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肛运动怎么做-胎教仪
一味药:
1、文蛤散( 《伤寒论》 ) 组成:文蛤; 功效:清热利湿。
2、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
3、一物瓜蒂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瓜蒂; 功效:祛湿散水。
4、苦参汤( 《金匮要略》 ) 外洗方 组成:苦参
功效:杀虫解毒,化湿敛溃。
5、矾石汤( 《金匮要略》 ) 外洗方 组成:白矾;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主治:脚气冲心。
6、甘草汤( 《肘后备急方》 ) 组成:甘草;
功效:清热平喘,止咳下气; 主治:肺痿轻症。
7、皂荚散( 《金匮要略》 ) 组成:皂荚;(用酥炙,以枣膏和服)
效: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8、大乌头煎( 《金匮要略》 ) 组成:乌头;
功效: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9、蛇床子散( 《金匮要略》 ) 外用药 组成:蛇床子;
功效:暖宫燥湿,杀虫止痒。
二味药:
1、 枳实芍药散( 《金匮要略》 )
组成:枳实、芍药;
功效:行气和血,缓急止痛; 主治:气血郁滞证。
2、 左金丸( 《丹溪心法》 ) 组成:黄连、吴茱萸;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功
3、 桔梗汤( 《伤寒论》 ) 组成:桔梗、甘草;
功效:宣肺止咳,祛痰排脓。 主治:肺痈。
4、 六一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 组成:滑石、甘草; 功效:
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
5、 参附汤( 《正体类要》 ) 组成:人参、附子; 功效:益气回阳
固脱; 主治:阳气暴脱证。
6、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 组成:黄芪、当归; 功效:
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
7、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生姜;
功效: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主治:痰饮呕吐。
7、 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蒲黄、五灵脂;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证。
8、二妙散( 《丹溪心法》 ) 组成:黄柏、苍术; 功效:清热燥湿; 主
治:湿热下注证。
9、 甘草干姜汤( 《伤寒论》 )
组成:甘草、干姜; 功效:振奋脾阳。
10、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白芍、甘草;
功效:养血敛阴,和中缓急。
11、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 ) 组成:干姜、附子; 功效:急救回
阳。
12、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桂枝、甘草; 功效:温通心
阳。
13、栀子豉汤( 《伤寒论》 ) 组成:栀子、香豉; 功效:清热散结。
14、栀子干姜汤( 《伤寒论》 ) 组成:栀子、干姜; 功效:清上焦,
温中焦。
15、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论》 ) 组成:赤石脂、禹余粮; 功效:
涩肠固脱止痢。
16、百合地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百合、生地黄;
功效:润肺滋肾,清热凉血。
17、百合知母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百合、知母;
功效: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18、百合鸡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百合、鸡子黄;
功效:养阴清热,安中和胃。
19、瓜蒌牡蛎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瓜蒌根、牡蛎; 功效:清
热生津止渴。
20、百合滑石散( 《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滑石;
功效:滋阴润肺,兼以清热。
21、赤豆当归散( 《金匮要略》 ) 组成:赤小豆、当归; 功效:排
脓除湿。
22、头风摩散( 《金匮要略》 ) 外用方 组成:大附子、盐;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止痛。
23、葶苈大枣泻肺汤( 《金匮要略》 ) 组成:葶苈、大枣;
功效:开泻肺气,行水祛饮。
24、薏苡附子散( 《金匮要略》 ) 组成:薏苡仁、附子;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25、走马汤( 《外台秘要》 ) 组成:杏仁、巴豆; 功效:泻寒散结
通腑。
26、泽泻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泽泻、白术;
功效:利水祛饮,健脾和中。
27、蒲灰散( 《金匮要略》 ) 组成:蒲黄、滑石; 功效:化瘀利窍
泄热。 主治:热淋。
28、甘草麻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甘草、麻黄;
功效:发汗宣肺,散水和中。
