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哪种国产奶粉好育儿知识父母最该说与最不该说的话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0-29 22:48

小婴儿逃出系列2-瑜伽减肥视频下载

2020年10月29日发(作者:徐净武)





育儿知识父母最该说与
最不该说的话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上午,我照例在办公室看稿。宁静的阳光穿过窗户,空气中
飘来忽隐忽现的音乐,好像 有一种慵懒的芬芳袭来似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我
不由得想放下手中的活儿,到室外走走。这时,有一篇 稿子突然映入我的眼
帘,一下子就扫去了我的疲乏,让我沉思良久: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下了一张账单:
为了汤姆给妈妈到超级市场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
为了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
为了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
为了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
合计:20美元。
汤姆写完后 ,把纸条压在餐桌上,便上床睡大觉去了。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
到了这张纸条后,只是宽容地笑了笑, 随后在上面添了几行字,放回了汤姆枕
边。
醒来的汤姆,看到了这样的一张账单:
为了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
为了妈妈教汤姆走路说话,汤姆应付0美元;
为了妈妈每天为汤姆做好吃的食物,汤姆应付0美元;
为了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
为了妈妈拥有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汤姆应付0美元;
合计:0美元。
母爱就 是这样无价的!除了汤姆的懵懂让人莞尔一笑之外,我清楚地记得,妈
妈的宽容强烈地震撼了我!


然而,事隔几年,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的妈妈之后,再来重读这个故事,我才发现,当初我的感受是如此平常、浅薄。


每一个母亲给予孩子的爱,都 是无价的!但与大多数妈妈不同的是,汤姆的妈
妈充分地领会到了“传达”这一爱的方式与艺术。这一方 式是如此的具有力量,
以致于它在毫无声息中,便把自己对于孩子的爱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并给了孩子以最好的熏陶和教育。


可惜的是,大多数妈妈都没有领会并掌握这一 点。尤其是她们想对孩子表达自
己的爱,或在孩子犯了不大不小的错误,必须对孩子予以责备或管教的时 候,
她们更是“直抒胸臆”,不大来得及顾及责备、或管教的方式与艺术。大多数妈
妈都没有充 分地认识到,事实上,在呵护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语言或“媒介”本
身的力量也是巨大的、甚至是无穷的 。在对宝宝实施管教、或与孩子交流的过
程中,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你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什 么样的词语,
都将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你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听到你在说什
么。在 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无论你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
件,达成妥协,你所使用的语句可 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
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难于形成健全的自我。 因此,无论是语言的内容,还是说话的方式本身,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来说,都
是极端重要的。从小就 送给孩子们最佳的语言,将胜过我们在其他方面所能给
予孩子的许多许多!




当我自己也体会到这些的时候,在呵护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我便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研究相关资料,并自觉地实践这样的一种艺术。看着宝宝越来越健康、
快乐地成长,我也有了 不小的喜悦和收获。这种喜悦使我萌发了一种冲动,为
什么不把我的经验写出来,与众多妈妈交流心得呢 这样,一本小书便交到了你
的手里。
第一板块:最该说的话
第2节:最该说的话
.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就像大自然的神奇一样,除了我们能够一览无余的 平川、河流,森林、草原,
和我们所能明显感受到的微雨、春风,孩子们的内心也是由许多隐秘的话语构
成的。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相反,他们的话往往倒是像电报一样
用密码写成,要 解读它,得经过一道“解密”的手续。
因此,细心的妈妈很快就会发现,要很好地和孩子交流,首要的 一步,就是要
有一颗善于“解读”的心,将孩子潜藏在内心的秘密看透,看穿孩子在表面的言
行 背后的真实意图。


比如,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 ,他无法说清自
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惟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
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 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
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 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


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
达自己的感受。
事实上,开始我也不明白这一点,是我的好友春容的宝贝女儿孜孜的一次异常
“失态”,才使我 想到这些的。


孜孜是一个很有礼貌很活跃的孩子,平时我们的关系挺不错。可是 ,当她长到
两岁的时候,也就是俗称到了第一个叛逆期的时候,却变得很“没有”礼貌起
来。即 使是见到最熟悉的面孔,她也不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而
沉迷于她个人的世界中 。为此,常常使她的妈妈在朋友们的面前受窘。


一次傍晚散步的时候,我又在花 园里见到了孜孜和春容。知道孜孜“没”礼貌,
不愿跟人打招呼,于是,我和春容便没有理她,径直聊了 起来。可是没过多
久,我突然感到有人踹了我一脚,并听到旁边一个稚嫩的声音说:“我要杀死
你!”
“你说什么”我和春容都非常吃惊。
“我要杀死你!”
这时,我和春容都 意识到,“小家伙”肯定那个地方“出了问题”,春容也没有责备
她“你怎么能这样对阿姨说话呢”我们 蹲下来,与孜孜开始了一场有趣的对话游
戏。
“你不是说挺喜欢阿姨的吗怎么今天突然想杀死她呢”
见孜孜保持沉默,我们又问:“你真的不喜欢阿姨了吗”
“不是。”孜孜的回答很迟疑。


“那就是不喜欢阿姨的某一个地方”
“我不喜欢阿姨穿的这条黑色的裙子。”
“阿姨的裙子很好看啊,怎么就不喜欢了呢” 孜孜回答不出来,依旧不说话。这时,我无意中问了一句:“是不是因为阿姨只
顾忙着与妈妈说话, 你一个人觉得不好玩,于是便怪罪起阿姨的裙子来了”
沉默了好一阵子孜孜突然欢悦地说:“阿姨的上 衣很漂亮。”原来是因为我的出
现,把孜孜和她妈妈的二人世界给破坏了!
知道了小家伙的“ 秘密”之后,那晚,我们陪孜孜玩了很久。好久不愿与人说话
的孜孜,话匣子又打开了。
2.今天又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解读孩子的内心秘密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创作”与其 他艺术一样,有着独
特的规则和方法。在这些规则和方法中,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态度和技巧是最为
关键的。


如何才能掌握跟孩子说话的恰当的态度和技巧呢在态度方面,最关键 的一点就
是要做到让孩子完全自愿地、自主地去体会自己的感情,并把它明确地说出
来;而在技 巧方面,则要采取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并具备说服孩子克制自己
的情感的能力。否则,即使是面对最亲 近的父母,孩子也是不愿将他内心的秘
密向你敞露出来的。


只不过,要 同时做到这两点,非常难,甚至可以说是难到了极点。原因是我们
做父母的,自己在对付自己的“情感” 的时候,也没有所谓适当的办法,何况是


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克服 强烈的情感,当面对孩子的暴烈情感
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像我们的父辈对我们所采用的方式那样,对 孩子采取
否决、压制、躲避,或讨好的态度。
比如,当面对孜孜的“失态”时,大多数妈妈所能采取的态度是:
否决的表达:“你并不是真心要这么说。我知道你是喜欢阿姨的”。
躲避的表达:“你怎么会是这种人这么没礼貌。这不是你。”
压制的表达:“如果你敢这样再说一次,我就要好好地揍你一顿。”
讨好的表达:“你不是真的恨阿姨,可能你只是暂时不喜欢她。”


这一 类的表达方式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情感如同洪流,不能阻止,只能疏
浚。强烈的情感有如黄河发了大水 ,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也不能跟它理论,
或拖延不决。如果打算不去理它,那就等于是招惹大祸。它可 能会使孩子长期
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
因此,我们必 须承认孩子内心真实的隐秘情感的存在。了解它所具有的力量,
以重视的态度和“改道”的巧妙方法来对 付它,将它导入正常的河道。如是,它
必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明与欢乐。

< br>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一目标呢答案是长期
的努力与短期的计划 相配合。其中,长期努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关注孩子内心
思想和感情的“潜台词”,而不只是仅关心他表 露在外的不满和反抗态度。




我们怎能预知孩子的心里在想 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这方面,孩子自己就给了
我们一些线索。他们的感受是通过言语、音调、表情和举 动而显露在外的,我
们只要能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发觉。


比如,当孩子高高兴兴地独自出门玩,却一声不响,懒洋洋地拖着脚步从屋外
回来的 时候,我们只凭他的脚步就可断定,一定又有什么事情,使他心里不好
受。这时,我们不能用带有批评意 味的话开始与孩子的交流:
“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啊”
“你的脸怎么拉得这么长!”
“有什么事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不理你了”
我们应当参考如下的说话方式,以陈述代批评,表示我们对他是很了解的:
“今天又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今天这个日子真不好过。”
“累了。” 这样的方式要比问话好得多。问话所表现的是好奇,陈述所传达的是同情。长
期在父母能“理解”自 己的环境里生活,无疑,这会使孩子增加对父母的信任,
减少内心情感压抑的焦虑。
3.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孩子内心隐藏的最大秘密, 大多是情感性的。他们常常会因不能很好地表达或
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情绪失控。但有时,他们也会表现 得很“理智”,这种“理智”


使他们常常陷入各种“莫名其妙”的忧虑和恐惧之中 。这种忧虑和恐惧大多数做
妈妈的都能警觉到,但往往却不知到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4岁的皮 皮一向机灵淘气。可最近两天却表现得有些神思恍惚。妈妈问他在幼
儿园过得怎么样,他的回答总是支支 吾吾。于是,妈妈决定到幼儿园去走一
趟,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妈妈一到幼儿园就去找马老师 。马老师不在。只听得一位老师解释说:“马老师
生病住院了,现在由张老师接替她的工作。”妈妈想, 既然马老师不在,干脆晚
上问问皮皮再说。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跟皮皮商量说:“皮皮,听说你们马老师生病了,你不去看
看她吗”
皮皮一听,感到很突然,嘟嘟嚷嚷地说:“不去。”
“为什么”
“我怕马老师骂我。”
“无缘无故的马老师怎么会骂你呢”
“因为……因为……,是我让马老师生病的。”


原来,前两天上午课间 休息的时候,突发奇想的皮皮,趁马老师没注意的时
候,将马老师的帽子藏了起来,害得马老师找了好半 天。第二天马老师便生病
了。于是皮皮便担心起来:“天气很冷,会不会是马老师没戴帽子才感冒的呢要
是真是这样,马老师肯定会查清楚,到时肯定不会放过我的。”
“马老师对我那么好,我真不该那样做。可是就算我跟马老师承认是我干的,她
会原谅我吗”




马老师的病自然不是由皮皮的淘气所引起的,但显然,这件 事使皮皮产生了恐
慌,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妈妈了解了这一点,第二天带皮皮看望了马老
师。马老师很感谢皮皮,皮皮也承认了错误,内心如释重负。


事情常常就是这样 ,在孩子的内心中,他常常会因为违反了父母定的规则或道
德标准,或担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与父母不一 致,而忧虑,内疚。父母也可能
会在话说多了,或作不必要的解释的时候,无意中使孩子自觉犯了错,让 他深
深地自责或内疚。适当的忧虑和内疚是必要的,它可以成为发泄情绪、自我矫
正的机会或出 口。但过分的忧虑或内疚却会使孩子产生极端的自我否定的消极
情绪,直到与父母“闹别扭”。


为了防止孩子产生过分的内疚或自责心理,父母在面对此类情况时,采取一个好技工修烂汽车的方式,将是必要的:不羞辱汽车的主人,只指出什么地方必
须修理;也不责骂汽车 所发出来的破烂声响,只利用这些破烂声响作为探察病
源的线索——“这个毛病的根源可能在哪儿呢”
使孩子内心感到他们可以真正自由地思想、高兴怎么想就怎么想,不用担心会
因此而失掉父母的 爱和赞许的适当说法,可参考的有:
“你有你的感觉,可是我有另一种感觉。我们两个对这件事的感觉不同。”
“你的意见对你来 说是对的。我的意见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我有我的看法,但
你的观点也没什么错。”
“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那将是孩子最大的安慰与幸福。

第4节:最该说的话


1、你的微笑真美。
我曾经读到过作家毕淑敏所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中国女士到北欧的一个国家去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这
位女士送给她中国礼物 ,小女孩很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女士情不自禁地抚摸着
小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
可是,这位女士的赞美却没有得到教授的首肯。等女儿退走之后,教授严肃地
对她说:“你 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女士非常吃惊。教授于是向她
解释: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的, 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
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可你夸奖了她。孩子很 小,不会分
辨,由此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
本,她 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进入了误区。此外,你还未
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会 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
而可以不经她的同意,这也是不良引导。不过你也不要这样沮 丧,你还有机会
可以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
己 努力的结果。
“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这样结束了她的解释。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赞美”方面有关中西文化冲突的例子。对于这位中国女士来
讲,或者说,对于大 多数中国妈妈来讲,看着孩子如天使般的成长,我们便忍
不住要感谢上苍的赐予,忍不住要将诸多美好的 言辞加之于孩子本身。而且心
理学研究也表明,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而如果他常常被 夸
奖,那么,他就会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然而,当经历过这 个小事件之后,当这位女士正式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谦,并
赞美了她的礼貌之后,每当她看到美丽的孩子 ,她都会对自己说:孩子不是一
件可供欣赏的瓷器或是可供抚摸的羽毛。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块很软的透明 皂,
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因此,对孩子的赞美不是没有原则的。这一原则的 核心秘密就是:赞美孩子的
时候,应该只赞美他的努力和成就,不应该赞美他的品格。而即使是努力和成
就,赞美也要尽量具体。因为赞美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
为,越容易找准努力 的方向。而一些泛泛的赞美如“你真乖”、“你真聪明”、“你
总是想得真周到”、“你是一个第一流的 孩子”、“你真了不起”等,虽然暂时能起
到提高孩子自信心的作用,但由于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那里, 为什么受到赞
美,很容易养成虚骄的坏习气。
2、非常感谢你……
虽然赞美要具体,要注意个性,但这并不是说,绝对不可以赞美孩子的品格。
因为好的
赞美虽然很具体,但通过对语言的适当安排和选择,它能使孩子自行从赞美中
演绎出他的品格。


