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奶瓶-
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表现方面的研究
,
研究者主要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表现类型和
与其他群体的比较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就刻板行为的表现类型方面
,
与上述刻板行为 表现
一致
,
许多研究者也倾向于根据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程度不同
,
将其分成自我刺激性的刻板
行为和自伤性的刻板行为
(zirpoli,2004)
。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产生是
为了增强或减少感觉唤起
(Demchak &Halle,1985)
。基于此
,
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刻板行为根据获
得的 感觉刺激的不同
,
如痛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味觉和动觉等
,
表现为相应的形式。
如方俊明
(2004)
认为 感官的刻板行为表现在可能反复地听同一种声音或同一首歌曲
,
注视、
抚
摩同 一样的东西
,
认定某一种颜色或是同样的衣服。就自闭症儿童与其他群体在刻板行为表
现的比较研究方面
,
研究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
自闭症个体 的刻板行为表现
比其他群体更加复杂多样。
如
Bodish
等人
(2 000)
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的刻板行
为表现进行的比较研究
,
发现与智力落后儿童相比
,
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程度更加严重
,
发
生率也更加高些。
Freman
等人
(1981)
对自闭症个体和非自闭症的 学习障碍个体进行了比较研
究
,
发现相较于非自闭症学习障碍个体
,
自闭症个体的刻板行为更加频繁
,
程度更加严重
,
持续
时间也更长。
1.3.2
关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原因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
研究者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原因的理解依旧不够全面。
概括看来
,
研 究者主
要从强化、感觉唤起和生理因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的。当前
,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 倾向于通过
分析行为一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探寻自闭症刻板行为的原因
(Guss&Carr,1 991)
。持该观点的研
究者认为自闭症的刻板行为是由一系列的强化过程所维持的
,
包括感觉性正强化、感觉性负
强化、
社会性正强化和社会性负强化。
通过分析 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功能来探究其行为发
生的原因
,
已成为当今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 干预研究领域普遍采用的方式。部分研究者认为
自闭症刻板行为的产生是为了增强或减少感觉唤起
(Bellfiore&Dattilio,1990)
。有理论指出
,
表
现出刻板行为的自闭症个体更需要在某些感官方面获得神经刺激
,
如痛觉、视觉、听觉等
,
而
这些行为正好满足了个体的这一要求。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
,
自闭症的 刻板行为是为了减少
厌恶刺激
,
如患有中耳炎的儿童会借助于撞头的行为来减少或替代 由于耳朵发炎而引起的疼
痛
(Demehak&Halle,1985)
。
还 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刻板行为与生理因素有关
,
如基因异常
或者生物化学上的不平 衡等。有研究表明莱希一尼亨
(Lesch
一
N
沙
an)
综 合征是由基因缺陷
引起的。患有该综合征的自闭症个体会表现出重复性地损伤手指、嘴唇及舌头等行为< br>(Bellfiore&Dattilio,1990).
1.3.3.1
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的发展及现状
20
世纪< br>80
年代以前
,
对刻板行为的干预主要采取行为矫正的方式
,
分为两种
:
一种是基于
目
标
行
为
结
果的
干
预
。
如
一
些
研
究
者采
用
惩
罚
(Koegel&covert,1972:Koegel,F irestone,
冷
amme&Dunlap,
一
974)
、电击
(Risle
又
1968)
、隔离
(Ha
币
S&w 61ehik,1979)
、矫枉过正
(Azrinetal.,x973)
等干预方 法
;
另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以外其他行为的干预。
如一些研究者选择
奖
励
恰
当
行
为
,
强
化
其
他
行
为
或
不
相
容
行
为
等
方
式
干
预
刻
板
行
为
(Fellner,Laroc he,&SulzerAsaroff,1984;H
如
ng,Breen,pittseon w
盯
&Gaylord
一
Ross,1986:Harris&WOlehi k,1979)
。
然而
,
这些措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刻板行为
,
但仍然存
在不少问题。如惩罚只是一味地抑制刻板行为的产生
,
既不能将刻 板行为根除
,
又不能塑造恰
当行为
,
因此
,
是一种 消极的方法。
另外
,
强化其他行为的方法并不能在所有情境中实现
,
隔离的
方法也很容易导致刻板行为的增加
,
而矫枉过正的方法费时较长
,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
并且很
容易引发攻击行为的产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研究者认识到若仅仅使用某种单一的方
法
,
并不能起到较好的干预效果 。于是
,
研究者开始探索将多种干预方结合起来使用。如
