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皇妃4-
第二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
第
一
节
概
述
性病是指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主要发生在生殖器部位的感染 性疾患。
1975
年
WHO
根据性病种类和病原体不断增多的变化特点,决定 采用性传播疾病
(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br>)
来代替性病的概念,
表示由性行为接触或
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 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的
疾病,以及全身主要器官的病变。
STD
是一 组古老而且流行广泛、传播迅速的
疾病。近
20
年来,通过性传播的病原体及其所引起 的综合征日益增多,
STD
在
许多国家猖獗流行,
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 公共卫生问题,
被认为是当今危
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
随着研究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性传播疾病感染后没有显著的临床症
状(如
70%
以上的 女性感染沙眼衣原体后没有症状)
,容易造成治疗延误并导致
严重的并发症,如盆腔炎、异位妊 娠和不孕症等;此外,无症状感染者还是一种
容易被忽视的传染源,
导致
STD
更广泛的传播和流行,
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为此,
WHO
在
2 003
年完成的《性传播感染管理准则》中推荐以性传播感染
(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
STI
)代替
S TD
,表示所有与性行为或性活动
相关的感染,包括有临床症状的疾病和无症状感染。目前,< br>STI
已被世界许多国
家和权威机构使用。然而,
由于无症状感染难于识别,< br>有症状感染管理仍然是最
经济有效的
STI
基础管理模式,
同时,以传统传染病监测报告体系为依托的
STD
病例报告也是目前估计
STI
发病率的主要资料来源;
因此,
除特别注明,
本章仍
沿用
STD这一说法。
一、病原学
目前已知有超过
30
种包括 细菌、
病毒、
寄生虫在内的病原体可以引起
STD
。
发
病< br>率
居
前
的
是
梅
毒
(
syphili s
)
、
淋
病
(
gonorrhea
)
和< br>非
淋
菌
性
尿
道
炎
(
nongono coccal
urethritis,
NGU
)等,也是目前
STD防治的主要病种。
1991
年我国公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艾滋病、淋病、梅毒 、软下疳、性病
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为要求监测报告的
8种
STD
。随着
STD
概念的不断外延,很多能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病原体 所引起的疾
病都被包括在
STD
的范围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生 殖道
支原体病、
滴虫病、
细菌性阴道炎、
性病性盆腔炎、
生殖器疱疹 、
阴道念珠菌病、
1
阴虱病、疥疮、嗜血杆菌阴道炎、传染性软疣、β
型链球菌病、巨细胞病毒病、
梨形鞭毛虫病、沙门氏菌病、弯曲杆菌病、弓形体病、类园 线虫病、隐孢子虫病
等。目前较常见的
STD
及其病原体如表
26-1
所示。
表
26-1
常见性传播疾病及其病原体
疾病
男性尿道炎
主要性传播病原体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阴道毛滴虫,单纯
疱疹病毒
附睾炎
粘液脓性宫颈炎
外阴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病
急性盆腔炎
生殖器溃疡
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
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
白色念珠菌,阴道毛滴虫
细菌性阴道病相关细菌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相关细菌
单纯疱疹病毒
2
型,单纯疱疹病毒
1
型,梅毒螺旋体,杜克
雷嗜血杆菌,沙眼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 菌株)
,肉芽肿
夹膜杆菌
生殖器疣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人乳头瘤病毒
(可致生殖器感染的各型)
HIV-1
,
HIV-2
,多种条件致病性病原体
乙型肝炎病毒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肛门癌,
人乳头瘤病毒(特别是
16
、
18
、
31
和
45
型)
外阴癌,阴道癌,阴茎癌
卡波氏肉瘤
淋巴肿瘤
肝细胞癌
热带痉挛性瘫痪
疥疮
阴虱病
人疱疹病毒
8
型
HIV
,EB
病毒,人类嗜
T
淋巴细胞病毒
I
型
乙型肝炎病毒
人类嗜
T
淋巴细胞病毒
I
型
疥螨
阴虱
(整理自
Holmes et al 2006
)
二、危害
据
WHO
估计,全球
15
~
49
岁人群中每年约新发生
3.4
亿可治愈的
STD
,其病原体主要为梅毒螺旋体、淋病奈瑟氏菌、
沙眼衣原体和阴道滴虫,
这些病例
主 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
1.51
亿)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0.69< br>亿)
,以及
2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0.38
亿)
。
STD
带给人类巨大的健康损失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统计,
美国每年的
STD
新 病例中约
1/4
是
10
~
19
岁的青少年;女性每年新发< br>100
万例盆腔炎,其中大
多数是由于衣原体感染、
淋病或细菌性阴道炎未治疗 或未彻底治疗而导致的病情
恶化,
其直接后果就是异位妊娠和输卵管损伤导致的不孕;
异位妊娠是美国孕妇
在第一产程中死亡的首位死因,
9%
的妊娠相关死亡是由它引起的 。美国每年由
治疗
STD
及相关并发症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
130亿美元。
STD
对发展中
国家造成的影响更大。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有
30%
~
80%
的妇女和
10%
~
50%
的男性感 染单纯疱疹病毒
II
型(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HSV-2
)
,
H SV-2
感染是发展中国家生殖道溃疡的首位病因;在资源贫乏国家,人乳头状
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感染导致了每年约
50
万 宫颈癌的发生,
其中死亡
24
万;约有
3.5
亿慢性肝炎和每年至少
100
万的肝硬化、肝癌死亡病
例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其中大多数在东亚和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三、流行概况
1.