29、枳术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枳实、白术;
功效:健脾利水,行气散结。
30、硝石矾石散( 《金匮要略》 ) 组成:硝石、矾石; 功效:消瘀
化湿; 主治:女劳疸。
31、半夏麻黄丸(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麻黄;
功效:通阳涤饮,降逆定悸; 主治:水饮致悸。
32、大黄甘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甘草; 功效:荡热
和胃; 主治:胃肠实热呕吐。
33、半夏干姜散(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干姜;
功效:温中助阳,化饮降逆止呕。
34、生姜半夏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生姜汁;
功效:宣散寒饮,舒展气机。
35、橘皮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橘皮、生姜;
功效:通阳和胃,理气散寒。
36、紫参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紫参、甘草;
功效:清热祛湿,安中止利。
37、葵子茯苓散( 《金匮要略》 ) 组成:冬葵子、茯苓;
功效:利水通窍,渗湿通阳。 主治:妊娠水肿。
38、矾石丸( 《金匮要略》 ) 外用药 组成:矾石、杏仁; 功效:
除湿热,止带下。
39、红蓝花酒( 《金匮要略》 ) 组成:红花、酒;
功效:活血行瘀,利气止痛。
三味药:
1、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2、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
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3、小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效:轻
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
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5、大陷胸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芒硝、甘遂; 功效:泄
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6、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7、控涎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
子; 功效:祛痰逐饮; 主治:痰伏胸膈证。
8、泻心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泻
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9、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 功
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证。
10、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 功
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
11、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
(入粳米同煮)???算4味或3味???? 功效:清泻肺热,止
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12、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功
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13、碧玉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青黛; 功效:清
解暑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14、鸡苏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薄荷; 功效:疏
风解暑;
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15、益元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
汤调服)???算3味吗??? 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16、四逆汤( 《伤寒论》 )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 功效:回阳
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17、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 )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即四
逆汤倍干姜)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
阳证。
18白通汤( 《伤寒论》 ) 组成:附子、葱白、干姜; 功效:破阴
