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热痱子怎么治《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2-28 00:21

山东牛奶品牌-krystal怎么读

2020年12月28日发(作者:飞机抱适合多大的孩子)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
GB14923-20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哺 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及命名原则、繁殖交配方法和近交
系动物的遗传质量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命名、繁殖及近交系小鼠、大鼠
的遗传纯度检测。
2 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及命名
根据遗传特点的不同,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封闭群和杂交群。
2.1 近交系 inbred strain
2.1.1 定义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 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
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
经连续20代以上亲代与子代交配与全同胞兄妹交配有等同效果。
近交系的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应大于99%。
2.1.2 命名
近交系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命名,亦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命
名,符号应尽量简短。如A系、TAl系等。
2.1.3 近交代数
近交系的近交代数用大写英文字母F表示。例如当一个近交系的近交代数为
87代时,写成(F87)。
2.1.4 亚系 substrain
2.1.4.1 亚系的形成
近交系的亚系分化是指一个近交系内各个分支的动物之间,已经发现或十分
可能存 在遗传差异。通常下述三种情况会发生亚系分化。
a)在兄妹交配代数达40代以前形成的分支(即分支发生于F20到F40之间);
b)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分开繁殖超过100代;
c)已发现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存在 遗传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残
留杂合、突变或遗传污染(genetic contamin ation)(即一个近交系与非本品系动
物之间杂交引起遗传改变)。由于遗传污染形成的亚系,通常 与原品系之间遗传
差异较大,因此对这样形成的亚系应重新命名。例如由GLaxo保持的A近交系在< br>发生遗传污染后,重新命名为A2G。
2.1.4.2 亚系的命名
亚系的命名方法是在原品系的名称后加一道斜线,斜线后标明亚系的符号。
亚系的符号可以是以下三种:
a)数字,如DBA1、DBA2等。
b) 培育或产生亚系的单位或人的缩写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用大写,以后
的字母用小写。使用缩写英文名称 应注意不要和已公布过的名称重复。例如:
AHe,表示A近交系的Heston亚系;CBAJ,表示 由美国杰克逊研究所保持的
CBA近交系的亚系。
C)当一个保持者保持的一个近交系具有两 个以上的亚系时,可在数字后再
加保持者的缩写英文名称来表示亚系。如:C57BL6J,C57BL 10J分别表示由美
国杰克逊研究所保持的C57BL近交系的两个亚系。
d)作为以上命名 方法的例外情况是一些建立及命名较早,并为人们所熟知
的近交系,亚系名称可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BALBc、C57BRcd等。
2.1.5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和重组同类系
(recombinant congenic strain)
2.1.5.1 定义
a)重组近交系(RI):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经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育
成的近交系。
b)重组同类系(RC);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子代与两个亲代近交系中一个
近交系的进行数 次回交(通常回交2次),再经无对特殊基因选择的近亲交配而
育成的近交系。
2.1.5.2 命名
a)重组近交系的命名
由两个亲代近交系的缩写名称中间 加大写英文字母X命名。由相同双亲交配
育成的一组近交系用阿拉伯数字予以区分。
例如:由 BALBc与C57BL两个近交系杂交育成的一组重组近交系,分别命
名CXB1、CXB2……
对常用近交系小鼠的缩写名称规定如下:
近交系 缩写名称
C57BL6 B6
BALBc C
DBA2 D2
C3H C3
CBA CB
b)重组同类系的命名
由两个亲代近交系的缩写名称中间加小写英文字母c命名,用其 中做回交的
亲代近交系(称受体近交系)在前,供体近交系在后。由相同双亲育成的一组重
组同 类阿拉伯数字予以区分。如CcS1,表示由以BALBc(C)为亲代受体近交系,
以SIS(S)品 系为供体近交系,经2代回交育成的编号为1的重组同类系。
2.1.6 同源突变近交系 coisogenic inbred strain
2.1.6.1 定义
同源突变近 交系:两个近交系,除了在一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外,其他
遗传基因全相同,简称同源突变系。
同源突变系一般皆由近交系发生基因突变而形成。
2.1.6.2 命名
由发生 突变的近交系名称后加突变基因符号(用英文斜体印刷体)组成,二
者之间以连接号分开,如:DBAH a-D。
当突变基因必须以杂合子形式保持时,用“+”号代表野生型基因,如
AFa-+c。
2.1.7 同源导入近交系(同类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
2.1.7.1 定义
同源导入近交系:通过杂交-互交(cross-intercro ss)或回交(backcross)
等方式将一个基因导入到近交系中,由此形成的一个新的近交系与 原来的近交系
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上的基因不同,称为同源导入近交系(同类近交
系) ,简称同源导入系(同类系)。
2.1.7.2 命名
同源导入系名称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a)接受导入基因的近交系名称;
b)提供导入基因的近交系的缩写名称,并与a项之间用英文句号分开;
c)导入基因的符号(用英文斜体),与b项之间以连字符分开。
例如:B10.129-
H-
12b
表示该同源导入近交系的遗传背景为C 57BL10sn(=B10),导入B10基因为
H-
12b,基因提供者为129J近交系 。
2.1.8 转基因动物 transgenic animals
2.1.8.1 定义
转基因动物:通过实验手段将新的遗传物质导入到动物胚细胞中,并能稳定
遗传,由此获 得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
2.1.8.2 转基因动物命名:
转基因的命名遵循以下原则:
符号:一个转基因符号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均以罗马字体表示:
TgX(YYYYYY)# # # # # Zzz,
其中各部分符号表示含意为:
TgX=方式(mode)
(YYYYYY)=插入片段标示(insert designation)
# # # # # =实验室指定序号(laboratory-assigned number)及
Zzz=实验室注册代号(laboratory code)
以上各部分具体含意及表示如下:
a)方式
转基因符号通常冠以Tg字头,代表转 基因(transgene)。随后的一个字母
(X)表示DNA插入的方式:H代表同源重组,R代表 经过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的
插入,N代表非同源插入。
b)插入片段标示
插入片段 标示是由研究者确定的表明插入基因显著特征的符号。通常由放在
圆括号内的字符组成:可以是字母(大 写或小写),也可以由字母与数字组合而成,
不用斜体字,上、下标、空格及标点等符号。研究者在确定 插入标示时,应注意以
下几点:
标示应简短,一般不超过六个字符。
如果插入序列 源于已经命名的基因,应尽量在插入标示中使用基因的标准命
名或缩写,但基因符号中的连字符应省去。