流行趋势
由于以病例报告为主的被动监测系统所得数据的漏报严重、
STD
本身存在
大 量的无症状感染、以及社会舆论对
STD
患者的压力所造成的心理畏惧都使得
STD< br>的确切流行情况难以被掌握。
但根据各国监测统计数据,
仍然可以发现
STD< br>在全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1990
年,
WHO
估计全球每年约有2.5
亿
STD
新病
例;
1995
这个数字上升到3.3
亿;
1999
年则上升为
3.4
亿,大约每天新发生STD100
万例。
我国性病在建国前流行猖獗,以梅毒和淋病为主。
1949
年后,估计全国性
病病人
1000
万左右。
当年上海的性病 患病率曾高达
10%
,
其中妓女的患病率高
达
58%
。梅毒 的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分别为
5%
~
10%
和
0.5%
~
4%
)
。少数
民族地区发病也十分严重,梅毒患病率在某些民族地区高达21%
~
48%
。如广
西大瑶山地区性病患病率为
15%
~
17%
,有的村庄高达
30%
以上。新中国成立
后,党和政府十 分重视性病的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性病发病率迅速下
降,
1964
年我国正 式宣布基本消灭了性病。
遗憾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
STD
在我国大陆又死灰复燃。
1977
年再次报告新发性病病例,
之后STD
疫情连年上
升,发病地区不断扩大、发病人数日益增多,疫情从沿海向内地、城市向 农村、
3
社会向家庭蔓延,
并与艾滋病疫情同步上升,
对社会经 济和人群健康产生了严重
影响。到
2000
年底,全国
STD
疫情一 直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
124.31%
(见
图
26-1
)
。
图
26-1. 1985-2005
年度全国性传播疾病报告发病情况
从
200 1
年开始,我国
STD
疫情出现了下降趋势。
2001
年全国共累计 报告
8
种
STD795,612
例,
较
2000
年 (
859 040
例)下降了
7.38%
,全国
STD
总报
告发病率为
62.89/10
万。
淋病、
尖锐湿疣和梅毒的报告病例 数较
2000
年分别下
降了
17.89%
、
12.31%< br>和
3.66%
,非淋菌性尿道炎(
NGU
)和生殖器疱疹分别
增长了
5.02%
和
14.05%
。
就病种而言,
淋病的构 成从
1991
年的
65%
下降到
2000
年的
33 %
,而
NGU
、生殖器疱疹、胎传梅毒等上升明显。近两年
NGU
已 超过
淋病居
8
种报告性病的首位。
2005
年性病
STD< br>继续下降,
共累计报告
7
种
STD
(
AIDS
除外)
703 001
例,
较上年下降了
13.16%
,
全国总报告发病率为
53.87/10
万,
NGU
仍居
STD
报告病例数的首位。值得注意的是
STD
报告病例数的下降
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各地加强
STD
的预防控制和干预工作可能有
效地减少了新发病例,另一方面 部分地区
STD
门诊承包和疫情漏报也可能影响
报告病例数的准确性,而疾病诊断分类 标准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不同
STD
报告疫
情的变化。
WHO
估计全球 因漏查、漏报,所报告的病例数仅为实际发病数的
20%
~
25%
,而我国医 院
STD
的漏报情况可能更为严重,估计我国每年实际新
发
STD
病 例数为
1600
~
2000
万,可见我国性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
2.