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19、生脉散( 《医学启源》 )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20、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 组成:防风、白术、黄芪; 功效: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21、桃花汤( 《伤寒论》 ) 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功效:温
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血痢证。
22、缩泉丸( 《魏氏家藏方》 ) 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茴香; 功
效: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
23、磁朱丸( 《备急千金要方》 )又名“神曲丸” 组成:神曲、朱
砂、磁石; 功效:益阴明目,重镇安神; 主治:心肾不交诸症。
24、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甘草、小麦、大枣; 功效: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躁症。
25、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瓜蒌、薤白、白酒; 功
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26、金铃子散( 《太平圣惠方》 ) 组成:川楝子、延胡索; 功效: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27、良附丸( 《良方集腋》 )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生姜; 功效:
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治:肝胃气滞寒凝证。
28、大半夏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人参、白蜜; 功效:
和胃降逆,益气润燥; 主治:胃反证。
29、下淤血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
泄热逐瘀;
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
30、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 )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功
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31、增液汤( 《温病条辨》 ) 组成:玄参、麦冬、生地; 功效:增
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32、茵陈蒿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栀子、茵陈; 功效:清
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33、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 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
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之热重于湿证。
34、三妙丸( 《医学正传》 ) 组成:黄柏、苍术、川牛膝; 功效:
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35、小陷胸汤( 《伤寒论》 ) 组成:半夏、黄连、瓜蒌; 功效:清
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36、三子养亲汤( 《杂病广要》 )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37、枳术丸( 《内外伤辨惑沦》 ) 组成:枳实、白术、荷叶; 功效:
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38、瓜蒂散( 《伤寒论》 ) 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 功效:涌
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证。
39、三圣散( 《儒门事亲》 ) 组成:防风、瓜蒂、藜芦; 功效:涌
吐风痰; 主治:中风闭证。
40、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 ) 组成:芍药、甘草、附子; 功
效:阴阳双补。
42、栀子生姜豉汤( 《伤寒论》 ) 组成:栀子、香豉、生姜; 功效:
清热散结,和胃止呕。
43、栀子厚朴汤( 《伤寒论》 )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功效:
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44、三物小白散( 《伤寒论》 ) 组成:桔梗、巴豆、贝母; 功效:
温寒逐水,涤痰散结。
45、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以
麻沸汤渍之) 功效:清热除痞。
46、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 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
清解里热,兼以祛湿。
47、猪肤汤( 《伤寒论》 ) 组成:猪肤、白蜜、白米粉;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除烦利咽。
