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面部激光多少钱儿科学重点总结(精华版)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9 13:38

fgr-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胥少汀)

儿科学重点总结
(
精华版
)


(一) 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
40
周(
280
天)。受孕最初
8
周称胚胎期,
8
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
28
天。

围生期:胎龄 满
28
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
7
足天。

1
、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
、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
1
周岁。

1
、小儿生长发育最 迅速的时期,身长
50→75cm,体重
3→9kg、
2
、易发生消化不良和 营养缺乏。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
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
1
周岁后到满
3
周岁。

1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
、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
、喂养指导。

4
、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
3
周岁后到
6

7
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
6

7
岁)到青春期(
13

14
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


1



1



11

12
岁到

17

18
岁;男孩

13

14
岁到
18

20
岁。第一节

生长发育规律
< br>婴儿期是第一
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一般规律为由上到
下、由近到远 、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二节

体格生长(重点)

(一)体格生长的指标

1
、体重:出生体重平均
3kg
, 生后第
1
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

3

9%
)。
1
岁体重平均为
9kg

2

12kg
2
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
2kg


体重计算公式:

<6
月龄婴儿体重(
kg
)=出生体重
+
月龄
0

7kg
7

12
个月龄婴儿体重(
kg
)=
6 +
月龄
0

25kg
2
岁~青春前期体重(
kg
)=年龄
2 +8

7

kg
2
、身高:

新生儿
50cm
,前半年每月增长

2

5cm
,后半年每月增长

1

5cm


1

75cm

2

85cm

2
岁以后每年长
5
7cm


2

12
岁身长计算公式

身长(
cm
)=年龄
7 +70

1



1



3
、头围

新生儿头围
34cm

3
个 月
40cm

1

46cm

2

48cm

5

50cm

15

54

58cm
,半岁
42cm


4
、胸围

出生时比头围小
1

2cm
,约
32cm

1
岁时与头围相等约
46cm


(二)骨骼的发育

1
、囟门

前囟:出生时

1

5

2cm

12

18< br>个月闭合。

后囟:
6

8
周闭合;颅骨骨缝
3

4
个月闭合。

2
、脊柱的发育:

3
个月抬头颈椎前凸;
6
个月会坐胸椎后凸;
1
岁会走腰椎前凸。

4
、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摄左手
X
线片。头状骨、钩骨
3
个月左右出现;
10
岁出齐,

10
个;
2

9
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约为小儿岁数
1


(三)牙齿的发育

乳牙多于生后
6
8
个月萌出,最早
4
个月,
12
个月未出牙可
视为异常 。乳牙
20
个,
2


2

5
岁 出齐。
2
岁内乳牙数为月龄减
4

6


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时开始;
6
岁萌出第一磨牙。


1



1



(四)运动功能的发育

2
个月开始抬头;
4
个月手能握 持玩具;
6
个月会坐;
7
个月
翻身;
8
个月爬;< br>9
个月站;
1
岁会走


2
岁会跳;
3
岁跑,骑三
轮车。

(五 )语言的发育
2
月发喉音;
3

4
个月咿呀发音并能笑出< br>声;
5

6
个月发单音认识母亲及生熟人;
7
8
个月发双重音;
9
个月懂再见;
10

11
个月模仿成人动作;
1


1

5
岁能说出物品及 自己的名字,
2
岁用简单语句表达需
要。

第一节

营养基础

(一)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

1、基础代谢:婴幼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
50

60%

1
岁以内婴儿约需
55kcal/

kg

d
) 。

2
、生长发育所需:小儿所特有。婴儿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
30

40kcal/

kg

d

,
占总 能量的
25

30%
。增加
1g
体重需能量
5kc al
。(特有)

3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SDA
):蛋白 质、脂肪和碳水化合
物,可分别使代谢增加
30%

4%

6%
。婴儿此项能量所需占总能

7

8%

< br>4
、活动所需:婴儿每日所需
15

20kcal/kg
。< br>
5
、排泄损失能量:婴幼儿这部分损失约占进食食物量的
10%
,每 日损失能量
8

11kcal/kg



1



1



1
岁以内婴 儿总能量约需
110kcal/

kg

d
),每三岁减去
10kcal
简单估计。
12

15%
来自蛋白质,
30

35%
来自脂肪,
50

60%
来自碳水 化合物。

(二)蛋白质:乳类和蛋类蛋白质具有最适合构成人体蛋白
质的氨基酸配比 ,其生理价值最高。

(三)脂肪: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主要供能营养
素,储 能、保暖、隔热和保护脏器、关节等组织的功能。婴幼儿
脂肪需要量
4