因此,赞美可以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赞美的话,另一部分是孩子们的演绎。我们的话必须能清晰地表达出我们是在赞赏孩子的努力、工作、成就、帮
助、思考或创造,同时 要加以适当地处理,使孩子听了我们的赞美之后,不可
避免地会对自己的品格得到一个真正的结论。我们 的话必须要像是一块具有魔
力的画布,孩子在这一块画布上画他自己的时候,没办法画成别样,只能画出
一个真实的自己。以下的一些例子可以说明这一道理:
有益的赞美:妈妈非常感谢你今天替我洗碟子。
可能的演绎:我很有用。
有益的赞美:谢谢你告诉妈妈多给了你钱。妈妈很感谢你。
可能的演绎:我很诚实。
有益的赞美:你的作文给了我许多新的思想。
可能的演绎:我能够写作。
有益的赞美:谢谢你帮爸爸洗车。这样一来我的车子就像新的一样。
可能的演绎:我做得很好。我的工作得到了赞美。
有益的赞美:妈妈喜欢你的这张贺卡。这张卡片很漂亮,写的话也很有意思。
可能的演绎:我的欣赏能力不错。我可以凭我的欣赏能力来选择。
有益的赞美:你做的书架很好看。
可能的演绎:我能做事。
有益的赞美:你的信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可能的演绎:我能使父母快乐。
有益的赞美:你的小诗说中了妈妈的心。
可能的演绎:我很高兴我会写诗。


像这一类正确的赞美方式和孩子正确的结论,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孩
子从这 些话里得到的结论,在以后会默默地萦绕在心里。真实而正确的意念在
孩子内心重复的结果,又会使他对 于自己所得到的好形象加以强化,从而进一
步形成更健全的心理。
第6节:最该说的话
1、亲爱的宝贝,是我创造了你。
我们在生物界见到过许多“母亲”呵护“孩子”成长的动人 故事。人类世界更是如
此。可以说,离开了对孩子的呵护,孩子也就丧失了成长的空间与可能。因
此,呵护孩子便成了做母亲的本能或崇高的天职,许多伟大的母爱便由此而
生。
但是,与生 物界不同的是,人类对孩子的呵护超越了单纯的生物本能,而具有
了“合目的”的价值目标和理性指引。 因此,人类对孩子的呵护,就不单纯是与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相关的事,同时也是与心理、精神、灵魂的 健康成长紧相
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后者才是人类呵护孩子成长的真正实质。
做母亲 的该如何呵护孩子的心理、精神的成长呢经验表明,除了安全感之外,
呵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将 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孩子
探索未知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品质和成就的根 本动力。
孩子们的好奇心表现得很早,基本上从三岁开始,做父母的就开始感到难以招
架孩子 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是超越了父母的知识面,不能回
答;就是超过了孩子的理解力,不 知道如何回答。而还有一类问题,则让所有
的父母都感到难以启齿,这一类问题就是有关孩子是从哪里来 的,男孩和女孩
的区别,以及与性相关的问题,等等。


几乎所有的孩子 对这些问题都感到好奇,而且觉得非常神秘。因此,当父母们
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一方面不能拒绝回答 ,以免伤害了孩子的求知欲,让孩
子感觉更加困惑;另一方面,又不能回答得过于“真实”。这时,做父 母的究竟
该如何说才好呢
有些父母采取的策略是“撒谎”,或暂时应付过去。比如,他们会对 孩子说,他
是爸爸妈妈从医生的皮包、或医院、市场、商店里拣来的,或是送子娘娘送来
的,种 子里长出来的,等等。这一类说法要不让孩子感到你明显在说谎,要不
就会引导孩子往错误的答案方向发 展,从而伤害他的求知品质。
正确的做法是启发孩子,让孩子若有所悟,自己回答自己。比如,一位中国妈
妈就是这样做的:
当我3岁的女儿向我提出“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时,着实让我为难
了一阵子。最后 我想了一想,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在妈妈的肚子里,
有座很温暖很舒适的宫殿,因为它是给爸爸 妈妈的孩子住的,所以叫子宫。当
爸爸把一颗种子播种到这个宫殿的时候,这颗种子就和妈妈宫殿里的种 子结合
在一起,成了一个胚胎。妈妈每天都把丰富的营养供到这个宫殿里,这个胚胎
就一天天地 长大,等到三个月的时候就长出了小小的手和脚,长出了一点点大
的眼睛、鼻子、嘴巴,就成了一个小宝 宝。这个小宝宝越长越大,有时候还在
妈妈肚子里伸伸懒腰,有时候还翻跟斗。等他长到十个月的时候, 宫殿快装不
下了,就通知这个宝宝说,你可以离开妈妈的怀抱自己生长了。然后这个小宝
宝就走 出了宫殿,经过一个长长的黑黑的叫阴道的走廊,离开了妈妈温暖的怀
抱。可他一出来,外面那么冷,光 线那么刺眼,他就使劲地哭“太冷了!太冷
了!太刺眼了!太刺眼了!”好了,一个宝宝就出生了。


女儿听得半天才回过神说:“那你又说我是从你肚子上开刀拿出来的呢”我说:< br>“因为你再不出来妈妈的肚子就要给你撑破了,医生阿姨只好在妈妈的肚子上开
一刀,把你抱出来 !”
“那开刀疼吗”
“当然疼,还要流很多血呢!”
女儿听了若有所思地一边摸 着我肚子上的刀疤,一边说:“要是我知道你开刀很
疼,我就会自己出来,不让妈妈那么疼!”
而另一位外国妈妈的回答同样机智有趣:
“妈妈,”4岁的玛丽突然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对此,玛丽感到很费解已经有一
段时间了。
“亲爱的宝贝,上我创造了你。”妈妈的回答迅速而又简短。玛丽似乎若有所
悟,立刻安静了下 来。
这样的回答非常有效,值得做妈妈的效法和选择。
2、你到月亮上去了以后,可别忘记回来啊!
妈妈正在厨房里准备晚餐,她听到儿子在后院蹦 蹦跳跳,弄出了很大的动静,
便大声问道:“你在干什么”
孩子兴奋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
你猜妈妈听了怎么说呢她并没有给儿子泼冷水, 她没有用“小孩子不要胡说”、
“赶快进来洗干净手准备吃饭”之类的话来打击孩子的异想天开,而是说 :“好
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卡尔威特 牧师是一位着名的教育家。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家做客,他看见
小卡尔正在用蓝颜色认真地画着一个 大大的、圆圆的东西。
朋友问小卡尔:“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
小卡尔回答说:“一只大苹果。”
朋友又问,“可是,你为什么要用蓝色呢”
小卡尔回答:“我想应该用蓝色。”
朋友对卡尔威特说:“老朋友,你应该教教孩子。他想把 苹果画成蓝色,你应该
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老卡尔竟对这位朋友的忠 告十分惊讶,反问这位朋友:“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他该
用红色呢我认为他画得很好,说不定他以后真的会 栽培出蓝色的苹果呢。至于
现在的苹果是什么颜色,他吃苹果的时候自然会明白的。”


记得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
骸骨 。”又记得一个电脑生产商曾为自己打广告说:“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
怎样”人类的生活一半以上依 赖于人的想象力,失去了想象力的人,很难体会到
人生的至高幸福。


如 果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想象力没有得到发展,那么,他这一辈子非但不能
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而 且也很难进入法官、建筑师、科学家所从事的领
域。尽管有人认为后者用不着想象,但事实上,想象对于 任何人都是必要的。




想象力对儿童来说,有时简直就是天 生的。呵护儿童的想象力,并不是单纯为
了其愉悦的精神生活,让其天天生活在梦幻世界之中。相反,想 象力是一条风
光旖旎的大道,能帮助孩子和成人走向他所看不见、摸不着的宏观世界、微观
领域 。


成人为什么常常缺乏儿童所拥有的那种灿烂的想象力呢原因在于他们头脑里已
经有了种种条条框框,而且不敢越这些条条框框的雷池半步。比如,有些循规
蹈矩的父母干任何 事情都很现实,非常缺乏想象力。他们会认为那些夸张离奇
的神话都是些骗人的把戏,毫无价值。然而, 同样是眺望夜空的星星,那些脑
海中装满神话的孩子,就比远离神话的孩子,体验到更丰富的感受,领会 到更
浩瀚的神奇。
想象力既然如此重要,做父母的该如何去小心呵护孩子的想象力呢这里所提供
的建议是: 首要的,就是父母不要用自己心目中的条条框框去封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更不要忽视想象力对 于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
性。


其次,多给孩子 讲故事。研究表明,听故事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语言又
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有效载体 ,因此,多给孩子讲故事,借助于
对故事中的情节和动作的讲解,就会促使孩子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奇异的 世界,
使孩子成为创造这一世界的主人。


第三、多陪孩子玩游戏。孩子 的认知力的发展是从动作感知开始的,鼓励孩子
去触摸、感觉各种物体,学习各种动作,有利于孩子更快 地建立自己与世界的
“象征性联系”。
事实上,成人虽然比孩子更有知识,但也比孩子迟钝。 多和孩子交往吧,不知
不觉你就会感染上某种程度的想象力。
3、记住,你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人。


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两 件童年纪事,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和启迪。
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尽管艾森豪威尔一家有五个兄弟,但是 ,由于艾森豪威尔
家的家教向来都主张谦让,这使得这五兄弟常常受到镇上的一群野孩子的欺
凌 ,而且情形越来越变本加厉。一天,五兄弟又被这群也孩子追着打,而且眼
看就要打进了家门。这时,生 气了的母亲对着五个孩子大声吼道:“跟我打回
去!”于是,五个孩子发起猛烈的反击,把那群野孩子打 得落花流水。
从此,便再也没有发生过被那群野孩子欺负的事。
而第二件事则更具有典范意义:
一天,在放学后奔跑回家的路上,艾森豪威尔摔了一跤。只是 擦破了一点皮,
裤子上连个破洞都没有,应该没事。——可是到了夜里,那膝盖却开始疼起
来。


那年艾森豪威尔13岁,起先他对这疼痛毫不理会,对任何人也没有提起。第二< br>天早上起来,他照样先喂好了牲口,然后上学。可是到了第三天,病情开始恶


化,他的腿疼得不得了,已不能起床。他母亲一见便哭起来:“你怎么不早说
呀!”


等医生做完检查,便摇头说:“看来我们得锯掉这条腿了。”然而艾森豪威尔却
坚决 不同意:“不管怎么样,你锯不掉它”。他把哥哥埃德叫到床前,对他说:
“如果我神志不清的话,埃德 ,不要让他们锯我的腿,你发誓,埃德,发誓!
于是,埃德便站在门口,两手臂交叉着,寸步不离。而 艾森豪威尔则在嘴里咬
着一把叉子,以免痛得叫出声。


整整两天两夜, 埃德都守在那里,连吃饭也不离开,睡觉也是。即使艾森豪威
尔已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他也没有退让。 医生一次次来,又一次次回,嘴里
不住地叹气。最后,出于一种无助的气愤,老医生大叫一声说:“你们 都在看着
他死!”
这时,艾森豪威尔的爷爷沉不住气了。他开始祈祷,希望信仰能够将病治愈 。
全家人随之也跟着祈祷,最后轮到埃德。
第三天早上,当医生又一次路过时,他看到了一个变化:那条肿腿消退下去
了!
又一个夜晚,艾森豪威尔突然睁开了眼睛,他腿上的肿全消退了。
三个星期后,艾森豪威尔坚定地下了床,尽管这时他又瘦又弱,走起路来摇摇
晃晃。
就这样,靠着他的勇气,靠着他的意志,艾森豪威尔创造了奇迹。
将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思考,我们究竟能得到什么样的呵护孩子成长的原则呢




首先,在我们这个时代背景下,由于父母的过于保护,使很多孩子都缺乏受伤或悲痛的经历。这使得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一方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够敏感,另
一方面就是在面对困难 、挫折和伤害的时候,缺乏经验和勇气。


然而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 做父母的现在能够为孩子承担一切,可
是我们是否就能永远地保证孩子不受伤害,不遭遇痛苦和挫折呢尤 其是在一个
竞争性的社会里,即使你处处与人为善,也难免遭受意想不到的伤害和攻击。
因此, 对于孩子的真正呵护,不是要保护他不受伤害、不遭遇挫折,而是提前
训练他们,使他们产生出面对伤害 和挫折的智慧和勇气。


做父母的应当如何训练孩子面对伤害和挫折的智慧与勇气 呢艾森豪威尔在第一
个故事中的经历告诉我们:当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诉他,
必须善于自卫。因为通过自卫赢得尊严乃是一个人应该尽早具备的能力和品
格。


小孩子受到伤害的典型情况,通常都是玩具被抢、或遭到野孩子的武力侵犯
等。这时,武力自卫 可以使孩子既保护了自己的身体,也保护了自己的心理。
当武力制止了对方进一步伤害自己的时候,自卫 者就会在心理上取得巨大的胜
利,并体会到:“我有我的尊严,我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人”。