48、苦酒汤( 《伤寒论》 )(苦酒即米醋) 组成:半夏、鸡子、苦
酒; 功效:化痰敛溃,消肿止痛。
49、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 ) 组成:半夏、桂枝、甘草; 功效:
散寒通阳,化痰开结。
50、枳实栀子鼓汤( 《伤寒论》 ) 组成:枳实、栀子、香豉; 功效:
清热除烦、宽中下气。
51、滑石代赭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 功
效:清心润肺,利湿除热。
52、蜀漆散( 《金匮要略》 ) 组成:蜀漆、云母、龙骨; 功效:祛
痰截虐。
53、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 功
效: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主治:胸痹。
54、茯苓杏仁甘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茯苓、杏仁、甘草; 功
效:宣肺利气化饮。
55、橘枳姜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橘皮、枳实、生姜; 功效:
温胃理气散结。
56、桂枝生姜枳实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桂枝、生姜、枳实; 功
效:通阳化饮,下气降逆。
57、厚朴三物汤( 《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
行气除满。
58、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
温经散寒止痛。
59、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当归、生姜、羊肉; 功
效:养血散寒止痛。 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60、旋覆花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
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61、厚朴大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
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行气除满。
58、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
温经散寒止痛。
59、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当归、生姜、羊肉; 功
效:养血散寒止痛。 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60、旋覆花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
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61、厚朴大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
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62、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生姜、茯苓; 功
效:祛饮降逆,宣阳制水。
63、滑石白鱼散( 《金匮要略》 ) 组成:滑石、乱发、白鱼; 功效:
化瘀行血,清热利尿。 主治:血淋。
64、茯苓戎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茯苓、白术、戎盐; 功效:
补益脾肾,渗湿利水; 主治:劳淋。
65、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
温经助阳,发汗散寒。
66、柏叶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柏叶、干姜、艾叶; 功效:温
中止血; 主治:虚寒吐血。
67、猪苓散( 《金匮要略》 )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 功效:健
脾祛饮。
68.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要略》 ) 组成: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功
效:清热解毒排脓; 主治:肠痈之脓已成。
69、干姜人参半夏丸( 《金匮要略》 ) 组成:干姜、人参、半夏; 功
效: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70、当归贝母苦参丸( 《金匮要略》 ) 组成:当归、贝母、苦参; 功
效:养血开郁,清热除湿。 主治:妊娠血虚热郁小便难。
71、下瘀血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
破血逐瘀;
主治:瘀血内结之产后腹痛。
72、三物黄芩汤( 《千金要方》 ) 组成:黄芩、苦参、干地黄; 功
效:清热燥湿,滋养阴液。
主治:产后四肢烦热之湿热阴虚证者。
73、大黄甘遂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甘遂、阿胶; 功效:
破血逐水。 主治:水血并结血室。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45 桂枝45 杏仁60 炙甘草20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解: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 寒,又能宣肺平喘,为主
