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包型痤疮怎么治疗-诺基亚 3230
乳 腺 癌——治疗
一、基本治疗方案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恶性肿瘤,目前 有发病率上升趋势,早期乳腺癌治疗效果良好,但就诊患者中亦因多属
Ⅱ、Ⅲ期,总的治疗效果不令人满 意,但较其他脏器恶性肿瘤为好。乳腺癌治疗原则是:在目前世界上大
多数癌症中心,对大部分Ⅰ期或Ⅱ 期乳腺癌病人是采取改良根治性乳腺切除术。对有腋下淋巴结根治转
移的病人,则应用辅助性化学治疗。 术前有明显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应行腋淋巴结根治性切除术。为了预防
部分乳腺切除术后的复发,或已接受 不适当外科治疗且认为有肿瘤残余的病人,有必要考虑放射治疗。所
有乳腺癌术后病人,无论是否进行了 术后辅助性化疗或放射性治疗,均应用中药以扶正祛邪,增强全身抗
癌能力。进行放疗、化疗时,配合中 药可以减少毒副反应,增加抗癌效果。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病人,即
使已有腋下淋巴结转移,可不采取辅 助性化疗,而用激素治疗,对于雌激素受体阴性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病
人,可能需要化学治疗。对软组织、 肺和骨转移的乳腺癌病人,激素治疗的效果最好。
一、中医治疗
从此前的病机中,我们已得 出乳腺癌的发生与情绪的密切关系,也得出乳腺癌的根本病机为阳虚导致脏腑
功能低下,气虚血弱,冲任 二脉空虚,气血运行失常,以致冲任失调,气滞血瘀,久则聚痰酿毒,凝结于
乳中而成癌。观其病程发展 ,是因虚而致实,因实而更虚,致虚实夹杂,本虚而标实。因此,在辨证论治
中应分清虚实之主次,辨别 邪正盛衰,认真权衡后立足于扶正祛邪并施,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大则,
力争以扶正来祛邪,以祛邪 来扶正。我们中医学中的正指气血阴阳,而以阳为主,扶正则重在温阳。通
过临床观察,乳腺癌的发生多 与情所伤、冲任失调有关、故乳腺癌的治疗原则宜温阳扶正、疏肝解郁、补
益冲任。
乳腺癌基 本方:炮附子30g(先煎),肉桂6~10g,鹿角胶15g(先煎),仙灵脾15g,干姜6g,当归15g ,
枸杞子15g,柴胡15g,白术12g,芍药15g,黄芪20g,人参6g,地黄12g。
(一)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对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早就有详实全面的认识,并且根据乳腺癌患者发 病后所引起的经络、脏腑、气血、
阴阳等方面的不同病理变化,概括为乳腺癌早期常为肝气郁结,其后则 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气血郁滞,
久则生热,致阴毒旺盛,日久致气血虚衰。但其根本仍为阳气虚,贯穿 于乳腺癌的始终,即使乳腺癌出热
毒蕴结之征象,阳气虚仍然是根本,它只不过是由于气滞血瘀阻塞经络 ,毒与热结相搏结而成的本寒标热
证,这时治疗乳腺癌主方可酌减温阳药物或(和)剂量,增加清热解毒 药物,但绝不能单纯清热解毒,而
忘掉阳虚之根本,否则事与愿违。
这样我们治疗已非常明晰 了,中医一般将乳腺癌分为肝气郁结型、冲任失调型、毒热蕴结型和气血亏虚型
4个证型。应根据以上证 型的不同表现,在乳腺癌基本方基础上选择加减部分药物。
1.肝气郁结型
证候:七情所伤 ,所愿不遂,肝郁气滞致两胁胀痛,易怒易躁,乳房结块如石,舌苔薄黄或薄白,舌红有
瘀点,脉弦有力 。
治法:温阳扶正,疏肝解郁,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乳腺癌基本方加青皮、枳壳、八月扎 、香附等。如血瘀明显,再加橘络、丝瓜络、路路通、王不留
行子等。
2.冲任失调型 证候:乳肿结块,皮核相亲,坚硬如石,推之不移,伴有腰膝酸软,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阳瘘。五心烦热,舌淡无苔,少有龟裂,脉象无力。
治法:温阳扶正,疏肝解郁,调理冲任。
方药:乳腺癌基本方加青皮、香附、龟甲、菟丝子、补骨脂、八月扎等。
3.毒热蕴结型
证候:身微热,乳房结块增大快,已溃破,状如山岩,形似莲蓬,乳头内陷,舌红绛,苔中剥,脉濡数。
