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皇妃5-狂野王妃
从美国引进出版的《语迟的孩子》作者托马斯·索维尔是一位经济学家,他
用亲身经历写了这本 书。古今中外,总有那么一些孩子在某种发育上异于常人,
例如迟迟不肯开口说话就是典型的一种。这个 问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
决?这本书及我的推荐序言对此给出了答案。下面文字就是我为这本书写 的
“序”。
我相信,托马斯·索维尔的这本书会给很多人带来信心,给很多家庭和他们
的孩子带来福音。
这本书陈述的主要事件是,作者的儿子在该说话时迟迟不会说话,他和妻子
非常焦虑,开始 带着孩子去不同医院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测试。语迟现象往往被认
为是“自闭症”的典型症状,索维尔夫妇 带着自己的孩子治疗过程中及之后,接
触到很多语迟的孩子,他们确实经常会被贴上“自闭症”的标签。 他的太太一度
失去信心,认为孩子可能是有问题。但这位父亲凭自己的直觉,拒绝给孩子贴上
有 病的标签,并听从了一位经济学教授的建议,不再折腾孩子,不再带他做各种
检查和治疗,只给儿子爱和 关注,给他自信和安全——他的儿子慢慢地一切变
得正常,智力出色,心理健康,顺利进入大学,然后进 入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中
心工作。
这个令人振奋的事实,让这位父亲不得不 去和遇到类似问题的家长们分享,
于是,语迟儿童家庭互助小组渐渐形成。小组中几十个家庭中的孩子, 都有“语
迟症”,不少人已被诊断为“自闭症”,他们的家长自从参加这个小组后,互相
1
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彼此鼓励,他们的孩子于是一个一个地出现令人惊喜的变
化,大多回归正 常,有的甚至表现得极为出色。
那么,这个小组的经验是什么,他们最核心的分享成果是什么?
透过书中案例看来, 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前面索维尔做的那些:停止给孩子
贴标签,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拒绝把孩子送进特 殊教育班级或学校,让孩子回
归正常的群体,同时用关爱陪伴孩子——就是这样“不作为”,效果反而超 过
了那些积极的、复杂的治疗和训练。小组成员被自己获得的意外成功震惊了,这
促使这位经济 学家必须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写出来。
就在我看到这部书稿的时候,恰好收到国内一位 妈妈的来信。她的孩子也一
度因为语迟问题被诊断为“自闭症”,她虽然拒绝了这个标签,不相信她的孩 子
有自闭症,却对孩子迟迟不开口说话忧心忡忡,把孩子送进一个语言训练机构进
行严格的训练 。但效果让她失望,孩子虽然学会了一些发音,在说话方面略有进
步,可整个人却越来越萎靡,眼神越来 越呆滞,即便说话本身,也常常出现倒退
现象。某一天,一位朋友对她说,你总在孩子面前反复地表示出 对他说话的忧虑,
孩子心理负担是不是越来越重了?这样训练,孩子是不是反而更不敢说话了?朋
友一句话,点中妈妈心底的痛处,对于身处困境的妈妈,有拨云见日感觉。她突
然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的 说话问题上,给了孩子太多错误的暗示,让他小小的心背
负了太多压力。是啊,再聪明的孩子,在这样日 复一日暗示和压力下,自卑的根
肯定是越扎越深,状态怎么可能不是越来越差呢?
