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胸腺肽针内耳门与外耳门6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1-05 07:52

长沙无痛人流的价格-酸角

2020年11月5日发(作者:俞允文)
内耳门与外耳门是否相通问题的探究

一、在活体上,由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 有鼓膜,鼓室与内耳之间
有第二鼓膜和镫骨底极其韧带封闭蜗窗和前庭窗,内耳道底上的孔洞
由 神经、血管堵塞。因此,在活体上,内、外耳门不相通。
在干骨标本上,由于鼓膜、第二鼓膜、神经、血管和韧带等软组
织消失,内、外耳门相通。
二、内、外耳门都是前庭蜗器的结构。
前庭蜗器(图1)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图1前庭蜗器
(一)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
1、耳廓
耳廓位于头部两侧,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支架,表面覆有
皮肤, 皮下组织少,但神经血管丰富。耳廓的作用为收集声波。
2、外耳道
外耳道是由外耳门到鼓 膜的管道,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
3为骨性部。外耳道作用为传递声波。
3、鼓膜(图2)

图2鼓膜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呈椭圆形 的半透明薄膜,向前
外下倾斜约45°角,婴儿近水平位。鼓膜中央部凹陷称鼓膜脐,为
锤骨柄 末端附着处。
(二)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为一含气
的不规则小腔隙,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
1、鼓室
(1)鼓室的壁
1)外侧壁(图3) 大部分由鼓膜构成,又称鼓膜壁。

图3鼓室外侧壁
2)上壁 又称盖壁,由颞骨前外侧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
颅中窝。
3)下壁 又称颈静脉壁,为一薄骨板,分隔鼓室与颈静脉窝内
的颈静脉球。
4)前壁 又称颈动脉 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
脉。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是鼓膜张肌半管口,有鼓 膜张
肌的肌腱通过;下方是咽鼓管的鼓室口。
5)内侧壁(图4) 又称迷路壁,与内耳 相隔。其中部有圆形
隆起,称岬,由耳蜗的第一圈隆凸构成。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小孔,
称前 庭窗或卵圆窗。在活体上,有镫骨底及其周缘的韧带封闭前庭窗。
岬的后下方有一椭圆形小孔,称蜗窗或 圆窗,活体上由第二鼓膜封闭。
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

图4 鼓室内侧壁
6)后壁 又称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入口,鼓室借乳突窦向
后通入乳突内 的乳突小房。乳突窦入口下方有一骨性突起,称锥隆起,
内藏镫骨肌。
(2)鼓室内的结构
1)听小骨 有三块,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
2)听小骨链(图5)锤骨借柄连于鼓膜 ,镫骨底封闭前庭窗,
三块听小骨在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以关节和韧带连成听小骨链,组成杠
杆系 统。

图4听小骨链
3)运动听小骨的肌 有两块,为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2、咽鼓管 为连通鼻咽部和鼓室的通道,由前内侧份的软骨部
和后外侧份的骨性部构成,其 向前内侧开口于鼻咽部侧壁的咽鼓管咽
口,向后外侧开口于鼓室前壁的咽鼓管鼓室口。
3、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位于鼓室上瘾窝后方,开口于鼓室
后壁的上面,向后下与乳突 小房相通。乳突小房是颞骨乳突部内的许
多含气的不规则小腔隙。
4、中耳的神经 主要为 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和舌咽神经的
分支鼓室神经,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包括鼓索、岩大神经 和镫
骨肌神经。
(1)鼓索(图6) 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行向前上进入鼓室,
穿岩骨裂向前下至颞下窝并入舌神经。
(2)岩大神经(图6)于膝神经节处发出,经颞骨岩部前面的岩
大神经裂孔穿出前行。
(3)镫骨肌神经 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
(4)鼓室神经 发自下神经节,经颅底外面 鼓室小管下口入鼓室,
与交感神经纤维共同形成鼓室丛,分布于鼓室、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粘
膜。

图6面神经的分支
(三)内耳(图7) 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鼓 室
内侧壁与内耳道底之间。迷路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膜迷路内
充满内淋巴,骨迷路与膜 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不相通。

图7内耳在颞骨岩部的投影
1、骨迷路(图8) 由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组成,他们互相
连通。

