少于
3
次或服苗史不详、
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 粪便标本、临床怀疑为脊髓灰质炎的
AFP
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
2
例或
2
例以上 的临床符合
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不满
2
个月
AFP
监测病毒学分类标准:
脊灰确诊病例
;
脊灰排除病例;
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VDPV
)病例
;
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
;
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VDPV
)病例:
从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VDPV
)
, 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诊
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如发生
2
例或
2
例以上相关的
VDPV
病例,则视为
VDPV
循环
。
AFP
的监测和控制
AFP
主动监测:
主动监测医院:
包括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
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
医院每旬要开展本院的
AFP
病例的主动搜索;
县级
CDC
每旬对
AFP
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
乡镇卫生院每旬开展主动搜索工作。
方法:
监测人员查阅监测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内
科)
、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门诊日志、出入院
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
AFP
病例,并
记录监测结果。
AFP
主动监测医院
/
乡镇卫 生院应于次旬
2
日前向县级
CDC
报告“
AFP
监测医院旬 报
表”
;
AFP
主动监测医院
/< br>乡镇卫生院如经过核实未发现就诊
AFP
病例,应进行
“零”
病
例报告。
县级
CDC于次旬
3
日前以网络数据库形式上报
“
AFP
监测医院旬报汇总 表”
;
同时
将对监测医院主动搜索的情况填入“
AFP
病 例主动监测记录表”
,于次月
3
日前录入
数据库上报。
AFP
病例调查:个案调查
/
病例随访(
1
)
< br>接到
AFP
病例报告后,县级
CDC
应在
48
小时内 由专业人员开展个案调查,同时在临床医师
配合下,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
。主要内容:
核实诊断,排除非
AFP
病例:
了解发病经过:
神经学检查:
填写个案表: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主题曲-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主题曲-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主题曲-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主题曲-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主题曲-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主题曲-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主题曲-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主题曲-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8:2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6814.html
-
上一篇:护理综合专业考试试题
下一篇:乡村医生定期考核试卷(1)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