6g /

kg

d
)。

(四)碳水化合物:糖类所供 给的的能量为总能量的
45%
(婴
儿)~
60%
(年长儿),一般占
50%


(五)维生素与矿物质:脂溶性(维生素

A


D

E

K
)及水溶性(
B
族和
C
)。

(六)水:婴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
70

75%
。内生水,混合膳
食约
100kcal
产生水
12ml
。第二节

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1
、母乳成分及量:

①初乳一般指产后
4
天内的乳汁:含球蛋白多,含脂肪较
少。

②过渡乳是产后
5

10
天的乳汁:含脂肪最高。

③成熟乳为第
11
天~
9
个月的乳汁。

④晚乳指
10
个月以后的乳汁。



1



1



2
、母乳喂养的优点


1
)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白 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乳糖多,微量元素较多,铁吸收率高,钙磷比例适宜。


2
)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


3
)母乳含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
脑的发育。


4
)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5
) 乳量,温度
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简便又经济。


6)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
化,随时照顾护理。


7
)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使母亲早日恢复;推迟月
经复潮,不易怀孕。


3
、喂养方法:尽早开奶,按需哺乳,每
2

4小时
1
次,每
次哺乳
15

20
分钟


4
、断奶:
4

6
个月起可添加一些辅助食品,
12
个月左右可
完全断奶。

(二)人工喂养:牛乳为最常用者


1
、牛奶


1
)牛奶成分:酪蛋白为主,不易消化。饱和脂
肪酸多,乳糖少,加
5
8%
的糖。矿物质成分较高,不利于新生
儿、早产儿及肾功能差的婴儿。牛奶含 锌、铜较少,铁吸收率仅
为人乳的
1/5



2
)牛奶制品:①全脂奶粉:重量
1

8
或体积
1

4
配制。②蒸发乳:③酸奶:④婴儿配方奶粉:接近母乳。⑤

1



1



甜炼乳、麦乳精等不宜作为婴儿主食。


3
)牛乳量计算法(重< br>点):一般按每日能量需要计算:婴儿每日能量需要(
100

120kcal

/kg,
需水分
150ml/kg

100ml

8%
糖的牛乳约能供应
100kcal,
故婴儿每日需加糖牛奶
1 00

120ml/kg
。例如一个
3
个月
婴儿,体重5
公斤,每日需喂
8%
糖牛奶量为
550ml
,每日需水
750ml
,除牛乳外尚需分次供水
200ml
。全日奶量可分为
5
次喂
哺。


2
、羊奶:叶酸含量极低,维生素
B12< br>也少,可引起巨红细胞
性贫血。


3
、代乳品:以大豆为主 的代乳品,可作为
3

4
个月以上婴
儿的代乳品。

(三)辅助食品的添加: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
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 、消化功能正常时添
加。第三节

蛋白质
-
热能营养不良

蛋白质
-
热能营养不良是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
种营养缺乏症, 主要见于
3
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

营养或饮食不当;疾病诱发。

(二)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先出 现的症状,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首先为
腹部,最后为面颊。Ⅰ度:体重低于
15?

25?
,Ⅱ度:体重低于
25?

40?
,Ⅲ度:体重低于
40?
以上。


1



1



(三)并发症:营养性贫血: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各种维生素缺乏:常见者为维生素
A
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
糖。

(四)治疗: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①轻度营养不良:热量自
120kcal/

kg

d

,
蛋白质自3g/

kg

d
)开始。

②中度营养不良 :热量自
60kcal/

kg

d

,
蛋白质自
2g/

kg

d
),脂肪自
1g/
kg

d
)开始,逐渐增加。

③重度营养不良:热 量自
40kcal/

kg

d

,
蛋白 质自

1

3g/

kg

d
) ,脂肪自
0

4g/

kg

d
)开始, 首先满足
患儿基础代谢需要,以后逐渐增加。促进消化:各种消化酶,补
充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 元素,肌注苯丙酸诺龙,食欲极差者可试
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处理并发症。第四节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
偻病

维生素
D
不足 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
3
岁以
下婴幼儿。

(一)病因

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
D
摄入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 过低
或比例不当;维生素
D
的需要量增加;疾病或药物影响。

(二)临床表现:好发于
3
月~
2
岁小儿


1
、初期:


1



1



多见于
6
个月以内,特别<
3
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
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Ⅹ线
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血钙浓度正常或稍
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
30