治法:清热解毒与温阳扶正并施,根据当时表现,随时调整二者之主次。
方法:乳腺癌基本方 减少温阳药物数量及剂量,加清热解毒类药物,如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菊
花等。
4.气血亏虚型
证候:头晕耳鸣,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面色苍白,夜寐不安,乳房结块溃烂 ,色紫黯,时流污水,臭气
难闻,舌绛无苔或苔黄白,脉滑数。
治法:温阳扶正,补气养血。
方药:乳腺癌基本方加八珍汤或香贝养营汤。痛甚者加乳香、没 药、三七粉(吞服);红肿溃烂者加草河
草、凤尾草、蒲公英、紫草、醒消丸(吞服);出血甚者加阿胶 、地榆炭、蒲黄炭;心烦不寐者加茯神、
枣仁、远志。
以上诸型亦可加用象贝母、海藻、海浮石、山慈菇、牡蛎等化痰软坚药物。
对于乳腺癌病人经综合治疗,病情稳定者,久服中药煎剂不易坚持者,可制成相应水丸以利长期服用。
总之乳腺肿瘤之发病,与外因固然有一定关系,但内因是根本,外因决定于内因,我们的手术、放疗、化
疗均是局部治疗甚至包括内分泌药物治疗,未从根本上解决内因,这也是复发及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故
治疗内因宜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而目前治疗内因的方法,成熟的基本上仅有中医药一枝独秀。
(二)专方验方
1.协定乳癌汤 青皮、陈皮、生牡蛎各9g,瓜蒌、丝瓜络、蒲公英、麦芽 各45g,玄参15g,山甲珠、柴胡、
川贝母各6g,金银花15g。水煎服,每日1剂。
2.乳腺癌汤(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小茴香6g,柴胡10g,香附10g,木瓜10g,青皮1 0g,陈皮10g,
菟丝子10g,荔枝核10g,生地10g,枸杞子10g,郁金10g,巴戟天1 0g,鳖甲10g,泽泻10g,赤芍10g,
阿胶10g,当归10g,山药15g,白蔻壳3g(煎 ),蒲公英15g,甘草10g。
3.马氏内消乳癌方 僵蚕、白芍、当归、香附、川贝母、连翘、青 皮、橘叶、柴胡、泽兰、蒲公英、全瓜蒌、
羚羊角、毛慈菇、蜀羊泉,水煎服。治乳癌初起。
(三)外治方
外敷药治疗最忌用腐蚀性药物致使局部溃烂,应以内消为目的。
1. 雄黄、老生姜等分。将雄黄置于等量老姜内,放在陈瓦上,用火烧干至金黄色,研末备用。外敷于肿块
表 面,2~3日换药一次。
2.乳香、没药、五倍子各60g,鸦胆子去壳20g,共捣烂醋1 250g,用火熬成膏,摊白布上外敷,两天换
药一次。
(四)针炙治疗
主穴:肩井、乳根、膻中。配穴:肩外俞、秉风、附分、魄户、神堂、胆俞。
肿块局部可用艾灸,但一定要配合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等抗癌治疗。
三、手术治疗
外 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是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方法,其局部疗效确切、迅速。手术的目的是使局部病灶和区
域 淋巴结得到最大程度的控控制,同时获得必要的资料,既预测预后又决定辅助治疗的方法。在达到以上
目 的的基础上,尽量兼予考虑乳房外形及功能。手术的方式很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术式适用于所有的病例。
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有:①肿瘤大小、部位;淋巴结情况,病期;②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如细胞分化程度、生长方式及雌激素受体(ER)测定结果;③患者年龄及一般情况;④外科医师的习惯手术方式及治疗条件< br>等。
(一)手术适应证
符合国际临床分期Ⅰ、Ⅱ及部分Ⅲ期,能接受手术的患者。
(二)手术禁忌证
1.肿瘤远处转移者;
2.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
4.呈现恶病质者;
5.Ⅲ期患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1)乳房皮肤橘皮样水肿范围超过乳房面积的一半;
(2)乳房皮肤出现卫星状结节;
(3)乳腺癌侵犯胸壁;
(4)临床检查胸骨旁淋巴结肿大,且证实为转移;
(5)患侧上肢水肿;
