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肝阳上亢是什么意思13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8 14:14

舒尼通-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伍正诚)
13

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





许多寄生虫感染均伴有外周血及局部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其中以组织
(

)
内寄生的血吸虫、肺吸虫、丝虫、旋毛虫、猪囊虫和棘
球蝴的感染及内 脏幼虫移行症较为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属非特异性免疫
成分,但常作为一种效应细胞与特异性抗体和(

)
其它非特异性成分一
起,对侵入的寄生虫起杀伤作用,参与寄生虫 肉芽肿的形成以局限来自
寄生虫的毒性物质,并对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过敏反应起调节作用,同时
对宿主组织造成损伤。

13.1

嗜酸性粒细胞的来源及其主要特征


13.1.l

来源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EOS)
在粒细胞
-
巨嗜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 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 CSF)
及多
谱系集落刺激因子
(multilineage-cotony- stimulating factor

multi-CSF)
作用下,由骨髓干细 胞增殖、分化而来。
EOS
在骨髓内成熟后
停留
3

4天,进入血液数小时后通过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进入结缔组
织,
在肠道及呼吸道固有结缔 组织中尤为多见。
EOS
在结缔组织中存活时
间为
8

2< br>天。
EOS
在人体全身各组织分布数量的比例是
300(
骨髓
)

1(


)

100

30 0(
结缔组织
)


13.1.2

主要特征

13.1.2.1

表面受体

-3
细胞表面
C3bi
受体
(CR
3
)
和低亲和力
IgE
受体
(Fc
ε
RⅡ)的表达,从而
增强
Ig E
依赖的
EOS
介导的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且以剂量
依赖方式激 活效应细胞的细胞毒性。

13.1.2.2
颗粒


E OS
中,
EOS
的颗粒最具特征性意义。
人体
EOS
的颗粒
有三种类型,即:

13.1.2.2.1

特异性颗粒

此颗粒呈椭圆形,
长径
0.5

1.5
μ
m

宽径
0

3

1

0
μm
。在成熟
EOS
中约有
20
个左右。具双层膜,内含电子致密 的结
晶状髓质。结晶的周围有电子密度低的基质。故常称为类结晶颗粒。

13.1.2.2.2
小颗粒

此种颗粒较小,直径为
0.1
0.5
μ
m
,圆形,有膜包
绕,内容均匀。富含酸性磷酸酶和 芳基硫酸酯酶。而在特异性颗粒中,
很少含此两种酶类。

13.l.2.2.3

包含体

较典型的结晶颗粒稍大,看不到确 切的包围膜和特
征性的结晶状髓质,偶见有电子致密的物质呈离心式样如阳光四射状,
故称包含 体。这种颗粒在患各种疾病伴发
EOS
增多症病人的
EOS
中常可
见 到。



组织化学分析,颗粒髓质中含有主要碱性蛋白
(major
basic
p rotein

MBP)
,颗粒基质则含有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os inophil cationc
protein

ECP)
酸球神经毒素
(eosinophil- derived neurotoxin

EDN)

酸球过氧化物酶
(eosinophil peroxidase

EPO)
等毒性蛋白质。对侵入
的病原体包括寄生虫及机体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另外颗粒中尚有组胺酶、
芳基硫酸酯酶、磷酯酶
D
等,参与对
I
型变态反应的调节。

13.1.2.3
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性

EOS
是可活动的,
能通过内皮细胞间隙< br>进入组织或炎症区域。
EOS
具有趋化性,并且是其附着、吞噬寄生物的先
决条 件。对
EOS
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即酸球趋化因子
(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

ECF)
,它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

13.1.2.3.1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的趋化性物质

抗 原
-
抗体复合物
激活补体可产生
C3a

C5a

C567

EOS
有趋化作用,称之为补体衍生的
酸球趋化因子(eosinophilchemotactic factor derived from
cornplement

ECF-C)


13.1.2.3.2

过敏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趋化性物质


(i)
过敏症的酸球趋化因子
(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 of
anaphylaxis