2
这位妈妈突然醒悟了,她为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后怕,开始大量阅读教育书
籍 ,同时中止了对孩子的各种训练,不再逼迫孩子说话,每天只是和孩子一起快
乐地玩耍,给他读故事,随 意地和孩子聊天,好像孩子不说话这事从未发生过。
他们渐渐地忘记了所谓的问题,而孩子的进步却就此 慢慢显现出来,话语能力在
停滞了好长时间后,突然飞速发展,性情也越来越开朗活泼。这位妈妈给我写 信
的时间,是在孩子刚刚通过小学入学前的各项测试之后,测试结果显示,孩子一
切都正常,甚 至在识字和计算上表现出色,语言交流毫无困难,完全符合入学条
件。
不同 国度的父母,面对不愿开口说话的孩子,当他们从带着焦虑、积极地带
孩子辗转于医院和治疗机构,转向 放平心态,不给孩子贴标签,中止对孩子伤害
性的治疗,努力提高家庭生活中亲子相处的质量,却不约而 同地收获到意外惊喜。
这些语迟的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停止贴标签和治 疗,反而都变
得正常,对此书中没有答案。但我们可以用千百年来教育心理学积累的业已成熟
的 理论进行分析,在这里替作者给出简单的回答。
简述之,儿童开口说话本来就有早有 晚,有的一岁就开口说话,有的两、三
岁甚至四、五岁才开口。造成孩子这种说话早晚和话语多少的情况 ,主要是两种,
一种是个体差异,这一点无需多解释。还有一种是儿童早期生活缺陷所致。在刚
出生的前两三年,孩子最需要两样东西:语言刺激和情感互动。如果缺失了这两
3
样东西, 不仅情感和智力发育会受到影响,语言功能也启动迟缓,所以他们学习
说话,需要耗费比一般儿童更多的 时间。不管哪种情况,只要孩子听力正常,发
声系统没有异常情况,都不需要用人力进行过度干涉,或者 说,即使“干涉”,
也需要对症下药,办法很简单,就是多和孩子进行语言及情感交流,关键是要让孩子心理轻松,有自信,待说话的身心条件成熟了,瓜熟蒂落,自然会开口。
在 孩子说话条件还不成熟时,就把他划到“有病”的人堆里,对他进行反自
然的训练,那样只能雪上加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孩子在停止贴标签,
停止训练之后,反而说话进步很快,恢复到正常。
教育学和生物学早就证明,未成熟的生命总是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
的 潜力和本能。虽然生命成长的路途总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只要没有过分的外
力阻碍,得天地精华之滋养 ,仰日月恩泽之照耀,一个生命总会正常成长。世间
万物,同理同源。我们看春天的桃树,即使在同一个 园子,由于位置不同,获得
的阳光、水份或土壤养料不一样,它们开花的时间总是有早有晚。而同一株树 上,
甚至在同一条枝条上,所有的花朵也不会同时开放,有的已怒放,有的还是小骨
朵,没有人 会为哪些花朵
...
为迟语儿童鼓掌
“对那些有 语言障碍的孩子的家长而言,托马斯·索维尔带来的是第一人称
的声情并茂的讲述,还有清晰明智的建议 。不懈研究、推理敏锐、文字漂亮—
4
—这一切正是索维尔的风格。”
——史迪芬·平克 (Steven Pinker)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主任,著有《语言本能》和《心智探奇》
“《语迟的孩子 》异常清晰、富有感情和常识,让家长更加明白,更有
信心,直面现实,为了孩子,不懈抗争。”
——萨莉·施威茨(Sally tz)
医学博士、耶鲁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耶鲁学习和注意力研究中心主任
名人推荐
“对那些有语言障碍的孩子的家长而言,托马斯—索维尔带来的是第一人称的声
情并茂的讲述,还有 清晰明智的建议。不懈研究、推理敏锐、文字漂亮——这
一切正是索维尔的风格。”
——史迪芬·平克( Steven Pinker)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主
任,著有《语言本能》和《心智探奇》
“《语迟的孩子》异常清晰、富有感情和常识,让家长更加明白,更有信心,
直面现实,为 了孩子,不懈抗争。”
——萨莉·施威茨( Sally tz)医学博士、耶鲁大学医学院儿科教
授、耶鲁学习和注意力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人常说“贵人语迟”,尽管原义是“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但后来的
人们总用这个词来讲孩子 语迟的事。总之,习语也好,安慰也罢,至少说明我们