当然,孩子所遭遇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有时候,孩子所遭遇的意外的 不幸,
往往更是人力所无法预料和抗拒的。这时候,做父母的当如何与孩子一起面对
这样的意外 呢在这一方面,艾森豪威尔的第二件纪事告诉我们:


有些伤害是父母无法代替孩 子承担的。当孩子遭遇了这样的意外伤害的时候,
应该鼓励孩子,去努力的承担,并充满勇气与信心。因 为,面对生活的变数,
我们要经得起摆布。如果这时我们让孩子学会了逃避,那么,我们就是在给孩子提供最糟糕的呵护。


同时,做父母的也要善于承担伤害和变故。因为,当 孩子遭遇意外的伤害的时
候,所考验的,往往不仅是孩子的勇气,同时更是在考验父母。这时,做父母< br>的,必须和孩子一起去承担,并相信他,某种奇迹最终会产生的。
4、我们给你的,是你父亲和我生命里所能给予的最好部分。
正如孩子们会担心,父母死去了 以后还爱不爱他们一样;对于呵护孩子来说,
做父母的也可能常常想到,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离去了,我 们对于孩子的呵护
还能不能一如继往


我们离去之后还能否给予孩子以呵 护呢或许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比如,
有的父母会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讲,我们所能企及的最高 境界,就是让他
们摆脱我们的呵护,独立地成长。而另一些父母则认为,我们对孩子的呵护不
能 超出我们的生命所允许的范围,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为孩子多留
下一些物质方面的储备。


应该说,这些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难于定论。由是,我在这里也不打算对此问题做过多的讨论,而只推荐一个身患癌症、终年只有48岁的母亲留给三个儿
子的临终书信,相信 读后将不无启迪。
这三封书信是这样的写的:
给大儿子的信:
最亲爱的切克:
此信只为你一人所阅,所以我告诉你,我一直是最爱你的。也许因为你是我腹
中第一个萌动的奇 迹,对母亲来说,一个永恒、不朽的奇迹。
你是我们风风雨雨困难年代里的一部分,这一特殊部分曾使 我们变得贫穷、饱
偿苦寒,经受失败。
你曾经是最初的“模型”,你的弟弟们比你吹的肥皂泡 要大,打噎时更神气,更
早学会说话,跑得也更快,但所有这些中,你是第一个经历的。
由于 我们的笨拙,你洗澡时也许很难受,由于我们的无能,尿布也许裹得太
紧。但你得到了更为珍贵的东西: 我们的耐心、精力和青春。
我们给你的,是你父亲和我生命里所能给予的最好的部分:我们在生活中搏 击
和我们的胜利。你是六大册婴儿照相簿的主角——一部儿童百科全书。
你是我们的一切的开始,我爱你!
妈妈
给二儿子的信:
最亲爱的史蒂夫:




你一定不会相信,可我还得如 实说:我一直是最爱你的。你在家里外面大闹天
宫、干尽傻事,可你并不因此垮下,反而变得更加成熟、 强壮。我最欣赏、喜
爱的是你的热烈、激情和独立不羁。你可能穿过破衣服、玩过旧玩具,你也许
从没有第一个去尝试新奇的东西,可你却总是干得比别人漂亮。
我们在你身上找到了快乐和慰藉。你 抱着狗打滚亲吻,冬天忘带帽子,都不会
因此生病。星期六你常常在家,很少得到特殊的照顾。然而又是 你,使我们摆
脱生活中的烦愁苦闷,享尽天伦之乐。
你是我们匆匆奔忙,雄心勃勃年代里的一 部分。可当我们眼前一片迷惘时,是
你的纯朴自然,使我们重新认识人的价值,返朴归真。你用你对生活 的火热感
情激励我们热爱生活。
你不屈不挠,我爱你!
妈妈
给三儿子的信:
最亲爱的汤姆:


作为母亲,本不应该对谁有 所偏爱,但我一直是最爱你的。正当爸爸、妈妈感
到青春年华将从我们身上消失时,你降临人世。你使我 们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有
生命的光和热。你使我们的头发变黑了,你加速了我们的步子,抬高了我们的肩膀,唤起了我们的想象,激发了我们的幽默。你使我们第二次领略了五彩缤
纷的人生。




你好象一下子长大成人了。也许是我们不愿去追忆流逝的时光吧。而你 得到的
只是破损了的棒球击球棒,电动玩具火车不复行驶,冰箱里没有牛肉,却满是
酸乳酪和减 肥食品。而且你还面临着一件我们没有想到的事:那就是我们终将
死去。然而,从你的成长中,我们进一 步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爱的伟大。
我喜欢你那35岁般的忍耐、50岁般的实际和90岁般的悲天悯人 之心,但我更
喜欢一个将上述品格溶于一身的14岁的你,虽不乏笨拙愚钝,却超然不俗。
你是我们生活中的顶点,我爱你!
妈妈
葬礼上,邻家的两个女人在悄悄说:“看看那些没有母亲的小伙子,多叫人心酸
啊!”
“可不是,我听说医疗费用已经使他们倾家荡产,她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一点东西
就去了。” < br>然而,我却认为,她为孩子们留下了爱,留下了耐心、精力和青春。而这才是
能够真正呵护孩子们 一辈子的!
第8节:最该说的话
1、好好的一杯牛奶被打翻了,真可惜。
看着初通人世的孩子越来越淘气越来越神气,做父母的,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
生。但是, 当孩子的淘气在不知不觉间越过了某种界限、甚至犯了“错误”的时候,身为父
母,你就难免要责备 或批评孩子。




责备和批评孩子是父母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 。在孩子的天真无邪的世界里,一
切都是那么天然,本无所谓对错;但是我们的成人世界却制定了许许多 多的规
则,这些规则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守。因此,为了让孩子
长大后能够 适应这个世界,做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
中,逐渐地把这些规则施加于孩子,让孩 子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越了轨”,又
在什么时候“犯了错误”。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从自己所犯的小过 失中,学会如
何对一件事物作正确的评价、采取正确的态度。
责备和批评孩子是父母的一个基 本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责备和批评可以滥
用。谁都知道,有的批评使孩子心悦诚服,有的批评却招来孩 子的敌意和愤
怒。因此,批评或责备是有分寸的。


批评的分寸应该如何 把握呢换句话说,什么时候的批评是建设性的什么时候的
批评是具有破坏性的呢在这里,我所能够提供的 答案就是:建设性的批评是完
全抛开孩子个人品行上否定特点,而仅限于只指出必须要做的该如何去做。 越
过了这个临界点,批评便完全招致你根本不期待的结果。
比如,五岁的小宁不小心把一杯牛 奶打倒在饭桌上了。这时妈妈便忍不住责备
说:“你这么大了,连杯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拿!我说过多少遍 了你要小心!”
而爸爸则附和:“没办法,他生来就是笨手笨脚的。你怎么说,他都改不了。”


小宁只不过打倒了一杯五毛钱不到的牛奶,就招来了这样的一堆刻薄言语,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方面的伤害,是用再多的钱也难以弥补的。因此,在事情出了


差错的时候,不是就一个人的品行来批评的恰当时间。这时,最好是就事论
事,而不论及他个人的品格。 相反,下面这个例子就具有建设性:


六岁的小宇漫不经心,把妈妈刚给他倒好的 牛奶打翻在了桌子上。这时,妈妈
忍住怒火,镇静地对他说:“牛奶打翻了。我去给你再倒一杯来,快拿 抹布。”
妈妈起身去拿了一块抹布递给儿子,然后再给他倒了一杯牛奶。惊慌的小宇这
才放下心 ,不相信地望着妈妈,呐呐地说:“啊,妈,谢谢你。”在妈妈的帮助
下,他擦干净了桌子。妈妈没有再 补充修正的意见,也没有作无益的训诫。但
是,小宇在缄默中却对她充满了感激。
轻微的过失 或不幸,应该以下列方式向孩子表示:“啊,你又丢了你的手套。这
真教人烦心,因为又得花钱去买。好 好的一双手套丢了,真可惜,不过这不是
什么大不了的事。”


手套丢了 ,就是丢了,不必为了丢掉的手套而触发你的脾气。衬衫撕破了,也
用不着拿撕破了衬衫做题目,演出一 场你自编自导,高兴怎么演就怎么演的剧
目。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父母在看到一个打破了的鸡蛋的时 候,所产生的
反应就如同是断了一条腿;看到一扇打破了的玻璃窗,就如同是砸碎了自己的
心。 对这样的父母来讲,确实应该问问自己,你究竟是更爱你的物品呢还是更
爱你的孩子
2、你这样做,妈妈心里很不高兴。
责备和批评孩子的分寸之所以很难掌握,其中一个关键原 因,就是做父母的既
要传递自己的情绪感受,但又要适度克制自己的愤怒。




在责备孩子的时候,父母很难有不生气的。而生气到了一定的程度,也就成了愤怒。父母应不应该对孩子的过失行为表示“愤怒”呢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看,
显然是应该的,甚至 它还是儿童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因为假若有时候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一律表示忍耐而不发怒的话, 它所给予孩子的印象不是慈
爱,而是冷漠。因此,凡是关心子女的人,都不能逃避愤怒。


但是,愤怒是一种代价颇高甚至危险的情感,要使它发得有价值,做父母的就
不能只 有付出而没有收获。也就是说,对父母而言,你可以对孩子发怒,但是
你又不能随情绪的波动而随意加重 你的愤怒。你不能让孩子们承受凶暴而残酷
的愤怒洪流,但是你可以让孩子明白:“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


由于发泄愤怒的目的是松弛自己因忧虑和痛苦而引起的紧张感,让孩子产生 内
心的自省,同时又不至于产生副作用,给双方带来新的伤害和痛苦;因此,当
父母对孩子发怒 时,所要掌握的分寸就是,既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图传达
到对方,但又不至于引起新的、无休止的侮 蔑、仇恨和愤怒。做父母的当如何
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述三个步骤的训练既简单,又实用。
第 一步,就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惊涛骇浪是
随时可能到来的。这时,我们 要接受的三个假定是:
一、承认孩子们会使我们发怒是不可避免的;
二、我们有权发怒。对孩子发怒并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什么耻辱;


三、我们有权在安全的限度内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是这种表露决不会伤害
到孩子的人格。
当这些假定在我们的内心根深蒂固之后,一旦遇上必须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我们便可以判明自 己情感的强烈程度,并对孩子警告说:
“我心里很不高兴了。”
“我生气了……”
如果我们的简短声明和“马脸”不能制止孩子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增加
语气的强度来表达我们 的愤怒:
“我很生气了。”
“我气得不得了!”
“我冒火了!”
大多 数时候,这样的说明便可以压制住孩子了。但有时候这么做还不行,这
时,我们便必须进行到第三步,清 楚地说明我们愤怒的由来和感受,并采取适
当的行动:
“我一看到你把鞋子和袜子乱丢我就来 气,忍不住就想冒火。我真想打开窗子,
把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到楼下去。”
“看到你一 放下筷子就看电视,把脏盘子脏碗留给我一个人收拾,我就很生气。
我真想把电视机卖了,教你压根儿就 看不成!”
这种接近孩子的方式可以使父母的愤怒找到一条发泄的通道,又不至于引起伤
害的 后果。孩子们在其中也可以了解到,哪些愤怒是安全的,哪些愤怒则可能
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总之,幼儿期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如果孩子 真的做
了不该做的事,而妈妈也因为这件事情不愉快的话,就应该把这不愉快的心情
传达给孩子 ,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而孩子也能因此感受到:
“啊,原来妈妈不喜欢这样呀!”然后 重复去体验那些感受,逐渐了解哪些行为
是不能做的。
3、你这么晚回家是不对的,你知道妈妈有多担心和焦急吗


责备和批评 孩子既是做父母的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那么,这一艺术的内容之
一,就是要告诉孩子并让他明白:每一 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来辨别什么
事情只是令人不快的或烦恼的,什么事情是悲剧或灾祸。因此,承 受责备和批
评也是孩子必须主修的一门功课。


如何让孩子坦然地承认错 误并承担责备和批评呢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孩子犯错
误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把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 分开――这样,你的孩子
就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 br>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
助他分清对错,而 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
前保持冷静了。

比如,有的小孩子很贪玩,有时候玩到很晚都不回家。这时,若妈妈一见到他
便给他一顿指责甚至辱 骂:“你也知道还要回家”、“你就干脆别回家了!”效果肯
定不会理想。相反,假若这时妈妈所传达的 信息是,“你这么晚回家是不对的,


你知道妈妈有多担心和焦急吗;妈妈太爱你了 ,怕你出了什么意外”,那么,接
下来的情景就大不一样了。
不过,在谈到孩子因贪玩到很晚 都不回家这一现象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
事,这个故事超越了单纯的父母对孩子的安全的担忧,超越了 单纯的责备孩子
的技巧,它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催人泪下。


小埃弗雷特阿 尔瓦兹是越战期间第一个被俘的美国飞行员,在经受了8年的铁
窗之苦后,1973年被释放。在漫长的 监狱生涯中,为了驱除孤独,狱友们组织
了一个“面包老板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每个人都必须准 备一个故事,然
后向大家作演讲。轮到阿尔瓦兹的时候,他讲的故事如下:

8岁那年,我们和祖母一起生活在加利福尼亚的萨利纳斯。一天,她把我叫到
一边小声提醒我那天是 妈妈的生日。我想给妈妈买点好东西,可我一分钱也没
有。只有一个办法:拣空汽水瓶,一分钱一个卖到 拐角的废品站。
于是,我就开始拖着我红色的小货车,在邻居的垃圾里找瓶子。每装满了一
车 ,我就拖到废品站去。
天气很晚了,我估计我已经凑够了,就拉着小货车到了山上的杂货店,拿出我< br>亲手挣的硬币。这些钱除了买一个生日卡外竟然还有点富裕。
我的眼睛盯住了棒糖,剩下的钱刚 好还能买一块。我把糖塞进裤兜里,把生日
卡叠好放进衬衣,便向家跑去。
这时,天已黑下来。当我绕到拐弯处时,看见妈妈正在找我。她一定很担心,
甚至很生气。


“你干什么去了让我到处找你!”
我很紧张,当被拉进屋里时,我哭了起来。
“你去哪儿了”妈妈大声说。
我哭得更厉害了,欷歔着:“我拣瓶子卖钱给你买生日礼物了。”
我从衬衣里拿出还没签字的 生日卡,只有脏手在上面留下的黑印。我又抽出几
乎断成两半的棒糖:“还有这个。”
妈妈什么也没说,扑过来紧紧抱住我,把脸埋进我的头发里,嘤嘤地哭了。
那天晚上,邻居们问窗台上怎么有块糖
“儿子送我的生日礼物!”妈妈自豪地说,眼睛湿润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什么呢它让我想 到,在责备和管教孩子这一方面,那种父
母与孩子所建立起的至真至纯的情感联系,或许是任何技巧性的 东西都无法媲
美的。
4、对于你来讲,家庭作业就等于是你的工作。


尽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得到父母的帮助、责备和教导,但是做父母的切
莫就此认为自己可 以对孩子“事事关心”、“事事监控”。事实上,在从成长到成熟
的过程中,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独立和 自治的意识,才是更为重要的。因此,
在责备和批评孩子的时候,父母须掌握的另一个分寸,就是要对孩 子的独立和
自治的领域,加以适当的维护。


比如,以孩子上学和做家庭 作业为例,如果父母对他在学校里的记录表现得过
于热心,孩子就会觉得他的自治权利受到了剥夺。如果 家庭作业和高分数成了


父母心目中的王冠和钻石,孩子就可能会在下意识里准备带 一顶草帽回来,让
你看看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许多天资很好的孩子懒于做家庭作业,在学校里
的成绩往往也低于他们所能获得的成就,很有可能他就是在这方面下意识地反
抗父母。这样的小叛徒是以 不达到父母的期望,来作为他维护自己的独立感的
手段的。从这方面看,不管父母责备和批评得有多厉害 ,压力有多大,孩子本
身所需要的独立和自主意识也会驱使孩子走向失败之途。有一个孩子说:“他们< br>可以把电视搬走,不给我零用钱,但是他们对我的成绩却毫无办法。”


很 显然,孩子抗拒父母的批评和责备,而不肯读书或不肯做别的什么,并不是
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能只靠严 厉和宽厚就能解决。因为对孩子增加压力,可能
会增加孩子的抗拒;反过来,如果采取放任的态度,又可 能助长孩子的不成熟
和不负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简易而方便的办法,只能耐心地培养孩
子自身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


如何在责备和批评孩子的时候,逐步让孩子发展 出自主意识呢关键就在于父母
要善于区分“责任领域”:哪些是自己应当负责的,哪些是应由孩子自己负 责
的。还是以学业为例,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开始,父母的态度就应该明
确:家庭作业或 学业“纯粹”是应该有孩子自己和老师负责的。父母不应该为了
家庭作业跟孩子唠叨,更不应该突击检查 孩子的家庭作业。如果父母负起了督
促家庭作业或学业的责任,孩子也愿意这么做,那么,做父母的就永 远别想在
这个束缚里得到自由。相反,如果父母对家庭作业或学业的兴趣表示得稍微淡
泊一点, 而是以肯定的语气明白地告诉孩子:“家庭作业或学业是你应承担的责


任。对你来 讲,家庭作业就等于是你的工作,这跟我们的工作是一样的。”可能
会避免许多的冲突,给家庭生活增添 一分快乐。


总括而言,父母必须认识到,就像其他许多家务劳动一样,家庭作业 的主要价
值是在于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获得工作的经验。为了达到这个目
的,孩子在 懒于做家庭作业的时候,父母只能给他安慰和支持,而不可对他说
教,或者帮他的忙。我们偶尔帮他解决 一两个疑难是可以的,但是以下列方式
批评他,则绝对不可:
“如果你的心不是那么野,你就会想起你的作业了。”
“如果你上课的时候真用了一点心听老师的话,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们给予孩子的批评 不仅出于爱怜,而且出于同情。我们要多听,少说教。我
们只能指出路来,但真正到达目的地,却要靠旅 人自己去走。
第10节:最该说的话


1、墙壁不是画画儿的地方,纸才是用来画画儿的。


文明世界与幼儿世 界的距离,使父母们总是扮演着“败兴者”的角色。为了使孩
子们能够健康顺利地从幼儿天地进入文明世 界,他们必须破坏孩子们最快乐的
事,而不间断地发布禁令、制定规则,采取强制措施:从不准吮手指头 、不准
碰“小鸟”、不准捏鼻子、不准玩屎尿、不准乱嚷嚷,到不准乱写乱画、不准撒
谎、不准 盗窃、不准……,等等,简直是五花八门,禁不胜禁。而对孩子来说,
这些文明规则则是冷酷无情的,令 人难以接受,难以置信:突然有一天,妈妈


温软的乳头就没有了,代替它的是一只 硬梆梆的杯子;突然有一天,温暖舒适
的尿布就没有了,代替的是一个冷冰冰的盆;……突然有一天,妈 妈便宣布,从
此什么事什么事就不再由妈妈“包办”了,你得自己管自己。这些“突然”是来得如
此突然,以致它所给予孩子们的感受,就像是突然从一个温暖舒适的、有着天
然的依靠的世界,来到了 一个蛮荒世界一般,孤苦无告,孤独无依。


然而,人类社会赋予父母们的责任却 是必须承担“败兴者”的职责。因此,为了
使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有成效、最合乎理想,同时又不至于招 来被败兴者的怨
恨,做父母的一个颇为艰巨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如何掌握败兴的时机,败兴的
程 度,总之,就是要研究如何管教孩子的原则。
管教孩子真的有所谓原则吗肯定是有的。其中之一,就是要明确划分管教的领
域。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如何确定管教的领域呢我们的原则是:孩子的表现一般可以
分成两 部分,一部分为情感,一部分为行为。正确的管教方式是只对行为加以
限制,不对情感加以限制。因此, 管教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在行为和情感之间立
一界石。


大多数管教问题都 包括两个部分:不恰当的情感和不正确的行为。对不同的部
分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大体而言,对 孩子的不恰当的情感,我们只需
给他指出来,并有所表示就可以了;而对不正确的行为,我们就必须加以 疏


导,并进行限制。有时候,我们只需指出孩子的不当感情,就足以扫除孩子内< br>心的阴霾,使其不至于进一步表现出不正确的行为。
星期六妈妈陪一位外地来的同学在外玩了一 整天。晚上回来后见儿子特别不高
兴,就对他说:看样子,你今天好像很生气。
我气得不得了,儿子回应。
你心里有一股怒火,妈妈引导说。
儿子回答:当然是!
妈妈假装不明白:你在生谁的气。
儿子好像更气了:是,就是你!
妈妈沉着地说:你说给我听听。
儿子开始宣泄道:你陪晓燕阿姨玩,可是就是不带我去。 < br>妈妈明白了:是这件事情让你生气。我敢打赌,你心里一定在嘀咕:“妈妈平时
说她爱我,原来更 爱晓燕阿姨。”
儿子肯定说:是。
妈妈抚摸着儿子的头:有时候你会有这种感觉。
儿子说:当然。
妈妈说:乖孩子,妈妈虽然爱晓燕阿姨,但妈妈更爱你。
通过这样 的抚慰,妈妈显然使孩子宣泄掉了自己的情感,重新开开心心地去做
自己的事情。但是,在涉及不正确的 行为的情况下,做父母的,就必须采取果
断的限制。



四岁的儿子想把小金鱼的肚子破开,看看里边究竟是什么样子。妈妈发现了,
没有打击他的好奇心, 但是以肯定的语气制止了他的行为:“我知道你想看看里
面是什么样子,但是它的肚子原来是什么样子, 就得是什么样子。来,我们找
找画片,看看有没有什么图片画着金鱼的肚子里面是什么样子。”


五岁的女儿正在卧室的墙壁上画小人,母亲发现了,她最初的反应是打她一
顿,可是看着女儿的样子是那么怕她,使她不忍心下手,便改口说:“蕊蕊,墙
壁不是用来画画的地方 ,纸才是用来画画的。来,给你几张纸。”母亲开始擦洗
墙壁,蕊蕊心里很不好意思,对母亲说:“妈, 对不起。”
这样,孩子在墙上画画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制止,但这并没有是孩子画画的冲
动受到限制。
2、放心吧,我们不会让你做得太过火的。
在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明确的限制的时候,就等于我 们是在告诉孩子,哪些行为
是可以接受的,哪些又是不能接受的行为。孩子们在知道了能得到许可的行动
边界在那里以后,安全感就会在心里油然而生。


该如何为孩子的行为划 定边界呢按照傅瑞茨瑞德尔医生的建议,我们可以用色
区的方式将孩子的行为分成三个部分——绿色部分 、黄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其
中,绿色部分包括应有的和许可的行为。凡是在这个区域里的行为,我们都可
以直爽而宽厚地告诉孩子:“好,可以”。黄色区域包括没有得到许可,但是在
特殊情况下可以 容忍的行为。这些特殊情况可以包括:




一、对学习者的宽 容:对初学者应该容忍他犯错误,原因是期待他在将来有所
改进。比如,准备申请驾照的人员在进行路考 的时候,监考老师发出了向左转
的指令,驾驶员却向右转。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得不到应得的分数,但 是他
的错误上可以容忍的。


二、对困难的宽容:特殊情况如意外、疾病 、迁居、跟朋友分离、或家里出了
婚丧大事等,都需要容忍。因为每个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很难适应, 需要作
出新的调整。只不过,我们不能表现出,我们还很喜欢孩子在这种特殊时期里
的反常行为 ,相反地,我们只是向他传递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仅仅只是对
这样的行为表示容忍。
而红 色区域则包括了绝对不能容忍和必须制止的行为。如像危害健康和全家幸
福、有损物质和经济利益的行为 ,都属此类。此外,违反法律、不合伦理道
德、以及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也包括在红色区域里。


在傅瑞茨瑞德尔医生看来,红色区域的限制和绿色区域的许可同样重要,不可忽视。如果一个孩子明知道他的行为是不可宽容的而得到了许可,那么,他的
紧张情绪就会增加一倍 。有一个八岁大的孩子得到爸爸的允许可以在马路上爬
大货车,而这是妈妈所明确禁止的,因此,这个小 孩在事后得出结论说:显
然,我在爸爸眼里,不如在妈妈眼里那么宝贵。另一个男孩因为爸爸允许他带< br>弹簧刀,结果在外面闯了祸,遭到了很严厉的处罚,从此他便认为,原来爸爸
也不明白事理。




总之,由于人类天性和社会规则有着巨大的距离,孩子们都 天生有一种反抗社
会的冲动。这种冲动单靠他们自己是难以克服的,这时,做父母的就必须把自
己当做是孩子门的盟友,在他们为控制这种冲动而做出的奋斗中,以画定限制
范围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走向 成功。须知,限制除了可以制止危险的行为之外,
同时也传递了一个更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心吧孩子, 别怕自己的冲动超过了限
制。我们会为你把关的!”
3、我说的是真的,不是跟你闹着玩儿的!
美国曾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公益广告,告诉父母如何防止孩子抽烟或接触毒品:

< br>在广告中,只见一位母亲告诫儿子:你现在该做作业了,不能看电视!同时她
拿走了遥控器。你现 在不能玩电子游戏!同时她关掉了游戏机。整个广告就是
由一连串这样类似的场景组成。每一次,母亲都 严格地维护了规则。最后,当
这个孩子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有人给他一根烟时,他坚决地摇头:不!我不喜 欢
抽烟。这时画外音响起:说一不二,孩子会听从。
显然,这个广告告诉我们,在管教孩子的 时候,坚持原则,说一不二,所收到
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然而,很多 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能坚持原则,说一
不二。这样的父母在制定规则的时候, 要么本身就欠考虑,所制定的规则根本
无法执行;要么本身对规则的认识就是不到位的,制定规则不过是 一种形式,
不必当真。殊不知,限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跟孩子读书一样,所产生的效


果主要依赖于施教人所采取的方式。如果施教人本身对规则都缺乏认识,无所
谓,可 以想象,这样的规则能起到什么效应。


对孩子的限制必须以清楚的、肯定的语气 表达,而且一旦已经制定,就必须执
行。这样,就可以带给孩子一个观念:“这条禁令是真的,不是闹着 玩的。”如
果父母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好是不采取任何行动,等先想好了再作决定。
规则 所传达的真义是父母管教孩子的“权能”,为了充分实现这种权能,一方
面,在确立规则之前,做父母的 就应该考虑清楚执行这种规则的现实可能。为
了做到这一点,下述原则必须考虑在内:
首先, 父母必须承认孩子有权拥有自己的合理愿望,并用简单的句子来表示肯
定:“你希望今晚去看球赛”;
其次,应以明晰的语言,说明一个特定的限制条款:“可是我们家的规定是:在
上学期间,晚上 不去看球赛”;
第三、指定这个愿望至少可以部分实现的替代方案:“你可以在星期天或放假的
时候去看”;
第四、在限制可能引起孩子的愤怒的时候,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疏导这样的不
满:“很明显,你一 定不满意这个规定”,“等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就可以
把这个规定取消了”。
规则确立 好了,在执行的时候,父母必须考虑到,所用的语言应该不至于给孩
子带来侮辱,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以 简单明了而不涉及个人品行的语言来表明
限制,可以增强孩子的自觉性。比如:


“上学期间,晚上没有电影看”所引起的愤懑就要少于“你明知道在上学期间是不
能专看电影的 ”;
“该上床了”在孩子眼里就要比“你年纪还小,不可以这么晚睡觉,上床去”更“通
情达理”;
“到了关电视的时候了”就要比“你今天看电影已经看够了,把电视机关上”更有人
情味。 < br>如果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同时达到了,父母对孩子所定的规则就会如水晶一般透
明,在执行的时候也 不会含有攻击性和侮辱性。它所达到的效果,一定能令父
母和孩子双方都满意。
4、妈妈之所以打你,是要帮助你记住这个教训!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乔治的 男子。有一天,他和儿子帕科之间
发生了一场极不愉快的争吵。情急之中,乔治打了儿子。第二天早上, 乔治发
现帕科的床空空如也——儿子离家出走了!