(6)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并经病理证实者;
(7)炎性乳腺癌。
6.发生下例5种情况中2种者:
(1)肿瘤破溃;
(2)乳房皮肤橘皮样水肿占全乳房面积13以内;
(3)癌瘤与胸大肌固定;
(4)腹淋巴结最大直径超过2.5cm;
(5)腋淋巴结彼此粘连、固定或与表面皮肤粘连。
(三)手术方式
1.手术方式的种类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①根治性切除术;②扩大根治性切除术;③改良根治 术;④全乳房切除术;⑤小于全
乳房切除的保守手术。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已有数百年历史,经历了手术范围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过程。
2.手术方法及其选择
(1)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乳腺癌的要治切除术自1894年问世以 来,因其手术方式比较合理,疗效显著,
百余年来一直作为治疗乳癌的基本手术方式。手术的基本要求是 将整个患病乳腺连同癌瘤周围至少5cm以
上的健康皮肤、乳腺周围脂肪组织、胸肌甚至筋膜以及腋窝、 锁骨下所有的脂肪组织和淋巴结整块切除,
目的是避免癌细胞的扩散,适用于Ⅰ、Ⅱ期及部分Ⅲ期乳腺癌 病人。
由于乳腺癌根治术未清除内乳淋巴结,因而很多医生提出术后应予以内乳区作放射治疗,尤其是 病灶位于
中央及内侧者。
该手术后的并发症常有上肝水肿、胸部畸形及皮瓣坏死影响伤口愈合等。
(2)乳腺癌的扩大 根治切除术:即根治术时同时清除内乳区淋巴结。20世纪40年代开始Halsted等人又
把手术范 围扩大到同侧为内乳淋巴链甚至锁骨上淋巴结,终因致残率及手术伤害太大,于20世纪50年代
采用U rban和Sugarbker的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该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内乳淋巴结及其上覆盖的部< br>分胸壁,整个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一并整块切除。随着后来的深入研究发现该方法在提高< br>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方面未能显示出特殊作用。据1973年全国乳腺癌协作组的资料,1960例乳腺癌根 治切
除术与843例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和63%(P>0.05),再者大多 数人认为内乳淋巴
结有转移者的预后较差,也可以应用放射或其他方法替代手术,所以目前已较少使用, 对于病灶在中央及
内侧者,尚有实用意义。
手术后并发症在根治术并发症基础再加上肺部并发症。
(3)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包括两种基本方式-Ⅰ式(Patey手术)和Ⅱ式(Auchinclos s手术)。Ⅰ式手术
中,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清除胸小肌外缘以下的腋中、下群淋巴结,为了清除更高 位的淋巴结,亦有采
用将胸肌的胸壁附着点切断,清除完毕后再缝合。Ⅱ式手术中,保留胸大肌,切除胸 小肌,清除腹上、中、
下群淋巴结,注意保护胸前神经的胸肌支,以免导致术后胸大肌的萎缩,两种术式 均要求完整切除乳腺组
织。该手术方式大多认为适用于临床Ⅰ、Ⅱ期的病例,尤其是肿瘤位于乳房外侧而 腋淋巴结无转移的病例,
对腋淋巴结已有明确转移者还是应用根治术为好。
(4)全乳房切 除术:1984年时,Mcwhirter首先提出乳腺癌可作单纯乳房切除术,术后应用放射线照射腋
部,其Ⅰ、Ⅱ期病例的治疗效果与根治术相仿。全乳切除的手术范围包括全部乳房组织、胸大肌筋膜和腋
尾部组织。此手术方式适宜于原位癌及微小癌、年老体弱不适合作根治术者,局部病灶已趋晚期者,可以
此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5)小于全乳房切除的保守手术:指切除范围小于14乳腺的手术。该 术式要求术中肿瘤切除范围要足够
大,癌肿周围必须有足够的正常脂肪及乳腺组织包裹,若肿块较深,靠 近胸肌,切除范围需深达胸肌筋膜,
并尽量多切除腋窝淋巴结。清除腋窝淋巴结的目的在于根据淋巴结情 况先推断预后、明确分期,为进一步
