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近亲结婚-豆丁影院
心理治疗的过程
一、有效心理治疗的机制
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的产生,主要依靠下述四种治疗机制的建立而起作用。
1.施治者的支持与配合。一个人在情绪不稳定、心情不舒适的时候,最需要的莫过
于别人的支持与安慰了。
所谓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义重,
一句关心的话,一些同情的表示,
犹如雪中送炭,
比什么都更能使受困苦的人感动,
并可以使一个 精神将要崩溃的人神奇般
地重新振作起来。不管是球场上的败军之师、还是生活中丧偶失子、
事 业失败的人,或者
对学习毫无兴趣的人,
其共同心病就是失去了对自己、
对人生或未来 的希望。
因为经过长
久的努力往往导致精神疲乏,意气消沉,失去了适应环境、面对困难的信心 。因此,心理
治疗能使病人好转的治疗机制之一就是,
帮助病人培养希望、
恢复动力。 所以,给求治者
提供适当的支持与辅助,可以说是心理治疗的前提,也是心理治疗的根本所在。
2.
求治者的认知与领悟。俗话说,只有爱是不够的。一个长期陷入失意、 困苦的人,
或重复陷于困扰处境的人,
还得进一步强化其认知与领悟,
才能使其脱离无 法自遣的症结、
自己看不到的矛盾,才能摸索到得以改善的方向。
尽管一般人都相信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事实上,自知甚难,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
迷,
需要旁观的第三者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动机。
所以,
心理治疗也是帮助病人分析 自己
的内心,
使其看透自己的潜意识,
了解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意义,
继而发 现解决心理困难、
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向。
只要有了充分的了解,
问题的答案也就不难获 得了。
人类是高智能
生物,认知能力强,领悟力高,只要
“
知道
”< br>自己,便可以指挥自己,驾驭自己,并能使自
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去顺应。
当然要想发觉到 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认知其性质,
领悟到从
前没有意识到的潜在动机,是需要时间、 耐心和精力的。
3.治疗中的训练与学习。一般说来,心理 治疗通常要兼顾三个方面:一是定向,即
了解问题的性质,
决定可能得以改善的方向;
二是激活,
即培养病人希望得到医治以求得
改善的动机;三是改变,即帮助病人实际地改变行为 或改善态度。但客观上存在着
“
明知
故犯
”
或
“
本 性难移
”
的现象。
有些行为由于年深日久,变成了性格的一部分,
即使要改, 也
需要一段时间慢慢地去学习、
训练、
矫正、
改变。
而心理治疗则是 利用心理学意义上的
“
学
习原理
”
来帮助求治者改变行为的。即适当 地利用奖赏、处罚,来消除不合适的旧行为,
增加合适的新行为,
同时应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新 的行为方式。
例如,
减少病人在病房自
己行动的机会,
给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予 以
“
出人头地
”
的机会;
或对病患行为予以电击惩罚,
对新 的正常行为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等等。
心理治疗的着眼点, 不仅在于通过训练使求治者的行为得以改善,而且还要通过刺激
使其观念和态度得以改变。
帮助 求治者建立一种比较积极、
有效而且适合的基本态度,
这
又往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 ,一次又一次进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4.促进自 然愈合与成长。外科医生用针缝合伤口,只能促使伤口自己复愈,却无法
使伤口直接复原。同样,心理治 疗也只能帮助求治者自己慢慢地从心理困境中解脱出来,
得以康复。
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把求治者的心理压力与自我挫折感尽量减轻,
让病人能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慢慢去克服 、改变自己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缺陷。有时,心理治疗
仅是帮助患者度过危机和难关,
需待时机和 条件成熟时,
依赖患者的心理自我调治能力的
重建,
促使自我走向健康与成熟。
心理治疗的作用,旨在帮助排除可能的障碍,让求治者