乔治心中充满了懊悔 ,他终于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儿子更重要的了!他迫切地
想找回孩子。他来到镇中心一家有名的商店,在 店门口前贴了一张醒目的大幅
告示:“帕科,回来吧!我爱你!明天早上我将在这里等你!”
第二天早上,乔治来到那个商店,他发现至少有7个叫帕科的男孩等在那里。
这些叫帕科的男孩都是离家 出走的,他们等在那里,都希望这是自己的父亲发
出的回家召唤,都希望父亲能够张开双臂拥抱他们!




一般情况下,做父母的都不愿体罚孩子。因为父母的粗暴和 专制在孩子身上留
下的阴影,往往我们自己就有亲身的体会。这种体会是如此刻骨铭心,以致永
远也难以磨灭。而当孩子因为不堪忍受父母的严厉管教而做出极端反应之后,
父母往往又难以承受那些令 人痛心的结局。这种结局就如故事中的帕科一样,
要么离家出走,要么性格扭曲,充满怨恨。


然而不幸的是,体罚孩子并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行为,它往往是在我们的忍耐达
到极限 后,于突然爆发的激怒中,施加与孩子身上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
便忘记了平时的克制,而追求即刻 的效果:使堆积在我们心中的紧张得到瞬间
的松弛,使孩子表现出哪怕一刻钟的顺从。我们暂时满足于这 片刻的宁静之
中: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但是事后我们又会生活于疑虑和内疚之中,在内心不
断告 诉自己说:“真不应该这样。但是在当时的情景下,也只有这种解决办法
了。”
做父母的果真 不能体罚孩子吗体罚孩子真的只有负面效果,而没有安全界限吗
事情当然不会是如此绝对。事实上,有时 候,轻微的体罚也是有效果的。只不
过,这一效果的好坏要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父母在体罚孩 子时,应当如何掌握好自己对于孩子的态度呢故事中的妈妈的所
作所为,相信对困惑于这一问题的父母来 说,是有启发意义的:


妈妈让两岁的女儿在院子里玩耍。她一再告诫女儿,不要 独自跑到外面的马路
上去,那样会很危险的。可是女儿总是管不住自己,三番五次地越过栅栏跑到


路中央。最后妈妈生气了,她在严厉地制止了女儿后,给哭泣的女儿讲了一个
故事。


从前,有一只小鸟和它妈妈一起呆在鸟窝里。鸟妈妈要出去找虫子吃,她对小
鸟说, “在我离开的时候,你不要到窝外去呀!”但是,小鸟没有听妈妈的话,
妈妈走后它还是跳到了窝外,结 果摔到了地上,被一只大猫抓住吃掉了。


接着,妈妈说:“妈妈要你听话,不到 外面的马路上去,是因为妈妈知道什么对
你是最好的,就像鸟妈妈对小鸟说的那样。妈妈不想让你跑到街 上被车撞着,
我爱你,不希望你有任何意外的危险。但是你不听我的话,所以妈妈才会打
你,帮 你记住这是多么的重要。”

第12节:最该说的话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培养孩子的整个目的,都在于使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灵、聪颖的智
慧。因此
整个孩子的培养计划,都是面向未来的。


在预期孩子的未来个性方面, 有两种实现途径。一种是对孩子已经犯下的小错
误加以纠正,责备或管教孩子。另一种就是对未来可能出 现的不良倾向,加以
提前的预警。这时,做父母的就必须对孩子的一些日常行为加以规训。




但是,训诫孩子并不是有些父母所理解的,动辄教训孩子,给他讲一通 一通的
大道理,告诉他你这么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前景等。训诫孩子同样有着它的技巧
或原则。这 些原则的首要一点,就是有意识地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培养孩子
的责任心。

< br>父母常常训诫孩子,大多原因都是孩子不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责任范围。这
一点责任不在孩子, 责任在于父母本身。比如,做父母的常常会为吃穿住行方
面的一些小细节训诫孩子,但是父母们事先并没 有告诉孩子,这些行为的界限
在哪里。举一个吃饭方面的例子,父母们常常为孩子喝不完一杯牛奶,吃不 完
一个鸡蛋而生孩子的气,并且通常会告诉他一些粮食来之不易,应该节约的大
道理。然而这样 的父母是否在给孩子提供早餐之前,给孩子划定了明确的行动
范围呢“你是要半杯牛奶,还是一杯牛奶” 、“你是要半只鸡蛋,还是一只鸡蛋”如
果父母给予了孩子选择的机会,也就给孩子划定了明确的行动界 限,同时也给
了孩子以责任,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对自己的生活形态作决定的人,
因此 对于早餐究竟该喝多少牛奶,能喝多少牛奶,也就有了起码的责任心,时
间长了,他就不至于总是浪费。 当然,由于是孩子自己作的选择,即使这样的
选择错了,做父母的也好纠正。
总之,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
“这件事


你自己来做决定。”。这么说可以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 br>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

静地玩儿,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
他们:“我知道了, 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
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你也不会被 女儿看做是个“坏警察”――她能
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如果你的孩子做了什么事情让你生气,比如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就可以这样说:“你来试试帮我解
决这个问题。”这样 说好像问题出在你自己这边,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
决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 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
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 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
让他可以不把你看做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你满意的惟一的解决 办法是让孩子
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
情在 什么时间是遭到限制的。
2、上学时,记住你所需带的必须物品。


许 多做父母的,总喜欢在餐桌上对孩子讲授人生哲学,这样,孩子的一天不是
在被训诫中开始,就是在被训 诫中结束。这种父母好像有特别多的人生智慧,
一定要在进餐时进行传授,把他们叫做饭桌哲学家是挺恰 当的。


事实上,进餐的时候,不是跟孩子讲授人生哲学、道德条例或礼貌言行的 最佳
时候。这时最适合的就是使孩子们知道家里有厨房和餐厅,有好吃的东西和令
人愉快的气氛 。


吃早饭的时候最不适宜长谈,原因在于,这时候父母或孩子不是还没睡够,就
是心里在烦着又要开始一天的辛苦学习或工作,稍稍有一点争辩,就可能使整
天的心情糟糕起来 的。而在吃晚饭的时候,由于忙了一整天,大家都累了,需
要休息,这时最适宜的是闲话一些家常,使大 家轻松快乐。


在有些家庭里,早饭的训诫过后,指责孩子的穿着不到位,样子邋 里邋遢,做
事丢三拉四,也是经常的一幕。有一位父亲就抱怨说:“我看到我儿子没把鞋带
系好 ,就会生气。我真不知道究竟该强迫他把鞋带系好,还是就让他拖拖拉拉
地走路。他这样做可能会觉得自 己很自由,很随心所欲。但是我们就不能叫他
负点责任吗”


这位父亲的 抱怨完全是比必要的。首先,训导孩子要负责任与孩子是否系好鞋
带基本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做父母的 没必要为这些细节与孩子发生争执。最
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给他买没有鞋带的鞋,或干脆帮他把鞋带系好 。他早晚会
注意到这一点的。


其次,孩子去上学,也没必要一定要打扮 成一位“公主”或“王子”。如果是那样,
那是会让孩子为了保持衣服的整洁而整天烦恼不已的。应该考 虑到孩子跑、


玩、跳的充分自由,而不应该把衣服的整洁放在首位。对孩子说他脏 、说他邋
里邋遢解决不了多少问题。真正的解决办法是保证孩子把游戏放在第一位,而
把保持衣 服的整洁放在其次。因此,买一打洗了就可以穿的便宜衬衫,对于孩
子的心理健康的帮助,要比说若干该 保持清洁的教训有用得多。


在早晨的忙乱过后,孩子有时还会忘记拿课本、眼镜 、文具盒等等,做父母的
也不必为这些事大为生气,而应早把它看成是意料之中的。这时,最好的办法< br>是把他忘的东西递给他,而不要加以训诫,说他忘性大,办事不认真。


对 孩子说“这是你的眼镜”要比向他说“我希望你不至于在眼睛瞎了之后,才记得
带眼镜”好得多。对孩子 说“你真没记性。要不是你的头还长在你的脑袋上,恐
怕你连你的头也会忘了带”显然不如“记住你所需 带的必须物品”更容易让孩子接
受。事实的陈述要比责备式的问话有帮助得多。


在一切都准备妥当,孩子就要离家出门的时候,更不应该给孩子一连串的训诫
和警告。这时,说 “祝你今天快乐”是一句最好的离别话,它对孩子的影响肯定
要比一般父母常说的“到了学校后要乖啊! ”更为有用。而如果希望孩子放学后
就马上回家,跟他说“五点钟见”也肯定比“放学后可别在半路上拐 弯啊”清楚得
多。
3、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


几乎在每 一个家庭里,发现孩子把不属于他的东西带回家来时,都会引起父母
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的态度是很好 的,但是接下来的应对措施,往往就不得
要领。
发现孩子把别人家的东西带回家后,做父母的 应该用激发自尊心的方式,引导
他走上正途;而不应该来一通道德训诫或演一出“刑讯逼供”的好戏。这 时,父
母最好镇定而坚决地对他说:
“这辆小汽车是人家的。还给人家去!”
“这支枪不是你的,送回去。”


假如发现孩子在逛超市时“偷”了店里 的糖果,这时,最好面对面,毫不动感情
地对孩子说:“你衣服里边口袋里的棒棒糖是糖果店的,放回去 。”如果孩子否
认口袋里有糖,我们就指给他看,并重复说:“这个棒棒糖是店里的,把它放回
货架上去。”如果他不肯,我们就应从他的口袋里掏出来,并向他指明:“这是
店里的东西,应该放在这 儿。”


如果发现孩子从自己的皮夹里偷了钱,这时你最好也别问他:“你是不是 从我的
皮夹里偷了钱”,而应直接指出事实说:“你从我的皮夹里拿了十块钱,还给
我。”当孩 子把钱还回来以后,你可以严厉地说:“如果你需要钱用的话,你可
以问我要。我们可以商量一下。你不 能私自就决定了。”如果孩子否认这回事
情,我们用不着跟他辩论,也不必要求他表白,只需坚定地对他 说“你拿了钱,
把它还给我”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已经将钱花光,那么,接下来的讨论就不应该
集中在他的品行如何这一点上,而应集中在他如何还款这个问题上。可以要求


他做 短工,也可以减少他的零花钱。总之千万别对孩子评价说:你是个贼,你
这个骗子;或预言他这样做下去 的下场;否则的话,他将来的前途就可能真如
你所言那样。


当然,追问 孩子“为什么要怎样做”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他可能连自己也不知
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如果你一定要 他回答“为什么”,你所能得到的,就可能
是另一个谎。此时,最好的办法是表示你愿意跟他讨论他需要 用钱这件事:
“我很失望,你连需要十块钱都不跟我讲。”
“你需要钱的时候,一定要跟我说。事情总是可以商量。”


总之,在发 现孩子的“不轨”行为的时候,父母千万别逼迫孩子撒谎。这样,无
疑就会对我们已经受伤的感情再划上 一道伤。在训诫孩子的时候,我们应掌握
的艺术是:“凡是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的,我们就绝不再提出问 题来问”,我们
只做公开的声明就可以了。这样的声明所产生的结果将是恰到好处的:给孩子
的 是他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不快,以及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承担责任的处罚。
4、你跟小玲两人都把衣服脱了,这是不准许的。
在现代社会,如何告诫孩子“男女有别”, 是非常让父母们伤脑筋的。因为随着
孩子年岁的增长,孩子们对与“性”相关的问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烈 。


父母应该坦然地面对孩子对“性”所表现出的浓烈兴趣。因为婴儿对自己身体 的
探索、对“异性”的探究,都是出于一种求知的好奇心理。生理构造上的不同,


常常会使孩子产生出不可捉摸的感觉,逗引得他们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弄清
他自己的“装备” 有没有出问题。


但是,男孩和女孩之间的这种好奇心理很难有得到满足的机会。 因为父母即使
是把生理构造上的男女差别跟孩子说明白了,他们仍然会继续互相探索,互相
刺激 对方,以求进一步弄明白。他们会发明一些游戏,比如玩医生看病、过家
家等,以使他们的“探险工作” 变得合理。他们也可能大胆地采取更进一步的实
验,在彼此同意的情况下直接玩弄生殖器。诸如此类令人 窘迫的事件,父母们
往往无能为力。他们不是危言耸听地说这么做有什么恶果,就是担心孩子产生
变态心理。


