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关于女同性恋现象的几点思考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1 06:59

zam在哪-弟子规伴奏音乐

2021年1月11日发(作者:牛奶喝多了有什么坏处)
关于女同性恋现象的几点思考
摘 要:中国目前的女同性恋群体日益壮大,数量呈现上升之势 ,而
社会对同性恋这一现象的态度基本上是负面的甚至是贬损倾向,尤其
在教育领域,教育工作 者们对此采取了视而不见或者彻底打压的态
度。对此学术界应拿出 科学、公正的学术态度进行研究, 整个社会
也应关注他们,教育领域要做好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导向工作。
关键词:女同性恋;拉拉;同性恋;双性恋
一、研究背景
“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 不能解释的事,那很可能是因为有我们所不
知道的事实;而不知道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真正想知道。比如 我们以
前不知道同性恋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是异性恋;我们不知道农民为什
么非生很多孩子不可 ,是因为我们是城里人。人类学和社会学告诉我
们的是:假如我们真想知道,是可以知道的。”[1]
以上这段话出自著名的性社会学家李银河的著作《同性恋亚文化》。
作为一名异性恋者,她在为 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上走了很长
时间。她的这段话既带有对同性恋群体的宽容和关爱,也指出了 中国
社会当前对同性恋所抱有的一种置若罔闻的心态。2001年4月《中
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 断标准》把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单中删除,实现了
同性恋非病理化。虽然精神病学已经将同性恋排除在精神 病之外,不
认为它是一场心理和行为,但是咨询心理仍然认为它是心理不健康的
状态,需要对这 类求助者给予心理学帮助。《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
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将同性恋、双性恋与恋 物癖同列为性
行为变态这一类性行为问题[2]。根据这一划分标准,性变态比性行
为失调、性 行为障碍的严重程度更重。可见,当今中国对于同性恋的
观念仍然偏向于负面、消极,带有歧视甚至贬损 的意味。这种态度也
可以从同性恋者身上得到印证。就女同性恋者来说,很多圈内女同性
恋们更 愿意称呼自己和互相称呼为“拉拉”、“LES”“蕾丝”等,而
绝少直接说自己是女同性恋(亦可简称 “女同”),因为这一称呼潜藏
着某种被社会附加的贬义。(本文中“女同性恋”“拉拉”“女同”都< br>指“女同性恋”这一概念,在文中通用。)
虽然时下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并不很多,甚至有很多人 避讳这个话题,
但是各个学术领域尤其是社会学、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学者都在
不懈努力探 索着。关于同性恋现象的研究涉及该概念的词源学、同性
恋的成因、同性恋的历史、同性恋的自我身份认 同、同性恋的生存状
况以及为自身权益而进行诸种斗争,还包括社会各种人群对同性恋群
体的态 度调查。遍布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法律、历史学、哲学、
人口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在此,笔者在 之前众多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调查、思考,仅以当下中国对待同性恋现象的基本态度为
背 景,就女同性恋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点思考和陈述。
二、界定“同性恋”
在讨论这些问 题之前,先要对同性恋这个概念作一个简单而清晰的界
定。我国性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同性恋行为是指 以同性为对象的性
爱活动;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3]
性 社会学工作者张北川主张用“同性爱”替代“同性恋”一词作为
homosexuality的中文翻译 。他对比了国内外历史和现存的定义,综合
出自己的定义:“在我国现代,在对性伴侣的选择拥有充分自 由的条
件下,一个性成熟的个体如果具有明显或强烈的指向同性的性欲或同
时存有主动的同性性 行为,方可视之为同性爱者。假如个体仅有偶然
的同性性行为,但有关性定向的自我意识模糊,可视为同 性性行为而
不宜简单地判定其为同性爱者。”[4]张北川的定义区分了“同性性行
为”和“同 性恋”,在他看来,同性恋应该是自愿、并且经常发生的
同性性行为者。
目前国际学术界通常 使用的是以《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为代表对同
性恋的描述:“同性恋者是一个有着显著的、持久的、唯 一的受同性
性吸引,对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应,寻求同性性活动并从中得到性满
足的人。”从这 个定义可以延伸出“女同性恋”的概念:女同性恋者
是指终生或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显著、持久且 唯一受到女性性
吸引,对女性有性渴望和性反应,寻求女性性活动并从中获得性满足
的女性个体 。另外,我国学者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同性恋这个
概念,认为:这种关系可存在于内隐的心理上或 外显的行为之中;如
果一个人终生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同性别的人建立心理或行为
上的这种 关系,就可以称为同性恋者[5]。
同性恋这个定义强调两点,一是:“这种关系可以内隐于心,也可 以
外显于行为。”二是:“偶然的同性性行为,但有关性定向的自我意识
模糊,可视为同性性行 为而不宜简单判定为同性恋者。”这两点对于
下文的思辨内容至关重要。从这两点出发,对时下中国的女 同性恋现
状进行一些思考。
三、关于女同性恋现象的几点思考
1.真正的拉拉有多少?——谁被潮流了
据张北川估计,中国现有的女同性恋的数量约在1 000万左右。拉拉