药;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麻黄发表之力,并能解除肢体疼痛,
为辅药;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止咳平喘之功,为佐药;甘草调和诸
药,为使药。四药合用,共收发散解 表、宣肺平喘之功。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60 厚朴30 枳实30 芒硝250
功用:峻下热结;用于阳明腑实证、热结胃肠。
方解:寒邪内传阳明腑,郁化为 热,或温热之邪入中焦,热邪伤
津,致胃肠传化之功受阻,肠中燥粪相结,壅积于胃肠而形成里实证之便秘。热结产生燥、实,气滞产生痞、满,故治疗应以峻下热结为
主,以收急下存阴之效。方中大 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胃肠而为主
药;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为辅药;二药相须 ,
峻下热结;枳实消痞散结,厚朴宽肠下气除满,治无形之积滞,共为
佐使。四药合用,泻实、 润燥、消痞、除满药力峻猛而奏峻下热结之
效。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大黄30 附子45 细辛5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用于寒积里实证。证见腹痛便 秘、
胸胁胀痛、发热、四肢厥冷、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寒邪与积滞结于肠道。寒性收引, 致气血不通,故见腹痛,
寒邪阻于肠道,使肠道传化失职,故致大便不通;寒邪凝于厥阴,则
胸 胁疼痛四肢厥冷;积滞留阻,郁而化热,故见发热,苔白腻、脉弦
紧皆为寒实之象。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 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法当
温阳通便。方中重用辛热之药附子,温里散寒止痛,苦寒之药大黄泻
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主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
里散寒,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其泻 下之功,为辅佐之药。三药合用,
温散寒凝、苦辛通降,共奏温下之功。
“十枣汤”(《伤寒论》)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约5~10),大枣10枚(约150)
前三味碾细末,大枣煎汤调药灌服。
功用:攻逐水饮,主治胸腹积水及水肿之实证。证见患畜 咳嗽喘
促,胸腹疼痛拒按,或下腹膨大,或肢体浮肿,苔白滑,脉沉弦。
方解:水草停滞胃腑 ,致脾胃运化失职,应以逐水攻积为治则。
方中甘遂善行经隧之水,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 饮痰癖,
三药药性峻烈,合用后攻逐水饮之力甚著,共为主药;但三药均有毒,
大毒治病,必伤 正气,故以大枣十枚,益气护胃,缓和三药药性之峻
烈,为佐药;四药合用,使水湿之邪得以消除而正气 不伤。
“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250 知母60 甘草45 粳米100
功用:清热生津,用于气分热和阳明证。证见壮热面赤、烦渴贪
饮、恶热汗出、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为阳明经证所设,热入阳明,邪传气分,皆呈现气分
大热。此时虽有阳明气分实热, 但未见腑证,故不宜攻下,又热邪必
伤津液,故以甘寒生津之药为主组方。方中石膏辛甘大寒,透肌表之
热,泻肺胃之火,又能除烦生津止渴,为主药;知母苦寒,能清热养
阴,清肺胃之热,质润而有 润燥之功,助石膏泻火之功而为辅药;甘
草、粳米和中养胃又能护津,能制主辅药大寒伤胃之弊,共为佐 使之
药。四药合用,可凑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功。
“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子(擘)9 香豉(绵裹)9
功用:清宣郁热,用于热郁胸膈证。证见身热、虚渴不 眠、胸脘
痞满、触之无形,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苔微黄,脉数。
方解:本方为无形之邪热 留扰胸膈所致之气分窒塞不通而设,热
郁胸膈二内扰,轻者心烦不得眠,重者身热懊憹(ào’náo, 烦躁、懊
悔);上焦不畅,胃气失和则见胸脘痞满、似饥而不欲食等无可名状
之症;内有郁热则 现舌红苔微黄之象。法当清之、畅之,治宜清宣郁
热。方中栀子苦寒质轻,入心肺三焦,上入心胸清透郁 热以除烦,下
达三焦导热下行以除热,为主药;淡豆豉气味俱轻,辛凉宣散,透邪
畅中,既宣泄 胸中之郁热而助栀子以除烦,又开壅散满而和胃,为辅
药。二药合用,共凑清宣郁热而除烦之功。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犀角9 生地150 芍药60 丹皮45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于热入营分和热入血分。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为热毒深陷于血分,或营热不解,深入血分
而致。热入营分,心肝受病,上扰心神而致神昏 谵语,烦乱不安,迫
血妄行则上见吐血、衄血,下见便血、尿血;热邪外溢于肌肤,可见
发斑, 舌质红绛,为血分热盛之象。方中犀角直入血分,清心凉血解
毒,使热清血宁而为主药;生地养阴清热、 凉血止血,可助犀角解血
分热毒、可复耗伤之阴血,并增强止血作用,为辅药;芍药行气而泻
热 、丹皮泻血中之伏热,或血散瘀而为佐药,芍药又可和营而为使药。