ECF-A)
此种物质见于 人、豚鼠和大白鼠的肥大细胞和嗜碱
性粒细胞中。在活体,它与
C5a
同时存在有协同 使
EOS
趋化的作用。它
的氨基酸序列为缬
-

-

-
谷和丙
-

-

-
谷,人工合成的这 种多肽类已
证实有
EOS
趋化活性,且与高度纯化的天然
ECF-A
具有相同的选择性和
趋化能力。
EOS

ECF-A

C5 a
培育后,
出现
EOS
对继续用这种
ECF
的反
应 性减弱,称之为
EOS
的灭活。用
ECF
桝较用
C5a
的< br>EOS
的灭活作用更
完全和迅速。这提供了一种对游走细胞的捕获机制学说,即细胞被吸 引
到趋化因子存在部位后,由于对进一步的趋化性刺激无反应而留在炎症
部位。


(ii)
组织胺
(histamine)

(iii)
脂性酸球趋化因子
(lipid ECF)
由肥大细胞所释放,在花生四
烯酸代谢中的脂氧酶产物如白三烯
B
4
(LTB
4
)
、过氧化羟花生四烯酸
(5-HPETE)
、羟花生四烯酸
(5

ETE

12-HETE)
等均对
EOS
有趋化性。

13.1.2.3.3
由淋巴细胞释放的趋化物质


(i)
酸球刺激促动因子
(eosinophil stimulation promoter

ESP)


T
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 素中有一种物质可促使
EOS
移动,称之为
ESP

ECF-L


(ii)
酸球趋化因子前体
(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
Precurosor

ECF-P) < br>是由致敏
T
淋巴细胞产生的另一淋巴素,此物质具
有趋化性前需要同类的抗原< br>-
抗体复合物激活,故称。

13.1.2.3.4

由寄生虫产生的酸球趋化因子
(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 derived fromparosite, ECF-P)
试管中蛔虫抽出 物对豚鼠
EOS

趋化活性;泡尾带绦虫的囊虫抽出物对人体外周血中
EOS
有趋化活性;
段义农
(

)(1989

1996 )
实验证明,卫氏并殖吸虫分泌排泄物和成虫浸
出液对脉鼠
EOS
在体内有明 显的趋化作用,这些因子不断从寄生虫体内
局部释放至周围组织或血液中,推测虫源性
ECF< br>与病变组织中炎症细胞
浸润有密切关系;
Niwa

(1996)体内、外实验均证实微小膜壳绦虫六钩
蚴提取物对
EOS
有趋化作用,将其天然提 取物或部分纯化的
ECF
向大鼠
腹腔内注射引起优先的
EOS
浸润, 并提示在感染期间,微小膜壳绦虫六
钩蚴起源的
ECF
在体内促进小肠
EOS
增多;
Horii

(1990)
在脉鼠体内研
究围绕日本 血吸虫卵
EOS
蓄积机制,
从虫卵可溶性抗原
(SEA)
纯化出对< br>EOS
有趋化作用的
2
个成分,
一是变应原,
一是
E CF

后者在感染晚期阶段
(

染后
8
小时
)
介导
EOS
蓄积。



另外,
Ok ada

(1996)
实验证明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
、白细胞 介素
5(IL

5)
对犬弓首线虫感染的兔肺
EOS
蓄积起 作用;
Ushio

(1995)
用长
角血蜱幼虫侵袭大白鼠,早期反应
(
攻击后
2

)EOS
在局部蓄积依赖叮咬< br>部位肥大细胞、
晚期反应
(
攻击后
6

)
依 赖于
T
细胞释放的
IL

5

近年
来发现 一种日本血吸虫卵来源的中性粒细胞刺激因子
(NSF)
,已证明
NSF
能刺 激中性粒细胞释放
ECF
,在
NSF
刺激后
5
分钟,中性粒 细胞即释放
ECF
,至
40
分钟时
ECF
释放达高峰。段义 农等
(1989)
在研究卫氏并殖吸
虫成虫对
EOS
和中性粒细胞体 外趋化性时,
也发现中性粒细胞可释放
ECF

进而作用于
EOS< br>强化其向虫体局部移动积聚。

13

2
嗜酸性粒细胞在抗害生虫感染中的作用

EOS
对小型寄生虫具有吞噬作用,
对大型寄生虫的杀伤作用主要是通过细
胞毒作用。

13.2.1
吞噬


EOS
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抗体包被的红细胞、细 菌、支原体、
念珠菌、肥大细胞颗粒等,但其吞噬能力较中性粒细胞小。在活体或试
管中
EOS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特别有效
,
在蠕虫感染中,经常有抗原—
抗体 复合物形成,这种吞噬复合物的吞噬作用在蠕虫感染中特别重要。
另外,
EOS
对小型 寄生虫也有吞噬作用,

