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吊-
名词解释
1.
角膜缘:是角膜与巩膜的移行区,宽约
1mm
,角膜镶嵌在巩膜而逐渐过度到巩膜组织。与
Schlemm
管、小梁网等前房角结构及内眼 手术切口有密切关系。
2.
前房:是角膜后面、虹膜、晶体前面之间的空隙,充满着 房水,其周围以前房角为界;后
房:充满房水,是虹膜后面,睫状体和和晶体赤道部之间的环形间隙。< br>
3.
黄斑:位于视乳头颞侧,相距
3
-
4mm
,直 经
1
-
3mm
,中心有一小凹称为中心凹,只有锥
体细胞,其他层次 缺如,是视力最敏锐处。
4.
锯齿缘:
是指周边视网膜到达睫状体时,多层细胞移行为单层细胞,
最终在睫状体成为无
色素上皮层,在移行部相互交错很象锯齿, 故称为锯齿缘。距角膜缘:颞侧
7
-
8mm
;鼻侧
6
-7mm
。
5.
睫状神经节:位于视神经和外直肌之间,距眶尖约
10mm
,其节前纤维由长根、短根、交
感根组成,节后纤维则组成睫状短神经。
6.
血-房水屏障:
眼球的屈光间质和眼球壁毛细血管之间存在的一种屏障作用,当全身给药
后,在眼内不易达到有效浓度。
7.
眉睑距:指眉弓和睑缘间距离,正常值
13.29mm
。
8.
视网膜周边部:包括锯齿缘、
赤道及两者之间的视网膜。此区视网膜变性多见,
是视网膜
裂孔的好发部位。
9.
结膜囊:角巩膜缘内面和小部分睫状体( 房角前壁)与虹膜根部(房角后壁)所成的夹角
或隐窝。球、睑、穹隆部结膜形成的囊状空隙。
10.
视交叉:是两侧视神经交汇处,呈长方形,为横径约
12mm
,前后径
8mm
,厚
4mm
的
神经组织,
此处的神经纤维分二组,< br>来自两眼视网膜的鼻侧纤维交叉至对侧,
来自颞侧的纤
维不交叉。
1 1
视力:即视锐度,
主要反应黄斑的视功能,
可分为近视力和远视力。
通常以
1.0
为正常视
力,低于
0.3
为低视力,低于
0.05< br>为盲。
12
视野:当眼球静止不动,在平直的方向注视眼前的固定点时,中心 凹以外的视网膜部分
所能察觉或感受到的全部空间范围。
13.
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临床上通常指
从视神经开始,经 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14.
生理盲点 :在中心注视点外侧约
15
°,水平略偏下有一垂直椭圆形的视野缺损,称为生
理盲点 ,其横径
6
°
~8
°,是视乳头的投影,因该处无视细胞,所以完全没有视力 。
15.
暗适应:当眼从强光下进入暗处时起初一无所见,随后珠江能看清暗处的物 体,这种对
光敏感度逐渐增加并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16.
病 理性暗点:在视野范围内,除生理盲点以外,出现孤立性全盲区或半盲区,称为病理
性暗点,为视觉通路 上发生疾病的象征。
17.
泪膜破裂时间(
BUT
)
:在 结膜囊内滴入荧光素纳溶液,被检者瞬目几次后平视前方,测
量者在裂隙灯的钴蓝光下用宽型裂隙光带观 察,
从最后一次瞬目后睁眼至角膜出现第一个黑
斑即干燥斑的时间为泪膜破裂时间,如短于10
秒则表示泪膜不稳定。
18.
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
R APD
)
:亦称
MarcusGunn
瞳孔。譬如左眼传入性瞳孔障碍时,< br>用手电筒照健眼时,
双眼瞳孔缩小,
患眼瞳孔由于间接反射而缩小;
随后移动手 电筒照在左
(患)
眼上,双眼瞳孔不缩小或轻微收缩,因左眼传入性瞳孔障碍;以
1< br>秒间隔交替照射双
眼,
健眼瞳孔缩小,
患眼瞳孔扩大。
这种体征特点有 助于诊断单眼的黄斑病变或视神经炎等
眼病。
19.
日常生活视力:即日常 生活中经常配戴或不配戴眼镜的视力,它可以反映受试者对视力
的需求程度。
20.
睑腺炎:是化脓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
或变态汗 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麦粒肿)
,睑板腺感染称为内睑腺炎。
21.
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以往称霰粒肿。
22.
睑内翻:是指眼睑,特别是睑缘向眼球方向卷曲的位置异常。
23.
睑外翻:是指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睑结膜常不同程度的暴露在外,常合并睑裂闭合
不全。< br>
24.
上睑下垂:指上睑的提上睑肌和
Muller
平滑肌功能不全 乎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
垂,即在向前方注视时上睑缘遮盖上部角膜超过
2mm
。
25.
眼睑闭合不全:又称兔眼,指上、下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导致部分眼球暴露 的情况。
26.
泪膜:通过眼睑的瞬目活动,将泪液涂布在眼表形成的
7~ 10mm
厚的超薄层。构成从外到
内:水样层、脂质层、粘蛋白层。
27.
溢泪:排出受阻,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之外,称为泪溢。
28.
流泪:泪液分泌增多,排出系统来不及排走而流出眼睑外。
29.< br>先天性泪囊炎:由于新生儿先天性泪道发育障碍所造成,常见者为鼻泪管下端被先天性
残膜所封闭 ,或管腔被上皮细胞残屑阻塞,极少数因鼻部畸形,鼻泪管骨性管腔狭窄所致。
30.
慢性泪囊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后,泪液滞留于泪囊内,导致泪囊继发的慢性感染炎症
性疾病。
31.
眼表:是指起始于上下眼睑缘灰线之间的眼球表面全部粘膜上皮,包括角膜上皮和结 膜
上皮。
32.
