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市明达幼儿园-
手足口病中医治疗
【摘要】
参阅大量文献,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进行综述,
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关键词】
手足口病
;
病因病机
;
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是一种以手 足肌肤、口咽
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该病最早于
1957
年由新西 兰
Seddon
加以描述,我国自
1981
年上海始见本病,主要病原为柯萨 奇病毒
A
组
16
型
(CA16)
和肠道病毒
71< br>型
(EV71)[1]
。现西医临床主要以抗病毒治疗
为主,例如甲氰咪胍、阿 昔洛维
(
无环鸟苷
)
、利巴韦林(病毒唑)、病毒
灵及更昔洛韦等, 均有一定疗效。此外,由于细胞因子干扰素在抗病毒感
染中是最早出现的防御反应因子,也被应用于手足 口病的治疗
[2]
。中医医
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取得较好疗 效。现对手足
口病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述评,以便更好地治疗并控制该疾病的发生与流
行。
1
、
病因病机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时疫 ”和“温病”范畴
[3]
,这是由于
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暴发性、季节性以及 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同时多具有发热等前期症状。此外亦有学者依据临床证候,认为手足口病
属于中医学“湿温”范畴
[4]
。临床医家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看法不一,
主要有 以下几种观点。
1.1
主要由外感实邪疫毒而致
张立 秋
[4]
研究认为:本病由于外感时行邪毒,经口鼻而入,客蕴肺
脾,波及营分,外发 肌肤而成。本病感受的邪毒为特殊的疫毒之邪,这种
湿热之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发病初期为毒热伤及肺 脾,导致肺卫失和而
见发热、流涕、轻咳、咽红等感冒症状,重者出现吐泻等脾伤证候,继而
毒 热入血、循行全身,而脾主四肢,开窍于口,邪伤脾则手足口受邪而热,
热郁为疹,毒透成疱,引起手足 口部位发生红疹,渐变水疱,并且出现口
痛、咽痛、流涎、拒食、烦躁以及手足痒痛等症状。
马爱军
[5]
指出本病属于温病中的风温,病因是感受春季或冬季风热
病邪。 外感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居高位,首当其冲。由于肺主气
属卫,与皮毛相合,卫气敷布于皮毛, 邪正相争,因而病变初起可有发热。
风热病邪留恋气分,酝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皮肤的白色疱疹。肺 受风
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腔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破溃后呈现灰白色糜烂
或浅溃疡。
1.2
内外因共同作用
刘敏
[6]
通过大 量临床治疗,认为本病多因内有湿热蕴郁,外感时邪
疫毒所致。《难经·第五十八难》云:“温病之脉, 行在诸经,不知何经
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夏秋之间,时邪疫气自口鼻肌肤而入,
与 体内蕴郁之湿热搏结,循经脉而行,上蒸口舌,内伤脾胃,外及四末,
热毒郁而为疹,湿又聚而成疱,故 见口舌生疮、溃疡及手足心疱疹。
张少禹
[7]
等认为该病的病因为湿热疫 毒,小儿心脾素有湿热内蕴,
复感时行疫毒,由口鼻而入,口鼻为肺之呼吸通路,肺主皮毛,故初期邪< br>毒犯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舌为心之苗,足太阴脾经上行挟咽,连舌
本,散舌下,邪毒循经上 犯,则见口舌疱疹。脾主四肢,邪透肌表,故疹
发手足。
屈弘宇
[8]根据
《素问·
气交变大论》
中记载
“岁金不及,
炎火乃行……< br>民病口疮”以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所论述的“风毒湿热,
随其虚处所者,搏于血气 ,则生疮疡”,指出该病与感受风毒湿热之邪有
关,有一定传染性,认为手足口病符合口疮中的风热乘脾 型。现代小儿多
食厚味,脾胃积热,外加外感风热之邪,由肌表侵入,内应于脾胃,上熏
口舌而 发口疮。
1.3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因
临床上 也有部分医家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因。根据祖国医
学认为心经热盛、发为口疮以及《小儿卫生 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中“风
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的论述。
周惠贞
[9]
指出因其发病部位不同,故疱疹、丘疹可出现于手、脚、
臀部乃至全身, 但以手心、足底多见。引发“口疮”的主要病因是脾胃积
热或心火上炎而致,临床以实证为多。
尽管各医家有关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未完全达成一致,但是基本认为
手足口病的病因为外感时邪 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
脾、心三脏;其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 失宣,症见发
热、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