地区分布
STD
在世界不同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南 亚和东南亚是全球
STD
流行最严重
的地区,
每天至少有
40
万新病例发生;
1999
年该地区新发衣原体感染
4819
万、
淋 病
3047
万、梅毒
428
万。
STD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较发达国家更为明显,
已居各发展中国家成人就医原因的前
5
位,此外
STD
(除
HIV
外)还是发展中
国家育龄妇女疾病、死亡和健康生命损失的第2
大原因。
我国报告的
STD
分布特点为:沿海开放省市高于 内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
经济落后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内地、边远地区
STD
报告 率受监测系统功能
的影响较大,如青海、西藏、内蒙等地区
STD
的实际流行情况仍很 严重;城市
4
高于农村,绝大部分
STD
患者分布在城市,尤其 是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
交通便利的城市;全国性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闽江
地区、东北三省、京津地区、重庆地区。
2005
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
位的省市为
浙江
(
226.97/10
万)
、
上海
(
219.27/10
万)
、
天津
(
129 .32/10
万)
、
北京
(
127.35/10
万)和广东 (
121.74/10
万)
。由于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我国农村
STD发病率
也呈上升趋势,由
1987
年的
16.75/10
万增长 到
1990
年
60.37/10
万。此外,
少数民族所在边远地区梅 毒、
性病一直是威胁民族繁衍、
影响人口素质的大问题。
在考虑
STD
地区分布差异时,
不能忽略各地区在
STD
发现、
登记和报告方面的
系统完整性和监测能力的差别,在一个登记报告系统相对完善的地区,
STD
的
报告 发病率在一定时间段内会高于病例发现能力低的地区。
3.
人群分布
(1)
年龄
STD
好发于性活跃人群。美国每年1900
万新发
STD
中大约有
一半是
15
~
24
岁的人群。
1978
~
1984
年美国全国范围内的调查证实, 在
13
~
20
岁发生过性行为的青少年中,
衣原体感染的患病率为< br>8%
~
26%
,
是美国淋病
患病率的二倍。年轻女性是美国衣 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
2004
年
15
~
19
岁女
性是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为
2761.5/10
万;其次是
20
~
24
岁的
女性,报告发病率为
2630.7/10
万。
我国
STD
以
20
~
39
岁年龄组人群发病最高,
2001
该年龄组病例数占全部
病例数的
76.19%
,
2 005
年占
70.91%
。
(2)
性别
大多数
STD
的发病率都是男性高于女性。
2005
年,
男性的
STD
总报告率为
56.09/10
万,女性为
51 .30/10
万。
1991
~
2001
年全国监测资料表
明 男性
STD
报告数和发病率均高于女性,但女性报告病例数的增长幅度高于男
性,男性 年均增长
18.58%
,女性为
20.38%
,男女性病病例的性别比逐渐缩 小,
从
1991
年的
1.60:1
下降到
2001
年的
1.45:1
。
这可能与女性主动就诊的人数增
加、诊断水平的提高和客 观上女性实际发病数不断增加有关。不同病种
STD
男
女性别发病水平有差异。我国男 性以淋病为最多,其次是
NGU
、尖锐湿疣和梅
毒;女性则以
NGU
最多,其次为尖锐湿疣、淋病和梅毒。
2005
年女性
NGU
、
梅毒 和尖锐湿疣的报告发病率高于男性,其余各种
STD
均低于男性(表
26-2
)
。
表
26-2
2005
年全国
7
种性病报告例数的性别分布
5
男性
病种
病例数
淋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
尖锐湿疣
梅毒
生殖器疱疹
软下疳
性病淋巴肉芽肿
合计
131,183
56,588
103,449
66,456
19,831
342
195
378,044
构成比
(
%
)
34.70
14.97
27.36
17.58
5.25
0.09
0.05
100.00
发病率
(
1/10
万)
19.46
8.40
15.35
9.86
2.94
0.05
0.03
56.09
病例数
38,532
57,100
155,087
66,068
7,855
121
194
324,957
女性
构成比
(
%
)
11.86
17.57
47.73
20.33
2.42
0.04
0.06
100.00
发病率
(
1/10
万)
6.08
9.01
24.48
10.43
1.24
0.02
0.03
51.30
(中国
CDC 2006
)
第二节
流行过程
一、传染源
无论有无症状,
只要体内有性传播感染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通过 直接性接触
或其他性行为感染他人的人都是
STD
传染源。
典型的
S TD
临床表现是在生殖器
损伤部位形成含有病原体的特有病变,如:有些
STD
的粘膜病变产生浅表性炎
症,粘膜深部病变形成糜烂和溃疡,
表面含有大量病原体的分泌物,
这些症状往
往会促使患者就医,从而降低了其作为传染源的危害。然而,
社会舆论和心 理压
力往往导致患者不愿就医,或仅进行非正规治疗导致病情迁延、感染加剧;
另外
许 多
STD
感染者没有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常不能主动就医。上述客观事实
的存在使 大量
STD
感染者不能被及时发现、
诊断和治疗,
成为最危险的
ST D
传
染源。
作为
STD
传染源的高危人群包括:
1.