40
),碱性磷酸酶增高
或正常。


2
、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
育迟缓。

骨骼改变


1
)头部:①颅骨软化:多见于
3

6
个月婴儿。②方颅:
多见于
8

9
个月以上小儿 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④出牙延迟。


2
)胸廓:胸廓畸形多发于
1
岁左右小儿①肋骨串珠②肋膈
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
)四肢:①腕髁畸形:多见于
6
个月以上小儿,状似手镯
或脚镯;②下肢 畸形:
1
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O”型腿或
“X”型腿。


4
)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畸形。

血生化及骨骼
X线改变: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
磷乘积常低于
30
,碱性磷酸酶明显增 高。
X
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
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 增
宽,骨骺与骺端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
弯曲或骨折。



1



1



3
、恢复期:患儿临床状减轻至消失。血清钙磷数天内恢复,
碱性磷酸酶< br>4

6
周恢复,
X
线表现
2

3< br>周后恢复。


4
、后遗症期:多见于
3
岁以后小儿。遗留骨骼畸形。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清
25-

OH
D3
(正常
10
~80μg/L)和

1

2 5-

OH

2D3
(正常
0

03
0
、06μg/L)水平在佝偻病
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四)预防和治疗

1
、预防:自出生
2
周后即 应补充维生素
D
,维生素
D
每日生
理需要量为
400
~800ⅠU。

2
、治疗:


1
)一般治疗 :(
2
)维生素
D
制剂①口服法:每日给维生

D0

2

0

4
万ⅠU,或
1

25-

OH

2D3
(罗钙全)
0

5

2μg,
2

4
周后改为预防量。②突击疗法:肌注维生 素
D320

30
万ⅠU,
1
个月后随访若明显好转,改预 防量口服。第五节

维生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
D
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 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
4

月~
3
岁的婴幼儿。

(一)临床表现: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无热惊厥最常
见。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br>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



1



1
、诊断:血清钙低于

1

75


1

88mmol/L

7


7

5mg/dl

,
或离子钙低于

1

0 mmol/L

4mg/dl
)。


2
、鉴别诊断:

①低血糖症:血糖低于

2

2mmol/L


②低镁血症:血镁低于
0

58mmol/L


1

4mg/dl
)。

③婴儿痉挛症:突然发作,头及躯 干前屈,手握拳,下肢弯
曲至腹部,伴点头抽搐和意识障碍,发作持续数秒至数秒,脑电
图有高 幅异常节律,多伴智力障碍;

④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血磷高
>
3

23 mmol/L

10mg/dl
),血钙低<

1

75mmol/L

7mg/dl
),颅骨Ⅹ线可见基底节钙化灶。

(三)治疗


1
、急救处理: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或地西泮迅 速控制症
状,对喉痉挛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2
、钙剂治疗


3
、维生素
D
治疗第一节

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足月儿、早产儿和过期产儿的定义


1



1



1
、足月儿:指胎龄≥37
周至<
42
周(
259

293
天)的新生
儿。

2
、早产儿:指胎龄<
37
周(
259
天)的新 生儿

3
、过期产儿:指胎龄≥42
周(
294
天)的新生儿。

(二)足月产儿和早产儿的特点

1
、外观特点:

2
、生理特点:


1
)呼吸系统:肺液吸收延迟,则出现 湿肺。肺泡表面活性
物质由Ⅱ型肺泡上皮产生,妊娠
28
周出现羊水内,
35
周迅速增
加。足月儿生后第
1
小时内呼吸
60

8 0

/
分,
1
小时后降至
40

50
/
分。

早产儿因呼吸中枢相对不成熟,可有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 br>20
秒钟以上,伴心率慢<
100

/
分,并出现青紫);因 肺泡表面
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2
)循环系统:足月 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为
90

160

/
分;足月儿血压平 均为
70/50mmHg



3
)消化系统:新生儿易有 溢奶。早产儿在缺氧缺血、喂养
不当情况下,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生后
24
小时内排
出胎便,
3

4
天排完。新生儿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 力低,是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1



1




4
)泌尿系统:早产儿 肾小管排酸能力有一定限制,用普通
牛奶喂养时,可发生晚期代谢性酸中毒,改用人乳或婴儿配方
乳,可使症状改善。


5
)血液系统:新生儿脐血平均血红蛋白值为170g/
L。足
月新生儿白细胞计数为(
15

20

109/
L,
3

10
天降为(
10

12

109/
L,早产儿较低为(
6

8

109/
L;分类计数以中性粒
细胞为主,
4

6天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6
)神经系统:新生儿脊髓末端约在第三四腰 椎下缘,故腰
椎穿刺应在第四五腰椎间隙进针。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
反射如觅食反射、 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正常情况
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自然消失。早产儿胎龄越小,以上反射 很
难引出或反射不完整。在新生儿期,克氏征、巴氏征均可呈阳性
反应,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则不稳定,偶可出现踝阵挛。


