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屁的方法-贝因美官方网站
儿童预防接种知识讲座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以后每年全国
都在这天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与计划免疫工作有关的
宣传活动,对推动我国的儿童 计划免疫工作起到很大作用。
预防接种国家免费政策
一、疫苗分为哪几类?
接种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 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据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儿童
接种第一类疫苗免费,疫苗以及接种费用由政府 承担,预防接种单位按免疫程序为儿
童接种这些疫苗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任何费用。第二类疫苗,是指 由公民自费并且
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二、现阶段我市第一类疫苗包括哪些?预防哪些传染病?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我镇第一 类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
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疫苗 、麻腮疫苗、A群流脑
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以及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共13 种疫苗,
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13种疾病。
三、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有哪些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 接种管理条例》都明确规
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出 生后
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到当地的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
由现居 住地卫生局认可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四、流动儿童在预防接种时享受哪些权利?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预防接 种时享受同样权利,包括办理预防接种证、免费接
种第一类疫苗等服务,目前大部分流动人口存在经济条 件、文化素质、卫生状况和防
病意识较差等问题,接种单位很难对人数日益庞大的流动儿童实施及时的预 防接种,
流动儿童接种率明显低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传染病发病不断升高。这些已逐渐成为
严 重影响免疫规划工作的突出问题。
预防接种免疫程序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表
年龄
刚出
生
一个
月
二个
月
三个
月
四个
月
五个
月
六个
月
八个
月
一岁半
至二
岁
三岁
四岁
七岁
注射(服食)疫苗名称
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 和卡介苗
可预防的疾病
乙型肝炎、结核病
注射第二针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
服食第一粒小儿麻痹糖丸
服食第二粒小儿麻痹糖丸、 注射第一针百白破疫苗
服食第三粒小儿麻痹糖丸、 注射第二针百白破疫破伤
风
注射第三针百白破疫苗
注射第三针乙肝疫苗和注 射乙脑疫苗二针(两针间
隔7-10天)
注射麻疹疫苗
乙型肝炎、流行 性乙型
脑炎
麻疹
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
喉、 破伤风
加强注射百白破和乙脑 疫苗各一针、小儿麻痹 糖丸
一粒以上
加强注射乙脑和乙肝疫 苗各一针
加强服食小儿麻痹糖 丸一粒
加强注射卡介苗、麻 疹疫苗、精制白破和 乙脑疫苗
各一针
巩固对以上相应传染病
的免疫力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宣传材料(三)
1、如何看待接种反应
对绝 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部分儿童因
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 肿、疼痛、硬结等,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
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 反应,病情轻微,多在1~2天内自行
恢复,必要时就医。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 如无菌性脓肿、过
敏反应等,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治疗。另外,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 br>疾病的发病前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
疫苗本身无 关,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应混淆。
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 种、作用、禁
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
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儿童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
处理。
2、下列情况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 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
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 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简
称受种方)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 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
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3、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合格的 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
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 的药品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异常
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其发生率极低,但反应相对较重, 需要临床处
置。90%以上的异常反应均为过敏反应,包括局部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
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此外还有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等,比较少见有多
发性神经炎、臂丛 神经炎、脑炎和脑膜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等,接种卡介苗后的异
常反应有淋巴结炎、骨髓炎、全身播散 性卡介苗感染等。绝大多数异常反应经过临床
治疗后不留永久性损害。
3、 接种疫苗后出现反应,还是否继续接种?
国家规划疫苗需连续多次接种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 、糖丸等,如出现
单纯的局部反应或低热,则不必改变免疫程序。如果引起严重反应,则不继续接种。< br>接种百白破疫苗出现休克、高热、过敏反应、血清病等应停止以后预防接种。
4、 有免疫损害者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凡患有白血病、全身恶性肿瘤或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婴幼儿或成人 ,感染传染
病后造成严重后果,应按免疫程序接种灭活疫苗。有免疫损害者不能接种活疫苗。
5、孩子接种后要注意什么?
