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玩手机头疼怎么缓解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9 07:45

肛塞吧-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闻良波)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风 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ZY/T001.9~94




1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
)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
)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
)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

1
个主症
2
个次症,
结合起病 、
诱因、
先兆症状、
年龄即可确诊;
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 确诊。


2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 分会制定的《中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 生行业标准
WS320~2010
成人自发性脑
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脑梗死:


1
)急性起病。


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
)脑
CT

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br>

5
)脑
CT

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


脑出血:


1
)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

2
)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含糊
或不 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
有癫痫发作。

3

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
出血量、< br>出血速度等。
临床体征有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
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昏迷,双瞳孔 不等大或针尖样,生
命体征不稳定,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少数病人可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br>

4
)颅脑
CT
可见出血灶。

(二)痉挛状态分级标准

参照
Ashworth
痉挛状态量表,选 择
1~4
级的患者,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的评定,按照
评分标准,选择轻度、中度、 重度痉挛的患者。

(三)证候诊断

1
.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手 足拘急,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
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 或燥,脉弦有力。

2
.风痰阻络:半身不遂,手足拘急,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 麻木,头晕目眩。舌苔
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
.气 虚血瘀:半身不遂,手足挛急,偏身麻木,舌强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
乏力,心悸自汗。舌质 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

阴虚风动:
半身不遂,
手足拘挛或蠕动,
肢体麻木,
舌强语蹇,
心烦失眠,
眩晕耳鸣。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5

阴阳两虚:
半身 不遂,
手足挛急或蠕动,
肢体麻木,
舌强语蹇,
足冷面赤,
眩晕耳鸣 。
舌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苔少,脉沉细弱或数。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
.醒脑开窍针刺法


1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柔筋缓急。


2
)处方

主穴:内关(双)
、针刺人中

3
天后改为印堂、三阴交

(患侧)


辅穴:
极泉
(患侧)

尺泽

(患侧)

委中

(患侧)

风池

(双)

完骨

(双)

天柱

(双)


上肢痉挛状态:肩髃、合谷、上八邪,痉挛阿是穴,均为患侧;

下肢痉挛状态:阳陵泉、足三里、丘墟透照海,均为患侧。


3
)针刺手法量学标准

先刺双侧内关:
直刺
0 .5

1
寸,
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
施手法
l
分钟 ;
印堂向上平刺
0.3

0.5
寸,提插泻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br>
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
0.3
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

印堂:
向鼻根斜刺,
进针
0.3

0.5寸,
采用轻雀啄手法
(泻法)

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
45
度角斜刺,进针
1

1.5
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
肢抽动三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 移
l
寸,避开腋毛,直刺
1

1.5
寸,用提插泻法,以患 侧上肢抽动三
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
l20
度,直刺
l< br>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者手指抽动三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
0. 5

1
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三次为度。

风池、
完骨、
天柱针向结喉,

1

1.5
寸,
采用小 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施手法1分钟。

痉挛阿是穴:选择痉挛肌群最紧张处作为阿是 穴,直刺
1

1.5
寸,以提插方法,平补平
泻,以痉挛肌群放松、 上肢自然伸展为度。

肩髃:
向下斜刺
1.5

2
寸,
提插补法,
使针感缓慢下传到合谷穴处,
同时缓慢外展上肢,
使痉挛的上 肢变软,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
1

1.5寸,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
度。

上八邪:八邪穴上< br>1
寸为上八邪穴,向手指方向斜刺
0.5

1
寸,提插泻法, 使针感传导
到各手指末端,手指自然伸展为度。

阳陵泉:沿皮肤呈
45度角向下斜刺
2

2.5
寸,使针感缓慢传导到足小趾处。
< br>足三里:沿皮肤呈
45
度角向下斜刺
2

2.5
寸, 使针感缓慢传导到足三趾处。

丘墟透照海:自丘墟穴进针向照海部位透刺,缓慢前进,从踝关 节的诸骨缝隙间逐渐透
过,进针为
2

2.5
寸,以照海穴部位见针 尖蠕动即可,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
逆时针;
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
针体 自然退回,
行手法
30
秒钟,
手法结束后,
将针体提出
1< br>~
1.5
寸。

2
.其他针法


1
)阴阳调衡透刺针法



治疗分期择时原则:痉挛瘫初始期:采用阳经透阴经;

痉挛性瘫痪期:采用阴经透
阳经;

关节肌挛缩期:针刺以阴经腧穴针刺为主,兼以中药外用和其他疗法。



取穴

头穴:百会透太阳穴、风府、风池(双侧)


体穴 :上肢:极泉、尺泽、曲泽、内关、大陵、合谷、后溪(均为患侧)
;下肢取穴:急
脉、阴谷, 阴陵泉、三阴交、商丘、太冲、委中、丘墟透照海(均为患侧)


辨证配穴:风火上 扰:行间(双侧)
;风痰阻络或痰热腑实:丰隆(双侧)
;气虚血瘀:
足三里、血海( 双侧)
;阴虚风动:太溪(双侧)


合并症取穴:肩手综合征加肩三针;腕 关节严重痉挛加阳溪、阳池、大陵;手、足浮肿
加八邪、八风。



操作方法:使用
φ0.25×40mm

60mm
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 br>75%
酒精皮肤常规消毒
后进针。头穴透刺方法: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平补 平泻方法。首先垂直刺入皮
下,达帽状腱膜下后,以
15
度角的针刺方向沿皮轻微、快 速、不捻转刺入
30mm
,在百会与
太阳的连线上接力式针
4
针,快 速捻转
200

/
分以上,捻转
2
分钟,每
8分钟捻转一次,使
患者产生酸、麻、胀、重感为宜,重复三次,共计
30
分钟,快 速不捻转出针;风府向哑门透
刺;风池穴向鼻尖方法直刺
25

30 mm< br>;体穴透刺方法:极泉直刺,深度
10

20mm
;尺泽
直刺 ,
深度
12

18mm

曲泽直刺,
深度
12

18mm

内关向外关方向直刺,
深度
8

15mm

大陵直刺
5

8mm
;合谷向后溪方向 透刺或后溪向合谷方向透刺深度
15mm

30mm
;商丘向
丘墟方 向透刺,深度
15mm
;太冲向涌泉方向深刺,深度
15mm

30 mm
;阴陵泉向阳陵泉方
向深刺,
深度
30

40mm
三阴交向绝骨方向深刺,
深度
30

40mm
阴谷向膝阳关方向深刺,
深度
30

40mm
,急脉向环跳穴方 向深刺,深度
10

15mm
。丰隆穴直刺
3
0

35 mm
;足三
里直刺
30

35mm
;太溪向 昆仑方向直刺
10

15 mm



2
)靳三针针法



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平肝潜阳、化痰祛风。



主穴:

肛塞吧-


肛塞吧-


肛塞吧-


肛塞吧-


肛塞吧-


肛塞吧-


肛塞吧-


肛塞吧-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07:4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6011.html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