性滥人群
女性卖淫者
(妓女)是
HIV
感染和其他
STD
的高危人群,也
是传播
STD
的最重要人 群,她们通过性伴侣向普通人群传播
STD
,影响传播速
度的关键因素是每天与其发生 性接触的人数和经常发生商业性行为的人在社会
中所占的比例。频繁发生不安全性行为使妓女很容易发生
STD
,并成为危险的
传染源。
2001
年
7
月~
2002
年
7
月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送检的暗娼中有
62.94%
感染
STD
,
嫖客中的感染率为
52.75%
。
香 港男性
STD
中有
80%
为妓女
6
所传染。< br>男性性交易者也是
STD
感染高危人群,
2001
年孟加拉的男性性交 易者
中梅毒患病率为
14.2%
。另外,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和流动性,长途汽车司机、 采
购推销人员、归国劳务人员等是传播
STD
的高危人群之一。
男 男同性性接触行为是当今
STD
急剧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常可引起艾
滋病、乙型肝 炎、淋病、梅毒等多种
STD
传播感染,是重要的传染源。目前,
估计我国男性同性性 行为人数约占总人口的
1%
~
2%
,有
1000
多万人,他 们的
HIV
感染率约
1%
~
3%
,
个别地区高达< br>5%
;
梅毒感染率平均为
15%
,
个别地区
高达25%
。此外,男
-
男性接触者和多性伴侣的双性性接触者也因频繁发生危险性行为而成为
STD
的高危人群。
2.
吸毒人群
吸毒人群是
HIV
的主要感染人群。全国累计报告的病例数据
显示 ,
HIV/AIDS
感染人群约
44.3%
是注射吸毒者。静脉吸毒者共用注 射器的比
例平均为
50%
,最高达
98%
,这类人群
HIV
感染率为
30%
~
60%
。我国吸毒人
群
HIV< br>感染率从
1995
年的
0.02%
上升到
2004
年 的
2.1%
,上升了
100
多倍。
研究表明,
1990~
1994
年在我国各类人群
STD
检出率中,吸毒者为
32. 45%
,
仅次于暗娼和嫖客。
3.
特殊人群
STD
患者的性伴与配偶也是
STD
的主要高危人群。
特殊人群还包括收容审查、
看守和劳教劳改人员等,
这部分人群人员流动性大,
来源复杂,
性乱吸毒现象较普遍,是性病不可忽视的重点人群。
4.
献血者和输血者
有些
STD
如
AIDS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可通过血
液传播,
感染者血液中含有病原体,
输入这样的血 液或血制品可使人发生相应的
STD
。
关于
STD
传染来 源的调查往往涉及到患者的隐私,呈现出较大比例的来源
不祥。对可获得的除
HIV
感 染外的七种主要
STD
报告病例的传染来源构成分析
可见,非婚性接触已成为最主要的 传染来源(表
26-3
)
。
表
26-3
2005
年全国不同性病报告病例的传染来源构成(
%
)
传染来源
非婚性接触
配偶
淋病
55.67
6.68
梅毒
44.16
9.78
NGU
49.05
15.22
尖锐湿疣
54.03
12.02
生殖器疱疹
61.99
9.21
全部性病
51.30
11.51
7
母亲
间接
传播不详
合计
0.28
10.03
27.34
100.00
2.56
11.36
32.14
100.00
0.04
18.44
17.25
100.00
0.14
13.72
20.09
100.00
0.07
11.42
17.31
100.00
0.51
14.18
22.50
100.00
(中国
CDC
2006
)
二、传播途径
(一)性行为传播
性行为的直接接触(包括异性、 同性及双重性性接触)是
STD
的主要传播
途径。此外,接吻、触摸等性行为均可传播 某些
STD
,初发部位常在唇、舌或
扁桃腺。
嫖娼者受感染的机会可随着与已 感染
STD
的卖淫者的性交频度而增加。
性交一次受感染的可能性平均为
30 %
,两次为
60%
,三次为
90%
。
(二)非性行为的直接接触传播
当皮肤有破损时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病变部位或其含 有病原体的分泌物,
如
血液、精液、子宫分泌液等而被感染。
(三)医源性传播和血源感染
医源性传播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易感者在接受 检查或治疗时由污染的器械而
导致疾病的传播;
第二类是由于输血或所使用的生物制品和药品遭 受污染而造成
的传播。
STD
的医源性传播可因医疗操作过程中防护不严格 或病人用过的器械、注
射器、针头等清洗不充分、
销毁不及时或消毒不严格所致;
也可 因输血或使用血
液制品而发生传播。除了医源性传播外,吸毒(共用针具)
、非法采供血等血源
