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大本营花样少男少女-
课程名称:《病理学》
主讲教师:
学科:基础课程
授课
内容
授课
时间
发热
课型
理论课
学时
2
授课专业
护理专业
授课地点
教室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发热、致热原、热型、相对 缓脉;发热的原因、致热原的种类、发热
的分期;
2
、熟悉简述发热的机理;发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特点
3
、了解发热的意义和处理原则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视频、
PPT
、现场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病理学的 地位,基本的研究方法
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br>病理学的研究需要借助尸体、
标本等,
让学生对尸体与标本抱有敬畏之心。
2.
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信念。
3.
贯穿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贯彻养成教育。
1
、发热、致热原、热型、相对缓脉的概念
教学重点
2
、发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特点
1
、发热的机理
教学难点
2
、发热的意义和处理原则
学
情
分
析
中职医学生普遍学习动机不强、学习 目标不明确,有不少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克
服困难的毅力,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兴趣不高 ,敏感、冲动、思维活跃,控制能力
不强。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认为打针输液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理 论课学了也没用。针
对学生的特点重点做好引领:(
1
)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明确学习 目的,引导学生正确应
对外来的诱惑;(
2
)利用多种手段,结合先进的多媒体设施,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
3
)科学合理的规划教学各个环节。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 br>发热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
升 高。
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
0.5
℃时,称为发热。也称为调节性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不完全等
同于发热。
。
。
正常成人腋下平均温度为36.5
C
,所以,临床上将腋下温度超过
37
C
作为发热的判 断标准。
正常人每昼夜体温都呈现周期性波动,清晨
2~5
点体温最低,午 后
2~5
点体温最高,但波动幅度
。
。
一般不超过
1
C
,超过
1
C
者视为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包括两大类:
体温升高:
1.
生理性体温升高(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
2.
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
SP
相适应;过热——被动性体温 升
高,超过
SP
水平。)
1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及其发生机制
一、发热的原因
通常把引起人或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发热是由发热激活 物作用于机体引起的。
发热激活物是指能够激活体内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发热激活物包
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内生致热原是由体内产致热原细胞产生、释放的,能够引起体 温升
高的物质。
(一)发热激活物
1.
外致热原外致热 原,指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主要包括病原体(细菌、病菌、真菌、立克次体、
螺旋体、疟原虫等)及其 代谢产物。其中,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这种毒素
耐热性高,一般方法难以清除,是 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2.
体内产物
指机体内 产生的致热物质。主要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和类固醇等。由非生物病原体
引起的发热称为非感染性发热。
(二)内生致热原
体内能够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细胞称为 产致热原细胞。
包括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星状细胞等。这些细胞 与发热激活物结合后被激活,细胞质内即合成内生致热原并释放入血。
内生致热原分子量 小,可以通过血
-
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发热介质的释
放,继 而引起调定点的上移,通过调温效应器的反应引起发热。
二、发热的机制
发热的发生机制尚无定论,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根据调定点理论,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
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
信息传递
2.
中枢调节
3.
调温效应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血液循环中的
EP
可能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将致热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
1
.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终板血管器位于第三脑室视上隐窝上 方,紧靠
POAH
,该处毛细血管空有孔,通透性大,是血脑屏
障的薄弱部位,
EP
可能由此入脑。目前认为这可能是
EP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主要通路。
2
.通过血脑屏障
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信号传递方式。EP
可能通过血脑屏障的特异性转运机制入脑。
也可能从脉络
丛部位渗入或易化扩 散入脑,通过脑脊液循环分布到下丘脑
POAH
。
3
.通过迷走神经
EP
可刺激肝脏细胞周围的迷走神经将信息传入 中枢。
切断膈下迷走神经后,
腹腔内注射
IL-1
则不
再引起发热。
(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通常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 ,
激活产
EP
细胞产生和释放
EP
,
后者作用于体温调节中 枢,
引起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使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上调而发热。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可分为两类: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
1
.正调节介质
这是一类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的介质,它们在脑组织中的含量增高,使体温上升,称为正调节介
质。目 前发现的这类介质有:
+
2
+
(
l
)前列腺素< br>E
(
PGE
)
(
2
)
Na
/Ca
比值
(
3
)环磷酸腺苷(
cAMP
)
(< br>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
5
)一氧化氮(
NO
)
2
快乐大本营花样少男少女-
快乐大本营花样少男少女-
快乐大本营花样少男少女-
快乐大本营花样少男少女-
快乐大本营花样少男少女-
快乐大本营花样少男少女-
快乐大本营花样少男少女-
快乐大本营花样少男少女-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06: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3938.html
-
上一篇:诊断学复习题 (1)
下一篇:第八章生命体征试题及答案[整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