D
记
den
等人
(1997)
使用了多种方法共同干预自闭症的刻板行为。
其结果表明< br>,
矫枉过正和厌恶刺
激的干预效果最好
,
强化其他行为和强化不相容的 行为这两种方法比较好
,
而药物治疗的效果
最差。
另外
,
有 研究者认为
,
相对其它问题行为而言
,
刻板行为最易通过基于行为管理的干预 措
施来改变
(C
而。
&Reid,1989;Day,Homer&o'Ne ll,1994)
。也有研究者通过采用教学并提供可选
择的活动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自闭症儿 童的刻板行为
(Schopler&olley,1982),
如通过教授恰当
的应答 方式
(Durand&Cri~ns,1991;oliver,1995)
、
在活动 改变前给予提示
(s
”
ons&Davis,
一
994)
、
使用活动表
(Mae
加
ff,
丸
antz&MeClaxm ahan,1993:Pieree&Schreibman,1994)
等都可以减少刻
板行 为。另外
,
通过传授社交技能来增加互动技巧
,
也可以减少刻板行为
(Durand&carr,1987)
。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br>,
伴随着功能性评估和积极行为支持技术产生
,
研究者更加注重功能性评
估的作用。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
,
通过训练替代行为来消减问题行为
,
已成 为儿童自闭症行为
矫治法的新趋势和一般原则
(
黄伟合
,2003)
。另外
,
研究者亦更加重视环境因素的改变
,
更加尊
重儿童的需要< br>,
而不单单是考虑儿童的行为。
他们认为
,
在直接减少儿童的行为之前
,
应先努力
改造环境
,
增加环境中的刺激性活动或材料
,< br>增强环境的丰富程度
,
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这些
行为
(Frankd, Freeman,Ritvo&Pardo,1978)
。同时
,
可以通过言语或者躯 体提示促使学生的自我
刺
激
行
为
转
化
为
其
他
不
相
容
的
行
为
,
然
后
可
以
强
化
这
些
适
当
的
行
为
(Repp,singh,1990;Kerr,Nelson,1995),
从而 促进刻板行为的减少。
以功能性评估为基础的积极行
为支持技术己成为当前公认的干预特殊儿童 问题行为的方法。然而
,
在刻板行为研究领域
,
一
些研究者提出将神 经生物学模式和行为模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干预方式
,
这一方法受到越来
越多研究者的 重视。该观点的提出基于以下考虑
:
传统行为模式的数据主要源于对问题行为
的直接观 察
,
然而
,
通常存在样本较少
(1
一
5
个
)
、
干预效果的持久性及跨情境性难以保障等问
题
;
而神经 生物学模式的数据源于对问题行为的间接评量
,
通常样本较大
,
且干预效果较 易维
持和推广
(R
叩
p&voHmer,2004)
。
因此
,
两种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相辅相成。
一方面
,
行为模
式 的直接观察可以提高神经生物学模式的干预效果的敏感度
;
另一方面
,
将评定 量表与直接观
察结合起来
,
可以提高干预效果的社会效度。
可以看出
,
该方法是一种跨领域的研究方法
,
对今
后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总之
,
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
,
当今 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
一是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
,
通过训练替代行为来替 代刻板行为
,
成为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
研究的新趋势。
二是干预方法趋向于不同干预模式的融合和相互补充。
三是干预中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内心体验
,
干预越来越具有人文主义关怀。
Bishop
等人认为
,
年幼自闭症儿童表现出的刻板 行为较为简单
,
多为重复刻板的动作或自
我刺激行为
,
而大龄自闭症 者表现出的刻板行为更为高级和复杂
,
如固着一致性行为。
刻板行为会对个体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Ann
Hylton
总结 这些影响表现为下几方面
[7]:
干扰个体技能的习得
,
如阻碍个体观察学习 、
游戏及特定学业技能的掌握
;
制止个体进行刻
板行为可能会引起个体的反抗
;
有刻板行为的个体容易受社会歧视
,
从而不利于进行社会互动
;< br>某些刻板行为有可能发展成为自伤行为
,
如重复拍击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会造成自伤。以 上
这些负面影响均会给家庭及相关人员带来一定挑战
,
因此
,
探索出 有效的干预方法是很有必要
的
,
这对于改善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近年来
,
我国自闭症儿童人数逐渐增加
,
这给教师及家长 带来很多挑战
,
如何干预刻板行为
问题是其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此外
,
普通教师很难理解和接纳自闭症儿童的这种行为模式
,
这
也给自闭症儿童有效地融入 普通幼儿园、学校及社会造成很大障碍
,
如毛颖梅曾提到
,
普通幼
儿 园中的教师多数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
无法接受和理解自闭症幼儿的行为表现
,< br>导致无
法对他们进行适当教育
,
而普通幼儿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的不理解则进一步 给有效融合带来困
难
[8]
。虽然国内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有增多的趋势
,< br>但针对刻板行为的研究仍很匮乏
,
原因一
方面可能在于刻板行为不及自伤及攻击 行为严重
;
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于研究者对刻板行为的
误解
,
认为刻板 行为的功能只是获得感官刺激
,
因此没有很大必要去干预和矫正。与此相反
,
近几年国外关于刻板行为的研究却越来越多
,
涉及发生机制的探讨、评估方法的确定、干预策略的研究等多方面内容