感染也是
HIV
等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国内外有许多报道因输血或应用血制品
如第Ⅷ因子而感染
HIV
或
HBV
、
HCV
。
2 005
年我国
HIV
感染者和病人中,经
注射吸毒传播占
44.3%
,
10.7%
为经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感染。
(四)垂直传播
梅毒、淋病、
AIDS
、乙型肝炎、衣原体感染等 许多
STD
病原体可经胎盘、
产道等途径由母亲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据报道,
全球
90%
以上婴儿和儿童的
HIV
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的。感染< br>HIV
的妇女有
25%
~
40%
的机会可在围产期及分
娩时传给胎儿,
HIV
也可通过初乳及哺乳传给婴儿。
8
(五)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病人衣物等可被生殖器病变或分泌物污染,接触病人的衣物 、被褥、毛巾、
浴盆、
用具、
便器等常可被传染除
HIV/AIDS
之外的其他多种
STD
。
我国近年儿
童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提示应注意日 常接触传播对儿童性病的影响。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
STD< br>普遍易感,
几乎没有年龄、性别的差异。人群对大多数
STD
的
病原体 既无先天性免疫力也无稳固的后天获得性免疫力,因此可以反复感染
STD
,也可迁延不愈、反 复发作、多重感染。感染其他种类的
STD
,可大大增
加人类对
HIV/AI DS
的危险性。有证据表明,控制其他种类
STD
有助于降低普
通人群中的< br>HIV
感染率。
第
三
节
影
响
流
行
过
程
的
因
素
一、生物学因素
STD
病原体种类繁多,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也各异。首先, 许多
STD
存在无
症状感染或感染后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淋病约有
50%~
80%
为轻型或不典型病
人,女性衣原体感染大约
70%
没有 明显症状,从而造成这部分人群的漏诊、漏
治,扩大流行的范围。近年来一些
STD
病 原体如淋球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及逐年
增多促使淋病迅速传播和广泛流行。其次,人群因对
STD
病原体缺乏特异性免
疫力,而普遍易感,可发生重复感染、反复发作、间歇性排菌甚至多重感染 (如
其他
STD
可以增加
HIV
感染的几率)等现象。第三,至今尚 无有效针对
STD
的人工免疫方法,
而化学预防如微生物杀灭剂等的使用又尚未普及。
这些都是造
成
STD
在全球绵延不断、发病率居高不下、流行严重的主要生物 学基础。
二、社会因素
1.
人口流动
< br>因经济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城市化加快了人口流动。我国每年
约有
0.8
~
1.2
亿流动人口集中于人口密集地区,而且这些人多为性活跃人群。
人口的高度集中和大量 迁徙、流动,为
STD
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同时,由于第
三产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br>大量服务行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出现,
形成了一个经济
比较富足而文化素质不高的社会阶层 ,成为
STD
传播的社会基础。
2.
嫖娼、卖淫
从事性交易的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也成为
STD
蔓延的主要
社会条 件。我国当前暗娼和嫖客的
STD
检出率可高达
17.0%
~
84. 2%
(平均
9
39.9%
)
。
STD
患者中多数为暗娼或嫖客,其中梅毒患者中有
60%
因嫖娼、卖淫
而感染。取缔和打击 嫖娼卖淫是控制
STD
的关键。
3.
吸毒、贩毒
吸毒、贩毒是
STD
传播的另一不容忽视的社会因素。我国
200 1
年公安部门公布,全国吸毒者达
82
万人。吸毒者
STD
检出率为
32.5%
,
其中女性检查率高达
43.25%
,与性乱密切相关。
2005
年我国新发
HIV
感染者
中有
48.6%
是静脉吸毒者,戒毒是个长期过程,所以不应忽视其对
STD
传播的
作用。
4.