比较集中的这些城市,如上海大约有48万,北京42万,广州27万,
成 都30万,重庆40万,其他城市如天津、武汉、哈尔滨、南京等也
数量可观,并呈现不断增长之势。但 是在数量急速增长的同时,也要
看清如此可观的数目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拉拉?
根 据笔者近一年来在拉拉贴吧、论坛、QQ群等多种途径的深入参与
和实际调查发现,虽说拉拉群体日益壮 大,但是真正的拉拉数量也许
没有那么多。笔者发现,混迹于这些网络社交领域的主力是90后,
80后其次,70后和00后都比较少见。而作为主力军的90后门,大
多处在初高中阶段,从心理学 角度来说,这个年龄段的个体对自身的
性取向还未达到可以明确确定的程度,尚未形成稳定的人格。在这 种
情况下,这些人接收社会上关于LES的宣传的影响,或者出于新鲜
感,或者出于追赶潮流, 或者出于对自身性取向的尝试试探,进而给
自己贴上“拉拉”的标签。这部分人不见得是真正的拉拉,不 排除有
伪同性恋的可能,也不排除有双性恋存在。
另一方面,从上文所强调的“同性恋关系可 以内隐于心,也可外显于
行为”这一点出发,不能排除有一部分“隐藏的”拉拉,这部分人没
有 表现于外的明显同性性行为,但是其内心是典型的女同性恋心理,
无法通过行为得以辨析。这部分群体的 隐蔽性增加了对该群体数目估
计的难度。综合以上两方面情况,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女同性恋
数量是有待商榷的。
2.你是外协吗?——打扮传达了什么
“外协”即“外貌协会”的简 称。与异性恋相似的是,很多拉拉们在
交友时也很注重对方的外貌身材。LES吧里沉掉(“沉掉”意思 是帖
子被置于贴吧发帖区的靠后位置,与“顶起”相反)的帖子多是没有
“片儿”的(“片儿” 指的是照片),基本上片儿越多的帖子被顶帖的
几率越大,尤其是交友帖,约定俗成的是发片儿才有诚意 。其实这种
注重外貌的心理无可厚非,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令笔者奇怪的是,
看过许多片儿 之后,笔者发现很多T(拉拉中的身份划分是:T代表
偏男性一方,P代表偏女性一方,H代表不分)都 认为短发、束胸、
男性衣衫才是T应有的形象,很多T们把自己打扮成中性甚至男性
的样子。笔 者想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其实她们内心仍然尊崇的是异性
恋呢?否则为何要穿男装,扮成男人模样?笔者 曾一度认为,只有H
才是真正的女同性恋者,因为H不分T、P都会产生好感,H接受的
是女人 形象的女人,而T或P接受的都好像是男人打扮的女人。这
是不是意味着,有些所谓的拉拉们的潜意识里 仍然认同着异性呢?又
或者,这种男性化的装扮是对当前男权社会的一种暂时的妥协、忍让
或尊 崇。当然,很多T们,尤其是80后步入社会的T们,并不追求
男性化的扮相,也许对她们而言,真正的 拉拉是“女人喜欢女人”,
而不是“女人喜欢男性化的女人”。
3.拉字至上!拉字至上?
每个时代的社会成员都被标记着这个时代独有的痕迹,既有政治味道
浓厚的,比如名字里普遍带 有“卫国”“国庆”“援朝”的,更有性格
骨子里所篆刻下来的,那就是每代人所携带的不同于其他时代 群体的
思想意识、观念态度、价值取向。社会政局的变动、经济发展的变革、
与国际接轨所带来 的新鲜冲击、都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这其中,大
众传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潮流,成了众多青少年 所希冀和追求
的。他们追求新鲜刺激的生活方式,尝试那些为父母和老师所反对的
事物。不管是 90后,还是将来的00后,青春期的反叛性是自然界天
然真实的存在,不可违拗,不可斩断。时下的年 轻女孩受到大众媒体
的强烈影响而走入拉拉的行列,很大一部分都是出于这种猎奇心理和
尝鲜冲 动。
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的教育者好像扮演了一位不称职的卫道士,时
而管束,大多数时候 视而不见。而真正正确的态度到底是什么,这恐
怕也让众多高素质的教育界精英们困惑不解。然而无论对 于同性恋这
个群体作出怎样的“审定”甚至“判罚”,青少年中这种对潮流趋之
若鹜的现象却是 理应加以引导和澄清的。青春期孩子在面对这种新鲜
事物时最多的是茫然困顿,而教育者的义务就在于帮 助她们认清内心
真实的自己。笔者很多时候都认为,一个教育者的基本义务应该是像
一个心理咨 询师一样,拥有助人认清自己的作用,而不是划定线路图,
塞到学生手上。让人痛心疾首的不是视其为洪 水猛兽、家校联合堵截,
而是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漠视的态度带给青少年的最
终 只能是苦果。
四、结语
在当下社会大背景下,身处风口浪尖的女同性恋群体要承受来自社会
各方面的压力,工作、婚姻、普遍的异样眼光,以及“出柜”(指同
性恋者向周围人公开自己的 同性恋身份)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后果。对
于这个群体而言,她们需要的既不是媒体的夸大其词、过分渲染 ,也
不是教育的置若罔闻、事不关己。学术界应拿出科学、公正的学术态
度来对这个群体进行研 究,整个社会也应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姿态来关
注她们、深入了解她们。尤其在教育领域,更要做好对青少 年学生的
教育、导向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呼和 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
社,2009:460-461.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88.
[3]李银河,王小波.他们的世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1.
[4]张北川.同性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8.
[5]罗曼. “同性恋”研究文献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7,(4).

怀孕期间出血-儿童白发


婴儿吃奶时间长-臀部如何减肥


乳白色的液体-压抑是什么意思


59ddd-余小曼


砸宝马事件-怎样上好第一节课


伊分子-白矾研


38dd-十二指肠乳头癌


tianya cn-polypropylene



本文更新与2021-01-11 06: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06296.html

关于女同性恋现象的几点思考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