确定插入片段指示时,推荐使用一些标准的命名缩写,目前包括:
An 匿名序列
Ge 基因组
Im 插入突变
Nc 非编码序列
Rp 报告基因
Sn 合成序列
Et 增强子捕获装置
Pt 启动子捕获装置
插入片断标示只表示插入的序列,并不表明其插入的位置或表型。
c)实验室指定序号及实验室注册代号
实验室指定序号是由实验室对已成功的转基因系给予的 特定编号,最多不超
过5位数字。而且,插入片断标示的字符与实验室指定序号的数字位数之和不能超过11。
实验室注册代号是对从事转基因动物研究生产的实验室给予的特定符号。
举例:
C57BL/6J—TgN(CD8Ge)23Jwg
来源于美国杰克逊研 究所(J)的C57BL/6品系小鼠被转入人的CD8基因组
(Ge);转基因在Jon W.Gordon(Jwg)实验室完成,获取于一系列显微注射后得
到的序号为23的小鼠。
TgN(GPDHIm)1Bir
以人的甘油磷酸脱氢酶基因(GPDH)插入(C57BL/6J X SJL/J)Fl代雌鼠的
受精卵中,并引起插入突变(Im),这是Edward H.Birkenmeier(Bir)实验室命
名的第一只转基因小鼠。
根据转基因动物命 名的原则,如果转基因动物的遗传背景是由不同的近交系
或远交群之间混合而成时,则该转基因符号应不 使用动物品系或种群的名称。
转基因符号的缩写:转基因符号可以缩写,即去掉插入片断标示部分,例 如
TgN(GPDHIm)1Bir可缩写为TgN 1 Bir。一般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称,
以后再出现时可使用缩写名称。
2.2 封闭群(远交群) closed colony or outbred stock
2.2.1 定义
封闭群: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
部引入新个体 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封闭群亦称远交群。
2.2.2 命名
封闭群由2~ 4个大写英文字母命名,种群名称前标明保持者的英文缩写名
称,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后面的字母小写, 一般不超过4个字母。保持者与种群
名称之间用冒号分开。
例如:N:NIH表示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保持的NIH封闭群小鼠。
Lac:LACA表示由英国实验动物中心(Lac)保持的LACA封闭群小鼠。
某些命名 较早,又广为人知的封闭群动物,名称与上述规则不一致时,仍可
沿用其原来的名称。如:Wistar 大鼠封闭群,日本的ddy封闭群小鼠等。
把保持者的缩写名称放在种群名称的前面,而二者之间用冒 号分开,是封闭
群动物与近交系命名中最显著的区别。除此之外,近交系命名中的规则及符号也
适用于封闭群动物的命名。
2.3 杂交群 hybrids
2.3.1 定义
杂交群:由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
2.3.2 命名
杂交群应按 以下方式命名:此雌性亲代名称在前,雄性亲代名称居后,二者
之间以大写英文字母“X”相连表示杂交 。将以上部分用括号括起,再在其后标
明杂交的代数(如F1、F2等)。
对品系或种群的名称可使用通用的缩写名称。
例如:(C57BL/6 X DBA/2)F1=B6D2Fl
(NMRI X LAC )F2
3 实验动物的繁殖方法
由于近交系与封闭群动物具有不同的遗传特点,因此应分别选择相应的繁殖方
法。
3.1 近交系动物的繁殖方法
选择近交系动物繁殖方法的原则是保持近交系动物的同基因性及其基因纯合
性。
3.1.1 引种
作为繁殖用原种的近交系动物必须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有较完整的 资
料(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代数、遗传基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征等)。引种动物应
来自近交系 的基础群(foundation stock)。
3.1.2 近交系动物的繁殖可分为基础群(foundation stock)、血缘扩大群
(pedigree expansion stock)和生产群(production stock)。当近交系动物生产
供应数量不是很大时,一般不设血缘扩大群,仅设基础群和生产群。
3.1.2.1 基础群
设基础群的目的,一是保持近交系自身的传代繁衍,二是为扩大繁殖提供种动
物。
a)基础群严格以全同胞兄妹交配方式进行繁殖。
b)基础群应设动物个体记录卡(包括品系 名称、近交代数、动物编号、出生
日期、双亲编号、离乳日期、交配日期、生育记录等)和繁殖系谱。
c)基础群(包括血缘扩大群)动物不超过5~7代都应能追溯到一对共同祖
先。3.1.2. 2 血缘扩大群
血缘扩大群的种动物来自基础群。
a)血缘扩大群以全同胞兄妹交配方式进行繁殖。
b)血缘扩大群动物应设个体繁殖记录卡。
c)血缘扩大群动物不超过5~7代都应能追溯到其在基础群的一对共同祖
先。3.1.2.3 生产群
设生产群的目的是生产供应实验用近交系动物,生产群种动物来自基础群或
血缘扩大群。
a)生产群动物一般以随机交配方式进行繁殖;
b)生产群动物应设繁殖记录卡;
c)生产群动物随机交配繁殖代数一般不应超过4代。
3.2 封闭群动物的繁殖方法 < br>选择封闭群动物繁殖方法的原则是尽量保持封闭群的动物的基因异质性及
多态性,避免近交系数随 繁殖代数增加而过快上升。
3.2.1 引种
作为繁殖用原种的封闭群动物必须遗传背景 明确,来源清楚,有较完整的资
料(包括种群名称、来源、遗传基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等)。 为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异质性及基因多态性,引种动物数量要足够多,小
型啮齿类封闭群动物引种 数目一般不能少于25对。
3.2.2 繁殖
为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基因的稳定,封闭 群应足够大,并尽量避免近亲交配。
根据封闭群的大小,选用循环交配法等方法进行繁殖。具体方法如附 录A(标准的附
录)。
4 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
4.1 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标准
近交系动物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4.1.1 具有明确的品系 背景资料,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代数、遗传组成、
主要生物学特性等,并能充分表明新培育的或引种的近 交系动物符合近交系定义
的规定。
4.1.2 用于近交系保种及生产的繁殖系谱及记录卡应清楚完整,繁殖方法
科学合理。
4.1.3 经遗传检测(生化标记基因检测法,皮肤移植法,免疫标记基因检测
法等)质量合格。
4.2 近交系小鼠、大鼠遗传检测方法及实施
4.2.1 生化标记基因检测 biochemical markers
本方法是近交系动物遗传纯度常规检测中的常规方法。
4.2.1.1 抽样
对基础群,凡在子代留有种鼠的双亲动物都应进行检测
对生产群,按表1要求从每个近交系中随机抽取成年动物,雌雄各半。
表1
生产群中雌性种鼠数量
100只以下
100只以上
抽样数目
6只
≥6%
4.2.1.2 生化标记基因的选择及常用近交系动物的生化遗传概貌
近交系小鼠选择位于10个染色体上的13个生 化位点,近交系大鼠选择9
个生化位点,作为遗传检测的生化标记。以上生化标记基因的名称及常用近交 系
动物的生化标记遗传概貌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4.2.1.3 结果判断,见表2。
表2
检测结果
与标准遗传概貌完全一致
有一个位点的标记基因与标准
遗传概貌不一致
两个或两个以上位点的标记基
因与标准遗传概貌不一致
判 断
未发现遗传变异,遗传质量合格
增加检测位点数目和增
加检测方法后重检,确实< br>只有一个标记基因改变
可命名为同源突变系
淘汰,重新引种
处 理
可疑
不合格
4.2.2 皮肤移殖法 skin grafting
每个品系随机抽取至少4只相同性别的成年动物,进行同系异体皮肤移殖,
移植全部成功者为合格,发 生非手术原因引起的移植物的排斥判为不合格。
4.3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可选用其他方法对近交系动物进行遗传质量检
测,如毛色基因测试(coat color gene testing)、免疫标记基因检测
(immunogenetic markers)、下颌骨测量法(mandible measurement)、染色体
标记检测(cytogenetic techniques)、DNA多态性检测法(DNA markers)等。
4.4 检测时间间隔
近交系动物生产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遗传质量检测。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实验动物封闭群的繁殖方法