,
并得出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果
,
如有不少研究 证明
,
可以通过反应
中断及转移方法有效干预刻板行为的发生
[9]
。本研究立足于实践需要
,
从刻板行为干预的角
度出发
,
对国外有关 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进行综述
,
系统介绍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
方法及思路< br>,
总结干预研究的结果
,
分析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
目的是促进人们对刻
板行为有更好的理解和重视
,
为教育实践者有效应对刻板行为以及 研究者展开相关研究提供
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 br>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
对刻板行为的干预主要采取行为矫正 的方式
,
分为两种
:
一种是基于目标
行为结果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 采用惩罚、电击、隔离、矫枉过正等干预方法
;
另一种是基
于目标行为以外其他行为的 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选择奖励恰当行为
,
强化其他行为或不相容
行为等方式干预刻板行 为。
1997
年研究者开始探索将多种干预方法结合起来干预自闭症刻
板行为,其结果 表明
,
矫枉过正和厌恶刺激的干预效果最好
,
强化其他行为和强化不相容的行
为这两种方法比较好
,
而药物治疗的效果最差。
20
世纪
8 0
年代以后
,
伴随着功能性评估和积
极行为支持技术产生
,
研究者更加注重功能性评估的作用。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
,
通过训练替
代行为来消减问 题行为
,
已成为儿童自闭症刻板行为矫治法的新趋势和一般原则。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
这 些关于自闭症刻板行为的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
实践指导,
但以上研究大多数是 从特殊教育角度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研究的,
因此几乎很少
把社会工作介入到自闭症刻板行为的 研究中。
国外对自闭症刻板行为的研究
自闭症的核心表现之一 是刻板行为,这种行为使得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学习受到了严重影
响。
但目前对于自闭症儿童刻 板行为所产生的原因明确。
国外对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表
现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
,
自闭症个体的刻板行为表现比其他群体更加复杂多样。
如在
2000
年
Bodish
等人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的刻板行为表现进行的比较研究
,
发现与智力
落后儿童相比
,
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程度更加严重
,
发生率也更加高些。在
1981
年
Freman
等人对自闭症个体和非自闭症 的学习障碍个体进行了比较研究
,
发现相较于非自闭症学习障
碍个体
,
自闭症个体的刻板行为更加频繁
,
程度更加严重
,
持续时间也更长。
但国外对自闭症儿
童刻板行为的干预比较多,
研究多是语言方面的刻板行为,
其次是 对实际生活学习中操作物
体方面的刻板行为,
而对于刻板动作方面研究比较少。
20< br>世纪
80
年代以前
,
对刻板行为的干
预主要采取行为矫正的方 式
,
分为两种
:
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结果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采用
惩罚、电击、隔离、矫枉过正等干预方法
;
另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以外其他行为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选择奖励恰当行为
,
强化其他行为或不相容行为等方式干预刻板行为。
1997
年研
究者开始探索将多种干预方法结合起来干预自闭症刻板行为,其结果表明
,
矫枉过正和厌恶
刺激的干预效果最好
,
强化其他行为和强化不相容的行为这 两种方法比较好
,
而药物治疗的效
果最差。
20
世纪
80< br>年代以后
,
伴随着功能性评估和积极行为支持技术产生
,
研究者更加注 重
功能性评估的作用。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
,
通过训练替代行为来消减问题行为
,
已成为儿童自
闭症刻板行为矫治法的新趋势和一般原则。
我国对于自闭症刻板行为的研究
我国对 于自闭症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相对比较少,在
2005
年姜文厚、王艳华尝试运用
截取 穴位法治疗自闭症刻板行为,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是失败的例子。在
2009
年
李艳运用积极行为支持对两名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进行干预,
根据行为的功能,
选取前事< br>的控制,替代性行为强化和功能性沟通训练的方式进行干预,取得了明显成效。在
2010
年
潘巧丽运用转移、同伴引领、适时提醒的方式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也使得刻板行为减少。
在
2011
年丁方玉发现感觉统合对于具有感觉刺激功能的刻板行为有明显的改善。在
2013
年孟成成通过分析刻板行为的原因,
从转移注意的结构、
对狭窄兴趣的恰当运 用,
感觉统合
训练方面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
1]
李艳
.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积极干预研究
[D].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 2009.