治疗方案的安排提供依据和有助于区域性控制肿瘤生长。
应用局部切除治疗乳腺癌已较长的历史。近年来,由于放射治疗的设备的进步,发现的病灶较以往为早以
及病人对术后生存质量的要求提高,因而报道有很多小于全乳房切除的保守手术方式。
保留乳房的手 术并非适合于所有乳腺癌病例,亦不能代替所有的要治术,而是一种乳房癌治疗的改良方式,
应注意避免 局部复发。其适应证大致如下:①肿瘤较小,适用于临床T1及部分T 2(<4cm〕以下病灶;
②周 围型肿瘤,位于乳晕下者常不适宜;③单发性病灶;④肿瘤边界清楚,如肉眼或显微镜下看不到清楚
边界 者常不适宜;⑤腋淋巴结无明确转移者。
(四)手术与中医药配合
1.术前为了提高手术耐 受性,中医药宜着重调理脾胃,再者患者一般对手术或(和)本病有恐惧心理,也
亦加用养心安神中药, 故术前中医药治疗宜在乳腺癌基本方基础上,选加调理脾胃和养心安神药物,如白
术、焦三仙、山药、远 志、酸枣仁等。
2.手术期间因手术创伤出现皮下积液、积血,因清扫了淋巴结,常使上肢静脉回流 不好,有的出现上肢水
肿,对此,中医药治疗宜在乳腺癌基本方基础上,选加活血化瘀、利水消肿药物, 如桃仁、赤芍、红花、
云苓、泽泻、车前子等。
3.手术后期(切口愈合后),患者由于手术 创伤出现气血亏虚现象,对此,中医药治疗宜以乳腺癌基本方
合补气养血的八珍汤等。
4.手 术后未用放、化疗或放化疗已结束者,中医药的治疗应以乳腺癌基本方随证加减,坚持2~3年以上,
稳 定期可用水丸代替汤剂。
四、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用于乳腺癌已有较长历史。早年,仅作为 术后补充治疗或晚期复发病例的姑息治疗。随着设备的
技术的改进步,缩小范围的手术广泛采用,使放射 治疗成为局部治疗的主要方法。放射治疗照射亚临床灶
或高危险复发区为预防性放疗,二者所受放射量截 然不同;对于非手术的早期癌实施根治放疗,对于晚期
或复发病例则可实施姑息性放疗。另外还有术前放 疗、术后放疗和单纯放疗。
(一)放疗适应证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治疗方法 ,主要适用于术后放疗,凡手术时已有转移者均应在术后行
区域性放疗,对晚期乳腺远处有转移者可行姑 息性放疗。
(二)放射线种类的选择
乳腺癌起源于上皮细胞,需要有较高的放射量才能杀 灭肿瘤细胞。故应采用能量较高的放射线,如60C0的
γ线或高能X线。
1.普通X线或低能电子束 穿透深度有限,皮肤反应轻,适宜于浅表亚临床病灶及皮肤病灶。
2. 60C0或高能射线 表面剂量低,穿透深度大,可使深部肿瘤获得较高能量的射线,有利于消灭 深部肿瘤
及亚临床病灶,并可相对减少皮肤反应。
3.组织间照射 192Ⅰ 或125Ⅰ行 组织间植入治疗。用于乳腺局部的残留灶或难以消灭的大病灶,使肿瘤局
部可获得高剂量,周围组织损伤 小。
4.高能LET射线治疗 目前探索性用于临床的有快中子、负介子和轻原子核。具有剂量升高且 均匀性好、照
射治疗时间短而稳定、照射野设置灵活等优点。
(三)放射治疗方案
放疗与手术一样都是局部治疗方法。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放射治疗的应用主要有:
1.根治性放射治疗 多用于年迈体弱、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而不能接受手术的Ⅰ、Ⅱ期患者和乳腺癌保守 术后
的治疗。有单纯性放疗和术后放疗两种形成。
2.根治性术后放疗 近年来对于根治术后放疗问题有了一种新的比较倾向一致敬的认识,认为对 Ⅰ期病人
无任何益处,对Ⅱ 、Ⅲ期病人由于不能提高生存率,已不做为常规术后治疗方法,根治术后如发现腋中、
上群淋巴结有转移 或转移淋巴结占淋巴结总数的一半以上时,可行内乳及锁骨上区放疗。
3.术前放疗 系为了减低和消 灭癌细胞的活力,防止术中播散和使不能手术病例变为可手术病例而采取的放
疗方法。术前放射剂量可1 次照射5Gy,或20 Gy2周,或40 Gy4周,根据病情不同来定,建议放疗1
个月后再手术。 因放射治疗仍为局部治疗,不可能解决治疗前的亚临床转移灶,因此近年有被术前化疗代
替之势。
4.姑息性放疗 对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灶、乳腺癌的骨髓转移灶行姑息性放疗,对减轻病人症状,有一定疗效。
5.放射去势治疗(X线照射卵巢) 对40岁以上乳腺癌患者复发及雌激素阳性者,可行卵巢放射以使 卵巢
去势,从而达到抑制乳腺癌和其转移灶生长的目的。
(四)放射治疗的效果