Sanderson

(1979)
提出在 抗
体存在的实验条件下,大白鼠的
EOS
可吞噬枯氏椎虫的椎鞭毛体。

13.2.2
细胞毒作用

13.2.2.1 ADCC

这是一类由特异性抗体与非特异性细胞协同作用的细胞
外非吞噬性的杀伤机制。对个体较大的组织寄生 蠕虫,此种效应机制尤
为重要。
参与
ADCC
的抗体为感染所诱导的特异性抗 体,
在不同的病程中,
产生的各种抗体可以确切控制
ADCC
活性,使杀虫过 程表现为持续的连锁
反应。目前已知的参与
ADCC
的抗体有
IgG

IgM

IgE

IgA
。它们通过
抗原结合位 点与寄生虫抗原结合,又以其
Fc
段与效应细胞膜表面的
Fc
受体结合,效应 细胞通过释放活性氧中间产物、阳离子蛋白、溶酶体酶
和其它蛋白水解酶等杀伤寄生虫。已知抗寄生虫的
ADCC
效应细胞有巨噬
细胞、
EOS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血 小板等。这种细胞杀伤必须依赖
特异性抗体的搭桥,
所以称之为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即
ADCC

参与
ADCC
杀伤虫体的抗体和细胞类型因虫种、病程 和作用部位而有不同
的组合,已知在数种蠕虫感染中证实的搭配有
IgG-IgE- EOS

IgG-IgM

性粒细胞、
IgE-IgM-
巨 噬细胞及
IgE-
血小板等。
ADCC
杀伤的靶子在蠕虫
主要是针对 宿主体内发育过程中的幼虫阶段,如血吸虫的童虫、旋毛虫
新生幼虫、微丝蚴等,而对成虫作用不明显。 在原虫,
ADCC
作用来自巨
噬细胞的活性氧产物。


EOS
是一种高度特化的效应细胞,其细胞膜表面有
IgG

IgE
两种抗
体的
Fc
受体
(

Fc
γ
R

Fc
ε
R)

故可借这两种受体与结合于寄生虫的特
异 性
IgG

IgE
结合,使
EOS
与虫体表面密切接触,脱 颗粒,释放出其
中的毒性蛋白如
MBP

ECP

EPO< br>等对组织阶段蠕虫进行杀伤。巨噬细胞
往往在
EOS
损伤虫体的基础上才进一步 发挥杀虫作用。


Capron(1992)
报道,
EPO
IgE
依赖活性后被释放,
ECP

IgG

IgA
依赖的
EOS
活性后被释放。

13.2.2.2 CDCC

人类
EOS
表面有
C3b

C3d
C4
受体。当
EOS
与血吸虫童
虫、补体在体外培育可杀死童 虫;用正常大白鼠血清与曼氏血吸虫童虫
一起培养,
EOS
便粘附于虫体上,
并在
18
小时内杀死绝大多数童虫。
Klei

(1992)
发现正常血清介导的粘附可通过热灭活被消除,提示这种非特
异的现象是补体介导的效应。
R amalho

(1978)
实验证实
EOS
通过
C3
导粘附于血吸虫童虫体表而杀死血吸虫童虫的能力,要比
EOS
通过抗体

Fc
介导粘附于虫体体表而杀死童虫的能力大。这种杀伤活性的增强可
能是因补体 激活所产生的趋化因子使更多的
EOS
粘附于虫体表面之故;
因此认为
EOS
通过补体激活介导的粘附作用可能是宿主破坏血吸虫童虫
的主要机制。一些趋化因子,如肥大细 胞脱颗粒产生的组织胺、
ECF
桝及
脂氧酶类产物
(5-HETE

LTB
4
)
等可加强补体受体的作用。

舒尼通-


舒尼通-


舒尼通-


舒尼通-


舒尼通-


舒尼通-


舒尼通-


舒尼通-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14: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4642.html

13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