四药合用,共同完成清热解毒、凉血 散瘀之功。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黄连45 黄芩30 黄柏30 栀子45
功用:清热解毒,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之证。证见患畜大热,或热
甚发斑 ;或热入血分出现吐血、衄血;或生疮黄疔毒,小便赤黄,舌
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本方 为热毒壅盛于三焦而设。火毒热盛,充斥三焦,表里
皆热,神明被扰,故见大热烦躁;热邪迫血妄行,血 随火上逆故见吐
血、衄血、发斑;瘀热蒸熏,热壅于肌肉故见痈肿疔毒;小便赤黄、
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等皆火热实证之象。火热炽盛即为热毒,故解毒
必须清热泻火,而火主于心,故应以泻心火为主 。方中黄连解热毒,
兼泻心火,为主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共为臣药;
又加黄 连泻中焦之火,使三焦之火均得以清泻,栀子通泻三焦之火,
导热下行,为佐药。四药合用,一派苦寒, 使火邪去而热毒解,故名
黄连解毒汤。
“雄矾散”(《三农纪》)
雄黄1 明矾5 甘草4
功用:解毒逐疫,主治禽霍乱,亦可用于预防某些疫病。证见禽
只神少,少食,下痢。
方歌:雄黄散中甘草末,杀虫解毒又避瘟。
趣记:草原雄鸡鸣叫。
草(甘草)原雄(雄黄)鸡鸣(明矾)叫。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苇茎500 薏苡仁120 冬瓜仁120 桃仁60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 治肺痈。证见身有微热,咳嗽痰
多,鼻脓腥臭,或带血丝,呼吸喘促,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 解:风邪热毒蕴结于肺,或过食温补食物,内生积热,热毒迫
肺,以成肺痈,病机为痰热瘀血蕴结,治宜 清热化痰、散瘀排脓。方
中重用苇茎,甘寒而轻浮,入肺经而宣透,善清邪肺热而疗痈,又能
宣 肺利窍而化痰排脓,乃治肺痈之要药,为君药;冬瓜仁长于涤痰排
脓,清热利湿,脓未成时可化痰,脓已 成时可排脓,是治内痈之要药,
与苇茎相伍,清热涤痰排脓之力更加卓著,为臣药;桃仁活血行瘀,散瘀消痈,滑肠通下,薏苡仁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水湿而祛邪,使
湿热去而痰无由生,有治病求本 之意,同为佐药。四药配伍,清肺化
瘀、逐瘀排脓,乃治肺痈之要方。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60 黄柏45 黄连30 秦皮45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痢疾。证见泻痢如脓血,赤多
白少,排粪黏滞不爽,里急后重,腹痛,舌红 苔黄,脉数。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60 炙甘草12 黄芩35 黄连25
功用:表里双解,清热止痢,主治表证未解,邪陷阳明之下痢。
证见身热下痢,口干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六一散”(《伤寒直格》)
滑石粉180 甘草粉30
功用:清热解暑利湿,用于暑湿之证。证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
或有泄泻。
方解: 方中滑石粉质重体滑,味甘淡而性寒,能清利小便,使暑
热水湿之邪从尿而除,利湿清热解暑,为主药; 甘草生用,清热和中,
与滑石共甘寒生津之用,调和滑石之寒性,防滑石利小便而伤津液,
为佐 为使。二药合用,收清热解暑利湿之效。
“理中汤”(《伤寒论》)
党参60 白术60 干姜60 炙甘草60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证,为治中焦虚寒之
要方。证见腹痛喜温、呕吐下痢、腹满不食、完谷不化、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 br>方解:方中干姜大辛大热,直入脾胃,为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之
要药而为主药;党参甘而微温,补 气益脾,加强脾胃运化之功而为辅
药;白术苦温,健脾而燥湿,针对脾虚而出现的水湿兼证,配人参复< br>脾运而调升降,为佐药;炙甘草甘温,滋补和中健脾,缓中止痛,调
和诸药之味而为使药。四药合 用,有补气健脾温中散寒之效。
“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30 党参30 大枣20 生姜30
功用: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用于肝胃虚寒证。证见肚腹疼痛、< br>呕吐嗳气、口吐涎沫、舌淡苔白白、脉迟细等。
方解: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而严重呕吐的常用方 剂。方中吴茱萸
温胃散寒,开郁化滞,下气降逆,为主药;党参补虚益脾,为辅药;
生姜为止呕 之圣药,散寒温胃,降浊阴,消痰涎,为佐药;大枣甘缓
和中,助吴茱萸、党参温胃补虚,为使药。四药 合用,共凑温肝暖胃,
降逆止呕之效。
“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30 制附子45
功用:回阳救逆、益气;适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亡阳之证。
证见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微弱,神昏气短,脉微欲绝。
方解:本方为抢救元 气大亏、阳气暴脱之垂危重证的名方。方中
用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以固后天,使五脏之气复旺,而为主药 ;附子