争,心经 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
2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一系列外感症状 ,
中期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后期疾病恢复
期表现为疱疹渐消、 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纳差等一系列阴液耗伤及脾虚
证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的发展状况,辨证用药 。
2.1
内治方法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 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
3
个阶段,
治疗时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 方并随证加减。
2.1.1
前
驱期
患者主要 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
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 表,疏散风热,选用银翘散
加减治疗。
马爱军
[5]
方用:连翘
9
g
、金银花
9
g
、桔梗
9
g
、薄荷
9
g
、竹叶
4
g
、
荆芥穗
9 g
、淡豆豉
6 g
、牛蒡子
9 g
、生甘草
6 g
。治疗患者
30
例,用药
3
剂,治愈
14
例,好转
16
例,疗效满意。
倪振华
[10]
在银翘散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临 床症状,灵活地进行加减治
疗,为使疱疹早透,可加升麻
6 g
、葛根
10 g
;若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
蜕
3 g
、浮萍
6 g
解肌透表;发热高者,可加野菊花
10 g
清热解毒。除此
之外,对于手足 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证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疱疹的患者,可
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进行治疗,使邪有所 出,热毒得泄,疾病得愈。
2.1.2
发
疹期
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
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 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
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可分为湿热并重 、湿重
于热以及热重于湿
3
种类型,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2.1.2.1
疏散风热,托毒外出
对于发疹初期,患者 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
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 解毒,使表邪
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李小兰
[11]
采用自拟透疹汤治疗患者< br>32
例,
方用金银花
10 g
、连翘
5 g
、栀子
8 g
、防风
8 g
、蝉蜕
6 g
、紫草
8 g
、
桔梗
8 g
、滑石
10
g
、车前子
6
g
。发热咽痛者加柴胡、玄参;口唇干燥加
芦根。结果痊愈
27
例,显效
4
例,总有效率
96.9
% 。钱焕洋
[12]
用解毒
透疹汤治疗手足口病
54
例,方药组成:金 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
紫花地丁、蝉蜕、浮萍各
10
g
,黄芩
6
g
,木通
3
g
,滑石
9
g
,生甘草
3
g
。
发热咽痛者加柴胡、桔梗;便秘者加生大黄;津伤明显者加天花粉、玄参。
1
周内治愈
46
例,
8
例因局部感染严重,于
8
~
12 d
内治愈,疗效显著。
2.1.2.2
清热解毒除湿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热解毒祛湿,
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 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湿
药常作为必用药物。
肖诏伟
[ 13]
等用大剂量的清热解毒祛湿药,随证加减,自拟卤地菊汤
治疗手足口病患者
62
例,取得很好的疗效。方药组成:卤地菊
15
g
,金银
花、板蓝根各
12
g
,蚤休、萆薢各
9
g
,荆芥
6
g
,防风、苍白术各
4.5
g
,
黄连、蝉蜕各
3
g
。清水煎服,每日
1~
2
剂。若舌质淡红、苔白厚加佩兰、
茯苓、白豆蔻;若舌质红、苔黄厚加茵陈、 滑石、白豆蔻;呕吐加神曲、
煮半夏;便秘加瓜蒌仁、玄明粉。服药
3
剂诸证悉者21
例,
4
剂痊愈者
20
例,
5
~
6
剂痊愈者
17
例,疗程最短
2 d
,最长
6 d
,总有效率
93.6
%。
大丰市明达幼儿园-
大丰市明达幼儿园-
大丰市明达幼儿园-
大丰市明达幼儿园-
大丰市明达幼儿园-
大丰市明达幼儿园-
大丰市明达幼儿园-
大丰市明达幼儿园-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0: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6253.html
-
上一篇: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手足口病症状图片
下一篇: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