对 Ⅱ~Ⅲ期乳腺癌病人术后治疗大约可提高10%的5年生存率。单纯放射治疗效果不满意,对确实无淋巴
转移的早期乳腺癌,术后不必常规放疗,以免损害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
(五)放疗与中医药配合 < br>为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中药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肾,常用药有人工牛黄散。组成:牛黄、乳< br>香、没药、黄芪、三七粉、薏苡仁、首乌等。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2次,每次3g,温水送服。
放疗易伤及阴血并有胃肠道副反应,宜以益气血、健脾益肾中药调理,如升血汤、方由太子参、白术、当
归、枸杞子、女贞子、麦冬等组成。
放射治疗期间中药亦可参考乳腺癌主方加减用药,或放 射治疗结束后,遵中医辨证施治,在乳腺癌主方基
础上加减药物治疗。
五、化学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化疗已从开始的姑息性治疗演变成了今天的
疗效肯定的根治性治疗。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全身性或区域性辅助化学治疗。临床证明,无论是术
前或术后使用之,均可提高手术效果。在采用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在内的多种疗法组合的
综合治疗中,化疗对Ⅰ~Ⅱ期乳腺癌的治疗主要是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而对于Ⅲ~Ⅳ期
患者与内分泌治疗一样,同属主要治疗手段。对晚期广泛转移的患者,化疗可控制肿瘤的发展,延长生存
期。术前化疗还可以使手术范围缩小,有助于降低致残率和致残程度。
(一)术前化疗
乳腺癌是以乳腺局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根据资料统计,即使无淋巴结转移的Ⅰ期病例,仍约有10%~16%死于血行转移,故近来有人主张术前就使用化学药物治疗,以达到控制或缩小复发性及体内已经存在的
微小转移灶。乳腺癌最佳的联合化疗方案常选用CFM方案;即:CTX800mg;MTX40mg; 5-FU500mg,每2~3
日一次,共2次,休息1周后行乳腺手术切除术。临床证明术前化疗安全 可靠。
(二)术中化疗
有学者主张在手术当日再用1次CMF方案,以减少术中因手术刺激癌细胞扩散,提高疗效。
(三)术后辅助化疗
手术后病人临床证实确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均应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所谓 的保驾性治疗。以消灭潜在的
微小病灶或癌细胞,仍选用CMF方案,一般2年内应用6~8周期,现在 倡导,术后连用4~6周期后,定
期复查不再应用化疗。对于原位癌、微小病灶或早期癌浸润较浅表,无 淋巴结转移者,根治术后不主张行
辅助化疗。对于适宜于行辅助性化疗的病人,目前多主张术后尽快应用 。有学者发现癌细胞术后2周内即
可开始倍增,此时细胞生长的GF值高,用药易产生效果。
众多研究表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辅助化疗,无论单药或联合用药,给药时间长短,从长期结果看,都能
给患者带来益处。在辅助化疗中加入阿霉素可以使腋下淋巴结阳性、ER阴性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新药紫杉
醇、诺维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化疗疗效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条件。腋下淋巴结阴性的病人,无论绝经
前后,辅助化疗均可有效地延长无瘤生存期和生存期。术后辅助性化疗应视为较安全的治疗措施,尚无充
分证据表明可诱发第二肿瘤。
(四)复发性乳腺癌或晚期乳腺癌的姑息化疗
对复发性乳腺癌或晚期乳腺采用的联合化疗方案以CAF及CAP方案为最常用。
CAF方案:
CTX 100mgm2,口服,第1~14天;
ADM 30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