健康发展;或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新经验,从新 知识里获取克服困难的要领与技巧。
总之,
心理治疗 并非神秘的玄术,
也不是看相算命的骗人把戏,
而是一种应用心理学。
它是利用心理学 的原理支持一个困境中的心理病人,
从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寻找
“
心结
”< br>和适应的新方法,
培养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
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除自己的心
理问题。
二、心理治疗过程的阶段与步骤
关于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阶段与步骤,各种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此看法不 一,实在是众
说纷纭。有分3个阶段的,有分4个阶段的,也有分6个阶段的。综合各家之长,将心理< br>治疗过程分为3个阶段和若干个步骤。
1.心理诊断 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求治者的基本背景资料,认清其存
在的主要问题,并建立起良好的医 疗关系,制定治疗的目标。
这是一个准备阶段,
也是一
个很重要的开端。这一阶段又可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医疗关系。心理治疗,主要 依赖于求治者与施治者之间能否建立起互相依
赖、合作无间的关系,并基于此种友好的关系而施予治疗。 因而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医疗
关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心理治疗专家罗杰斯曾经说,许多用心良苦的心理咨询和
治疗之所以未能成功,
是因为在这些咨询和医治过程中,
从未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医
疗关系。另一位专家帕特森也认为:
“
心理咨询或心 理治疗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
”
而这
种亲密的关系,
从第一次见面时就应开 始培养。
施治者真正地去体会求治者的处境,
使其
初次与陌生人见面,
就无所 顾忌地申述自己内心的烦恼、
私人的隐事。
施治者应帮助病人,
使其真切地感到鼓励与 支持,
愿与施治者接近、
交谈,
申诉其心理问题,并使他觉得有希
望改善他的 心理问题,
从而对心理治疗产生兴趣。
良好的医疗关系的建立是为了帮助求治
者以更合 适的方式思考与行事。
通过这种关系的内化,
求治者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
达到
矫治的目的。
良好的医疗关系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医疗关系的独特性。
即在心理治疗过程中,
施治者与每 一位求治者的关系都是
独特的,
与其他所有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也是独特的。
帕特森 也曾指出,
治疗关系不是
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立场上的,
它完全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内、
隐蔽的、
具有保密性的特殊
关系。
但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深度超过了一般的 社会友谊关系。
因为这种关系是在没有
任何威胁的情况下小心地建立起来的,
治疗的气 氛必须使前往求治的人有安全感,
以保证
其自我暴露和自我探索的进行。
其次是主客统一性。心理治疗的过程,是主观性和客观性辩证统一的过程。在心 理治
疗的整个过程中,施治者都应保持客观、
中立的立场,
只有这样,
才能对 求治者的情况有
正确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
才可能找到最佳的处理办法。
求治者之所以 能从这种医疗关系
中获益,
主要是保持了必要的客观性。
而医疗关系中的主观性意味着 施治者应以其真诚的
态度对待求治者,尊重求治者,不断地使之感到温暖可信。同时,客观性和主观性的 辩证
统一,
也有利于心理治疗过程的深入发展。
这是因为,
施治者与求治者之 间没有日常的纠
葛和利害冲突,使得施治者最有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为求治者着想,对求治者负责;
又因为这种关系能自觉应用有关人际关系的科学原理,
使治疗关系能正常有效地发展,
并
使医治双方都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治疗中最基本的问题。
最后是专业限制性。每种心理治疗情境都是有其限制的,保持这种限制,对获得治疗
成功往往是 非常必要的。
常见的是专业限制。