5
的社会文化原先对于孩子语迟的现 象是宽容的,明代大儒王阳明五岁开口讲话的
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爱因斯坦幼年的故事还曾上过小学 课本。曾几何时,语
迟突然与一种叫自闭症的疾病息息相关起来。自闭症的概念本是一个舶来品,却让我们曾经宽容的社会环境也变得严酷起来。一旦有孩子不说话,大家都会说去
看医生吧,可是别说 医生,就是脑科学家们至今也没有完全搞清楚人类究竟为什
么能说话。本书不是要讨论自闭症的前世今生 ,而是用一个一个孩子的故事告诉
大家,孩子语迟未必是什么大问题,他依然有可能是下一个王阳明或是 下一个爱
因斯坦。
翻译索维尔先生的这本书的原因很直接,我有一个儿子,聪明可爱, 只是快
3岁了他还是迟迟没有开口说话。我和孩子的妈妈并不感到焦虑,因为我们觉得
男孩语迟 的现象并不少见。压力和关注往往来自外界,不知道是现在的人们科学
知识真的变丰富了,还是因为无知 而对科学盲从,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孩子
是不是自闭呀?”周围的人问得多了,我们做父母的心理多 少会有些压力,于是
我在亚马逊的电子书店里搜索到了这本《语迟的孩子》。书里讲述了很多语迟孩子的故事,也讲到了因为一些学校对语迟孩子的偏见,导致大量的这类孩子被诊
断为自闭症,很多的 家庭因此在痛苦中生活。我忽然觉得,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
中国,都有很多家庭因为孩子语迟蒙受着多重 的压力,孩子们仅仅因为语迟,便
在医院的各种测试中被折腾。回想二三十年前,没有父母会把语迟的事 看得这么
重,也没有学校和医院四处拿着自闭症这个词吓唬人,一件曾经是长大了自然会
好的事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却被人为的复杂化了。我觉得,应该把书译出
来,好让一些有相同经历的父母 换一种方式思维,也许对孩子、对家庭都是有益
的。
6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很多孩子因为自闭而语迟;可是,并不是语迟的孩子就
是自闭的孩子。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却对 很多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
同索维尔书中写的,“标签是应该贴在罐子上的,而不是我们的孩子身上 ”。索
维尔先生的书给我们的启发是父母必须要有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权威也
好,学校的 老师也好,没有人会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任何人的话只
能当作一种参考,一旦父母对孩子失 去信心,将远比孩子本身的任何问题都来得
可怕。
感谢我的太太和儿子,他们给了我翻 译这本书的动力;感谢郎世溟先生的积
极奔走,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感谢尹建莉老师的热心推荐,如同 尹老师在序言
里所言,这是一本渡有缘人的书。希望对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够有所帮助。
我相信,托马斯·索维尔的这本书会给很多人带来信心,给很多家庭和他们
的孩子带来福音。
这本书陈述的主要事件是:作者的儿子在该说话时迟迟不会说话,他和妻
子非常焦虑,开始 带着孩子去不同医院作各种各样的检查测试。语迟现象往往
被认为是“自闭症”的典型症状,索维尔夫妇 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治疗过程中及
之后接触到很多语迟的孩子,他们经常会被贴上“自闭症”的标签。他的 太太
一度失去信心,认为孩子可能是有问题。但这位父亲凭自己的直觉,拒绝给孩
子贴上有病的 标签,并听从了一位经济学教授的建议,不再折腾孩子,不再带
他作各种检查和治疗,只给儿子爱和关注 ,给他自信和安全——他的儿子慢慢
地一切变得正常,智力出色,心理健康,顺利进入大学,然后进入斯 坦福大学
的计算机中心工作。
7
这个令人振奋的事实让这位父亲不得不去 和遇到类似问题的家长们分享,
于是,语迟儿童家庭互助小组渐渐形成。小组中几十个家庭中的孩子都有 “语
迟症”,不少人已被诊断为“自闭症”,他们的家长自从参加这个小组后,互
相交流信息, 分享经验,彼此鼓励,于是他们的孩子一个一个地出现令人惊喜
的变化,大多回归正常,有的甚至表现得 极为出色。
那么,这个小组的经验是什么?他们最核心的分享成果是什么?