淫秽文艺作品
淫秽文艺作品泛滥、充斥性渲染的电影、电 视、录像、
电子网络,甚至电子游戏引起青少年的好奇与效仿,因此,
不能低估淫秽宣传品在
STD
流行中的作用。
5.
健康教育不充分
我国每年有
2000
万人进入性成熟,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
年达
3
亿以上,对他们进行预防
STD/AIDS
的知识教育,身心健康教育 和人格
品德教育,在当前极重要。
6.
性病医疗市场混乱
非法无照行医、个体游医充斥社会,漏报疫情。许
多病人因得不到正规有效地治疗,
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而长期不愈,
甚至产生耐
药菌株,这些人又可作为传染源造成STD
长期蔓延。
7.
行为因素
ST D
的发生和流行也受到行为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国家,性
乱行为的增加曾起到传播蔓延
STD
的作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美国梅毒发病
率高达
60/10
万,
但自青霉素开始应用于临床、政府采取各种卫生措施以后,梅
毒发病率迅速下降。
70
年代后期,美国开展性解放运动、同性恋自由,之后梅
毒重新 开始在美国流行,在
1990
年达到发病高峰(
20/10
万)
。这 些充分说明行
为因素在
STD
流行中的作用。加拿大调查未婚学生发生性行为情况显示 :
1968
年男性占
40%
,女性占
32%
。
19 78
年男性为
62%
,女性为
58%
,大多数学生
声称有< br>1
个或
2
个性伴。
23%
的人有
3
~
5
个性伴,
17%
的人多于
6
个性伴。性
接触者越多,被 感染
STD
的危险性越大。无论对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在同
一时期内与多个性伴发 生性关系,都是
HIV
感染的高危因素,性伴的数量是估
测
HIV
潜 在流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
四
节
艾
滋
病
一、概述
10
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m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引
起的以
T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
HIV
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
病,而是当 免疫系统被
HIV
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
导致死亡。
1981
年在美国男性同性恋者中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
1983
年法国 巴斯德研
究所
Montagnier
从一男性同性恋者分离到一株新反转录病毒,命名 为淋巴腺病
相关病毒(
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 LAV
)
,
1984
年美国国立癌症研
究所
Gallo
从一名艾滋病病人的活体组织中分离到反转录病毒,
命名为嗜人
T
淋
巴细胞Ⅲ型病毒(
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3, HTLV-
Ⅲ)
,同年美国
加州大学
Levy
等也宣 告从患者的末梢血中分离到这种病毒,称艾滋病相关病毒
(
AIDS related virus type3, HTLV-
Ⅲ)
,
1986
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及 病毒分类学会
将这些病毒统一命名为
HIV
。
二、病原学
HIV
是一种能在人的血液中生存并以
CD4+T
淋巴细胞为主要攻击目标的 病
毒;它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是
RNA
病毒。
HIV
病毒 是带有包膜的球
形颗粒,包膜上含有糖蛋白
gp120
和
gp41
, 蛋白衣壳内是两条完全相同的单链
RNA
、核心蛋白和各种酶类。迄今为止,全球流行的
HIV
根据血清学反应和病
毒核酸序列测定可分为
HIV-1
和
H IV-2
二型病毒。
根据编码包膜蛋白的
env
基因
和编码壳蛋白的
gag
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又可将
HIV-1
进一步分为
M
、
O
、
N
三组。
M
组内又可分为
A
~
J 10
个亚型,
各亚型之间的基因离散率为
20%
~
35%。
HIV-2
至少有从
A
~
F 6
个亚型。
HIV-1
和
HIV-2
都起源于非洲,
但二者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
45%
,
它们在全
球的分布和流行特征也不相同,
目前广泛流行于全 球的是
HIV-1
的
M
组病毒,
O
、
N
组 只在非洲局部地区流行。我国以
HIV-1
型
M
组中的
B
、
B’
、
B/C
、
C
、
E
和
AE< br>亚型流行为主。
HIV-2
型过去仅在非洲局部地区流行,但现在西欧、美国、
南美、
印度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我国个别地区也被检测到,
反映了新的流行动向。
< br>HIV
分型在研究艾滋病的流行和分布、临床、诊断、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制等
方面具有重 要意义。
三、艾滋病的分期
11
第一皇妃4-
第一皇妃4-
第一皇妃4-
第一皇妃4-
第一皇妃4-
第一皇妃4-
第一皇妃4-
第一皇妃4-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22: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5200.html
-
上一篇:小班学习内容
下一篇:小班家园共育、育儿知识:家教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