7
)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 下脂肪薄,体表
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早产儿尤甚;产热依靠棕色脂肪,早
产儿棕色脂肪少 ,常出现低体温。


8
)能量和体液代谢:新生儿基础热能消耗为

50kcal/kg
),每日共需热量为
100

120kcal /g
。足月儿每日钠
需要量
1

2
mm
ol/kg

<32
周早产儿约需
3

4
mm
ol/ kg
;新生
儿生后
10
天内不需要补充钾,以后每日需钾量
1

2
mm
ol/kg

早产儿常有低钙血症。


1



1


< br>(
9
)免疫系统:新生儿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够
成熟,
I gG
能通过胎盘,但早产儿体内含量低。
Ig
A

IgM
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性
IgA
缺乏,使新生儿易
患感染性疾病。(
10
)常见的几种特殊的生理状态:①生理性黄
疸:②乳腺肿大。

(三)新生儿护理

1
、保暖:出生体重

1

0kg
的早产儿,适中温度为
35℃~33℃;

2

0kg
的早产儿为
33℃~32℃。

2、喂养:正常足月儿生后半小时喂母乳,按需哺乳。在无法
由母亲喂养情况下可首先试喂
1 0%
葡萄糖水
10ml/kg
,或给配方
乳,每
3
小时1
次。早产儿可试喂
10%
葡萄糖液
2ml/kg
,以后给奶量
2

5ml
,如能耐受,每次增加
1

2 ml
,直到每日需要热量。
体重
<1500g
者哺乳间隔时间为
1< br>~
2
小时,
>1500g

2

3
小时一
次。吸吮能力差或不会吞咽的早产儿可用鼻胃管喂养,仍有困难
者可用静脉高营养液。新 生儿生后应立即肌注维生素K
1


3
、呼吸管理:出现青紫间断供 氧,呼吸暂停早产儿可采用拍
打足底、托背呼吸、放置水囊床垫等法,无效时可使用药物治
疗, 常用氨茶碱或枸橼酸咖啡因。严重呼吸暂停时需用面罩或呼
吸机正压通气。


1



1


< br>4
、皮肤粘膜护理:脐带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脱落后如有粘
液或少量渗血,可用碘氟涂 抹,如有肉芽组织可用硝酸银烧灼局
部。

5
、新生儿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
第二节

新生儿黄疸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
、胆红素生 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的
2

多。


1
)红细胞数相对较多且破坏亦多。


2
)红 细胞寿命比成人短
20

40
天。


3
)来自肝及组织内的血红素蛋白和骨髓中的无效造血的胆
红素前体较多。


4
)血红素加氧酶在生后
1

7
天内含量高,使新生儿产生
胆红素潜力大。

2
、肝功能发育不成熟


1
)摄取胆红素功能差。


2
)形成结合胆红素功能差。


3
)排泄结合胆红素功能差。

3
、肠肝循环特殊:饥饿 、便秘、缺氧、酸中毒及颅内出血,
常可使新生儿黄疸加重。

(二)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1



1



1
、生理性黄疸:生后
2

5
天出现黄疸,一般情况良好,足
月儿在
14
天内消退, 早产儿
3

4
周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
儿一般<205μmol /(
12mg/dl
),早产儿<257μmol/

15mg/dl
)。

2
、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过早(出生
24
小时内);血清 胆
红素足月儿>205μmol/(
12mg/dl
),早产儿>257μmol/< br>(
15mg/dl
);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
>2
周,早产儿
>4
周);黄
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5μmol/(

1

5mg/dl
)。第三节

新生儿溶血病
< br>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
IgG
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
环,发生同种免疫反 应而引起的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以
ABO
系统血型不合为最常见,其次是< br>RH
系统
血型不合。
ABO
溶血病中,母亲多为
O
型 ,婴儿为
A
型或
B
型;
RH
溶血病以
RhD
溶血病为最常见,其次为
RhE
溶血病。未结合胆红
素水平较高时,可引起胆红素脑 病。

(一)临床表现:
RH
溶血病症状较
ABO
溶血病者严重。

1
、胎儿水肿:宫内溶血严重者为死胎。

2
、黄疸:黄疸发生早, 多在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常迅
速加重,血清胆红素上升很快。

3
、贫血:肝脾大多见于
Rh
溶血病。

4
、胆红 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
2

7
天,早产
儿尤易发生。首 先出现嗜睡,喂养困难,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

1



1

fgr-


fgr-


fgr-


fgr-


fgr-


fgr-


fgr-


fgr-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3:3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6423.html

儿科学重点总结(精华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