治疗关系建立的限制,
即医治关系的建立和
发展是受制于求治者的。
帕特森认为,
医疗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是因为求治者遇到了自 己
无法独立解决或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加以解决的难题,求治者感到他需要特别的帮助或支
持。< br>因此,
医疗关系强调求治者必须对自己的心理境况感到不满,
而主动要求取得这种帮助。如果求治者在某一方面并不想求得帮助,或者是自己停止了来访咨询,
那么,
即便是< br>施治者觉得自己有新的办法或是找到了肯定能对他有帮助的
“
药方
”
,
去主动找对方医治也
是徒劳无益的。
另外是职责的限制。
施治者应认清什么是 施治者的责任,
什么是求治者的
责任。
例如,
某求治者可能认为自己对孩子的 管教毫无办法了,
认为施治者应为改变其孩
子的不良行为负全部责任。
而实际上,施治者的责任是帮助求治者重新认识在与孩子交往
中的行为,
帮助他调整自身的行为来帮助 孩子改变其不良行为。
这是求治者的职责,
施治
者是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越俎代疱的。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
任何变化的产生都需要经过施
治者与求治者双方的努力。
如果没有求治者个人的努力,
而仅仅依赖于施治者,
其自身状
况的改进是不可能实现的 。
施治者职责的限制,
实际上,
正是以帮助来访者成长为目标的,
这恰巧也是 治疗目的所要求的。
还有就是时间的限制。
时间的限制是保证治疗成效的有效
制约。< br>治疗中一次会谈时间通常为40分钟左右,
施治者应使求治者明白,
治疗时间是有
时限的。
这样能促使求治者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有效地利用会谈时间。
尽管有些求治者可能不喜欢这种时间的限定,
但最终却必定要接受这一点。
实际上,
简短会谈中 所含的
必要而适当的信息量是有助于求治者学习和治疗的;
而长时间的会谈和超量的信息反而会
使其收获下降。
(2)收集问题信息。这一步骤的 主要任务是,深入收集与求治者及其问题有关的资
料,认清
“
主要问题
”。一般说来,施治者收集的资料越多,对下一阶段进行心理论断就越
有利。信息的收集包括三个维度 :一是时间维度,即注意求治者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
信息。
对于求治者过去经历的了解,< br>可以得知其目前的概况;
对于求治者现时状况的了解,
又有助于获得其对自己和自身问题 理解的有关信息;
而对求治者对未来的看法和打算的了
解,则可以更进一步认清其对自己、对他 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以及他所面对的使之产
生烦恼与困惑的现有问题。
三者综合,
有助于了解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为何前来求助。
二是思维与情绪的维度,
即注意求 治者对于自身、
他人及有关事件的看法,
注意由此而引
发的情绪活动。
对思维 与情绪的认识有助于了解思维与情绪之间的交互作用,
以及理智与
思维不协调甚至对立的情况。 三是思维与行为维度,即注意求治者对现实的理解与看法,
注意怎样处世待人,
怎样处理自身所 遭遇的各种事情,
注意其出现心理冲突时,
采取什么
防范应急措施,以及他对自身处理 这些事物的看法。这有助于了解求治者是怎样一个人,
有助于了解其思维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可预测其 今后在某事上的反应。
所谓
“
主要问题
”
,就是求治者最关心、最觉困扰和需要改善的问题。进入心理门诊的
人绝大多数都是 带着自身的问题而来的,
往往非常敏感,
也就更易受到伤害。
虽然第一次
会谈 时,
求治者会说明最困扰他的问题是什么。
但有时却需要经过好几次会谈,
慢慢摸索、
探讨,
才能真正了解困扰他的问题。
这是因为,
求治者往往羞于开门见山地诉 说他的主要
问题,比如说:
“
我有同性恋倾向
”
,
“
我跟某人发生了暧昧关系
”
,等等。加之有时求治者
也不一定真正知道自己的主要问 题是什么,而需要在不断的会谈中渐渐道出其问题的核
心。如,一直怀疑妻子不贞的丈夫,其
“
主要问题
”
可能是自己作丈夫没有信心;一向不与
异性来往,认为谈论
“
性
”
是很肮脏的事的人,其基本问题可能是内心有许多对性的欲望。
为此 ,施治者对什么是
“
重要问题
”
应有足够的认识,并努力创造出某种能使来访 者产生温
暖、
有安全感的气氛。
此外,
对对方所谈内容的真诚关注、
友好的面部表情,
对对方思维、
情感活动的理解应达到共鸣的境界,
这也是收集信息时 应当引起注意的。
当然,
施治者良
好的职业形象、敏锐的洞察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收集信息的阶段,施治者一方面应注意引导对方的思路,另一 方面注意倾听对方的
谈话,
不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应随意打断求治者的谈话,