大辛大热,壮阳补肾,大补先天,兼温脾阳,使机体一身之阳复生,
为辅为佐。二药相须 ,药专力宏,上助心阳,下补肾命,中温脾土,
大补大温,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45 干姜45 炙甘草30
功用:益气、回阳救逆;适用于少阴证、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亡阳虚脱之证。证见四肢厥冷, 口色青紫,气息微弱,脉沉微。
方解:本方为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证之方。“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素问·厥论》),寒盛则阳虚,内而脏
腑,外而四肢,均不得温煦滋 养,故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冷过肘
膝;阳气衰微,则神气失养,故见神疲欲寐;肾阳虚衰,火不生土 ,
则脾阳虚衰,故见腹痛吐痢。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壮阳补火,破阴逐
寒,通行十二经脉,为补 益先天命门之火的第一要药,生用尤能迅达
内外以温阳逐寒救逆,为主药;然附子之性,走而不守,单用 难奏温
阳祛寒之效,故辅以干姜,以温中散寒,守而不走,共同温补阳气,
通彻内外,祛除阴寒 ;然附子、干姜均为辛热之品,阳虚骤然受到温
补,浮越而不能内守,故以甘草为佐使之药,以温中益气 ,监制姜、
附燥烈之性与峻猛之力,又制生附子之毒性。三药合用,壮肾阳,补
脾阳,相互资助 ,药简效宏,共凑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效。
“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党参(人参30)60 炒白术60 茯苓60 炙甘草30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证见体瘦毛焦,神少,四肢
无力,慢草,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本方所 治之证为脾气虚,运化无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
血生化之源,凡补气必从脾胃着手,故当以益气健脾为 治则。方中党
参甘温,补中益气而为主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助党参补中益气
之力,为辅药 ;茯苓甘淡,健脾渗湿,防止党参补益之壅滞,为佐使;
白术茯苓合用,健脾除湿之功更强;炙甘草甘温 ,益气和中,调和诸
药,为使药。四药相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治疗脾气虚弱的基
础方。
“四物汤”(《和剂局方》)
熟地黄45 白芍45 当归45 川芎30
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血虚、血瘀诸证。证见神少易惊,面色无
华,形体消瘦,舌淡 ,脉细弱或细涩,或血虚兼有瘀滞。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血虚证,营血虚滞,脏腑形体失濡是其基< br>本病机,故当以补学调血为治则。方中熟地味厚滋腻,为滋阴补血之
要药,用为君药;当归甘温质 润,补血养肝,和血调经,既可助熟地
补血之力,又可行经隧脉道之滞,为臣药;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 阴,
与地、归为伍更强滋阴养血之力,为佐药;川芎辛散温通,上行头顶,
下达血海,中开郁结 ,旁通脉络,入血分而行气活血,使补而不腻,
为使药。四药相合,地、芍乃血中之血药,归、芎乃血中 之气药,补
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为治疗血虚证之
基础要方。
“归芪益母汤”(《牛经备要医方》)
炙黄芪120 益母草60 当归30
功用:补气生血,活血祛瘀;主治劳伤所致的气血虚弱及产后血
虚、瘀血诸证。证见 神少,头低耳耷,四肢无力,倦怠多卧,口色淡,
脉细弱。
方解:本方为当归补血汤加益母草 组成,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和产
后血虚、瘀血诸证。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滋生血之源,为
君药;当归养血补血,使寅生阳长,气旺血生,为臣药;益母草活血
祛瘀,疏血中滞气,为佐使之药; 三药相合,共奏补气生血、活血祛
瘀之效。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白附子20 僵蚕20 全蝎20 黄酒100
功用:祛风化痰;用于口眼蜗斜。证见口眼歪斜,目不能正视,
采食吞咽障碍。
方解 :方中用白附子辛散头面之风而为主药;僵蚕驱经络之风邪
又可化痰,全蝎祛风止痉,皆助白附子祛风之 功,为辅药;黄酒加强
药力,助祛风通络之功,为使药。四药合用,达祛风化痰之目的,为
治疗 口眼蜗斜之要方。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120 栀子60 大黄45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之黄疸证。证见皮肤结
膜黄染、色泽鲜明如 橘、口渴、腹微满、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或
沉实。
方解: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之主方。黄疸 有阴阳之分,阳黄起于湿
热,阴黄源于寒湿。湿热阳黄,因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热不得外越,
湿不得下泄,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郁蒸于肌肤,上染于目,故一身