广义的眼表:即具有临床意义的眼表,包括结膜、角膜、眼 睑、泪器及泪道,泛指参与
维持眼球表面健康的防护体系中的所有外眼附属器。
33 .
眼表疾病(
OSD
)
:泛指损害角结膜眼表正常结构与功能的疾病。
34.
眼表泪液疾病:即广义的眼表疾病,包括所有的浅层角膜病、结膜病及外眼疾病,也 包
括影响泪膜的泪腺及泪道疾病。
35.
角膜缘功能障碍:又称角膜缘缺陷 症,是由于角膜缘
Vogt
栅栏区结构遭到破坏或发育不
良,
造成角膜缘干细 胞的缺失和功能障碍,
导致角膜上皮结膜化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等病变。
36.干眼症:即角结膜干燥症,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
泪膜稳定性下 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37.
角膜 表面结膜化:是指正常角膜上皮被结膜上皮侵犯和替代,其病因为角膜缘干细胞功
能衰竭。
< br>38.
角结膜上皮鳞状上皮化生:是指非角化的角结膜上皮向病理性角化型化生,其病因为泪膜异常或角结膜炎症导致结膜杯状细胞消失。
39.
睑板腺功能异常(
MGD
)
:指睑板腺的分泌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病变,包括睑板腺分泌的
质和量的异常, 可引起蒸发过强型或脂质缺乏性干眼症。
40.
荧屏终端综合征:因长期从事电脑操 作,患者的瞬目次数减少、睑裂暴露大、泪液蒸发
增加,引起蒸发过强型干眼。
41 .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与角膜的炎症,是导致盲目的主要疾
病之一 。
t
小凹:沙眼患者上方角膜缘部形成小滤泡,与病变粗糙的上睑结膜摩擦破溃,形
成溃疡,滤泡破溃瘢痕化后在角膜缘形成凹陷,称为
Herbert
小凹。
线:沙眼瘢痕期,在睑板结膜出现白色线状或带状瘢痕,称为
Arlt
线。< br>
44.
角膜浸润:角膜炎时,致病因子侵袭角膜,引起角膜缘血管网的充血,炎性渗出 液及炎
症细胞随即侵入病变区,
产生的酶和毒素扩散,
造成角膜组织结构破坏,
形成局限性灰白色
混浊灶,称角膜浸润
45.
后弹力层膨出:角膜炎时, 致病菌向后部基质深层侵犯,致使角膜基质进行性溶解变薄,
当变薄区靠近后弹力层时,在眼压的作用下 使后弹力层膨出成透明水珠状。
46.
角膜瘘:角膜炎发生角膜穿孔时,房水急剧涌 出,虹膜被冲至穿破口部分脱出,若穿破
口位于角膜中央,则常引起房水不断流出,致穿孔区不能完全愈 合,形成角膜瘘。
47.
角膜云翳:角膜炎时,角膜溃疡区上皮再生,前弹力层和基 质层的缺损处由瘢痕组织填
充,
若基质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
通过混浊部分仍 能看清虹膜纹理,
称为角膜云翳。
48.
角膜斑翳:角膜炎时,角膜溃疡区 上皮再生,前弹力层和基质层的缺损处由瘢痕组织填
充,若基质深层的瘢痕性混浊较厚略呈白色,但仍可 透见虹膜者称角膜斑翳
49.
角膜白斑:角膜炎时,角膜溃疡区上皮再生,前弹力层 和基质层的缺损处由瘢痕组织填
充,若基质全层瘢痕厚而呈瓷白色的混浊,不能透见虹膜者称为角膜白斑 。
50.
角膜变性:指由于某些先期的疾病引起角膜组织退化变质并使功能减退。常 见类型包括
角膜老年环和带状角膜病变,
前者是角膜周边部基质内的类脂质沉着;
后者 是前弹力层的表
浅角膜钙化变性。
51.
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组少见的遗传 性、双眼性、原发性的具有病理组织特征改变的疾病,
与原来的角膜组织炎症或系统性疾病无关。
此类疾病进展缓慢或静止不变。
在患者出生后或
青春期确诊。
52.蚕食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自发性、慢性、边缘性、进行性、疼痛性角膜溃疡,成人多见,
属自身免疫 性疾病。
53.
角膜葡萄肿:指角膜部位混杂有虹膜组织的角膜瘢痕膨出形成紫黑色 隆起,状如葡萄,
故称角膜葡萄肿,
临床上可表现为整个角膜隆凸,
外观上有牛眼之称 ,
大部分病例视力丧失。
54.
巩膜葡萄肿:由于巩膜的先天性缺陷或病理 损害使其变薄、抵抗力减弱时,在眼内压作
用下巩膜以及深层的葡萄膜向外扩张膨出,
并显露出 葡萄膜颜色而呈蓝黑色,
称为巩膜葡萄
肿
55.
巩膜黑变病:巩膜 呈现紫灰色或蓝灰色境界鲜明的、形状不等的花斑状着色斑快。
56.
蓝色巩膜:全 部巩膜外观呈现均匀蓝色,多为中脑叶组织的先天发育异常,与全身其他
组织发育异常相伴发。
57.
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视力者称为白内障。
58.
并发性白内障:是指眼内疾病引起的晶状体混浊。
nian
白内障:过熟期白内障时,晶状体体积缩小,囊膜皱缩,出现不规则的白色
斑点及胆固醇结晶,
前房加深,
虹膜震颤,棕黄色的缩小晶状体核沉于囊袋下方,
可随体位
变化而移动,上 方前房进一步加深,称为
Morgagnian
白内障。
60
.< br>V
ossius
环:
眼挫伤时,
瞳孔缘部虹膜色素上皮破裂脱落,附贴在晶状体前表面,
称
V
ossius
环混浊。
6 1.
