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5898-
462
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体会。方法
对
485
例患儿进行隔离,做好消
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 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对
392
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 育。结果
485
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
短了住院天数,
痊愈或好转出 院。
结论
本病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
只有通过提高患儿
的免疫 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
【关键词】传染病
手足口病
护理措施
手足口病是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
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
前儿童,
尤以≤3
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4
岁以内占发病数
85
%~
9 5
%。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多见。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
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一般
3
~
7
天。患者在发病
1
~
2
周自咽部 排出病毒,
约
3
~
5
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疱疹液中含大量 病毒,
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主要通过消化道、
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
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 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
日常接触传播,
还可经口传播。
此病传染性较强,
传播途径又很复杂,
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
大流行。
轻症患 者发病初期先有发热、
咳嗽、
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
主要症
状 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大腿上段出现丘、疱疹,疱
疹呈圆形或椭圆 形,疱疹液较浑浊,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
,
愈后不留痕
迹,一般< br>1-2
周可以自愈或治愈,不留下后遗症。重症患儿多数由
E V71
引起的,
E V71
是
肠道病毒中的一种,侵入人体后就会迅速攻击心 、肺、脑等重要器官
[1]
。其特点是发病快,
死亡率可达
80%
。 重症患儿临床表现:可无皮疹
;
先发热、头痛、呕吐等,后出现皮疹;病
情凶猛,进展 十分迅速,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
[2]
、脑脊髓
炎、神 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等[
3
]临床表现,主要死亡原因为脑干脑炎,
神 经源性肺水肿。
在流行期间护理好手足口病病人尤为重要。
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
可持 续
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加强手足口病患儿的
护 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2009
年
4月
1
日~
2011
年
10
月
30
日我 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
462
例,经过我们精心护理和采取严格的消毒
隔离技术管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462
例中,
男
245
例,
女
217
例,
年龄
3
个月~
14
岁,
其中
3
个月—
3< br>周岁有
203
例,
3
周岁到
5
周岁有
112
例,
5
周岁到
7
周岁有
58
例,
7
到
14
周岁有
89
例;住院天
数为
7
—
20
天,平均为
12
天。合并心肌炎
28
例
,
主要 表现突然呼吸急促
,
心律快而不规则,
有心肌酶学改变;合并胃肠道症状者
1 9
例
,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合并脑膜
炎者
21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出现抽搐和惊厥者
10
例,窒息者
1
例,
病重者
12
例。
根据病情给予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
3
—
15d
后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消退,
经过 及时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
455
例患儿均救治成功,痊愈出院,
7
例因家长 发现不及时
延误治疗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
护理体会
2.1
病情观察
2.1.1
病情观察方法
手足口患者来诊时首先要掌 握手足口轻症和重症的早期识
别,根据卫生部
2010
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要求对
3
岁以下的患儿有以下症状者:
1)
持续高热不退;
2)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
呼吸、心率增快;
4)
出冷汗、
末梢循环不良;
5)
高血压;
6)Pb
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 增高;
7)
高血糖等,有可能在短期内发
展为危重病例,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工
作中发现重症患儿臀部 皮疹不明显或皮疹往往较小,
数量较少。
食欲较差,
常常几天没有很
好进食。 而且发病年龄小、嗜睡、精神倦怠、肢体抖动、惊跳、持续发热提示
HFMD
患儿
可能 合并神经系统的损伤,病情凶险,应及时处理。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中枢神经,
呼吸及循环系统严 重并发症,病死率高[
4
]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观察和早期干预很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患儿的预后
2.1.2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发生时,
病儿常以发热起 病,
其热度不等,
也有不发热者,
但以低热者居多
约点半数。且常伴有流涎、 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为主要
特征。口腔疱疹见于舌、颊粘膜、硬腭、 口唇、咽及扁桃体,约
3mm
大小,并迅速破溃形成
溃疡。皮疹多见于手足远端、手指 指间,足跟边缘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见,下肢及臀部
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样皮疹,初起为斑丘疹,后 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
3--7mm
如
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 ,周围有红晕。疱疹数目少的仅几个,多的几十个。
一般病程较轻而短,
多于
1
周左右痊愈,
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
如有继发感染常
使皮肤损害加重。< br>
2.1.3
具体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预防并发症发生。每
2-4 h
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有异常情况及时
报告医生处理。发现患儿有高热、头痛、呕吐、 易惊、肢体抖动、面色苍白、嗜睡、昏迷、
呼吸浅促、
心率增快等,
应警惕脑膜炎或心 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立即报告医生,
做好急救
准备工作。
备好各种抢救器材和药品做 到
“五定”
和随时处于应急状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2
严格消毒隔离
临床一旦确诊,
应将患儿及时隔离,
对患 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
7
~
10
天,
体温恢复
正常,
皮疹基本消退,
水疱结痂脱落才能解除隔离。
隔离病房内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 br>鲜。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2h
,医护人员做诊疗前后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 。
诊疗、
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物品如听诊器、
血压计等要擦拭消毒。< br>患儿的用
具、
呕吐物、
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对出院患儿 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
物品先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2h
,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 毒后方可收治病人。
2.3
发热的护理
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
不需 要特殊处理,
可让患儿多饮水,
保持皮肤清
洁卫生,给患儿穿宽松的棉质内衣、保持干 燥,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
。
体温在
37.5
~
3 8.5
℃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饮水等措施。体温
38
.
5
℃以 上者,给予物
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
持续高热者给予降温毯降温,
注意观察患儿面色、
出汗等情况,
防止
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每
4 h
监测体温
1
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打开
窗户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 活动量;
;给予物理降温时可在头部及大血管经
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
1
小时 更换一次。高温在
39
~
40
℃为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量,
给 以冰帽使用。注意保护好双耳以免冻伤,同时做好四肢的保暖,给以按摩和温水泡手脚。
并观 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
0.9%NS5ml+
注射用头孢噻钠
1.0g
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
鼓励患儿多饮水 或选
择喜欢喝的饮料;
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
要随时测量并记录;
指导患儿 家属识别体温异常
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报告以上症状,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
2
.4
惊厥和预防窒息的护理
采取的护理措施:抽搐的患儿,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给
予镇静止惊药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
牙关紧闭 者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
y5898-
y5898-
y5898-
y5898-
y5898-
y5898-
y5898-
y5898-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0: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6257.html
-
上一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
下一篇:手足口病防治全员培训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