即使是思想最开通的父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不可能完全的不 动声色。他
们可能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绪,不打孩子的屁股,不羞辱孩子,但是对孩子的这
样一种 探索行为究竟该如何处理,却也拿不定主意。以我们的年龄和时代来
看,这的确是一件尴尬的事。


跟性有关的探索行为有什么坏处坏处就在于一方面使孩子感到自己有罪,另一方面又不能满足他的渴求。比如,两三岁的小女孩会好奇地看着男孩子撒尿,
同样年龄段的男孩也喜 欢偷看女孩上厕所,这一阶段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研究
生理构造的男女差别的正常行为。但是,一旦孩子 上了小学,这类行为便受到
绝对的禁止。这时,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焦虑,他回希望能延续这些行为。然
而,即使是这些行为得到了延续,孩子们内心的需要也是绝对没办法通过看和


触摸就能解决的。因此,面对孩子的这种冲动,做父母的不能娇纵,只能是限
制。


父母如果发现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把裤子脱下来了,不可以问“你们在干什么”
也不 可羞辱或申斥孩子。但是,我们也不能轻易就原谅孩子的这类行为,使他
们找到藉口和理由等。正确的做 法是叫他们把裤子穿好,另外找东西去玩。等
到客人走了,就要坦白地跟孩子讨论这次“意外”事件。不 要威胁,也不要说
教,应该用明明白白的语气说:“你跟小玲两人都把衣服脱了,这是不准许的。
如果你对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感兴趣,就来问我们,我们会设法帮你把这些事弄
清楚。但是绝对不许脱裤 子。”
以镇定而不含责备的语气来处理本该训诫孩子的一些事情,是训诫艺术的真正
精髓。

第14节:最该说的话
1、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

< br>我们在前面已经强调过,培养孩子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懂得孩子内心的秘密。
而孩子内心最大的秘 密是什么呢是情感,或情感的焦虑。因此,如果父母想真
正地理解孩子,就必须要掌握情感交流的秘方,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增强彼
此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从孩子的方面来讲 ,如果他遭遇了什么情绪上的问题或烦恼,首先求助的,无
疑也是父亲母亲。因此,如果做父母的不善于 与孩子交流,也就从一开始就阻


断了孩子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可能。不幸的 是,这往往是许多家庭的实
际情形。因此,要达成和谐美满的亲子交流,做父母的也必须要对情感交流的
技巧加以自觉的领会。
做父母的如何才能架设好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呢比较实际 的做法,
就是从克服自己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的障碍开始。
通常而言,当孩子试图与你谈论他内 心的烦恼时,如下反应方式,都有可能加
速交流障碍的形成:
用命令、指示或指挥的语气,告 诉孩子该去做什么事情,给他下命令:“我不管
别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须给我……”;
用警告 、责备或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
果:“如果你知道好歹的话……” ;
用说教、教化或规劝的语气,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你应当……”;
以提出忠告、方 法或建议的方式,告诉孩子该怎样解决问题:“为什么不用另一
种方法来替代呢……”;
用评判、批评、否定或指责的语气,对孩子进行负面的评判:“你那样做太不应
该了……”;
以漫骂、嘲笑或羞辱的方式,使孩子感到自己犯傻,把孩子归入另类,羞辱
他:“你的行为像一 个不懂事的孩子……”;
通过解释、分析或诊断的方式,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分析他为什么
那样说,那样做。让孩子感到你在给他筹划,帮他分析:“你那样说是想……”;


用保证、同情、安慰或支持的方式,努力使孩子感觉好受一些。劝说他从不良
情绪中解脱出来, 尽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否认不良情绪的影响:“不要担心,
情况会变好的”;
用探索、询问 的方式,努力去找理由、动机和原因,获取更多的信息帮助孩子
解决问题:“关于这件事情,你还和那些 孩子说过了”;
以退缩、转移或迁就的方式,努力使孩子从问题中摆脱出来,自己也避开问
题 ,分散孩子对问题的注意力,引导孩子把问题搁置起来:“吃饭的时间咱们不
谈这个”。


而正确的反映方式则是基本不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评判和感觉,让孩子把自
己的意 见、判断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给孩子打开一扇门,引导孩子去说话,
使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发泄自己的情 绪,理清自己的思路,进而自己找出解决的
方法。
用这种态度来与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以下一些回应方式是比较简单而又
有用的:
“哦!”
“我懂了!”
“喔!”
“有意思。”
“怎么样啦”
“真的!”
“我简直不相信,真是这样”


“是那样吗”
其他一些反应在诱导孩子去讲、去说方面,更为有效:
“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
“我想听听这件事情。”
“讲下去。”
“后来呢”
“我对你的观点很感兴趣。”
“听起来你对这件事情有话要说。”
“这件事看起来对你很重要。”
“咱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这件事你愿意谈谈吗”
2、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
十二岁的小莉是 一个紧张而又爱哭的女孩子。她的表妹小珊来跟她住了一个假
期。暑假快结束时,就要回家了。小莉非常 舍不得,眼泪汪汪地对妈妈说:
“珊珊就要走了,以后又是只有我一个人了。”
妈妈很轻快地说:“你会另外再找到一个好朋友的。”
小莉回答说:“可是我还是会很寂寞的。”
妈妈开始安慰她:“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忘了。”
“啊,妈!”小莉说着就哭起来了。
妈妈生气了:“你都快念中学了,还是这么爱哭。”
小莉狠狠地瞪了妈一眼,跑进卧室里,哭得更伤心了。



< br>照理说,这样一个场景会有一个圆满的收场的,结果却以一个小小的悲剧结
束。原因在那里呢原因 在于,孩子长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了对于友情、
亲情的渴望。他们会对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的。 然而,处于成人的世故与冷
漠,他们往往对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很不在乎。这样,他们就会忽视孩子的感
觉,对孩子细小的情感波动表现冷酷。这样一种对待孩子的情感的反应方式显
然不利于父母与孩 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事实上,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我们对
他的重视,哪怕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严 重,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或许
在故事中的母亲看来,女儿不应该因为与表妹的分离就流泪哭鼻子,但是 她的
反应却不应该没有同情。做母亲的应该这么想:女儿很难过,我应该尽最大的
努力来帮助她 。尽量设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内心的感觉。如果这样想,她就可
以用以下方式来安慰女儿:
“珊珊走了,教人觉得很寂寞。”
“你们俩这么要好,真舍不得让她走。”
“你会想她的。”
这种反应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亲密的感觉。孩子的内心感受一旦被父母了 解
了,他的寂寞和情感创伤就会消失。


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和同情是情 感的绷带,可以治愈孩子受了损伤的自我。这
种策略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孩子放 学回家,妈妈最好
是能够在家欢迎他。这时,她不宜提出答案千篇一律的问题来问:
“学校怎么样”
“很好。”


“你今天做了些什么”
“没做什么。”
相反,妈妈所说的话应该表达出她很了解孩子在学校所受的考验和苦难:
“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
“你一定巴不得赶快放学。”
“回到家里很痛快。”


如果妈妈不能在家迎接孩子回家,留一张便条说 明自己在何处,对抚慰累了一
天的孩子的情感来说,效果也很好。有一些父母喜欢以写信的方式,来加深 他
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因为写信比较容易表现他们对孩子的爱和重视。也
有一些父母喜欢 用微型录音机,将要对孩子说的话录下来,孩子可以一遍又一
遍地听。总之,类似这样的留言方式,可以 增进孩子与父母在心灵之间的零距
离,让孩子真正的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全的环境里。
3、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妈妈也曾痛苦过。


许多成人在为人父母之后 ,就摆出一副长者的架势,试图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这真是一件奇怪而不幸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必须有 一种父母的模样,事事显
得胸有成竹、有主见、有把握。没有缺点、没有烦恼是他们理想中的自我。他< br>们甚至会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和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会刻意地回避
自己过去作为“凡人 ”的经历,根本没有勇气告诉孩子自己过去的真相和现在的
真实感觉。




也有一些父母,因为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自己是何
感觉, 只要孩子有需求,就那自己抛在一边,无条件地接受和忍受孩子,随时
随地为孩子做出牺牲。这样的父母 必定会做出虚假的行为、虚假地接受孩子的
要求。然而,这样的虚假行为不仅使自己难受,当孩子感受到 了以后,他就会
因为父母发出的语言信息与父母发出的非语言信息的矛盾而倍感困惑。这时,
孩 子就会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如果孩子被频繁置身于这样的情景,就会使孩子
经常蒙受“考验”,使他们承 载沉重的焦虑与负担,导致不安全感的发生。


另外一些父母则完全是另一种类型 。他们通常会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紧张,很害怕。 这时,这些父母
就会坦然地跟孩子说:“是啊,爸爸妈妈也很害怕。”、“是啊,爸爸妈妈在你这
个年龄的时候,也很痛苦过。”这样,孩子就会想,既然连大人都会害怕,也会
痛苦,那我也不必因为 害怕、痛苦就觉得难为情。孩子对一些不良的情绪就不
再抗拒,而是坦然接受。大家都能想像,对于某件 事物,如果是抱着抗拒的心
理,一定是处理不好的;相反,如果敢于勇敢地面对,才会处理得恰到好处。
如果父母不羞于承认自己的感受,就自然会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接下来,父
母再讲一些自己是 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例子,孩子自然就有了榜样。这样的亲
子交流,既消除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又拉近了 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做父母的为
什么不大胆尝试呢


事实上,与孩子作亲 密的情感交流的另一个秘方,就是对孩子表现出自己的坦
率和真诚,获得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成为孩子的 挚友,把握孩子的内心,有的


放矢地引导孩子。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应该从内心深 处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
的、有自己的情感深度的、理智的人。虽然有些问题很难向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解释清楚,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坦诚自己的观点,单单你的态度,就会赢得孩
子的心。


实际上,告诉孩子父母的真实体验,不仅能赢得孩子对你的信赖,同时,由于
父母本 人的真实生动的经历往往比起陌生伟人的壮举,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
因而更具有独特的震撼力,孩子更 容易从中学到面对困境与坎坷的方法与精
神。
第二板块:最不该说的话





第3节:最不该说的话



1.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孜孜3岁生日的那天,我 们送了她一件红色的毛线连衣裙。孜孜高兴极了,一
定要当面穿出来,以表示对我和她叔叔的感谢。可是 有一点麻烦的是,连衣裙
的领开得比较高,孜孜有些搞不明白,哪面是前面,哪面是后背。
春 容想帮孜孜,孜孜却坚持着反复比试说:“我自己会。”5分钟过去了,孜孜还
在努力,但妈妈却着急起 来,客人们马上就要到了,她还得赶着准备。


“让我来帮你。”春容说。
“不!”孜孜惊声尖叫,“我会!”
经过好几分钟的冗长等待,孜孜终于穿好了裙子,但是可 惜,她还是把它穿反
了。孜孜显得很沮丧,她决定把毛衣裙脱了重新来,但明显的是,她显得越来
越着急,呼吸声都渐渐短促起来。
“孜孜,妈妈还有好多事要准备,别再耽搁时间了。快过来,妈妈 告诉你怎么
穿。”春容看了看挂钟,再一次说,语气中已经有了一些焦急。
“不!”孜孜往床边退了一步,坚决拒绝妈妈的帮助。


“你这孩子,怎 么这么不听话!”这次春容真的发火了,她一把把孜孜硬楸了过
来,“我现在没时间再跟你磨蹭了。”春 容边说边强行从孜孜手中夺过裙子,孜
孜则左右扭动着身子,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不!不!我自己会 穿!”孜孜像
被打败了一样,大声哭喊起来,拒绝妈妈将那件讨厌的连衣裙穿上她的身体。


结果可想而知,孜孜的生日过得非常扫兴。而我则不断责怪我先生,怪他坚持
要买那 件毛衣裙。只到有一天,当孜孜穿着那件毛衣裙来我家玩,而她一见面
就对我骄傲地说,“是我自己穿的 !”的时候,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地。这时我
也不再责怪我先生,而开始琢磨:


大多数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时,他们就会试图争取独立地完成一件事情,
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但同时,他们也会害怕自己办不到,或者是害怕父母认为


他们办不到。这时,如 果你粗暴地揭穿了真相并坚持到底,强迫孩子放弃心里
最渴望的追求,他很有可能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反抗 你。


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极大的秘密就是,他想“成为他自己的 主
人”,并试图尽可能去主宰一切。这时,如果你早早地告诉他,“我知道你做不
到”,“我比 你更能干、更聪明”,而没有采取商讨的、或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
题,那么,那种失败或无助的感觉就会 转变成羞耻或者愤怒,从而损害他的性
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愤 怒或被羞辱的情况下,将耗费更多的经历来证明自
己。因此,适当地维护孩子的“面子”,多给他一些成 长的空间,让他知道你同
样希望他成长,并且给他保留一定的权力,他就不会再感受失败,也不再那么< br>顽固地反抗,而比较容易放弃坚持、承认问题、接受另外的可能选择。
2.你问这些不相干的事情干什么


如果要破译孩子内心的密码,在孩子 说或问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最好
是不要着重在这件事情本身,而应该经常推及到这件事所隐含的 前因后果。只
有领会到了这些前因后果,做妈妈的才会明白,孩子事实上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东 西”。


因为,在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他所关注的问题或事情,他 自然
的就会“设身处地”地演绎到,要是“我”成了这件事情的“主角”,或者“我”也遭遇


到了这样的问题,那么,人们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我呢结果又会怎样只有当
这些问 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或肯定的答复之后,孩子们才会坦然地去做这些事
情,或面对那样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曾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好不容易,四岁的宏宏才在妈 妈的哄劝下,答应上幼儿园去。妈妈陪他到了幼
儿园,但仍担心他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会很伤心,便决 定暂时留下来,多观
察他一会儿。哪知宏宏一进游戏室,把墙上的画看了一遍,便大声说:“这些画是谁画的难看死了!”
妈妈一听便感到很窘。她不赞同地望着小宏,急忙说:“这些画很好看,你怎么
可以这样说呢”


然而老师却没有感到丝毫的不自在。她明白宏宏的意思,微笑着对他说:“在这< br>儿你用不着画很美丽的画。在这里你可以画最坏的画。事实上,只要你喜欢,
你想怎么画都成。” 听到了这样的保证,宏宏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老师答复
了他话里隐藏的担忧:“要是一个孩子在这里 画不了那么好的画,他会不会因此
挨骂,或被嘲笑呢”


过了一会儿,宏 宏又发现了一辆坏了的玩具火车。他仔细打量了一阵子,很有
正义感地问:“谁弄坏了这辆火车”妈妈一 听便来了气:“你要知道谁弄坏了这辆
玩具火车干什么你知道是谁,跟不知道是谁有什么关系这儿你一个 人都不认
识。多嘴多舌!”