后发性白内障:是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和外伤性白内障部分皮质吸收后所形成的晶状
体后 囊膜浑浊。
62 Elschnig
珠样小体:
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后,持续存在的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可增生,
在
晶状体后囊膜出现珍珠样小体,称为
Elschnig
珠样小体。
63.
高眼压症:眼压高于统计学正常上限, 但无可检测出的视盘和视野损害,房角开放,临
床上称为高眼压症或可疑青光眼。
6 4.
正常眼压青光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却发生了青光眼典型的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称
为正 常眼压青光眼
65.V
ogt
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晶状体前 囊下有时可见小片状白色混浊,称为
青光眼斑(
V
ogt
斑)
。
66.
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又称恶性青光眼,由于睫状环阻滞,房水引流错向,玻璃体 内压
力增高,进一步顶推晶状体虹膜隔向前,产生恶性循环,造成前房消失、眼压升高。多见于
青光眼手术后。
berg
梭:在色素播散综合征及色素性青光眼患者的裂隙灯下可见 到角膜后壁中央
区中下部呈垂直向的梭形色素沉着,称
Krukenberg
梭。
纹:
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随着角膜和角巩膜缘的增大,
Desceme t
膜和内皮细胞层被
伸拉,导致
Descemet
膜破裂,形成呈水平走向或 与角巩膜缘同心排列的皱纹,称
Haab
纹。
69.
眼压曲线:用 于评价眼压波动幅度的检查方法。通常在
24
小时内的不同时间点或不同日
的不同时间 点测量眼压,较易发现眼压高峰和较大的波动值。
70.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
RNFLD
)
: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一种表现,
在视盘周围的 楔状视
网膜神经纤维变薄或缺失,造成暗红色的脉络膜组织明显透见,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
71.
虹膜高褶综合征:虹膜高褶型青光眼患者在周边虹膜切除术后自发性或散瞳的情况下仍< br>可发生房角关闭,而引起青光眼的急性发作,称为虹膜高褶综合征。
-Schloss man
综合征:即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也称青光眼睫状体炎危象,单眼
发病,呈急性发作性眼压升高,眼压升高同时或前后,出现数量较少的不相连的羊脂状角
膜后沉着物视盘和视野检查正常。
:即角膜后沉着物,炎症细胞渗出物及脱 失的色素等随房水对流,由于循环时温差的
关系,
靠近虹膜侧房水流动向上,
靠近角膜 侧房水流动向下,
炎症细胞等可沉着于角膜后壁,
形成尖端向角膜中心的三角形排列,称为角膜 后沉着物。
74.
房水闪辉:虹膜血管壁有血
-
房水屏障作用,故 正常房水含微量蛋白,房水透明,炎症时
虹膜血管扩张,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强,房水内蛋白和细胞成分增多,房水混浊,裂隙
< br>灯下可见淡灰色光带,就像阳光射入充满灰尘的房间,这种现象称为房水闪辉,即
Tyndall
征阳性。
75.
瞳孔闭锁:葡萄膜炎炎症严重、渗出较多时,瞳孔区可全部 后粘连,前后房流通受阻,
称为瞳孔闭锁。
76.
瞳孔膜闭:葡萄膜炎时, 瞳孔部晶体表面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使瞳孔被一层白色不透
明膜样组织所遮盖,称为瞳孔膜闭。
结节:位于虹膜瞳孔缘色素上皮表面的灰白色小结节,多见于炎症的早期,炎症
反 复时可重复出现,容易形成虹膜后粘连。
a
结节:位于虹膜实质内的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结节。
征:
Fuchs
虹膜异色性睫状体炎患者行前房穿刺时,由于前房压力突变使对侧小
血管受压破裂 ,
可形成小的线状出血,
沉积于下方房角,
数小时或
1
天内吸收,< br>不留后遗症,
反复穿刺,出血以同样方式反复发生,但患者正常眼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称为
Amsler
征,
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80.
瞳孔残膜:胚胎 时晶状体被血管膜包围,到胚胎
7
个月时,该膜完全被吸收吸收,但有
时出生后虹膜前 表面或晶状体前囊上仍残留一部分,称为瞳孔残膜。
81.
飞蚊症:视网膜周围静脉 炎时眼底后极部尚无病变,中心视力经常完全正常,但散瞳检
查眼底时可见视网膜周边部的小静脉旁有出 血,静脉管壁两侧出现白鞘。
82.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AION)
:为供应视盘刷板前区及刷板区的睫状后血管的小分支
发生缺血,
致使视盘发生 局部的梗塞,
它以突然视力减退,
视盘水肿及特征性视野缺损为特
点的一组综合征。< br>
环:玻璃体与视网膜完全脱离开后,在视网膜前出现一个絮状的半透明环形物,标weiss
环。
84.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 色素上皮分离,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
85.
视网膜震荡:指在挫伤后,后极部出现 的一过性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变白,视力下降,
受打击部位传送的冲动波损伤外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受损 ,屏障功能破坏,
细胞外水肿,使
视网膜混浊,视力可下降至
0.1
。
3~4
周后水肿消退后,视力恢复较好。
86.
视网膜挫伤:有些存在明 显的光感受器损伤,视网膜外层变性坏死,黄斑部色素紊乱,
视力明显减退,严重可伴视网膜出血。
87.
视网膜硬性渗出:血浆内的脂质或脂蛋白从视网膜血管渗出,沉积在视网膜内,呈 黄色
颗粒或斑块状,称为硬性渗出。
88.
棉绒斑:即所谓的
“
软性渗出
”
,
检眼镜下表现为视网膜内呈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边
界不清的棉絮状灰白色斑片,故称之为棉絮斑。
89.
