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运动完恶心想吐怎么回事课题申报范文:2229-“二孩”家庭长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8 14:59

问道清风散-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姚继华)

“二孩”家庭长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1982

9
月,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30< br>多年。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在一定时期内 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在长期实
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后,
中国社会的细胞从多子女的大家庭模式演变为以独生子女为中心
的“四二一”式
(四个老人
,
一双父母
,
一个孩子
)
的典型小家庭模式。
人口倒三角结构、
少子
化、
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基于此,
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单独两孩”政策。
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又 提出了新的人口政策,
即“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完善人口发展
战略,
全 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由于国家
这项 政策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夫妇权衡利弊,
认识到多生一个孩子利大于弊,
这必然造成我
国二孩家庭越来越多。
家庭结构由之前的“四二一”式转变为“四二二”式,
面临的问 题之
一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让两个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成为了值得探讨的新话题。


然而随着政策的出台,报刊媒体上却经常看到的是有关生育二孩的负面新闻:
2015

1

18
日,武汉市
13
岁的女儿雯雯 (化名)以死相逼,已经怀孕
13
周零
5
天的肖女士,
含泪去医院做 了人流手术。
2014

8
月,西安市
14
岁的男孩涛涛用 菜刀砍死了年仅
1
岁半
的妹妹。被捕后,涛涛表情很平静,多次说:“我不后悔,我想 报复父母,让他们后悔!”
各种案例不一列举,
都反应出“全面二孩”政策给许多家庭带来的不 仅仅是家庭结构的改变
还有教育难题。
独生子女的某些不良教育问题,在“二孩”来临时,暴露 的更加明显。
“二
孩”的降临给“大孩”带来严重的心理冲击甚至是极端过激行为该如何预防和 矫正?如何
帮助家庭长子女适应角色的转变,懂得分享和承担责任
?
家长该如何协调子 女关系,“一碗
水端平”?在“二孩”新政推进的同时,
“二孩”家庭长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成为 十分必要研
究的课题。


2
、课题界定:

“二 孩”家庭:
本研究特指在符合国家“全面二孩”政策下,
生育两胎,
拥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孩子的家庭。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性格、智力、认知、情感、意志 、态度、行为、适应性
等方面的积极协调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 br>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
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 活动。


本课题主要研究“二孩”家庭中的长子女在家庭第二个孩子降临前后 的心理特征变化
以及可能产生的适应性问题。从个人、家长、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探索维护孩子身心健康 ,
提升亲子关系,维护家庭和睦,推动社会文明的方法和措施。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
发现关于“ 二孩”家庭的研究几乎没有。
国内二胎政策放开不久,
目前
这方面的专业研究理论指导 较少,
仅有一些经验性文章对于二胎宝宝出生引起老大的不适给
出了一些建议。戴军(
2009
)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化行为的关系,认为:家庭教
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 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家庭教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
即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的内容,< br>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同
对幼儿的影响也不同,
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则
会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贺 泽明(
2007
)总结了独生子女常见的几类问题,包括非常任性,
没有延迟满足感, 依赖性强,坚持性差,表现很自私,不合群。张慧君(
2016
)指出独生子
女家庭的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过度关注、

过度爱护和过高期望。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

1897

在 阐释“俄狄浦斯”情结时就提到了“同胞竞争”这一
概念。
同胞竞争障碍是指随着弟弟或妹妹的 出生,
儿童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
多数情
况下情绪紊乱比较轻,
但竞争 和嫉妒比较持久,
常有某种程度的退化如丧失以前已学到的技
能并有行为幼稚化倾向。
阿德勒

1986

发现出生顺序对个体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本是独
生子女的家庭由于第二个子女的出生,
家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第二个孩子身上,
长子女< br>便会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自卑感,
他们希望改变自己所处的境地。
阿德勒指出“每个长子 都
曾经历过一段独生子唯我独尊的时光,
当第二个孩子降生时,
他便骤然要强迫自己适 应另一
个情境。
”由于是家中的长子女,
他们在受到弟弟妹妹“威胁”的同时,
身上也肩负着众人
的期望,
他们一旦辜负了众人的期望,
更会感到自卑,
尤 其是那些有着完美主义倾向的长子
女。


很多对于独生子女教育的研 究仅仅停留在独生子女模式对孩子成长的不足处及其原因
分析方面,
而对于实际解决对策缺乏好 的办法。
而政府放开二胎政策,
改变独生子女家庭模
式,
无疑是解决独生子女 教育问题的最好模式。
那么如何让这样的新家庭模式更好的发挥对
孩子成长的有利作用,
怎么样去养育两个孩子健康成长,
无疑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防止并化
解老二出生一段 时间内老大的心理问题,
缩短老大在此期间情绪、
行为异常表现的时间,

为 了本研究的必要性所在。


4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理 论意义:该课题研究首先有助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其次可以丰富越 来越多的二胎家庭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
也可以为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因
素研究提供一条新的 思路。

实践意义:

(1)
有助于父母了解在养育二孩过程中如何关注孩子的行为
;
(2)
预测老大在弟妹出生时可能出现的行为,让家长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
(3)
帮助家庭中老大身心健康的成长,避免成长中留下心理阴影
;
(4)
使二胎家庭更快发挥对孩子成长的有利作用
;
(5)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因素提供新的佐证。


5
、理论依据


1
)同胞竞争影响个体同一性发展。根据 弗洛伊德的“同胞竞争”概念,家庭子女之间必
然存在对父母情感资源和家庭物质资源的竞争。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
童年早期的正常特征包
括“极度的嫉妒和竞争”以及“杀害竞争者的冲动” 。
同胞之间的爱是种同一性的爱,
个体
可以学习如何处理对其他同胞的爱,
如 何更积极地利用竞争。
适应竞争,
并从中汲取创造性
的能量,是步往成人的必经之路。 孩子与同性、异性的人际关系的本质和性质,在生命中的
最初
6
年里就已确定。


2
)早期同胞关系模式影响成人人际关系。阿德勒认为,我们处理同胞竞争情绪 的方式,
会一直延续到成年。即使童年时代已经结束,我们还可能会在别的城市、与别人的交往中,重复我们同胞之间的早期关系模式。
这些“家庭竞争的后遗症”会渗透到职场与社交的人际
关系中,导致我们对待我们的同事、朋友、配偶、甚至孩子时,都好像在对待我们的兄弟姐
妹一样。我们 在日后的生活中所呈现的一些模式,不仅取决于父母,也取决于兄弟姐妹。


3)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社会性发展。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
孩子的情感态 度,
即接受——拒绝维度;
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
即控制——
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
和忽视型。不 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问道清风散-


问道清风散-


问道清风散-


问道清风散-


问道清风散-


问道清风散-


问道清风散-


问道清风散-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14: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4689.html

课题申报范文:2229-“二孩”家庭长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章

课题申报范文:2229-“二孩”家庭长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