图8骨迷路
(1)前庭 是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为一不规则的近椭圆形的腔
隙。其 前端较窄,有一孔连通耳蜗;后端较宽有5个小孔与3个骨半
规管相连。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 上有前庭窗,此处与镫骨
底相连接。前庭的内侧壁为内耳道底,有前庭蜗神经通过。在内侧壁
上 有前庭嵴,前庭嵴的后上方有椭圆囊隐窝,前下方有球囊隐窝,分
别容纳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前庭嵴 的末端分开,在分叉处内有一
小的凹面为蜗管隐窝,容纳蜗管的前庭盲端。在椭圆囊隐窝靠近总骨
角开口处的前方有一前庭水管内口,前庭水管由此向后下至内耳门后
外侧的前庭水管外口。内淋巴经此 管进入内淋巴囊,内淋巴囊位于前
庭水管外口的硬脑膜内。
(2)骨半规管 为三个半环形 的骨管,分别位于三个相互垂直的
面内。每个骨半规管皆有两个骨脚连于前庭,其中一个骨脚膨大称壶< br>腹骨脚,膨大部称壶腹嵴;另一个骨脚细小称单骨脚。因前后骨半规
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 故骨半规管共有五个口连于前庭的后上
壁。
(3)耳蜗 位于前庭的前方,形似蜗牛壳, 尖端朝向前外侧,称
窝顶;底朝向后内侧的内耳道底,称蜗底。耳蜗由蜗轴和蜗螺旋管构
成。
蜗轴为耳蜗的中央骨质,由蜗底至蜗顶,呈圆锥形,由蜗轴伸出
骨螺旋板。螺旋板的基部有蜗 轴螺旋管,内藏蜗神经节,蜗轴的骨松
质内有蜗神经穿过。
蜗轴螺旋管是由骨密质围成的骨 管,围绕蜗轴盘曲约两圈半,管
腔底端通向前庭,顶端以盲管终于蜗顶。骨螺旋板由蜗轴突向蜗轴螺旋管内,此板未达蜗螺旋管的外侧壁,其空缺由膜迷路的蜗管填补封
闭。因此蜗轴螺旋管的管腔可分 为三部分,即前庭阶、蜗管和鼓阶。
鼓阶在蜗螺旋管起始处的外侧壁上有蜗窗,为第二鼓膜所封闭。前庭
阶和鼓阶内均含外淋巴,在蜗顶处借蜗孔彼此相通。
2、膜迷路(图9)是套在骨迷路内膜性 的管和囊,有椭圆囊和
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三部分构成。他们之间相通连,其内充满着内
淋巴 。

图9膜迷路
(1)椭圆囊和球囊 位于骨迷路的前庭部。椭圆囊位于椭圆囊
隐窝,其后壁上有5个开口,与三个膜半规管相通连,前壁借椭圆球
囊管连接球囊和内淋巴管。 球囊位于椭圆囊前下方的球囊隐窝,向下
借联合管与蜗管相连。椭圆囊和球囊上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为
位觉感受器。
(2)膜半规管 形态与骨半规管相似,位于同名骨半规管中。
在各骨半规管壶腹内,膜半规管也有对应膨大的膜壶腹,膜壶腹壁上
的隆起为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
(3)蜗管 位于蜗螺旋管内,绕蜗轴盘绕约两圈半,其前庭端
借联合管与球囊相连通,为一 盲管。蜗管的水平断面呈三角形,有上
壁、外侧壁和下壁。其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前庭膜)。其外侧壁为 蜗
螺旋管内表面骨膜增厚的部分,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该处上皮
的深面富有血管,称血管 纹,一般认为与内淋巴的产生有关。蜗管的
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又称基底膜)组成。在 螺旋膜
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3、内耳的血管、神经和淋巴
(1)内耳的血管(图10)

图10内耳的血管
1)动脉 来自 迷路动脉,多发自小脑下前动脉和基底动脉,少数
发自小脑下后动脉和椎动脉的颅内段。迷路动脉进入内 耳门后分为前
庭支和蜗支,前庭支分布于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蜗支共十多支,
经蜗轴内的小 管分布于蜗螺旋管。此外,由耳后动脉发出的茎乳动脉
尚分布到部分半规管。
2)静脉 内耳的静脉合成迷路静脉汇入岩上、下窦或横窦。
(2)内耳的神经(图11)
内耳的神经 包括前庭神经和蜗神经,前庭神经分布于椭圆囊、球
囊和壶腹嵴;蜗神经分布于螺旋器。