扰乱对方的 思路。
提问时也不应连
珠炮式地发问,
以免造成对方过重的心理压力,
并切忌 在收集信息资料阶段就对求治者的
问题妄下断语,造成误诊和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3)进行初步诊断。这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对求治者的心理问题及造成此问题的原 因
进行分析和确认;此外,是否打算继续接待求治者并给予治疗,也是施治者需要确定的。
并非 所有的求治者都适宜做心理治疗,
因此需要慎重决定治疗的适合性。
也就是说,
求治< br>者的精神状况必须没有错乱,
并患有明显心理疾患和障碍,
且愿意接受施治者,
才适合于
心理治疗。
求治者个人的因素影响着治疗过程,
不正确对待,
就难以 取得积极的治疗效果。
求治者是否适宜做心理治疗应在诊断阶段进行确认。
对求治者的问题的确认和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强 调
对深层次问题的注意,需要施治者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并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能够 把问题具体化,
也就是施治者应注意事物的特殊性。
实际上,
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进行综合分析、
判断,
然后决定心理治疗应采用的方法及工作的主要方面,
是 一个部分
(收
集信息)到整体(综合分析、对问题的确认)再到部分(在抓到主要问题的前提下 各个击
破)的工作过程。一位著名心理治疗专家在谈到心理诊断时建议:第一,不要把不同的东
西分开来想,
这样做会使你变成瞎子而什么都看不见;
第二,
对放置着各种不同东西的 场
景,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它的构造;
第三,
抓不准的情况和完全不懂的情况,
即成为问题所
在的部分,要放到更大的背景和构造之中重新观察;第四,综合分析,试予追究各部分事< br>实在整体构造中发挥着什么样的功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初步诊断。
(4)确立治疗目标。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施治者要在完成心理诊断的基础上,与求
治者共同制定治疗目标。
即让求治者明确:
通过治疗,
希望解决什么问题,
应 有什么改变,
达到什么程度等。治疗目的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具体。例如,面对一个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成天怀疑妻子有
“
外遇”
的丈夫时,其
治疗目标就是减除他的自卑感,
增强他的自信心,
最终改 善其夫妻关系。
这种目标就是非
常具体的目标,而且具有可测性,因为求治者朝向这一目标走的 每一步都是可见的。
第二,切实可行。治疗的目标应是现实 的,
要根据求治者的潜力、水平以及他所受周
围环境的限制来确定。
超越现实可能性的 目标不仅不会使治疗成功,
反而会加重求治者心
理的难度。
第三,是心理学的目标。治疗的目标应是心理方面的,而不是生理方面、物理条件方
面的目标。如使求治者变得更为自信、不再自卑、减少焦虑等,这些目标则应是有利于求
治者心理或人格 健康发展的目标。
有时求治者伴有躯体症状,
如这些症状是与其心理状态
有关的,其治疗目标也应是怎样改变引发这些躯体症状的心理因素,
而不是消除和减轻其
生理症状。 纯粹生理治疗的目标只有通过医学的手段才能完成。
第四、
有轻重缓急。
有些求治者只有一个治疗目标,
而有的求治者可能会有多个治疗
目标。
如一位求治者具有轻生自杀意向,
同时还有焦虑不安、
社交恐惧、性格内向等心 理
问题需要解决,
在面对如此多个治疗目标时,
施治者应认清轻重缓急。
一般 应首先消除自
杀意念,
继而解决焦虑,
然后再解决社交恐惧,
最后弥补性格缺 陷。
当然,
在治疗过程中,
随着施治者对求治者的深入了解,
治疗目标可能会 重新排序,
或者也可能引申出其他的治
疗目标。
假如此时新出现的目标相对其他目标更 为重要,
便应将其定为治疗的首要目标了。
第五、反馈评价。并非治疗目标一旦定出就可以对其 置之不顾,还需要经常检查和评价。
一般来说,
由于目标定得具体、
现实、
可 测,
经过治疗,
求治者一般都会显示出某种进步。
此时回顾、
检查治疗目标的 完成情况,
对求治者来说会成为一种积极的强化,
有助于激发
父母近亲结婚-豆丁影院
父母近亲结婚-豆丁影院
父母近亲结婚-豆丁影院
父母近亲结婚-豆丁影院
父母近亲结婚-豆丁影院
父母近亲结婚-豆丁影院
父母近亲结婚-豆丁影院
父母近亲结婚-豆丁影院
本文更新与2021-01-17 07:5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2180.html
-
上一篇:裸鼠成瘤的一些个人经验
下一篇:神经系统的进化过程及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