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是以肝脏损伤为特征的一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比较容易通过消化系统传染,是食品安全法中明令监控的病毒类型。
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
传播途径
1、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会使感染者粪便中排出的病毒进入饮水供应系统,造成大面积感染。还有可能通过被感染的食品操作者的手指上沾到排泄物,再触到食品或设备,而将病毒传播给食品。
2、也有可能通过食用被感染动物的未煮熟的肉或未加工的贝类传播,日本就有烧烤食用未熟透的野猪、野鹿肉后感染“戊型肝炎”的报道。不容忽视的是,猪也是戊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动物自然宿主。另外,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5个月31万人感染,其“元凶”是海产品毛蚶。
只要吃下少量的病毒就足以使人致病,受感染者可能在数周内都不会出现症状,但感染力却很强。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有很多,部分患者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现象,病情加重时会出现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还会有眼黄、尿黄、皮肤黄疸等,严重时会出现肝性脑病、肝区疼痛等。
防止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播
其实防止病毒传播的手段都是类似的,在上一个章节有介绍到,可以回看参考,不过还是要唠叨:
1、做好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2、正确充分地勤洗手。
-
上一篇:流行性感冒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下一篇:幼儿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表现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