A1 基本要求
保持封闭群条件、无选择、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每代近交系数上升
不超过百分之一。
A2 方法的选择
封闭群的种群大小、选种方法及交配方法是影响封闭群的繁殖过程中近交 系
数上升的主要因素,应根据种群的大小,选择适宜的繁殖交配方法。
A2.1 当封闭群 中每代交配的雄种动物数目为10~25只时,一般采用最佳
避免近交法,也可采用循环交配法。
A2.2 当封闭群中每代交配的雄种动物数目为26~100只时,一般采用循环
交配法, 也可采用最佳避免近交法。
A2.3 当封闭群中每代交配的雄种动物数目多于100只时,一般采用随选交
配法,也可采用循环交配法。
A3 交配方法
A3.1 最佳避免近交法 maximum avoidance of inbreeding system
A3.1.1 留种
每只雄种动物和每只雌 种动物,分别从子代各留一只雄性动物和雌性动物,
作为繁殖下一代的种动物。
A3.1.2 交配
动物交配时,尽量使亲缘关系较近的动物不配对繁殖,编排方法尽量简单易
行。
a)对某些动物品种,如小鼠,大鼠等,生殖周期较短,易于集中安排交配,
可按下述方法编排配对进 行繁殖:假设一个封闭群有16对种动物,分别标以笼
号1、2、3……、16。设n繁殖代数(n为自 1开始的自然数)。n代所生动物与
n+1代交配编排见表A1。
表A1 最佳避免近交法的交配编排
n+1代笼号
1
2
3
:
:
8
9
10
雌种来自n代笼号
1
3
5
:
:
15
2
4
雄种来自n代笼号
2
4
6
:
:
16
1
3
:
:
16
:
:
16
:
:
15
b)某些动物品种:如狗、猫、家兔等,生殖周期较长,难于按上述方式编
排交 配。只要保持种群规模不低于10只雄种,20只雌种的水平,留种时每只雌、
雄种各留一只子代雌、雄 动物作种,交配时尽量避免近亲交配,则可以把繁殖中
每代近交系数的上升控制在较低的程度。
A3.2 循环交配法 rotational mating system
A3.2.1 应用范围
循环交配法广泛适用于中等规模以上的实验动物封闭群。其优点一 是可以避
免近亲交配,二是可以保证种动物对整个封闭群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
A3.2.2 实施办法
a)将封闭群划分成若干个组,每组包含有多个繁殖单位(一雄一雌单位,
一雄二雌 单位,一雄多雌单位等)。
b)安排各组之间以系统方法进行交配。
举例说明如下: 例1:一封闭群每代有48笼繁殖用种动物(一雄种一雌种,或一雄种多雌
种)。先将其分成8个组 ,每组有6笼。各组内随机选留一定数量的种动物,然
后在各组之间按表2中的排列方法进行交配。
表A2 循环交配法组间交配编排
新组编号
1
2
3
4
5
6
7
8
雄种动物原组编号
1
3
5
7
2
4
6
8
雌种动物原组编号
2
4
6
8
1
3
5
7
A3.3 随选交配法 chance mating system
A3.3.1 应用范围
当封闭群的动物数量非常多(繁殖种动物在100个繁殖单位以上 ),不易用
循环交配法进行繁殖时,可用随选交配法。
A3.3.2 实施办法
从整个种群中随机选取种动物,然后任选雌雄种动物交配繁殖。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GB 14922.2-2001

前 言(摘)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在GBl4922—1994《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级(啮
齿类和兔类)》 的基础上,与寄生虫学监测等级的有关内容分开,形成的独立标
准。
本标准对实验动 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与寄生虫学等级对应,将实验小鼠
和大鼠的微生物学等级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 原体级(SPF)和无菌级,取消了普
通级。脉鼠、地鼠和兔仍保留四级。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 。相应增加了犬
和猴的微生物学监测项目。
本标准对取样数量作了重新规定。根据生 产繁殖单元大小决定取样数量,改
变了过去按动物等级取样的做法。兔、犬、猴等较大动物可以活体采样 ,不必处
死动物,因此取样数量也没有减少。
本标准对必须检测和必要时检测作了限 定性说明:“必须检测项目:是指在
进行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时必须检测的项目。必要时检测项目:是指从 国外引进实
验动物、怀疑有本病流行、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时必须
检 测的项目”。
本标准从3个方面对监测项目进行了调整:删除原标准列出、但实际检出率极低或很少检出的项目(如:实验小鼠、大鼠不检测多杀巴斯德杆菌);增加近年
来在动物生产中出 现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如:念珠状链杆菌)。同时,对不同等级
动物的个别监测项目进行了调整(如:嗜 肺巴斯德杆菌由清洁级调为SPF级必须
检测项目),使不同动物各等级检测项目更加合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 及监测,包括: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的等
级分类、检测要求、检测程序、检测规则、结果判定和报告等。
本标准适用于豚鼠、地鼠、免、犬和猴;清洁级及以上小鼠、大鼠。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
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 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
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4926.1~14926.64—2001 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3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
3.1 普通级动物 conventional(CV)animal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
3.2 清洁动物 clean(CL)animal
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
原。
3.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animal
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
干扰大的病原。
3.4无菌动物 germ free (GF)animal
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
4 检测要求
4.1 外观指标
动物应外观健康、无异常。
4.2 病原菌指标
病原菌指标见表1、表2和表3。
4.3 病毒指标
病毒指标见表4、表5和表6。