俱黄。法当发越其郁遏,通其淤滞, 使湿热有其出路。方中重用茵陈,
善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又能透表畅气,为治黄疸之要药,为君药;< br>栀子清热燥湿,利三焦,引湿热下行,为臣药;大黄降淤泄热,通利
二便,开湿热下行之道,为佐 药。茵陈、栀子相配,使湿热之邪从小
便而出;茵陈、大黄相配,使湿热之邪顺大便而解。三药合用,使 湿
热前后分消,黄疸自愈。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茯苓45 桂枝30 白术30 甘草15
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用于中阳不足之痰饮病,证 见胸肋
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二陈汤”(《和剂局方》)
半夏45 橘红陈皮50 白茯苓30 炙甘草15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湿痰咳嗽、呕吐、腹胀。证见
咳嗽痰多、色白, 苔白腻而润,脉滑。
方解:本方所治之湿痰咳嗽、呕吐、腹胀,乃脾失健运、湿邪凝
聚、气机 阻滞所致,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为主药;陈皮理气,气顺则痰降,气 化则痰消,故有理气化
痰之功,为辅药;茯苓健脾利湿,脾复健运则可化湿,湿去而瘫自消,
故 为佐药;甘草和中健胃,协调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有燥湿化
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为治疗以湿痰为 主的多种痰证的基础方。
小陷胸汤”(《伤寒论》)
黄连15 半夏30 瓜蒌实90
功用:清热涤痰、宽胸散结;用于痰热互结之证。证见胸下痞满、
按之疼痛、或咳 吐黄痰、胸脘烦热、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痰热互结之小结胸病,病轻邪浅,病在胸
下,其病机为痰热互结胸脘,治宜清热涤痰、开畅气机、宽胸散结。
方中瓜蒌甘寒滑润,清热涤 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开痰火下行之
路而畅气机,为主药;黄连苦寒,泻热降火,清心除烦,助瓜蒌 泻热
降火,半夏苦辛温燥,化痰降逆,开结消痞,助瓜蒌涤痰宽胸,半夏、
黄连共用,辛开苦降 ,通畅气机,共为辅药;茯苓健脾利湿,脾复健
运则可化湿,湿去而瘫自消,故为佐药;甘草和中健胃, 协调诸药,
为使药;三味相合,涤痰泄热,开降气机,使郁结得解,痰火下行,
结胸自除,为清 热涤痰之剂。
“消瘰丸”(《医学心语》)
玄参(蒸) 牡蛎(煅) 贝母(去心,蒸) 各120
功用:清润化痰、软坚散结;用于痰火凝结之瘰疬痰核。证见颈项结核、累累如珠、久不消散、不红不热、按之不痛,或伴有潮热盗
汗、舌质红、脉弦滑或弦细。
方解:本方所治瘰疬、痰核之证,多因肝肾阴亏、肝火郁结,虚
火灼伤津液成痰,痰火凝结,聚 于颈项或腋下所致。治宜清润化痰、
软坚散结。方中贝母以浙贝为佳,苦辛微寒,消痰散结,开郁清热,
为方中之君药;牡蛎味咸微寒,助浙贝软坚散结,兼潜阳益阴,为方
中之臣药;玄参苦甘咸寒, 既滋肺肾之阴,又能清降虚火,液充火降
而痰无由生,又能软坚,助浙贝、牡蛎散结消瘰,为方中之佐药 。全
方药少力专,药力缓和,清热润燥消痰而不伤正,为治痰火凝结之瘰
疠痰核之良方,有清热 养阴、润燥化痰、软坚散结之功。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白芥子30 苏子45 莱菔子45
功用:降气平喘,化痰消食;用于寒痰夹食之证。证见咳嗽喘逆、
痰多色白、胸膈痞满、食少难消、苔白腻、脉滑。
方解:本方为老年气实痰盛、喘咳气逆之证而设。 本证以脾虚为
本,痰浊为标,尤以痰壅食滞、肺气不降为要点,当急治其标。故以
化痰消食、降 气平喘为治则。方中白芥子辛温燥烈、温化寒痰、利气
散结;苏子辛温,降气消痰、止咳平喘,兼有润肠 通便之功,使肠中
痰浊下降而利肺气;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祛痰。三药相合,既可祛
痰降浊, 又可利气宽胸,使痰消食化,痰降气顺,则咳喘气逆、胸膈
满闷之症自解。三者各有所长,可视证情偏颇 而定主辅,气逆者以苏
子为主,痰多清稀者以白芥子为主,食少难消者以莱菔子为主。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薏苡仁30 附子6 败酱草15
功用:排脓消肿;用于肠痈脓成,毒结阳伤之证。证见身无热,
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软如肿胀,脉 数。
方解:本方所治之肠痈,乃湿热郁蒸,或寒湿瘀结互结,日久而成,
治宜一面写热解毒、 排脓消肿,一面辛热助阳以培不足。方中薏苡仁
甘淡性寒,清利湿热,排脓消肿,重用为君药;败酱草辛 苦微寒,泄
热解毒,散结排脓,善治热毒肠痈,与薏苡仁相伍,排脓消痈之力更
强,为臣药;附 子辛热,一则温助阳气,以不日久阳伤,二则辛热行
郁滞之气,既有利于消肿排脓,又有利于腑气运转, 为佐药。三药相
合,温阳化湿,消肿排脓。
兔唇手术多少钱-性激素六项检查
赵奕然原地跑-做果酸换肤多少钱
自爱 九紫-缩阴哑铃使用方法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阿拉泰隼
带状疱疹看什么科-www herbalife cn
2013年2月18日-肋间神经炎
奥瑞恩和女孩子怪-女人为什么愿意男人抱着睡觉
欲罢不能的意思-板门店斧头事件
本文更新与2020-12-31 15: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97079.html
-
上一篇:由于神经衰弱症状繁多
下一篇:血栓心脉宁临床新用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