樱桃红斑: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较薄,可透见其深面 的脉络膜
橘红色背景,在周围灰白色水肿的视网膜衬托下,形成樱桃红斑。
90.< br>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与消化功能衰退时,未被完全消化的、崩解的盘
膜残余小体 推向色素上皮细胞的基底部,
并向细胞外排出,
蓄积于
Bruch
膜,
形成玻璃膜疣。
91.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纤维在各种病因影响下发生变性和传 导功能障碍,使一种视神经
病变所致的后果,以视功能损害及视盘颜色苍白为主要特征。
92.
牵牛花综合征:视盘面积扩大,呈粉红色,中央有漏斗状凹陷,凹陷底部被棉花绒状物
质充填,
视盘周围有一宽阔的黄白色或灰黑色环状隆起,
其中有色素斑块,
为视神经 缺损的
一种类型。
93.
正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 为来自
5m
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
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集,这种屈光状态称为 正视。
94.
调节: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需增加晶状体的曲率,从而增强眼的屈光 力,使近距离物
体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
95.
调节幅度:人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称为调节幅度。
96.
对比敏感度:指在一定对比度下视觉系统对不同大小物体的分辨力,是除视力外测定形
觉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97.
集合: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该现象称为集合。
ng phenomenon
:弱视患儿看单个视标的分辨力优于排列成行的视标现象。
p ia
:视觉系统发育敏感期异常视觉经验导致的以空间视力损害为特征的一组视力
不良综合征。
100.
协同肌:同一眼向某一方向注视时具有相同运动方向的肌肉为协同肌。
101.
拮抗肌:同一眼作用方向相反的眼外肌互为拮抗肌。
102.
配偶肌:向某一方向注视时,双眼具有相同作用的一对肌肉称为配偶肌
103.
屈光不正: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
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将不能产生清晰像。
104.
远视:当调节静止时, 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集在视网膜之后为远视。
105.
近视:在调节静止 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为近视。
106.
老视:随着 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
眼的调节功能逐渐。大约在< br>40
-
45
岁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这种由于年龄增
长所 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
107.
复视:斜视后,外界同一物体投射在两眼 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即投射在注视眼中心凹和
斜视眼周边视网膜上,
中心凹的物像在正前方,< br>周边视网膜的物像在另一视觉方向上,
因此
一个物体感知为两个物体。
108.
散光: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形成两条焦线或弥散斑的屈光状态称为散光。
109.
弱视:在视觉系统发育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 矫正
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一般眼科检查未见黄斑中心凹异常。
110.
斜视:由于中枢管制失调,眼外肌力量不平衡,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视轴呈分离状
态,其中一眼注视 目标,另一眼偏离目标,称为斜视。
111.
隐斜:在双眼注视状态被干预下出现的偏斜。
112.
混 淆视:斜视后外界不同的物体分别投射在两眼黄斑中心凹,两个不同的物像在视皮质
无法融合,称混淆视 。
113.
双眼单视:双眼共同注视的目标同时成像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通过大 脑融像作用成
为单一清晰像。
114.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
TRIO
)
:是与甲状腺功能失调和免疫系统失调有关的疾病,
特征性眼征为眼睑退缩 、
单侧或双侧眼球向前方突出、
眼球运动受限及复视、
球结膜充血水
肿。
115.
眼眶炎性假瘤:又称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或眼眶假瘤,发生于眶内软组织非特异 性增生
性炎症。
116.
上睑迟滞:眼球下转时上睑不随其下落,称为上睑迟滞。
n
综合征:颅面骨发育不全为颅面骨缝过早愈合所致的先天性颅面畸形。
- Hunt
:又称疼痛性眼外肌麻痹或海绵窦眶上裂特发性炎性假瘤,以剧烈的眼球后
疼痛伴眼外 肌麻痹为特征。
征:静脉因受硬化的动脉压迫在动脉的两侧变细,形成毛笔尖状称为
Gunn
征。
征:动脉将静脉向后推,成为“
S
”状或“乙”状,称为
Salus
征。
121.
虹膜红变:虹膜表 面出现一些细小弯曲、不规则的新生血管,或在虹膜周边部出现花环
状新生血管网,使虹膜呈红色,称虹 膜红变。
122.
柔兹(
Roth
)斑:典型的白血病眼底出血表 现为出血斑中心可见白点,称
Roth
斑。
123.
华氏
(
Bitot
)
斑:
是维生素A缺乏的眼部典型表现之一,
为肥皂泡 沫状的三角形干燥斑,
位于眼睑裂部位角膜缘的颞侧和鼻侧球结膜表面,
其基底向角巩膜缘,< br>尖端向眦部,
特征为
湿润后很快又出现干燥。
igo
综合征 :急性化脓性乳突炎时,常累及颞骨岩部的岩尖炎,表现为眼球后痛,
外直肌麻痹,称
Grad enigo
综合征。
综合征:即患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内陷,以及同侧面部无汗。
126.
下颌瞬目综合症:又称
Marcus Gunn
综合征。是一种较少 见的先天性上睑下垂和下颌的
共同运动,
由先天性三叉神经与动眼神经中枢或末梢有异常的联系 所引起。
多为单侧。
当张
口和下颌向左右活动时,睑裂发生不同的变化,上睑提起,睑 裂开大甚至超过健眼
;
闭口时
上睑又恢复下垂位置。咀嚼时,
眼睑随下颌的咀 嚼运动不停地瞬目。部分性眼肌麻痹,
内斜
视。轻度无需治疗,重症可手术。
?
gren
综合征:是一种唾液腺、粘膜组织及泪腺分泌减少,从而发生角膜、结膜和鼻腔口腔黏膜干燥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的综合征。
肉瘤:
AIDS
患者常见的恶性肿瘤,可以是最早期表现,为多发的血管性结节,
常侵犯眼睑、
睑板腺、
泪腺、
结膜和虹膜等。
典型表现为紫罗兰或深蓝色皮肤浸润斑或结节,
以及边界不清 的结膜下出血和血管瘤等。
129.K-F
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特异性体征,起自 角膜缘,由小色素颗粒构成,
2~3mm
宽,
上下宽两侧窄,位于后弹力层的周边部分 ,周边色浓,近角膜中央色淡,多为黄绿色,在色
素环与巩膜间往往有一很窄的透明带。
-Kennedy
综合征:额叶肿瘤表现为向心性视野缩小,伴患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
盘 水肿,称
Foster-Kennedy
综合征。
131.