表1 小鼠、大鼠病原菌检测项目
动物等级















病 原 菌
沙门菌 Salmonella spp.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假结核耶尔森菌 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Yesinia enterocolitica
皮肤病原真菌 Pathogenic dermal fungi
动物种类
小鼠 大鼠
● ●
○ ○
○ ○
○ ○
○ ○
念珠状链杆菌 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
支气管鲍特杆菌 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支原体 Mycoplasma spp.
鼠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kutscheri
泰泽病原体 Tyzzer’s organism
大肠埃希菌0115 a,C,K(B)Escherichia coli 0115
a,C,K(B)
嗜肺巴斯德杆菌 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
肺炎克雷伯杆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
金黄色葡萄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nemoniae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β-hemolyticstreptococcus
绿脓杆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无任何可查到的细菌
注:●必须检测项目,要求阴性;○必要时检查项目,要求阴性。
































表2 豚鼠、地鼠、兔病原菌检测项目
动物等级

























病 原 菌
沙门菌 salmonella spp.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假结核耶尔森菌 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Yesinia enterocolitica
皮肤病原真菌 Pathogenic dermal fungi
念珠状链杆菌 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
动物种类
豚鼠 地鼠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β-hemolyticstreptococcus
绿脓杆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无任何可查到的细菌
注:●必须检测项目,要求阴性;○必要时检查项目,要求阴性。


















多杀巴斯德杆菌 Pasteurella multocida
支气管鲍特杆菌 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泰泽病原体 Tyzzer's organism

嗜肺巴斯德杆菌 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
肺炎克雷伯杆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nemoniae



















表3 犬、猴病原菌检测项目
动物等级






病 原 菌
沙门菌 salmonella spp.
皮肤病原真菌 Pathogenic dermal fungi
布鲁杆菌 Brucella spp.
动物种类








定级
病动
原物






钩端螺旋体 Leptospira spp.
志贺菌 Shigella spp.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钩端螺旋体
1)












Leptospira spp.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Yesinia enterocolitica
空肠弯曲杆菌 Campylobaceter jejuni
注:●必须检测项目,要求阴性。○必要时检测项目,要求阴性。△必要时检测项目,可以免疫。
1)不能免疫,要求阴性。


表4 小鼠、大鼠病毒检测项目
动物等级





























病 毒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V)
汉坦病毒 Hantavirus(HV)
鼠痘病毒 Ectromelia Virus(Ect.)
小鼠肝炎病毒 Mouse Hepatitis Virus(MHV)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SV)
小鼠肺炎病毒 Pneumonia Virus of Mice (PVM)
呼肠孤病毒Ⅲ型 Reovirus type Ⅲ(Reo-3)
小鼠细小病毒 Minute Virus of Mice(MVM)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Theiler’s Mouse Encephalomyelitis
Virus(TMEV)
小鼠腺病毒 Mouse Adenovirus(Mad)
多瘤病毒 Polyoma Virus(POLY)
大鼠细小病毒RV株 Rat Parvovirus(KRV)
大鼠细小病毒H-1株 Rat Parvovirus(H-1)
大鼠冠状病毒大鼠涎泪腺炎病毒 Rat Coronavirus
(RCV)Sialodacryoadenitis Virus(SDAV)
无任何可查到的病毒




动物种类
小鼠 大鼠


























注:●必须检测项目,要求阴性;○必要时检查项目,要求阴性。

表5 豚鼠、地鼠、兔病毒检测项目
动物等级 病 毒
动物种类
豚鼠 地鼠 兔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V)
● ●

兔出血症病毒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

物 病




物 动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SV)
兔出血症病毒
1)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RHDV)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SV)
小鼠肺炎病毒 Pneumonia Virus of Mice (PVM)
呼肠孤病毒Ⅲ型 Reovirus type Ⅲ(Reo-3)
轮状病毒 Rotavirus (RRV)
无任何可查到的病毒
注:●必须检测项目,要求阴性。▲必要时检测项目,可以免疫。
1)不能免疫,要求阴性。


表6 犬、猴病毒检测项目
动物等级
















病 毒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RV)
犬细小病毒 Canine Parvovirus(CPV)
犬瘟热病毒 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
传染性犬肚炎病毒 Infectious 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
Type 1 Type 1(BV)
动物种类











猕猴疱疹病毒1型(B病毒)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
Type1(BV)
猴逆转D型病毒 Simian Retrovirus D(SRV)
猴免疫缺陷病毒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












猴 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I型 Simian T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1(STLV-1)


猴痘病毒 Simian Pox Virus(SPV)
上述4种犬病毒不免疫
注:●必须检测项目,要求阴性。▲必须检测项目,要求免疫。
5 检测程序
5.1 检测的动物应当日按细菌、真菌、病毒要求联合取样检查。
5.2 检测程序:




外观检查
编号
动物









检测
无菌解剖
气管分泌物、肠内容物、脏
器分离细菌
取血
分离血清,检查病毒抗体或
其他病原的抗体
皮肤取样
真菌检查
麻醉



6 检测方法
按GBT 14926.1~14926.64-2001中的规定分项进行.
7 检测规则
7.1 检测频率
7.1.1 普通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7.1.2 清洁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7.1.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7.1.4 无菌动物:每年检测动物一次.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
检测报告
标本和粪便标本.
7.2 取样要求
7.2.1 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
7.2.2 取样数量:每个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兔生产繁殖单元;以及每
个犬、猴生 产繁殖群体,根据动物多少,取样数量见表7。
表7 实验动物不同生产繁殖单元取样数量
群体大小,只
<100
100~500
>500
1)每个隔离器检测2只。
取样数量
1)