透 过书中案例看来,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前面索维尔做的那些:停止给孩
子贴标签,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拒绝把孩子送进特殊教育班或学校,让孩子
回归正常的群体,同时用关爱陪伴孩子——就是这样“不作为 ”,效果反而超
过了那些积极的、复杂的治疗和训练。小组成员被自己获得的意外成功震惊了,
这促使这位经济学家必须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写出来。
就在我看到这部书稿的时候,恰好收到国内 一位妈妈的来信。她的孩子也
一度因为语迟问题被诊断为“自闭症”,她虽然拒绝了这个标签,不相信她 的
孩子有自闭症,却对孩子迟迟不开口说话忧心忡忡,把孩子送进一个语言训练
机构进行严格的 训练。但效果让她失望,孩子虽然学会了一些发音,在说话方
面略有进步,可整个人却越来越萎靡,眼神 越来越呆滞,即便说话,也常常出
现倒退现象。某一天,一位朋友对她说,你总在孩子面前反复地表示出 对他说
话的忧虑,孩子心理负担是不是越来越重了?这样训练,孩子是不是反而更不
敢说话了? 朋友一句话,点中妈妈心底的痛处,身处困境的妈妈,有拨云见日
的感觉。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的说 话问题上,给了孩子太多错误的暗示,
让他稚嫩的心背负了太多压力。是啊,再聪明的孩子,在这样日复 一日的暗示
和压力下,自卑的根肯定是越扎越深,状态怎么可能不是越来越差呢?
8
这位妈妈突然醒悟了,她为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后怕,开始大量阅读教育
书籍,同时中止了 对孩子的各种训练,不再逼迫孩子说话,每天只是和孩子一
起快乐地玩耍,给他读故事,随意地和孩子聊 天,好像孩子不说话这件事从未
发生过。他们渐渐地忘记了所谓的问题,而孩子的进步却就此慢慢显现出 来,
语言能力在停滞了很长时间后,突然飞速发展,性情也越来越开朗活泼。这位
妈妈给我写信 时,是在孩子刚刚通过小学入学前的各项测试之后,测试结果显
示,孩子一切都很正常,甚至在识字和计 算上表现出色,语言交流毫无困难,
完全符合入学条件。
不同国度的父母,面对不愿开 口说话的孩子,当他们从带着焦虑、频繁地
带孩子辗转于医院和治疗机构,转向放平心态,不给孩子贴标 签,中止对孩子
伤害性的治疗,努力提高家庭生活中亲子相处的质量,却不约而同地收获到意
外 惊喜。
这些语迟的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停止贴标签和治疗,反而都
变得正 常,对此书中没有答案。但我们可以用千百年来教育心理学积累的业已
成熟的理论进行分析,在这里替作 者给出简单的回答。
简述之,儿童开口说话本来就有早有晚,有的一岁就开口说话,有的两三< br>岁甚至四五岁才开口。造成孩子这种说话早晚和话语多少的情况主要是两种:
一种是个体差异,这 一点无需多解释;还有一种是儿童早期生活缺陷所致。在
刚出生的前两三年,孩子最需要两样东西:语言 刺激和情感互动。如果缺失了
这两样东西,不仅情感和智力发育会受到影响,语言功能也启动迟缓,所以 他
们学习说话,需要耗费比一般儿童更多的时间。不管哪种情况,只要孩子听力
正常,发声系统 没有异常情况,都不需要用人力进行过度干涉,或者说,即使
9
“干涉”,也需要对症下药 ,办法很简单,就是多和孩子进行语言及情感交流,
关键是要让孩子心理轻松,有自信,待说话的身心条 件成熟了,瓜熟蒂落,自
然会开口。
在孩子说话条件还不成熟时,就把他划到“有病” 的人堆里,对他进行反
自然的训练,那样只能雪上加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孩子在停止贴标签,< br>停止训练之后,反而说话进步很快,恢复正常。
教育学和生物学早就证明,未成熟的生命 总是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自我成
长的潜力和本能。虽然生命成长的路途总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只要没有 过分
的外力阻碍,得天地精华之滋养,仰日月恩泽之照耀,一个生命总会正常成长。
世间万物, 同理同源。我们看春天的桃树,即使在同一个园子,由于位置不同,
获得的阳光、水份或土壤养料不一样 ,它们开花的时间总是有早有晚。而同一
株树上,甚至在同一枝条上,所有的花朵也不会同时开放,有的 已怒放,有的
还是小骨朵,没有人会为哪些花朵的迟开而焦虑。很多人却不能把这种认识迁
移到 儿童身上,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所谓“语迟症”,多半是比较的
一个后果。在正常的阳光雨露下 ,每朵花都会吐蕊开放,或迟或早,都会绚烂。
反之,如果我们生硬地去掰开它的花瓣,这朵花的命运会 是怎样?