铁质沉 着症:铁质异物存留在眼内,由异物周围扩散和传播到眼内各组织,呈现棕黄色
的细微颗粒样沉着,表现为角膜基质铁锈色沉着、
虹膜异色症、瞳孔扩大及反应迟钝、
晶状
体前棕色沉 着、白内障、玻璃体混浊、周边视网膜色素增生(早期)
,晚期弥漫性,视网膜
血管变窄,视盘 色淡、萎缩,导致夜盲、向心性视野缺损或失明。
132.
交感性眼炎:是指发生于 一眼穿通伤或内眼手术后的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
炎,受伤眼被称为诱发眼,另一眼则被称为交感眼。
133.
眼球穿通伤:锐器造成眼球壁全层裂开,称为眼球穿通伤。
134.
眼球贯通伤:钝器或高速飞行的金属碎片刺透眼球壁为眼球贯通伤。
135.
盲目:一个人眼的最好矫正视力
<0.05
时为盲人,视野半径≤
10
°。
136.
低视力:较好眼的最好矫正视力
<0.3
但≧
0.05
时为低视力者。
137.
电光性眼炎
(雪 盲)
:
电焊、
高原、
雪地及水面反光可造成眼部紫外线损伤,
称为电 光性眼炎或雪盲。
选择
Or
填空
视器的组成:眼球、眼附属器、视路;眼球的组成:球壁、球内容物
1.
眼球壁从外向内分为
:
纤维膜
、
葡萄膜、
视
网膜,
纤维
膜由前部透明的角膜和后部乳白色
的巩膜共同构成
;
2.
角膜横径
11.5~12mm,
从外到内角膜组织学上分:< br>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实质层―后弹
力层―内皮细胞层;
3.
< br>葡萄膜又称血管膜
、色素膜,富含黑色素和血管,
从前至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 br>膜:
4.
虹膜的中央有
1
个
2.5~4 mm
的圆孔
:
瞳孔,其直径为
2.5~4mm,
两眼差<
0 .25mm;
5.
视觉神经冲动经三级神经传递的顺序是:光感受器―双极细胞―节细胞;
6.
房水的循环途径是:
睫状突―后房―前房―
Schlemm< br>管―小梁管―集合管―房水静脉―
血液循环;
7.
角膜的生理特点是:透明、感光神经丰富、无血管、是重要的屈光间质之一;
8.
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葡萄膜、视网膜;
9.
泪器包括:泪腺、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10.
受动眼神经适配的眼外肌有: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
11.
正常眼球前后径出生时约
16mm,3
岁时达
23mm
,成年时为< br>24mm,
正常人眼球向前方平
视时两眼球突出度两眼间相差不超过:
2mm;
12.
组织学上巩膜分为:表层巩膜、深层巩膜、棕黑板层;
13.
前房角的前外侧壁为
:
角膜缘,
从角膜后弹力层止 端至巩膜突,
后内侧壁为睫状体的前端
和虹膜根部
。在前房角内可以
见
到
:Schwalbe
线
、小梁网和
Schlemm
管、巩膜突、 睫状
带
和虹膜根部
;
它是房水排出眼球的主要通道
;
14.
角膜损伤后可再生的组织有:上皮细胞层、后弹力层;
15.
角膜的营养主要来自于:空气、房水、周围血管、神经支;
16.
角膜具有房水屏障功能的组织是:内皮细胞层;
17.
营养视网膜外层的组织是:脉络膜;
18.
< br>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是:黄斑区;视网膜上视锥细胞最集中的区域是:黄斑区;
视网膜上视 觉纤维汇集出眼球的部位是:视盘;
19.
起感光屏蔽吞噬视细胞外节膜盘和代谢产物的是:色素上皮;
20.
眼部肌肉的神经支配:
提上睑肌、
内直肌、
上直肌、
下直肌、
下 斜肌均由第Ⅲ脑神经
(动
眼神经)支配;上斜肌由第Ⅳ脑神经(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由第Ⅵ 脑神经(外展神
经)支配;眼轮匝肌由第Ⅶ脑神经(面神经)支配;
21.
角巩膜缘的重要组织有:小梁网、
Schlemm
管、房水静脉;
22.
视神经从视盘起至视交叉前共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
23.
视盘是视神经的始端,
其临床特点有:
没有光感受器细胞、
无视觉功能、
无神经元细胞、
有血管、在视野中表现为盲点;
24.
眼睑从外向内分为五层,分别为:皮肤层、皮下层、肌层、睑板层、结膜层;
25.
泪器的组成:泪腺、副泪腺、泪液排泄管道(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
26.
眼内容物分为: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7.
眼眶的构成:上颌骨、腭骨、额骨、蝶骨、颧骨、筛骨、泪骨;
28.
眼的附属器官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
29.
视路的组成: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
30.
屈光介质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31.
眼部含血管最丰富的是:葡萄膜;
32.
瞳孔光反射: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射;光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瞳
孔直接光反射 ,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光反射;光反射路径:传入和传出两部分;
33.
视近反射:视近物时瞳孔缩小,并同时发生调节和集合作用的现象,系大脑皮质的协调
作用;
34.
视觉的心理物理学检查内容不包括:视觉电生理;
35.
国际标准视力表远视力检查距离为:
5m
;
36.