不少于5只
不少于10只
不少于20只
7.3 取样、送检
7.3.1 应在每一生产繁殖单元的不同方位(例如:四角和中央)选取动物。
7.3.2 动物送检容器应按 动物级别要求编号和标志,包装好,安全送达实验
室,并附送检单,写明动物品种品系、级别、数量和检 测项目。
7.3.3 无特殊要求时,兔、犬和猴和活体取样,可在生产繁殖单元进行。
7.4 检测项目的分类
7.4.1 必须检测项目:是指在进行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7.4.2 必要时检测项目:是 指从国外引进实验动物时;怀疑有本病流行时;
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时必须检 测的项目。
8 结果判定
在检测的各等级动物中,如有一只动物的一项指标不符合该等级标准要求,
则判为不符合该等级标准。
9 报告
报告应包括检测结果、检验结论等项内容。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

GB 14922.1-2001
前 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从GB 14922-1994《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级(啮齿
和兔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标准。
本标准对实验 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与微生物学等级对应,将实验小鼠
和大鼠的寄生虫等级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 原体(SPF)和无菌级,取消了普能
级。豚鼠、地鼠、兔仍然保留四级。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两 级。相应增加
了犬和猴的寄生虫学监测项目。
本标准对取样数量作了重新规定。根据生产繁殖 单元大小决定取样数量,改
变了过去按动物等级取样的做法。兔、犬、猴等较大动物可以活体采样,不必 处
死动物,因此取样数量也没有减少。
本标准对必须检测和必要时检测作了限定性的说明:“ 必须检测项目:是指
在进行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时必须检测的项目。必要时检测项目:是指从国外引进实验动物时、怀疑有本病流行时、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
证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
除少数特殊的寄生虫到外种,对其他要求排除的寄生虫,采用“体外寄生虫”、
“全部蠕 虫”、“鞭毛虫”等等统的名称。减少了具体的项目,避免了“挂一漏万”,
节省了检测时定种的时间, 但又能确保实验动物的寄生虫学质量。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的等级及监测, 包括: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的
等级分类、检测顺序、检测要求、检测规则、结果判定和报告等。
本标准适用于地鼠、豚鼠、兔、犬、猴和清洁级以上小鼠、大鼠。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
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
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8448.1~18448.10-2001 实验动物 寄生虫学检测方法
3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
3.1 普通级动物 conventional(CV)animal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寄生虫。
3.2 清洁动物 clean(CL)animal
除普通动物应排除在寄生虫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
寄生虫。
3.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animal
除普通动物、清洁动物应排除的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 件致病
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寄生虫。
3.4 无菌动物 germ free(GF)animal
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
4 检测要求
4.1 外观指标
动物应外观健康,无异常。
4.2 寄生虫指标
寄生虫学指标见表1、表2和表3。
表1 小鼠和大鼠寄生虫学检测指标
动物等级

















应排除寄生虫项目
体外寄生虫(节肢动物)Ectoparasites
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兔脑原虫 Encephalitozoon cuniculi
卡氏肺胞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
全部蠕虫 All Helminths



鞭毛虫 Flagellates
纤毛虫 Ciliates
无任何可检测到的寄生虫
动物种类
小鼠 大鼠
















注:●必须检测项目,要求阴性;○必要时检测项目,要求阴性。

表2 豚鼠、地鼠和兔寄生虫学检测指标
动物等级






















应排除寄生虫项目
体外寄生虫(节肢动物) Ectoparasites
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动物种类
豚鼠 地鼠
● ●


























兔脑原虫 Encephalitozoon cuniculi
爱美尔球虫 Eimaria spp
卡氏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 carinii
全部蠕虫 All Helminths
鞭毛虫 Flagellates
纤毛虫 Ciliates
无任何可检测到的寄生虫
注:●必须检测项目,要求阴性;○必要时检测项目,要求阴性。

表3 犬和猴寄生虫学检测指标
动物等级












应排除寄生虫项目
体外寄生虫(节肢动物) Ectoparasites
动物种类
犬 猴
● ●






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全部蠕虫 All Helminths
熔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spp
疟原虫 Plasmodium spp
鞭毛虫 Flagellates
注:●必须检测项目,要求阴性;○必要时检测项目,要求阴性。
体 ○






5 检测程序


动物




编号


外观检查




麻醉



拨毛或梳毛
………………体外寄生虫检测


取血


……………………弓形虫等项检测


挤压或刀片刮取皮层物取样
…………体外寄生虫检测


解剖,脏器、肠内容物、粪便等取样
……体内寄生虫检测



检测


检测报告

6 检测方法
按GBT 18488.1~18488.10-2001中的规定分项进行
7 检测规则
7.1 检测频率
7.1.1 普通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7.1.2 清洁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7.1.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7.1.4 无菌动物:每年至少检测动物一次。每2~4周检测一次动物粪便标本。
7.2 取样要求
7.2.1 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
7.2.2 取样数量:每个小鼠、大鼠、地鼠、 豚鼠和兔生产繁殖单元;以及每
个犬、猴生产繁殖群体,根据动物多少,取样数量见表4。

表4 实验动物不同生产繁殖单元取样数量
群体大小,只
<100
100~500
>500
1)每个隔离器检测2只。
取样数量
1

>5只
>10只
>20只

7.3 取样、送检
7.3.1 应在每一生产繁殖单元的不同方位(如四角和中央)选取动物。
7.3.2 动物送检容器应按动物 级别要求编号和标记,包装好,安全送达检测
实验室,并附送检单,写明送检动物的品种品系、级别、数 量和检测项目。
7.3.3 无特殊要求时,兔、犬和猴的活体取样,可在生产繁殖单元进行。
7.4 检测项目的分类
7.4.1 必须检测项目:是指在进行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7.4.2 必要时检测项目:是 指从国外引进实验动物时,怀疑有本病流行时、
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时必须检 测的项目。
7.5 结果判定
在检测的各等级动物中,如有一只动物的一项指标不符合该 等级标准要求,
则判为不符合该等级标准。
8 报告
报告应包括检测结果、检测结论等项内容。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