[2]
左秋芳
,
胡晓毅
.
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
[J].
中
国特殊教育
, 2012.
王梅以
3-15
岁的
47
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
,
采用问 卷调法、结构式观察法等对其生活自
理、运动、感知与注意、语言、思维与想象、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 的行为表现进行研究
,
并与同年龄段的
400
名正常儿童、
70名智力残疾儿童做比较。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儿
童行为表现存在差异
,
特别是 在社会交往行为、同一性行为和言语沟通三方面有显著差异
,
这
一研究为诊断和教育训 练提供了较科学、客观的依据。
丁芳玉以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对刻板行为进行 研究。
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定义、
分类、评估、发生机制及干预方法进行了文献梳理< br>,
发现感觉统合能力和刻板行为的发生之
间存在联系
,
寻求感觉刺激可 能是刻板行为发生的内因之一
,
感觉统合失调导致的情绪焦虑也
会增强刻板行为发生频 率。
左秋芳、胡晓毅研究表明
,
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有利于自闭 症儿童的社会融合。他们通过试
图梳理目前国外关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相关文献
,
总结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特
征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
为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 启示。
燕冬以处于青年的自闭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其刻板行为的论 述及分析,
从社会工作介
入视角提出了纠正自闭症患者刻板行为的干预策略
孟成成认为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刻板行为不仅影响了儿童自身的学习,
也对其他 同学
的学习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莫大的干扰。
因此,
选择恰当合适的干预方法是改善 自闭症患
儿自我刺激行为的必由之路。
研究表明,
运用的结构转换法,
感觉统 合训练法对改善自闭症
的刻板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刻板行为的诊断
现出来的刻板行为则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
,
低功 能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最多
,
中功能自闭
症儿童次之
,
高功能自闭 症儿童最少。可能说明刻板行为更多的是在低功能自闭症儿童身上
出现。
这一结论与
Z irpoli(2004)
的观点一致。
刻板行为的表现会随着年龄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有研究者报道年幼的自闭症孩子会表现出简单的动作和感觉刺激方面的刻板行为
,
而年龄越< br>长则更多地表现出复杂的动作和语言上的刻板。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之一
,
几乎 所
有的自闭症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刻板行为。
但是在具体的行为上还是表现出不同的发生率。
国外有研究者用重复性行为量表
(
修订版
)(Repe:1t1VeBeha viorSeale
一
Revised)
对
307
名自闭
症 儿童进行施测
,
发现表现出感官上刻板的自闭症儿童占
80.4%,
如嗅、尝 物体等
;
表现出手指
运动刻板的自闭症儿童为
74.2%,
如频繁地 弹指
;
而诸如物体的使用和运动等方面的刻板分别
占
54.9%
和< br>52.9%;
另
外
,
撞
身
体
(41.20/ 0)
和
抓
皮
肤
(33.3%)
等
刻
板行
为
相
对
较
少
(Lam,K.5.,etal.,20 07)
。
李艳
(2009)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结果显示不同功能水平的自 闭症儿童
表现出来的刻板行为则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
,
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 最多
,
中功能自
啾啾奶瓶-
啾啾奶瓶-
啾啾奶瓶-
啾啾奶瓶-
啾啾奶瓶-
啾啾奶瓶-
啾啾奶瓶-
啾啾奶瓶-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17: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4854.html
-
上一篇:自闭症儿童几种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
下一篇:传染病隔离措施有哪几种_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