某学生在距视力表
5m
远检查距离时右眼仍看不到最大一行 视标,当其前移至距视力表
3m
远时方可看清该行视标,该生右眼视力为:
0.06< br>;
37.
婴幼儿的视力检查法一般不用:对数视力表;
38.
正常人暗适应达到稳定的高峰时间为:
50min
;
39.
双颞侧偏盲的病灶在:视交叉中央;
40.
< br>我国眼球突出度正常平均值为:
12~14mm
、一般两眼球突出值相差不超过:
2mm
;
41.
麦粒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42.
外麦粒肿早期治疗正确的方法是:局部热敷;
43.
睑板腺囊肿的病因:睑板腺开口阻塞;
44.
外麦粒肿手术时, 其手术切口应:在皮肤面,与睑缘平行;内麦粒肿手术时,其手术切
口应:在睑结膜面,与睑缘垂直;< br>
45.
倒睫最常见的原因是:沙眼;
46.
带状疱疹性睑皮炎受累的神经为:三叉神经;
47.
睑板腺受累的疾病包括:睑板腺囊肿、内睑腺炎;
48.
上睑下 垂根据病因可分为:先天性上睑下垂、神经源性上睑下垂、机械性上睑下垂、肌
源性上睑下垂;
49.
睑内(外)翻根据不同发病原因可分为:先天性睑内(外)翻、瘢痕性睑内( 外)翻、
老年性睑内(外)翻、痉挛性睑内(外)翻;
50.
后 天性上睑下垂的病因有:
动眼神经麻痹、
提上睑肌损伤、
交感神经损害、
重症 肌无力;
51.
三种常见的睑缘炎是: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眦部睑缘炎;
52.
泪囊鼻腔吻合术使泪液流入:中鼻道;
53.
急性泪囊炎禁忌:泪道冲洗;
54.
引起慢性泪囊炎的主要病因是:鼻泪管阻塞或狭窄;
55.
不分泌泪液的是:上皮细胞;
56.
冲洗泪道时,若冲洗液完全 从原路反流,表明:泪小管阻塞;冲洗泪道时,若冲洗液自
下泪小点注入,液体自上泪小点反流,表明: 泪总管阻塞;经下泪小点注入冲洗液,若
口咽部有液体的感觉,表明:泪道通畅;
57.
慢性泪囊炎的病因为:沙眼、鼻中隔偏曲、泪道外伤、鼻炎、下鼻甲肥大;
58.
泪液分泌部中基础分泌腺是:
Krause
腺、
W olfring
腺;
59.
功能性溢泪的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松弛、泪液泵作用减弱或消失;
60.
急性泪囊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儿童常常是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61.
眼表的解剖学界限是起始于:上、下睑缘间的眼表面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即:结膜
眼表和角膜眼表;
62.
眼表上皮来源于:各自的干细 胞;角膜上皮细胞来源于:角膜缘干细胞;结膜上皮细胞
来源于:穹隆部和睑缘的干细胞;
63.
广义的眼表包括了:眼表上皮和泪膜(泪液)
;
64.
泪膜是正常眼表面的一层:液态膜;泪膜的构成从外向内依次是:脂质层、水 样层、黏
蛋白层;
65.
泪膜黏蛋白层的构成:结膜杯状细胞分 泌的粘蛋白、结膜非杯状细胞分泌和角膜上皮细
胞表达的跨膜蛋白;
66.
分泌泪膜脂质层的是:睑板腺和
Zeiss
腺;分泌泪膜水样层的是:泪腺和副泪腺; 分泌
泪膜黏蛋白层的是:结膜杯状细胞;
67.
瞬目运动的作用是:促进泪液的分布;
68.
脂质层的重要作用是:调节泪液的蒸发;
69.
眼表面的第一道外屏障是:角膜和结膜上皮层;
70.
泪膜的厚 度一般为:
7~10
μ
m
;泪液的更新速度为:
12%~16%∕
min
;
71.
正常情况下,每眼眼表的泪液量 约为:
7.4
μ
l
;在眼表的泪液中白蛋白占
60%
、球蛋 白
占
20%
、溶菌酶占
20%
;
72.
泪河线宽度:正常为
0.5~1.0mm
;≦
0.35mm
可诊断为 干眼症;
73.
广义的眼表疾病应包括:角结膜浅层疾病和泪膜异常性疾病,也称为:眼表泪液疾病;
74.
眼表损伤性疾病按病理性质分类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
角膜表 面结膜化和角结膜
上皮鳞状上皮化生;
75.
广义的眼表重建技 术包括:结膜眼表重建、角膜眼表重建、泪膜重建、眼睑重建;角膜
眼表重建常用的方法有:角膜缘干细 胞移植、羊膜移植术、全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缘
干细胞移植的目的在于:重建角膜缘、恢复角膜上皮增 殖和移行的动力源;
76.
1995
年美国干眼研究小组提出将干眼分为两型:泪液生成不足型和蒸发过强型;
77.
干眼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视疲劳、异物感、干涩感;
78.
Schirmer
试验:正常为
10~30mm
∕
5min
;<
10mm
/
5min
为低分泌;<
5 mm
/
5min
为
干眼
;
79.
泪膜 破裂时间(
BUT
)
:正常为
10~45s
,<
10s为泪膜不稳定;
80.
泪液渗透压:≧
312mmol
/
l
可诊断为干眼症;
81.
泪液乳铁蛋白:
可反映泪液分泌功能,
正常值为:
1.46
±
0.32mg
/
ml
,
69
岁以前<< br>1.04mg
/
ml
或
70
岁以后<
0.85mg< br>/
ml
可诊断为干眼症;
82.
泪液溶菌酶含量 :溶菌区<
21.5
㎜?或含量<
1200
μ
g
/
ml
可诊断为干眼症;
83.