GB 14924.1-2001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的质量要求总原则、饲料原料质量要求、检
验规则、包装、标签、贮存及运输等。
本标准适用和于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免、豚鼠、地鼠、犬和猴的配合饲料。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
准出版时,所示版本 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
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5918-1997 配合饲料混合均匀度的测定
GB 9687-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9-1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 10647-1989 饲料工业通用术语
GBT 10648-1999 饲料标签
GB 13078-2001 饲料卫生标准
GBT 14699.1-1993 饲料采样方法
GB 14924.2-2001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卫生标准
GB 14924.3-2001 实验动物 小鼠、大鼠配合饲料
GB 14924.4-2001 实验动物 兔配合饲料
GB 14924.5-2001 实验动物 豚鼠配合饲料
GB 14924.6-2001 实验动物 地鼠配合饲料
GB 14924.7-2001 实验动物 犬配合饲料
GB 14924.8-2001 实验动物 猴配合饲料
GBT 14924.9-2001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GBT 14924.10-2001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 氨基酸的测定
GBT 14924.11-2001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 维生素的测定
GBT 14924.12-2001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测定
GBT 17890-1999 饲料用玉米
NYT 115-1989 饲料用高梁
NYT 116-1989 饲料用稻谷
NYT 117-1989 饲料用小麦
NYT 118-1989 饲料用皮大麦
NYT 119-1989 饲料用小麦麸
NYT 122-1989 饲料用米糠
NYT 130-1989 饲料用大豆饼
NYT 131-1989 饲料用大豆粕
NYT 132-1989 饲料用花生饼
NYT 133-1989 饲料用花生粕
NYT 134-1989 饲料用黑大豆
NYT 135-1989 饲料用大豆
NYT 136-1989 饲料用豌豆
NYT 140-1989 饲料用苜蓿草粉
SCT 3501-1996 鱼粉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生长、繁殖饲料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diets
适用于生长、妊娠和哺乳期动物的饲料。
3.2 维持饲料 maintenance diets
适用于生长、繁殖阶段以外或成年动物的饲料。
3.3 配合饲料 formula feeds
根据饲养动物的营养需要,将多种饲料原料按饲料配方经工业化生产的均匀
混合物。
4 质量要求总原则
4.1 在配制实验动物配合饲料时,各种原料和添加剂的各项营养指标应采
用实测值数据。
4.2 营养指标均以90%干物质为基础,卫生指标以88%干物质为基础。
4.3 各项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指标均为配合饲料中的总
含量。
4.4 感官指标
配合饲料应混合均匀,新鲜、无杂质、无异味、无霉变、无发酵、无虫蛀及鼠
咬。
4.5 配合饲料产品的混合均匀度应不大于10%。
4.6 营养成分指标
各种实验动物配合饲料营养成分指标应分别符合GB 14924.3—14924.8中的
规 定。需要消毒灭菌的配合饲料,应根据不同消毒灭菌方法可能造成某些种营养
成分的损失,适当地提高相 应营养成分的含量,保证配合饲料在消毒后和饲喂前
符合GB 14924.3-14924.8营养成分含量的规定。
4.7 配合饲料卫生指标应符合GB 14924.2及GB 13078的规定。不得掺入
抗生素、驱虫剂、防腐剂、色素、促生长剂以及激素等药物及添加剂。
5 饲料原料质量要求
5.1 本标准所指的饲料原料是指为提供动物生长所需的蛋白质和能量的单
一饲料原料。不包括饲料添加剂。
5.2 饲料原料均应符合下列相关饲料原料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质量指标。
GBT 17890-1999 饲料用玉米
NYT 115-1989 饲料用高粱
NYT 116-1989 饲料用稻谷
NYT 117-1989 饲料用小麦
NYT 118-1989 饲料用皮大麦
NYT 119-1989 饲料用小麦麸
NYT 122-1989 饲料用米糠
NYT 130-1989 饲料用大豆饼
NYT 131-1989 饲料用大豆粕
NYT 132-1989 饲料用花生饼
NYT 133-1989 饲料用花生粕
NYT 134-1989 饲料用黑大豆
NYT 135-l989 饲料用大豆
NYT 136-1989 饲料用豌豆
NYT 140-1989 饲料用苜蓿草粉
SCT 3501-1996 鱼粉
5.3 在实验动物配合饲料中使用的饲料添加剂执行其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
准,不得使用药物添加剂。
5.4 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正常生长,饲料原料不得使用菜籽饼粕、棉籽饼
粕、亚 麻仁饼粕等含有有害毒素的饲料原料。
5.5 饲料原料应符合GB 13078的规定。不得使用发霉、变质或被农药及其
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饲料原料。
6 检测规则
6.1 配合饲料按GB 14924.9~GB 14924.12规定 的测定方法进行检验。出
厂产品应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并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
6.2 产品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2.1 出厂检验
6.2.1.1 出厂产品的检验以同批原料生产的产品为一批。
6.2.1.2 出厂检验的项目为感官指标和常规营养指标。
6.2.2 型式检验
6.2.2.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一般应进行型式检验
a)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正式生产后,如配方、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e)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f)型式检验的项目为感官指标、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以及卫生指标。
6.2.2.2 申请新产品时,还应增检的项目为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指标。
6.3 采样方法
按GB/T14699.1的规定执行。
6.4 判定规则
6.4.1 质量检验中如单项营养指标不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可取同批样品复
验。复检不合格,则该 批产品为不合格。
6.4.2 判定值范围以检测方法误差的2倍计。
6.4.3 微生物检验中的不合格指标不得复检。
7 标签
7.1 基本原则
7.1.1 标签标注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符合相关标
准的规定。
7.1.2 标签所标示的内容必须真实,并与产品的质量及质量标准相一致。
7.1.3 标签内容的表述应以通俗易懂、科学、准确并易于为用户理解掌握。
不得使用虚假、夸大或容易引起误解 的语言,更不得以欺骗性描述误导消费者。
7.2 标签必须标示的基本内容
7.2.1 配合饲料名称
7.2.1.1 配合饲料产品应按GBT10647中的有关定义,采用表明饲料真实
属性的名称。
7.2.1.2 需要指明饲喂对象和饲喂阶段的饲料,必须在名称中予以表明。
7.2.1.3 使用商标名称、牌号名称、性状名称时,必须同时使用本标准规
定的名称。
7.2.2 产品标准编号
标签上应标明生产该产品所执行的标准编号。执行的企业标准须经当地技术
监督部门备案。
7.2.3 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和卫生指标
7.2.3.1 标签上标明的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和卫生指标必须与该产品所依
据标准的指标一致。
7.2.3.2 配合饲料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的项目规定:
应标明常规营养成份(水分、 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总
磷)、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含量。
7.2.3.3 标签上应按GB14924.2的规定,标明产品的卫生质量,如农药等
化 学污染物,黄曲霉毒素B
1
及微生物指标。
7.2.4 原料组成
标明用来加工配合饲料使用的主要原料名称。
7.2.5 标签上应标有“本产品符合GB 13078和GB14924.2”字样,以明示
产品符合饲料及配合饮料卫生标准的规定。
7.2.6 使用说明
标签使用说明应包括,适应使用对象,使用阶段、方法及其他注意事项。
7.2.7 净重
标签应在显著位置标明每个包装中配合饲料的净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克
(g)、千克(kg )或吨(t)表示。
7.2.8 生产日期
生产日期采用国际通用表示方法,如2000-02-01,表示2000年2月1日。
7.2.9 保质期
7.2.9.1 保质期的单位用月表示。必要时也可注明保存期。
7.2.9.2 注明贮存条件及贮存方法。
7.2.10 生产企业的名称和地址
标签上必须标明与其营业执照一致的生产单位的名称、详细地址、邮政编码
及联系电话。
7.2.11 其他
标签上可以标注企业认为必要的其他内容,如商标、生产许可证号、质量认
证的标志等。
7.3 基本要求
7.3.1 标签不得与包装物分离。
7.3.2 标签的印制材料应结实耐用,文字、符号、图形清晰醒目。
7.3.3 标签上印刷的内容不得在流通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脱落,必须
保证用户在购买和使用时清晰易辨。
7.3.4 标签上必须使用规范的简体汉字,可以同时使用有对应关系的汉语
拼音及其他文字。
7.3.5 标签上出现的符号、代号、术语等应符合最新发布的国家法令、法
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7.3.6 标签中所用的计量单位,必须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常用计量单
位的标注按G BT10648-1999的附录A执行。
7.3.7 一个标签只标示一个饲料产品,不可在同一个标签上标出其他数个产
品。
8 包装
8.1 配合饲料至少应有两层包装,内层为牛皮纸袋,外层为加有塑料内衬
的编织袋、纸盒或塑料袋。
8.2 包装应符合实验动物的卫生和安全要求。
8.3 包装用的塑料袋应符合GB9687、GB9688、GB9689中的卫生要求。
8.4 清洁级以上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的包装(或真空包装),必须经高压蒸汽
消毒灭菌或钴照射。
9 贮存、运输
9.1 贮存
配合饲料产品应放在通风、清洁、干燥的专用仓库内,严禁与有 毒、有害物
品同库存放。配合饲料产品在常温下的保质期为三个月(梅雨季节为两个月)。
9.2 运输
配合饲料产品在运输中应防止包装破损、日晒、雨淋,严禁与有毒、有害物
品混运。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卫生标准
GB 14924.2-2001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兔、豚鼠、地鼠、犬和猴的配合饲料。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
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 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
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2715-1981 粮食卫生标准
GB 2761-1981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
1
允许量标准
GB 2762-1994 食品中汞限量卫生标准
GB 2763-1981 粮食、蔬菜等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标准
GBT 4789.2-19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T 4789.3-19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T 4789.4-19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T 4789.15-19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810-1994 食品中砷限量卫生标准
GBT 5009.11-1996 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2-1996 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5-1996 食品中镉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7-1996 食品中总汞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9-1996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T 5009.22-1996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
1
的测定方法
GBT 8381-1987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
1
的测定方法
GBT 10647-2000 饲料工业通用术语
GB 13078-2001 饲料卫生标准
GB 14935-1994 食品中铅限量卫生标准
GB 15201-1994 食品中镉限量卫生标准
3 基本原则
3.1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的卫生质量应符合相应的饲料、粮食或食品卫生标
准的要求,如GB 13078、GB 2715、GB 2761、GB 2762、GB 2763、GB 4810、
GB 14935、GB 15201中的规定。
3.2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应 该无毒、无害,不得掺入抗生素、驱虫剂、防腐
剂、色素、促生长剂以及激素等添加剂。
4 卫生要求
4.1 化学污染物指标
见表1。
表1 化学污染物指标
项 目
砷,mgkg ≤
铅,mgkg ≤
镉,mgkg ≤
汞,mgkg ≤
六六六,mgkg ≤
滴滴涕,mgkg ≤
黄曲霉毒素B
1
,μgkg ≤
指 标
0.7
1.0
0.2
0.02
0.3
0.2
20.0