事实上,宏宏并不是 真的像妈妈所说的那样,想知道是谁弄坏了这辆火车。宏
宏真正想知道的是:那个孩子在弄坏了玩具之后 ,是否遭到了惩罚或批评。老
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含意,便很恰当地回答说:“玩具是拿来玩的。有时侯 免不
了会玩坏。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宏宏好像很满意。他的询问技巧 使他得到了必须的信息。这些信息汇编在一
起,在他的头脑中便变成了这样的图景:“这里的大人很和气 。即使是画了一幅
很难看的画,弄坏了一件玩具,他们也不会马上就发脾气。我用不着害怕,待
在这里肯定很安全,很开心。”于是,他便跟妈妈挥手“再见”,跟着老师去寻找
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 开心”去了。
此后,宏宏再一没有向妈妈哭闹过,说他要拒绝到幼儿园去。
3.你要是再不走,我就把你丢在这儿。
五岁的儿子在聚精会神地看一个社会调查节目。当作 家的爸爸以为儿子这么小
就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了,心里很高兴,便问他说:“怎么不看动画片了”
“不看”,儿子很生硬地回答说。
见儿子不愿被人打扰,爸爸就没再理他,继续做自己的工作。


晚上睡觉 的时候,爸爸给儿子讲完了故事,可儿子还是没有睡意。突然儿子问
爸爸:“什么叫弃婴呢”为了满足孩 子的求知欲,于是,爸爸便把这个问题详详
细细地解释了一通。可儿子还是不满意,继续问:“那么,在 成都每年有多少弃


婴呢”爸爸说:“这个,我得去查数据。”爸爸正要去查,儿子 继续问爸爸说:“在
四川每年有多少在全国有多少全世界都有弃婴吗”


这时,爸爸才恍然大悟:印象中,今天儿子所看的社会调查节目是一个有关孤
儿院的弃婴的生存状况的纪 实节目。所以,儿子想到了弃婴问题。但儿子所关
心的,并不是“弃婴”这个社会问题,而是他会不会也 成为“弃婴”的个人问题。他
问这个问题不是同情弃婴,而是怕自己也遭受相同的“命运”。他要知道的 数字
不是弃婴的数字,而是想搞清楚,自己有没有被丢弃的可能——而这才是儿子
问话的真正意 图。
通常而言,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父母不爱他或不要他。在《伊甸园东》一书
中,美国着名 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对这一恐惧加以了戏剧化的
描写:


“孩子所有的最大恐惧是失去了爱,而被遗弃是他所恐惧的地狱……跟随遗弃而
来的愤怒,愤怒又会造成 报复心理,带来某一种形式的犯罪行为……有一个孩子
拒绝了他所渴求的爱,踢打小猫,同时把他的内疚 隐藏起来;另一个孩子则
偷,用钱来博取爱;第三个孩子则征讨世界——经常生活在内疚、报复和更内< br>疚之中。”


因此,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孩子都不应该受到遗弃的威胁。 不管是开玩笑,
还是在生气,我们绝对不能让孩子警觉到,他有被遗弃的可能。有一个人特别
喜 欢在街上或市场里转悠,为此他便经常听到一些愤怒的母亲对着看热闹的孩


子说: “你要是再不走,我就把你丢在这儿了。”这种说话方式会触发潜伏在孩
子心中已有的遗弃恐惧,煽起要 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幻灭感觉。
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失败的多半都是母亲。因为走不了多 远,心里极其不
安的她肯定会折转身子。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在孩子的怠惰超过了能忍受的程
度 的时候,伸手去把他拖走,要比用语言去说他好得多。


然而,由于生计所迫,做 父母的很难做到不与幼小无知的孩子分离。在这种情
况下,为了避免孩子产生被遗弃的错觉,父母最好不 要在孩子睡觉的时候偷偷
溜走,而应提前做好准备。比如,直接告诉孩子真相,放一张与宝宝的合影在< br>他的床头,提前让他与照顾他的人熟悉,或用小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亲切话语,
都可以让孩子感到父 母的爱就在身边。
第5节:最不该说的话


1、你好乖啊!你真聪明!
大多数父母都坚信称赞孩子,可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得到安全感,树
立起正面


的积极意识。因此,当我说不适当的称赞会使孩子产生紧张和恶劣的行为时,理由何在呢理由就在于,孩子们经常具有想破坏人家的冲动意识。在父母对一
个孩子说“你好乖啊! ”“你真聪明!”的时候,他很可能会因为他心目中的自己完
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而不能接受你的称赞。 在他的眼里,你很有可能用一种称
赞的方式来“讥刺”他,希望他成为父母所希望的样子。因为大多数时 候,他可


能都不是“乖孩子”,也不“很聪明”。因此,他听到的称赞越多,为了 表现他真正
的“自我”,他的行为就会越恶劣。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有 这样的经验,就是当他们刚刚称赞过孩子的好行为之
后,孩子们接着就会撒野,好像孩子对他们的称赞不 满意。这可能是孩子们演
的“哑剧”,是他采取的表达方式,表达他有个“公开的形象”之外,还有一个 更真
实的“隐藏的自己”。在这方面,我也曾有过如下的亲身经历。
我的宝宝刚满月的时候,朋友阿萍带着她的四岁女儿小雨来看弟弟。一见到我
儿子,阿


萍便把他抱在自己怀里,端详了好一阵子。而小雨则表现出了少有的安静,独自在一边玩,就好像妈妈不存在似的。于是,我们便跟小雨开玩笑说:“小雨,
妈妈把弟弟带回家, 你同意吗”见小雨不说话,我们又说:“要不,干脆叫妈妈
给你生一个小弟弟”见小雨还是不说话,于是 ,我们便讨论起阿萍再生一个儿子
的可能。


又过了好一阵子,小雨仍一 个人在安静地玩。这时,我意识到可能冷落了小
雨,便对小雨说:“小雨今天表现真乖,真是一个乖孩子 !”哪知这一说不要
紧,只见小雨站起身,随手就把茶几上摆着的一个小花瓶推倒在地,摔得粉
碎。
过了几个星期之后,小雨自己在无意中透露了这次风波的秘密。原来在她妈妈
逗小弟弟




玩的时候,她一直就在心里嘀咕着,妈妈平常总是责备我, 原来她喜欢的是弟
弟。如果妈妈真的给我带一个弟弟回家来,那么,我的玩具是不是就要全部被
他霸占了呢要是真的这样,我一定要把那个弟弟“整掉”。或者,我干脆生一场
大病,这样,妈妈为了照 顾我,就没有心思再要小弟弟了。正当她想到这个坏
主意的时候,我就为了她的表现好而夸奖她。我的夸 奖提醒她不该有这种坏想
法。她拼命想表示她不该得到我的夸奖,于是东张西望,看到了小花瓶,就立< br>刻发生了以后的事。
2、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尽管赞美通常来讲具有神奇的效力,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赞美有时也像青霉素
一样,不


能随便拿来就用。运用药效强烈的药品有一定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如像剂量、间隔时间,以及注意可能产生的过敏反应等。使用情感的强效药品——称赞—
—的时候,也要注意此 类规则。不能超剂量使用,要注意时机,防止过敏性反
应等。
比如,在孩子把房间打扫干净以后,最自然的评论方式是只说他工作得如何辛
苦,房间
有多干净。最不相关、最不适合的是说他有多乖、多自觉。父母对孩子所用的
夸奖字眼应该是一面镜子 ,给孩子的“成就”提供一个“真实”的影像;而不应该是
一个扩及他个人如何的夸大影像。
下述例子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称赞方式:




旅行回来 后,妈妈和爸爸忙着上班,八岁的儿子在家把房间收拾得很整洁。他
扫除了地板上的垃圾,擦干净了桌上 和窗户上的灰尘,并把凳子摆放得很整
齐。妈妈回家见了非常高兴,就表示赞赏儿子的成就和努力:
妈妈:房间那么脏,我真不相信只花了半天工夫就清理得干干净净。
儿子:这是我做的!
妈妈:房间里满是灰尘,你爸爸的杂志、报纸又到处都是!
儿子:我把该擦的都擦了,该放好的都放好了。
妈妈:这工作可不简单。
儿子:是啊!
妈妈:房间里好整洁,看起来就叫人心情舒畅。
儿子:是整洁多了。
妈妈:谢谢你,儿子。
儿子:不用谢。
妈妈的话使儿子因为自己的工作而高兴,因 为他的成就而得意。这天傍晚,他
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爸爸回家,要让爸爸看了整洁的房间,好在暗 地里重
温一下因为工作完美而带来的得意心情。
比较起来,下列赞美方式对于孩子的个性培养来说,就没有如此大的效应:
“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你真是妈妈的小帮手。”
“要是没有你,妈妈真不知该怎么办。”




这一类 的评语可能威胁到孩子,引起他的焦虑。他可能会认为自己还达不到这
么高的标准,而且不能长久保持这 种光荣记录。因此,他为了免得老是担心,
最终会报露出自己的“马脚”,他就会立刻坦白地采取恶劣行 为,以减轻心理上
的负担。


这种情况使我联想到,有时候,直接赞美一 个孩子的品性,就好像是直射的阳
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会刺伤眼睛。因此,要尽量避免直接告诉一个 孩子,
说他有多么了不起,像天使一般美丽、可爱、诚实,以免使他的眼睛受伤,从
而产生心理 上的阴影。
第7节:最不该说的话


1、别跑,会摔跤的。
在呵护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出于溺爱或“责任心”,做父
母的常常以“消极”的眼 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所遭遇的一切。


比如,父母怕孩子出意外,便在孩子的探索 范围内设置障碍:他们常常对孩子
说:“别跑,会摔跤的”、“别乱动”、“我来拿吧,你会打坏这只杯 子”、“我来帮你
叠被子,你去玩或听儿歌”等等。你当然是好心,作为父母,你总是想保护自己
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
因为,你这样说的时候其 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肯定他一定会摔
跤的;你肯定他会出事;你肯定他会打坏你的杯子。 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
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

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小心一点”、“把杯子拿稳”等等。这样
你强调的是鞋带、是小心、是杯子,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当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 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
子打碎的!),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地对你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 ,因为他觉得
你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只不过,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还不算太要紧。若从更深一个 层面来看,父母对孩
子设置的这种障碍还会“蔑视”、“限制”并“剥夺”孩子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孩 子
的成长来说,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激励人的 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没有了需要,人的
生命便会在无所欲求中自形枯萎。而需要分不同的层次,从生 理的需要到安全
的需要,从社交的需要到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居于最高层次。什么是
自 我实现的需要呢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
注地体验生活,最大限度地发 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总
是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向完美。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使是很小很小的孩子。因为虽然他对所谓自我
实现的需要还无自 觉,但是,通过积极的看、积极的听和积极的触摸,他也就
已经开始努力实现自我的需求,以建立自己与 世界的关系。


成人们大都比较重视“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能充分领会到自我实 现的需要对于
生命的意义。但为什么做父母的往往却对孩子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加以“蔑视”、


限制呢答案就在于:正如前文所说,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考验的是父
母的勇 气而不是孩子的勇气。也就是说,做父母的往往无法接受孩子受到伤害
的事实,他们的心理没有具备这样 的承受能力。


他们习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 无处不是危
险,这个世界到处都可能发生意外。因此,为了防止孩子遭遇危险和意外,最
好的办 法就是将孩子时时置身于“安全”的范围之内或自己的庇护之下,远离一
切想象的或可能的潜在威胁。殊 不知,这样的做法在“保护”了孩子的同时,却
限制了孩子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空间,从而也就等于扼杀 了孩子的生命。
2、你还小,让妈妈来帮你。
意大利着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一篇教育观察日记里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放着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
玩具。


学校里有个刚刚两岁半的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
心。我 饶有兴趣地在远处观察着他。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
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他仍 站着看着周围。那张小脸上流露出来的思想
非常有意思,当时我要是有个照相机把他拍下来就好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
面,然后爬上这个椅子。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希望的神情。正在这