5-FU 500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
CAP方案:
CTX 600 mgm2,,静脉注射,第1天;
ADM 60 mgm2,,静脉注射,第1天;
DDP 60 mgm2,静脉注射,第1天。
每3~4周一次,共4次,有效率在50%左右。
(五)埋藏输液器动脉化疗
是安 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俞士炳主任医师等于1990年创造的方法。即在术前全身静脉化疗,然后施
行根治或姑息性手术,在术中选择适宜动脉插管经皮下埋藏输液器硅胶导管,随时给药后,将输液器的注
射壶包埋固定于患侧胸壁切口旁皮下层,术后断续行区域性化疗。经临床观察该法大减少了多次插管导致
的并发症且痛苦小,疗效明显优于其他化疗方法。
(六)化疗与中医药配合
乳腺癌的化疗无特殊毒副作用,有关配合可参见总论第七章第四节。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 院肿瘤科对134例放、化疗期间同时用升血1号方(太子参、首乌、鸡血藤、生
黄芪各15g,当归、 知母、枸杞子、焦三仙各10g,白术12g,石韦30g,三七粉3g〈包冲〉,大枣7枚,
水煎服, 同时服用人工牛黄散加味(人工牛黄10g,制乳没、海龙各15g,黄芪、山慈菇、香橼、炒三仙各
3 0g,夏枯草、三七粉、首乌、薏似仁、紫花地丁、莪术、仙灵脾各60g,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次3g,
日服2次。5年生存率为88.8%。认为放化疗期间配合中医药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
六、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的生长与内分泌有关,临床观察内分泌治疗副反应较小,有效率与化疗 相当,缓解期长,生存质量
也高。内分泌治疗属姑息性疗法,包括手术切除内分泌腺体、放射去势和药物 治疗。
(一)手术切除内分泌腺体及放射去势
1.卵巢切除与卵巢辐射(放射去势) 两种 方法去势的疗效相同。手术去势见效快,多用于一般状况可,需
立即去势(如高钙血症、脑转移等)的患 者;放射去势生效较慢,一般需6~8周,多用于体弱,非需立即
去势的患者。为增加疗效,还可合用药 物去势。
目前临床上用于45~50岁,绝经前的淋巴结转移较广泛的高危险复发病例,同时,雌激素 受体(ER)阴性
者、绝经后和年轻病例不适合。
2.肾上腺切除及脑垂体切除术 绝经后或 卵巢切除后妇女体内的雌激素大多由肾上腺网状层所分泌的皮质
酮及孕烯经周围组织转变而来,垂体分泌 的ACTH能调节肾上腺激素的分泌,无论切除肾上腺,还是切除脑
垂体,均可阻断这条途径的激素分泌 ,消除雌激素的来源,使肿块消退。近年来,由于内分泌药物治疗的
发展,而这两种手术的适应证主要又 是晚期病人,故一般用药物治疗代替,目前很少使用。
(二)内分泌药物治疗
自从196 8年Jensen发现人类乳腺癌组织可能含有雌激素受体(ER)后,人们开始了科学的内分泌药物治
疗,并使其有取代内分泌腺体切除术的趋势。目前内分泌药物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月经情况而采用不同对
策。闭经前的目标是卵巢,闭经后是针对切断雌激素的周围途径或抑制雌激素的活动。对非选择性病人,
内分泌药物治疗的反应率约30%。内分泌药物有雌激素、雄激素、黄体酮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抗雌激素、雌激素合成抑制剂等。
1.雌激素 绝经后5年以上的乳腺癌病人可用雌激素治疗。雌激素治疗常 用药物有:己烯雌酚,5mg每日3
次;乙炔雌二醇,每日3mg。常见副反应为面部潮红、高钙血症、 消化道副反应、乳房肥大、阴道分泌物
增加等。
2.雄激素 雄激素治疗多用于绝经后晚期乳 腺癌,对于绝经前及刚手术去势的患者不宜应用。常用药物有:
丙酸睾丸酮,100mg,每周3次,肌 内注射;氟羟甲基睾丸素,10mg,每日2次,口服。主要副反应是男性
化、性欲亢进,个别可见阻塞 性黄疸。
3.黄体酮类 无论是否绝经均可使用,绝经后与雌激素合用可提高疗效。常用药物有:甲孕 酮(MPA),100mg,
每日1次,肌内注射,近年有大剂量使用的报道。甲地孕酮,40mg,每 日4次,口服,副反应不大。黄体
酮类药物对软组织转移及胃转移疗效好,对内脏转移效果欠佳。
4.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于晚期乳腺癌广泛转移者,有缓解症状的作用,如泼尼松30mg,每日1次, 口服。