4.2 微生物指标
见表2。
表2 微生物指标
动物种类
项 目
小鼠 大鼠
菌落总数,cfug ≤ 5×10
大肠菌数,MPN100g ≤
霉菌和酵母数,cfug ≤
致病菌(沙门氏菌)
30
100
4

1×10
90
100
5
豚鼠
1×10
90
100
5
地鼠
1×10
90
100
5

5×10
30
100
4

5×10
30
100
4
不得检出
4.3 清洁级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应进行高压消毒灭菌或辐照灭菌,以符合其
特殊要求。
5 检测方法
5.1 总砷的测定:按GBT5009.11执行。
5.2 铅的测定:按GBT5009.12执行。
5.3 镉的测定:按GBT5009.15执行。
5.4 总汞的测定:按GBT5009.17执行。
5.5 六六六,滴滴涕的测定:按GBT5009.19执行。
5.6 黄曲霉毒素B
1
的测定:按GBT5009.22或GBT8381执行。
5.7 菌落总数的检验:按GBT4789.2执行。
5.8 大肠菌群的检验:按GBT4789.3执行。
5.9 沙门氏菌的检验:按GBT4789.4执行。
5.10 霉菌和酵母的检验:按GBT4789.15执行。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 及检
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 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
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
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 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
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4925-2001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4792-1984 放谢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
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JGJ 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 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
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 、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
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
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产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
试验 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
4.1 选址
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 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
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若不能 远离
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4.2 建筑卫生要求
4.2.1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料均应无毒、无放射性。
4.2.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墙面
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 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
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4.3 建筑设施要求
4.3.1 建筑物门、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4.3.2 走廊宽度不应小于1.5m,门宽度不应小于1.0m。
4.3.3 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室通风 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作,应合理组织
气流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避免死角,避免断流,避免短路。
4.3.4 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4.3.5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室的电力负荷等级,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应备有应急电源。
4.3.6 室内的配电设备,应选择不易积尘的设备,并应暗装。电气管线应
暗敷,由非洁 净区进入洁净区的电气管线管口,应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5 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
5.1 分类
5.1.1 普通环境: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 制传
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5.1.2 屏障环境: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F,
specific pathogen free)实验动物,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
出。
5.1.3 隔离环境:该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
动物。隔离装 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
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 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
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S PF)、悉生
(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实验动物。
5.2 技术指标要求
5.2.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1所列要求。
5.2.2 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2所列要求。

表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静态)
指 标
项 目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犬、猴、猫、兔、小型猪
屏障环境
4
隔离环境