治疗干眼症,保留泪液的常用方法有:防止蒸发、配戴角膜接触镜、泪点栓子;
84.
睑板腺功能异常的已知病因有:
年龄增长因素、
神经内分泌 因素、
细菌感染、
油性皮肤、
酒糟鼻或脂溢性皮炎合并睑板腺分泌旺盛;
85.
临床常见又易被忽视的眼表疾病是:睑板腺功能异常;
86.
结膜炎按组织病理形态分类分为:乳头性、滤泡性、膜性/假膜性、瘢痕性、 肉芽肿性
结膜炎;
87.
结膜充血是:浅层结膜充血,呈鲜红色;睫状充血是:深层前捷状充血,呈紫红色;
88.
咽结膜炎三联症是:发热(
38.5
℃
~40℃)
、咽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
89.
沙眼的常见并发症 和后遗症有:睑内翻及倒睫毛、上睑下垂、睑球粘连、实质性结膜干
燥、慢性泪囊炎、角膜混浊;
90.
春季结膜炎按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睑结膜型、角膜缘型、混合型;
91.
结膜炎临床表现:结膜充血、结膜水肿、分泌物、结膜下出血、乳头增生、滤 泡形成、
睑结膜的假膜或真膜、耳前淋巴结肿大、结膜肉芽肿、结膜瘢痕。
92.
角膜炎的临床病理过程分为:角膜浸润、溃疡形成、炎症消退、瘢痕愈合;
93.
角膜炎时,患者常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临床上习惯将其统称 为:睫状
刺激症状;
94.
最常见、最主要的病毒性角膜炎是: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易
复发、多次复发后易致盲;
95.
圆锥角膜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在青春期发病;
96.
巩膜炎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前巩膜炎和后巩膜炎;后巩膜炎是发生在赤道后方 及视神经
周围的巩膜炎症;
97.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又称为老年 性白内障分为:
皮质性
(最常见)
、
核性、
后囊膜下;
98.
皮质性白内障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
99.
白内障对视力的影响取决于: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和视轴;
100.
单眼白内障术后,矫正屈光最常用的是:角膜接触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101.
白内障手术后,
视力矫正的方法有:
配戴眼镜、角膜接触 镜、
手术改变角膜表面植入人
工晶状体;
102.
晶状体脱位可引起: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角膜混浊;
103.
对视力影响相对较小的先天性晶状体混浊是:
前极性白内障、冠状白内障、
点状白内障;
104.
由于晶状体因素引起继 发性青光眼的原因有:
晶状体脱位至前房、
晶状体囊破裂、
晶状
体皮质溶解;
105.
眼外伤后可能导致晶状体发生的改变(因晶状体原因所致眼内组 织继发性的病变)有:
晶状体脱位、晶状体破裂、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皮质溶解性青光眼、晶状体皮质 过敏
性眼内炎;
106.
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过熟期可以发 生: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囊膜变性和破
裂、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
107.
可引起并发性白内障的疾病:视网膜脱离、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色素变性;
108.
晶状体向下方脱位时的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单眼复视、虹膜震颤、眼底 可见双影、
前房加深;
109.
青光眼:
是一组具有病 理性眼压增高、
特征性视神经与视野损害的疾病的统称,
病理性
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 因素;
110.
原发性青光眼的自然结局是:
出现进行性的视神 经凹陷性萎缩与特征性视野缺损,
最终
出现不可逆性盲;
111.
眼压: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内壁的压力,正常眼压范围:
10~21mmHg
,平均 值(
16
±
3
)
mmHg
;病理值>
21mmHg ;
双眼差异不应大于
5mmHg;24h
波动范围不应大于
8mmHg;
112.
眼压高低主要取决于房水循环的
3
个因素:睫状突生成房 水的速率、房水通过小
梁网流出的阻力、上巩膜静脉压;
113.
通常根据前房角形态、病因机制是否明确以及发病年龄三个主要因素,将青光眼分为:
原发性青光眼、 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
114.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机械学说、缺血学说;
115.
青光眼诊断最基本的检查项目有:眼压检查、房角检查、视野检查、视盘检查;
116.
国际上被认为评价青光眼视盘改变“金标准”的是:眼底立体照相;
117.
青光眼视神经改变有
3
个要素:盘沿丢失、视网膜神经纤 维层缺损、视盘线状出
血;
118.
原发生开角型青光眼(POAG
)三项主要诊断指标为:眼压升高、视盘损害、视野缺损,
三项中有两项阳性加上 房角检查为开角,最常见的是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119.
长期应用缩瞳剂的副作用有:眉弓疼痛、视物发暗、出现调节性近视、虹膜后粘连;
120.
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常见的两种疾病是: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21.
色素性青光眼特征性的表现有:
周边部虹膜向后凹陷、
Krukenberg
梭、
中周边部虹膜透
照 缺损、晶状体后表面周边部色素环;
122.
婴幼儿型青光眼首先表现出的三联征:畏光、流泪、眼睑痉挛;
123.
常用抗青光眼手术:
⑴解除瞳孔阻滞的手术⑵解除小梁网阻塞的手术⑶建立房水外引流
通道的手术(滤过性手术)⑷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
POAG
的治疗最常用的手术是:小梁切除术;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是:滤过性手术;
124.
葡萄膜炎狭 义上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的炎症,广义上包括:葡萄膜、视网膜、
视网膜血管、玻璃体的炎症;
125.
葡萄膜炎按炎症发病部位分型:
前葡萄膜炎、
中间葡萄膜炎、
后葡萄膜炎、
全葡萄膜炎;
126.
C ID
值:杯盘比,垂直的杯与视盘直径比值,双眼凹陷不对称,
CID>0.2
;
127.
前葡萄膜炎包括: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炎、前部睫状体炎;
128.