孩子打过防疫站以后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 物,对孩子要细心照
料,注意观察,有时小孩会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
西,哭闹等,一般都不严重,只要好好照料,多喂开水,很快会恢复,如果体温过高,
可服些退 烧计。接种后24-48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发生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
有时注射部位附近的淋巴 结也可能肿大。如局部反应重时,可用干净毛巾热敷,如反
应加重,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宣传材料(四)
1、疫苗是防控麻疹的最有效手段
麻疹是 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中的
密切接触亦可以传播。麻疹发病 最初表现为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等,第3~7天
开始出红色斑疹,首先是面部,而后遍及全身,持 续4~7天,出疹前后5天内具有传
染性。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和 控制麻疹的最有效手段。在实
施麻疹疫苗接种前,几乎每个儿童都难以幸免感染。我国广泛使用疫苗后, 麻疹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下降。但在部分地区仍有麻疹病例暴发。及时全程接种麻疹疫苗,
能有效预防麻疹的感染。麻疹疫苗应接种两次,初种月龄为8月龄,复种为18—24月
龄。2008年 以后,我国开始使用含麻疹成分的联合疫苗替代麻疹单价疫苗,如麻疹—
风疹联合疫苗,即一次接种可以 预防麻疹、风疹两种疾病。
2、接种脊灰疫苗需注意哪些问题
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简称脊 灰)病毒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
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脊髓灰质炎,会导致肌
肉麻痹,俗称“小儿麻痹症”。
儿童服用脊灰疫苗(俗称小儿麻 痹症糖丸),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满2、3、4
月龄的儿童,各服糖丸一粒,一岁以内共服3次,满 4岁再服一粒。糖丸采用直接口
嚼服或溶于凉开水送服,服苗后半小时内不要喝热水及哺乳,以免降低疫 苗活性。
目前,我国是无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国家,但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仍然有脊灰流行,
特 别是与我国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家仍然有脊灰的暴发流行,
发生输入性病例的危 险始终存在,因此各个国家仍旧对适龄儿童接种脊灰疫苗,直至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3、让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再流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所致。乙脑是人 畜共患的传染病,
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蚊子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再去叮人,可以造成乙< br>脑在人群中的传播。乙脑常见症状是发热、头疼、喷射性呕吐等,病死率高达5%~35%,
约3 0%的幸存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痴呆等。
给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脑 最经济、有效的手段。2008年起,我国将乙脑
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儿童要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 。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
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2针,分别在8月龄 和2周岁接
种;灭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4针,分别在8月龄打2针(间隔7~10天打第2针),2周岁 、
6周岁各接种1针。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人,也最好在来流行区前1个月完成接种。
另外, 除了接种乙脑疫苗,还要积极灭蚊、防蚊,预防乙脑传播。
4、及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传播
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经血 传播。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40%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
给孩子。婴幼儿感染乙肝病 毒后,90%~95%发展成慢性携带病毒状态,而成人仅为
10%左右。
2002年,我国 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几乎所有的 儿童都可受到保护,并且效力持久。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按照0、1、6月龄的接种程序,全程接种3次 乙肝疫苗。由于携
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怀孕、分娩及产后,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所以乙肝< br>疫苗接种更强调首针的及时性——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立即接种第一针。如果孕
妇已经明确 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的接种时间越早越好,同时还要注射乙肝免疫
球蛋白,以提高阻断病毒传播效 果。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宣传材料(五)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早期 症状有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
等,皮疹常由面部遍及全身,持续4~7天。婴儿和成人发病比儿童严 重,常见并发症
包括中耳炎、肺炎、喉气管支气管炎、腹泻和脑炎等,特别当儿童伴有营养不良时,常常引起并发症死亡。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在麻疹疫苗使用以前,我国麻 疹发
病水平很高,儿童在15岁以前几乎都会感染麻疹。1965年开始使用液体剂型麻疹疫苗
后发病率逐渐下降。1978年我国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后,麻疹发病水平呈持续下降趋
势。1986年 ,麻疹疫苗改为有效期较长的冻干疫苗,并开始执行两剂次免疫程序,发
病率继续下降,1998年我国 提出加速麻疹控制规划,近年来全国麻疹发病率一直在
1010万左右波动。
任何疫苗对人体 而言毕竟是一种异物,绝大多数健康人群接种后不发生任何不良
反应,只有极少数因个体差异在接种后发 生不良反应,麻疹疫苗也是如此。部分儿童
接种麻疹疫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短暂发热及散在皮 疹等一般反应,但病情
轻微,一般在2天内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可对症治疗;因接种麻疹疫苗引起的过敏 反应
(如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等)或神经系统反应(如惊厥等)极为罕
见。根 据我国近几年对麻疹疫苗接种安全性的监测情况,接种麻疹疫苗后各种不良反
应的发生率在正常范围内, 并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预期发生率,而且麻疹疫苗接
种次数的增多,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说明我国的麻疹疫苗是安全的。
任何一种疫苗的效率都不是100%的。通常情况下,麻疹疫苗在8月 龄接种首剂时
疫苗效率约为85%,在18月龄复种时疫苗效率约为95%。但即便人群疫苗接种率较高
的情况下,对免疫无应答的人群也会导致麻疹易感人群的不断积累。麻疹的传染性很
强,通常认 为针对麻疹的人群免疫力至少达到95%以上,才能阻断麻疹病毒传播,当
易感人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发生麻疹的周期性流行或局部暴发。
热血江湖sf外挂-37 5算发烧吗
盆腔炎最佳治疗方法-肋间神经炎
梦幻西游好名字-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早早孕试纸准吗-466医院妇科
孕妇腰酸背疼-洪恩点读笔
民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小灿照片
letsebuy-新的家歌词
25岁用什么牌子护肤品好-皮包过长图
本文更新与2020-12-27 10: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9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