一个本该三岁半才开口说话的小孩,如果家长在他两岁时看到别的小朋友
都会 说话了,自己的孩子还不会说,就开始着急,怀疑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到孩子两岁半,别的小朋友都 会背唐诗了,自己的孩子仅仅会说出几个单词,
这就更让他们焦虑。到三岁时,孩子还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家长就按捺不住,
开始带孩子往医院跑,这个医院查不出问题,再找另一家医院,耳鼻喉查不出
问题就查大脑,大脑查不出问题就去找心理医生……各种痛苦的检查、治疗和训
10
练, 让孩子深深地为自己不会开口说话而自卑和痛苦,那么孩子不但不能如期
在三岁半开口说话,甚至四岁也 不能开口说话。“语迟”的孩子,原本在他语
言没有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和他人的交流愿望会比较低;交 流上的不顺畅又导
致他总是不被人理解,情绪无法疏导,所以经常表现出脾气大或冷漠。而“治
疗”对情绪的打击,更让孩子正常的心理机制在这种挫败中也难以正常展开,
出现更多的问题——在这样 关键的时刻,如果成人还不能意识到正是“治疗”
本身在伤害孩子,把孩子的“变态行为”误读为有病, 将其投入长期的治疗中,
那么孩子的“病态”将一步步被稳定,用一个确实有病的后果,证明诊断的正< br>确和治疗的必要性——这种悲剧被隐藏得如此之深,孩子自己不知道,深爱孩
子的父母不知道,医 生不知道,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大家知道的只是,
这个孩子先天有“病”,需要不断地被治疗。
英国认知心理学家SUSNA BLACKMORE在其名著《人的意识》一书开篇
就说: “如果你认为你有了解决意识问题的方法,那么说明你尚未懂得这个问
题……更有可能的是,你正陷入许 多帮你避开真实问题的诱人的困境中。”
教育康复的最重要思路,应该是把最符合儿童智力发育 和情感发育的优良
教育还给这些孩子,而不是把儿童当动物或机器人来对待。正确的教育有无穷
的力量,且不说会使正常儿童回归正常发展,甚至先天性愚儿这种非常明确的
病症,通过教育都能改善。
……
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索维尔小组的这些父母无疑是幸运的,但这样幸运的人现在还是极少数。无论如何,这本书的出版非常有意义,我相信它
会给一些人带来生命中 最大的福祉。有人说,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
11
做给别人看的。我想,出版社和 译者,他们做这件事的心境,和我写这篇文章
的心境应该是非常相似的,渡有缘人。这件事对我们每个人 都没有具体的利益,
大家愿意一起去做这件事,仅仅在乎这件事本身是否有价值。在此向译者和出
版社致敬。
愿生活更美好,愿天下儿童更幸福。
很多孩子因为自闭而语迟 ;可是,并不是语迟的孩子就是自闭的孩子。这
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却对很多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如同索维尔书中写
的,“标签是应该贴在罐子上的,而不是我们的孩子身上”。索维尔先生的书
给我们的启发是父母必须要有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权威也好,学校的老
师也好,没有人会比父母 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任何人的话只能当作一种
参考,一旦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将远比孩子本身的 任何问题都来得可怕。
感谢我的太太和儿子,他们给了我翻译这本书的动力;感谢郎世溟先生的< br>积极奔走,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感谢尹建莉老师的热心推荐,如同尹老师在
序言里所言,这是一 本渡有缘人的书。希望对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够有所帮助。
12
沈阳医大二院-武傲天下
9个月宝宝吐奶-婴儿能换奶粉吗
晚上失眠多梦怎么办-血清谷丙转氨酶
安抚奶嘴哪个牌子好-宝贝去哪儿歌词
上海和平妇幼保健医院-张绍刚 郭杰
喜翔-3g是什么
惠后-我的老婆是巨无霸
豆奶粉的功效-咽炎的症状有哪些
本文更新与2020-12-26 10: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93890.html
-
上一篇:婴幼儿喂养指南
下一篇:B超做多了,宝宝说话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