图11内耳的神经
(3)内耳的淋巴 膜迷路内的内淋巴经内淋巴管引流至内淋巴
囊,再经内淋巴囊进入周围的静脉丛中。前庭水管起于前庭的内侧壁,
向后下走行,开口于前庭水管外口 。内淋巴管和部分内淋巴囊位于前
庭水管,前庭水管外口位于颞骨岩部的后面,常被一骨嵴覆盖。
4、内耳道(图12) 位于颞骨岩部内,内耳门与内耳道底之间。
内耳道底邻接骨迷路的 内侧壁,上有很多孔,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和
迷路动脉由此穿行。
内耳道底有一横位的骨嵴称 横嵴,把内耳道底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的前份有一圆孔,有面神经通过。下部的前份为蜗区,可见螺 旋
孔,有蜗神经通过。上、下部的后份分别为前庭上区和前庭下区、单
孔,前庭神经的三个分支 分别通过前庭上区、下区和单孔。

图12内耳道底
三、在骨标本上内外耳门有以下通路。
(一)由外耳门向内经外耳道进入鼓室,从鼓室可向前、向后、
向内三个方向与内耳门相通。
1、由鼓室向前经鼓室前壁的鼓膜张肌半管管口和咽鼓管鼓室口
通到颅外。
(1)从颅外经卵圆孔和棘孔直接进入颅中窝可与颅后窝的内耳门
相通。
(2)从颅外经舌下神经管外口、颈静脉孔和枕骨大孔通到颅后窝
与内耳门相通。
(3)从颅外经翼腭窝与内耳相通。
1)翼腭窝向外通颞下窝,颞下窝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
相通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2)翼腭窝向前借眶下裂通眶,经眶上裂和视神经管进入颅中窝
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3)翼腭窝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
①经鼻腔顶部的筛孔通颅前窝,可与颅后窝的内耳门相通。
②经鼻泪管入眶继而与内耳门相通(见下述)。
4)翼腭窝向后借圆孔通颅中窝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4)从颅外经鼻后孔入鼻腔遂与内耳门相通(见上述)。
(5)从腭骨上的切牙孔经切牙管进 入鼻腔遂与内耳门相通(见上
述);从腭大孔经腭大管和翼管进入颅中窝从而与内耳门相通。
(6)从颅外经眶(图13)可由视神经管、眶上裂和眶下裂进颅
与内耳门相通。

图13
2、由鼓室向后通过面神经及其分支的走行与内耳门相通。
(1)沿岩大 神经、鼓索后小管走行开口于颞骨岩部的岩大神经裂
和岩鼓裂处,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2)由鼓室沿镫骨肌神经逆行到面神经可穿内耳道底经内耳道与
内耳门相通。
(3)由鼓室沿鼓室丛逆行到颅底外面,可经不同途径进入颅内(见
上述)。
3、由鼓室向内经前庭窗和蜗窗进入内耳,沿内耳的神经、血管
和淋巴的走行可与内耳门相通。
(1)沿前庭蜗神经和迷路动脉走行可穿内耳道底经内耳道与内耳
门相通。
(2)由内耳沿前庭水管走行开口于颞骨岩部,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3)由内耳沿内淋巴管走行通到颅后窝,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4)由内耳沿蜗水管走行开口于颈静脉窝内侧,经颈静脉孔进入
颅后窝与内耳门相通。
(5)由内耳沿迷路静脉走行可通到颅内,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二)由外耳门向外与内耳门相通。
从外耳门向外可经颅底各孔进入颅中窝、颅后窝,经翼腭窝 、
鼻腔、口腔和眶通到颅内与内耳门相通(见上述)。

小女人是什么意思-南瓜的副作用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尿结石咋办


不排卵的症状-人流手术多少钱一次


向井裕-吃饭没胃口


阳痿早泄药酒配方-hcg正常值多少


载脂蛋白a1偏高-水龙头净水器哪个好


美赞臣奶粉产地-挂面汤


怎么样淡化色斑-骨头酸痛是怎么回事



本文更新与2020-11-05 07: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43661.html

内耳门与外耳门6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