屏障环境
16~28
4
普通环境 屏障环境 隔离环境 普通环境
温度,℃
日温差,℃ ≤
相对温度,%
换气次数,次h
气流速度,ms
压强梯度,Pa
空气洁净度,级
落下菌数,个皿 ≤
氨浓度,mgm
3
18~29
-
20~26
4
16~28
-
40~70
20~26
8~10 10~20
1)
20~50
*
8~10 10~20
1)
20~50
1)
10~20
2)
0.1~0.2
-
-
30
20~50 100~150
10000
3
100
无检出
2)
-
-
30
14
60
150~300
20~50
10000
3
2)
100~150
100
无检出
20~50
10000
3
2)

噪声,dB ≤
照度,lx
工作照度
动物照度 15~20 100~200
1212或1014
5~10
昼夜明暗交替时间,h
注:表中氨浓度指标为动态指标。
1)一般采用全新风,保证动物室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如果 先期去除了粉尘颗粒物和有毒有害气体,不排除使用
循环空气的可能,但再循环空气仅限于同一单元,新 鲜空气不得少于50%。并保证供风的温、湿度参数。
2)单走廊设施必须保证饲育室、实验室压强最高。



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环境指标(静态)
项 目
温度,℃
日温差,℃ ≤
相对湿度,%
换气次数,次h
气流速度,ms
压强梯度,Pa
空气洁净度,级
落下菌数,个皿 ≤
3
氨浓度mgm≤
噪声,dB ≤
工作照度
照度,lx
动物照度
昼夜明暗交替时间,h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普通环境
19~26
4
8~10
-
-
30
屏障环境
20~25
3
10~20
20~50
10000
3
2)
1)
3)
指 标
犬、猴、猫、兔、小型猪
普通环境
16~26
4
40~70
1)

屏障环境
16~26
3
1)
隔离环境


20~50
100~150
100
无检出
屏障环境
18~22
3
10~20
20~50
10000
3
2)
1)
隔离环境


20~50
100~150
100
无检出
2)
8~10
0.1~0.2
-
-
30
14
60
150~300
20~50
100~150
100
无检出
1)
15~20 100~200
1212或1014
5~10
注:表中氨浓度指标为动态指标。
1)一 般采用全新风,保证动物房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如果先期去除了粉尘颗粒物和有毒有害气体,不排除使用
循环空气的可能,但再循环空气应取自于无污染区域或同一单元,新鲜空气不得少于50%,并保证供风的温、< br>湿度参数。
2)单走廊设施必须保证饲育室、实验室压强最高。
3)此处动物实验设备系指动物饲养和实验时,保障动物所处的局部环境应达到本环境指标的设备。
6 工艺对设施区域设置的要求
6.1 区域布局
6.1.1 前区的设置:包括办公室、维修室、库房、饲料室、一般走廊。
6.1.2 饲育区的设置
6.1.2.1 繁育、生产区:包括隔离检疫室、缓冲间、育种室、扩大群饲育
室 、生产群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2 动物实验区:包括缓冲间、实验饲育间、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
走廊、污物走廊。
6.1.2.3 辅助区: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设备)、密闭
式实验动 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备)、机械设备室、淋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6.2 其他设施设置
6.2.1 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均应在压强变化相交接处设有缓冲设置。
6.2.2 动物实验区的设施应与饲养繁育系统分开设置。
6.2.3 有关放射性实验操作应参照GB 4792实施。
6.2.4 带烈性传染性、致癌、使用剧毒物质的动物实验,均应在负压隔离设施或有严格防护的设备内操作。此类设施(设备)须具有特殊的传递系统,确
保在动态传递过程中 与外环境的绝对隔离,排出气体和废物须经无害化处理。应
体现“人、动物、环境”的三保护原则。
6.3 设施与设备
6.3.1 在实验环境中设置设备时,其设备性能和指标,均须与环境设施指
标要求相一致(表1、表2)。
6.3.2 不同实验要求的正压、负压设备,必须达到环境设施的指标,方能
取得相应的证书。
7 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
7.1 废弃物应作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GB 8978的要求。
7.2 动物尸体应立即焚烧处理,其排放物应达到医院污物焚烧排放规定要
求。
8 笼具、垫料、饮水
8.1 笼具
8.1.1 应选用无毒、耐腐蚀、耐高温、易清洗、易消毒灭菌的耐用材料制
成的笼具。
8.1.2 各类动物所占笼具最小面积应满足表3的要求。笼具内外边角均应
圆滑、无锐口。


表3 各类动物所需居所最小空间
小鼠(g)
项 目
<20
单养时,㎡
群养时,㎡(母+同窝仔)
最小高度,m
0.0065
>20
0.01
<150 >150 <350 >350 <100 >100
0.015 0.025
0.018
0.18 0.18

大鼠(g) 豚鼠(g) 地鼠(g)
<2.5
0.20

>2.5
0.46 0.03 0.065 0.01 0.012
0.016
0.13 0.15
0.09只
0.18 0.22
0.09
0.18 0.18
0.93
0.40 0.45
猫(㎏)
项目
犬(㎏) 猴(㎏)
4-6
小型猪(㎏) 鸡(㎏)
>2 <2.5 >2.5 <10 10-20 >20 <4
单养时,㎡
群养时,㎡(母+同窝仔)
最小高度,m
0.28
-
0.37 0.60 1.0
-
1.5 0.5
>6 <20 >20 <2
0.6 0.75 0.96 1.2 0.12 0.15
- -
0.76(栖木) 0.8 0.9 1.5 0.6 0.7 0.8 0.6 0.8 0.4 0.6
8.2 垫料
8.2.1 垫料应选用吸湿性好、尘埃少、无异味、无毒性、无油脂的材料。
8.2.2 垫料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8.3 饮水
8.3.1 普通实验动物饮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8.3.2 屏障和隔离环境内饲养的实验动物饮用水须经灭菌处理。
9 动物运输
9.1 动物运输应符合安全和微生物控制等级要求。不同品种、品系和等级
的动物不得混合装运。
9.2 动物运输应配置专用车辆,专人负责,定期消毒、保洁,车辆应装有
空调设备。
9.3 运输笼具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回收使用。
10 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见本标准附灵A~附录I。

滞留的意思-感谢老爸的话


肚子一阵一阵的痛是怎么回事-突变怪婴


女士奶粉哪种好-不知火舞春丽


来摸我-护组词


小儿疳积-失眠多梦怎么办


十大品牌奶粉排名-放屁很臭是怎么回事


好孩子伞车-天龙八部珍兽幻化丹


婴儿鼻塞流鼻涕-雀巢健心中老年奶粉



本文更新与2020-12-28 00:2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94904.html

《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