现由于疗效不确切且副反应较大,很少单独应用。
5.抗雌激素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 药物有三苯氧痒(TAM),10mg,每日2~3次,口服。常见副反应有轻度
消化道副反应、潮热、 外阴瘙痒等。总有效率在25%~50%之间,ER阳性患者的有效率可达到60%左右。对
软组织转移 及骨转移疗效较好,对内脏转移疗效欠佳,绝经后妇女较绝经前疗效好,绝经后10年以上的妇
女有效率 几乎达100%。对于绝经前妇女用三苯氧胺治疗不能替代卵巢切除或放射去势。
6.雌激素合成抑制剂 作用类似于肾上腺切除术,称为药物性肾上腺切除。临床上常用药物是氨基导眠 能
(AG),正规用法是:AG250mg,每日4次,口服,氢化可的松40mg,每天1次,口服。 连续应用时间1~
1.5年。在未选择的病人中有效率为40%左右。主要副反应是嗜睡、疲倦、直立位 头晕和共济失调。停药后
不需长期补充激素。在骨转移病人治疗中疗效优于TAM。
(三)内分泌药物的联合运用
1.绝经前晚期乳腺癌患者初次治疗采用卵巢切除术或口服TA M,若失效则化疗,见效后病情再次进展行第
二次治疗时采用口服TAM或卵巢切除术,无效则行化疗, 有效后病情再次进展行第三次治疗时采用孕激素
或雄激素、氨基导眠能(AG),无效则化疗。
2.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采用口服TAM,若无效则化疗,见效后病情再次进展行第二次治疗时采< br>用孕激素或AG,无效则尽快化疗。有效后病情再次进展行第三次治疗时用雌激素或雄激素,无效则化疗。
最初内分泌治疗失效的病人很少对第二次内分泌治疗有过高的疗效。因而,大多数这样的病人应该化疗,
对初次治疗失效,但病情进展缓解,ER阴性的病人仍可虑第二次内分泌治疗。初次治疗效可的病人通常 对
第二、三次的治疗反应也佳。
(四)内分泌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
经过大量的 临床资料证实,分别单独采用两种疗效与两种疗法联合应用疗效类似,仅见近期疗效有所提高,
生存期无 明显延长。建议两种疗法联合应用不如两疗法序贯或交替使用更为妥当。
(五)内分泌药物与中医药配合
乳腺癌是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内分泌治疗是特异性治疗的一 种,从某种角度讲仍为局部或部分治疗,故
配合全身治疗、中医药治疗,理论上讲应能提高疗效。从目前 资料上看,内分泌治疗与中医药配合在临床
上确实收到了极好的疗效。
笔者一般配合乳腺癌基本方治疗,需长期服药者可配成水丸,以便于服用。
七、免疫疗法 < br>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在很大程度上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尤其是所用的化疗、放疗及内泌治疗,都< br>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应用免疫疗法,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 br>措施。
(一)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
是应用肿瘤疫苗,诱发机体免疫功能,起到杀伤微 小癌肿病灶,防止瘤复发或转移的目的。应用于临床治
疗Ⅰ~Ⅱ期乳腺癌病人,是对外科手术、放疗、化 疗的补充。常用肿瘤疫苗有4种类型:①肿瘤相关抗原
加新型佐剂;②肿瘤相关抗原的基因导入灭毒的病 毒;③抗独特型抗体;④细胞因子基因导入肿瘤或其他
可传代的细胞。
(二)非特异性免疫疗法
如左旋咪50mg每日3次口服,连用3天,间隔11天为一疗程。 观察表明该药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电车之狼攻略-周立铭
婴儿发育标准表-孤儿院电影
拉康的镜像理论-附近营业的餐厅
临产前的症状-如何治疗强迫症
昊坤-本科毕业证编号查询
惠氏一段-两个月宝宝吐奶
济南青华医院怎么样-怎样增加自身免疫力
拔火罐减肥反弹吗-方广
本文更新与2020-12-21 16:3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8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