代表前葡萄膜炎血—房水屏障功能破坏程度的是:前房闪光(是非特异性的 )
;代表炎
症存在及其严重程度的是:房水细胞(具有重要意义)
;
129.
前葡萄膜炎并发症:角膜混浊、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眼球萎缩。
130.
前葡萄膜炎出现
KP
最常见的类型是:三角形分布;
131.
前葡萄膜炎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是由于:
小梁网炎症、
虹膜 周边前粘连、
瞳孔闭锁及膜闭、
炎症细胞、纤维蛋白渗出等阻塞小梁网;
132.
前葡萄膜炎晚期并发眼球萎缩是由于:炎症反复发作、睫状体萎缩;
133.
中间葡萄膜炎的病变部位:脉络膜、周边视网膜、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基底部;
134.
中间葡萄膜炎并发症: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积血、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
135.
中间葡萄膜炎“后房积脓”的特点:可局限于睫状体平坦部、可以延伸到锯 齿缘部位、
数目不一、呈黄色或白色;
136.
中间葡萄膜炎引起并发性白内障的特点:后极部中央先混浊、逐渐向周围扩大;
137.
后葡萄膜炎包括:脉络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炎、
视神经脉络膜视网膜
炎;
138.
后葡萄膜炎并发症:黄斑病变、视盘水肿萎缩、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脱离;
139.
葡萄膜炎患者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胃肠道反应;
140.
交感性眼炎好发于眼球穿通伤后:
2~8
周;与
V
ogt-
小柳
-
原田综合征的主要鉴别要点:
有无眼球穿通伤或内 眼手术史;
141.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散瞳、热敷、消炎;
142.
对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指征是:
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
病 情反
复迁延不愈、局部治疗难以控制者;
143.
根据临床表现 ,
V
ogt-
小柳
-
原田综合征可分为:前驱期、眼病期、恢复期;
144.
Behcet
病并发关节炎最常见的是:膝关节;
145.
Behcet
病的眼部表现主要分为:前葡萄膜炎型、玻璃体炎型、眼底病型;
146.
Behcet
病的典型病变表现会累及:眼、口腔、皮肤、生殖系统;
147.
从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的眼组织中可以培养出: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
148.
急性视网膜坏死的眼底改变:
早期出现视网膜血管炎,
视 网膜动脉变细伴白鞘,
静脉扩
张;
如果病变累及后极部,
视力明显下降;晚期周边部视网膜萎缩变薄,
形成多个裂孔;
149.
引起玻璃体积血的常见原因: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眼外伤或手术、视网膜裂孔及脱离;
150.
血—视网膜屏障的外屏障是:色素上皮与
Bruch
膜; 内屏障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
151.
视网膜的三级神经元是:锥、杆细胞(光感受器)
、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152.
黄斑囊性水肿液体聚集在:外丛状层;
153.
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可以形成:棉绒斑;
154.
视网膜硬性渗出是由于:脂质沉着;
155.
临床上视网膜下出血的常见原因是:脉络膜新生血管;
156.
视网膜完全缺血出现不可逆性损害的时间是:
90min
;
157.
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例
:
动脉
:
静脉=
2:3;
158.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形成的樱桃红斑是:中心凹的脉络膜反光;
159.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缺血型和非缺血型的主要鉴别是:广泛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160.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最常见于:颞上分支;
161.
最能提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可能为缺血型的是:明显的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
162.
最能被怀疑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是:微血管瘤;
16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按病期分为:单纯型(背景型)
、增殖型;
164.
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屈光不正、虹膜 睫状体炎、
虹膜红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165.
毛细血管膨胀成球状或囊状常见于:
Coat
病;
16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见到:中心暗点;禁用:糖皮质激素;
167.
视网膜裂孔发生在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多见于:颞上象限;
168.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之间的脱离;
169.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与视网膜变性关系密切的是:
格子样变性;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
疗的关键是:封闭视网膜裂孔;
170.
< br>视网膜色素变性最早期的临床症状是:
夜盲;
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早、
损害重的 遗传方
式是:性连锁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可出现的视野改变是:向心性视野缩小;
171.
Eales
病的眼底特征表现:
双眼周边部小血管闭塞、
反复玻璃体出血、
视网膜新生血管;
17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近视眼、无晶状体眼;
173.
引起夜盲的病变有: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维生素
A
吸收不良、虹膜后粘连、青光眼;
174.
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视力下降(眼前节无阳性体征)的可能原因及病变有:< br>Eales
病、球
后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175.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临床上可分为:干性、湿性;
176.
假性视盘水肿常见于:远视眼,
视野检查正常,无生理盲点扩大,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正
常,无视盘高荧光现象;
177.
A
—
R
瞳孔是:瞳孔光反射和近反射分离的现象;
178.
中毒性视神经病变是由:
具有毒性的化学制剂和药物损害视神经及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所
引起的,特征为:双眼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
179.
Adie
瞳孔为:突然发生的副交感神经麻痹所致的瞳孔扩大;
180.
Horner
综合征眼部表现为:上睑下垂和瞳孔缩小;
181.
视神经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视力急剧下降;常见的视野改变:中心暗点;
182.
动眼神经损害的眼部表现:提上睑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麻
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调节麻痹;
183.
滑车神经损害的眼部表现:患眼呈高位眼、向内下转受限、内上转过强、
Bielschowsky征、伴有外旋斜视;
184.
视盘水肿的常见病因:颅内高压;视野改变:生理暗点扩大;
185.
引起视交叉病变最常见的疾病:脑垂体肿瘤;
186.
皮质盲的临床特征:双眼全盲、瞳孔对光反应完好、眼底正常、弓形暗点;
狗吊-
狗吊-
狗吊-
狗吊-
狗吊-
狗吊-
狗吊-
狗吊-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08: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4162.html
-
上一篇:眼科基础知识100题
下一篇:眼科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