时, 老师走过去蛮横地(她可能会说是轻轻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
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 ,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小家伙虽然看到了那个水盆和漂浮物,可是他脸上原来那种使我觉得 非常有趣
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相信别
人会替 他做事”的孩子才有的那种呆滞表情。
蒙台梭利的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他告诉了我们,过分爱护 孩子的结果,
就会过分地只注意到细节,从而阻碍孩子发展他的生活技能。对孩子来说,这
等于 是提前遭遇了一种残酷的待遇。


然而,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却不乏这样的例子 :有些母亲从孩子呱呱落地的
那一天起,便陷入无穷的担忧之中,担心孩子长得不好,甚至活不下去。在 这
样的母亲眼里,那些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极其平常、普通的事情,也会被当成是
生死攸关的大事 。她随时处于极度紧张和敏感的状况之中,深怕一不小心,哪
儿就出了问题。
在一天之中,她 只要有空就会检查孩子的呼吸,测量孩子的体温,担心孩子的
睡眠。孩子睡着了的时候,她怕孩子着凉了 ;孩子哭的时候,她怕孩子哪儿又
不舒服;孩子发烧了,她就认为孩子已到了死亡的边缘。


这样的母亲过得非常辛苦。不论事情有多么小,她都要为孩子去做。凡是她能
做的, 孩子就不必动手,哪怕是孩子愿意做而且做得到,也不让他去做。这样
的母亲为孩子穿得厚厚的,吃得多 多的,如果办得到的话,她甚至愿意帮孩子
消化吃下去的东西。




简单地说,这样的母亲把孩子生活所必须的工作和机能都接了过来,其结果必
然是相 当糟糕的:孩子长大了,但是不成熟。他虽然活了下来,但是却生活在
借来的自我当中,没有发展出自己 的自我意识。他始终停留在依靠母亲的婴儿
阶段,不知道自己的感情和愿望。他对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对 周围的世界也缺
乏洞察力。他不会从原因推出结果,只会满足于奇幻的解释。如果他有什么暗
淡 的愿望,想自发自为,那么,即使这点点暗淡的愿望,也会被在长期依靠母
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依赖性而 消耗殆尽的。
3、因为光合作用和叶绿素的原因,小草的颜色总是绿色的。
一位新上任的牧 师到草原上的教区里去作他第一次的讲道,可是到时候只来了
一位牛郎,别的人一个也没来。这个牧师拿 不定注意到底是该照原定计划讲
呢,还是不讲算了。他给牛郎说出了他的犹豫。
牛郎说:“我 只是个赶牛的,不能告诉你该怎么做。我只知道,我要是去喂牛的
话,如果因为只有一只牛来,而不喂它 ,那我就成了大笨蛋了。”
牧师听了,谢谢他,就照原定计划讲了一个钟头的道。他讲完了以后,问牛郎
觉得他讲的如何。
牛郎回答说:“我对讲道的是一窍不通。我只是个赶牛的,但是如果我去喂牛,
而只有一只牛来 的话,我要是把所有的饲料全给它吃下去,那我不是笨蛋也是
糊涂虫。”
3岁的吉姆是一个“ 问题篓子”,对什么都很好奇。一天,他问正在修剪草坪的爸
爸,“爸爸,为什么小草的叶子是绿色的”




听到儿子的询问,受过大学教育的爸爸非常高兴,他认为这 是儿子智商颇高的
一个标志,于是开始滔滔不绝地给他讲述关于叶绿素以及光合作用的道理。整
整10分钟过去了,爸爸耐心地、完整地讲解了“叶子为什么是绿的”的科学道
理。听完爸爸的解释后, 吉姆蹒跚地在草坪上走着,低头自语,“我只是想知道
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而不是什么叶绿素和阳光的 事情。”


很多做爸爸的可能现在还不知道,孩子本来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听完
爸爸的回答后,他反而更加困惑了。因此,在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方面,我们也
要克制住 想把整框食物全倒给孩子的冲动,或急着要尽快多给他一些的诱导。
我们应坦白地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各种 希奇古怪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答复用不着
非要“科学”不可。相反,我们的答复应该是简短的一两句话, 尽量不要长篇大
论。


然而,由于孩子的思维是由特殊的“逻辑”组成的 ,如果从成人的眼光来看,他
的问题很有可能显得不合逻辑、幼稚可笑。因此,为了有效地回答3—6岁 左右
的孩子们的此类问题,做父母的必须具备发挥幼儿想象力的特殊机制。父母必
须知道儿童的 心理是怎样发展的,并且摈弃成人世界的一切先入之见。在此,
我建议有时间的父母,多读一些儿童心理 发展方面的专业书籍。
对于那些缺少相关知识的父母来说,下述例子不失为一个可资效法的选择:




“9.11事件”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电视、报纸每天都 有连篇累牍的报道。大人
们在纷纷议论,而小孩子也天天观看飞机撞向“双子星座”的“壮观”情景。一 时
间,“本拉登”成了四岁的儿子文文的口头语。
一天,文文突然问爸爸说:“爸爸,为什么 本拉登要开着飞机去撞人家的大楼呢
难道他不知道他会死吗”
爸爸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他感到 无法向儿子解释有关基地组织、种族冲突、国
际政治、文化矛盾等问题。他灵机一动,反问了儿子一句: “儿子,你认为他为
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恨他们!”儿子很严肃而又坚定地回答说。
爸爸说:“是的,他恨他们。你理解得很对。”
4、你最好别和那群不三不四的人搅在一起!


从理论上讲,大多数父母都宣称给予孩子交往的自由。但是,从呵护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父母都会担心孩子交友不慎,从而走向歧途。且不说孩子
在外所进行的父母不知 情的交往,即使是孩子带回家里的“朋友”,往往也是我
们所看不顺眼的。因此,在孩子的交友问题上, 几乎没有父母是完全放任自流
的。


只不过,即使是你特别讨厌他所带回 来的暴徒和吹牛大王,或一碰就哭鼻子的
“娇气姑娘”,除非是他们的行为真正令你受不了,在我们开始 采取什么行动干
涉孩子的交往之前,最好先研究一下,孩子在交友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吸
引 力和喜好。


我们该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孩子对朋友的选择呢


通常而言,朋友之间应该能彼此给予对方以助益和鼓励、并帮助对方规避错误
的积极影响。这样 看来,孩子应该与他个性不同,并且对他的个性有所补益的
人结交。比如,内向的孩子需要跟外向的孩子 结交,过分受保护的孩子需要与
自主意识较强的孩子为友,胆小害怕的孩子需要有比他勇敢的孩子为伴, 心理
不成熟的孩子可以从成熟的玩伴的友谊中得到益处,太沉迷与幻想中的孩子,
就需要多与较 平凡而没有诗意的孩子相处。我们做父母的,只需对孩子跟朋友
之间的正确关系加以鼓励,对不正确的关 系加以警诫,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
就限制孩子的交往,甚至取消他的交友自由。


但是,不成熟的孩子若碰到了一块儿,就只能使双方彼此吸引对方的幼稚,凶
暴的孩子碰到了一 起则会助长双方的侵略性,非常内向的孩子碰到一起则尽量
避免或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带有流氓气息的孩 子碰到了一起就会助长各人的反
社会性。对于这一类的结交,父母是要坚决杜绝的。


总之,在对待孩子的交往方面,为了充分地保证孩子所选择的朋友对他有益,
我们既 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放任自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充分的调查研
究。但是调查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做 “侦探”,随时监控孩子的活动。像有的家
庭所发生的家庭冲突那样,如果父母做出了这样的行为,一旦 孩子知道了,他
将会感到自己犹如被“叛徒”或“告密者”出卖了一样愤怒和难受。


相反,好父母应该像好老师一样,在孩子学习如何独立地凭自己的能力做选择
的过程 中,逐渐地提升孩子的责任心和判断力,同时逐渐地让孩子感到自己的
可有可无。
5、不准上网!不准看电视!
谈到对孩子的呵护,如果不谈电视和网络对他的意义和影响,并 加以评判,那
就是不完整的。每个孩子都喜欢看电视,也喜欢上网打游戏。他们对于电视、
网络 的喜爱显然超过了读书、下棋、体育锻炼或听音乐。


对于花钱买广告时间的商人 来说,孩子是最理想的收视观众,因为他们很容易
接受建议,对商品广告比较容易相信。他们不仅会用令 人想像不到方式,来模
仿极度愚蠢而没有深意的声音和动作,而且更喜欢用广告中的愚蠢口号让父母苦恼。他们对于节目的要求非常少——不需要什么创造性,也不问够不够艺术
标准,只要有马,有枪 手,或有靓哥靓女,就可以吸引住他们了。因此,从一
个节目的开始到结束,一天又一天,孩子门所面对 的全是凶暴、残杀、肥皂剧
和怪声怪调的广告。
至于网络,再也没有更让人熟悉的情景了。孩 子们打开电脑,除了聊天、打电
子游戏,众多有用的信息不是视若无睹,就是根本分辨不了。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对电视和网络的态度通常都有些矛盾复杂。他们既喜欢电
视和网 络占住了孩子,使他们没工夫捣乱,却又怕电视和网络损伤了孩子的眼
睛和思想。他们常常会苦恼地问: 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既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
娱乐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并保持某种心灵的 纯洁度




非常有意思的是,专家们的意见也是莫衷一是,彼 此矛盾的。比如,专家们虽
然认为,就电视对视力的影响而言,是没有什么损害的,即使看的时间过久,
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就电视对品格的影响而论,他们的说法却非常游移不
定:
一种 意见认为,电视对孩子是有害的。因为电视会引起孩子对暴力和凶杀的欲
望,使他们对于人类的痛苦的忍 受程度变得很迟钝;
但另一种意见却认为,电视对孩子有益。因为戏剧化的暴力表演能帮助孩子,使他们发泄掉仇恨冲动;
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很小。电视上的幻影不会影响孩 子,
孩子的品格是由父母和他的同伴造成的。


电视的情况如此,网络的 情形也颇类似。因此,在如何处理孩子看电视和上网
这件事上,是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办法和普遍有效的 准则的。唯一值得借鉴的
经验,就是像有些家庭那样,只准孩子在周末上网和看电视,或只容许孩子在< br>许可的时间内,看经过父母选择、同意的节目和网站上的信息。只有这样做,
父母们才能准确地把 握住,对于像电视和网络这样的一种药,孩子究竟应该在
什么时间吃,而且分量要正确。节目不能让孩子 自由选择,而应加以适度的管
制,这样的做法是对的。我们不能让杀人犯和打手在自己的家里影响到我们 的
孩子,这是父母呵护孩子的天职。




此外有一点 是父母们必须注意的,就是电视和网络会“浪费”掉了孩子生活中许
多更具有意义的事物——他们跟电视 或网络呆在一起的时间越多,跟父母和其
他一些事物比如书籍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因此,做父母的如果 真要做到对孩
子的精心呵护,多给孩子一起相处,使孩子不至于与培养他们品格的正常氛围
相疏 离,是非常重要的。
第9节:最不该说的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在批评或责备孩子的时候,期待值过高,将成人的标准强加于孩子,是父母们常犯的一个典型错误。这样的父母不知道,或者,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
态太急迫,使之有意识 地忽略掉,孩子的成长有孩子的成长所必须经过的“规
律”。


事实上, 这样的道理是明摆着的。比如,如果一个6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
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6 岁;如果一个4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
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4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 能表现得更成
熟听话一些,但事实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
等行 为的年月,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


但是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此孩子 们这些“不乖”的行为总是令他们
恼火。可是,当你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你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 责备,


而忽略了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当你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 、“这
么大了,连这点事情都不会”时,你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实
际所能。 对于这样的父母,我们的建议是,你应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
在你忍不住要责备他的时候,请用一 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来开头:“你看上去
非常生气”,或者“我知道你不高兴,但这样的事情总是难免 要发生的。”这样,
孩子就会觉得,你不是一个特别苛求的人。


年幼的 孩子自制力不够,他们因此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除了遵循循序渐进的
原则来教导他们之外,这时,过多 的责备和苛求恐怕的确不是明智的。比如,
想要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可孩子通常不会主动想起来应该收拾 玩具。即使父母
督促他去做,他也可能决得这并不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因此而责备他,很有
可 能会引起他的反感。即使他去做了,也是很不情愿的。如果这样的情况长期
持续下去,等孩子年纪大一点 ,他就会对父母的要求置之不理,甚至还会造成
孩子对父母的诽谤多多。


总之,父母在责备和批评孩子之前,一定要区分清楚,这是否是允许孩子犯的
错误,还是不应该犯的错 误。孩子不是生来就懂规矩、明白事理的。他们也不
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年龄内,就自动地学到自制力、听 话和守规矩的。自制力的
培养跟弹钢琴一样,是要经过好几年的练习,才可能慢慢学会的。它需要日常< br>不断的练习,练习如何能配合一个人的年龄和理解力,对事物下判断,做选
择。
2、你的年纪不小了,应该知道这些了……


几位妈妈正在为如何批评孩 子而向一位育儿专家抱怨。专家于是设想了一个情
景,引导这些年轻妈妈怎么样来责备孩子:


专家说:假如有一天早晨,一切事情都像是不对劲——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小
宝宝又 大哭大闹,等你还没转过身来,牛奶就已煮糊了。这时,你丈夫看看煮
糊的牛奶说:“天啊!你什么时候 才能学会煮牛奶”这时你的反应会怎样
甲太太说:我会把牛奶泼到他身上!
乙太太说:我会说:“你能干,你去煮你的混帐牛奶吧!”
丙太太则说:我会很难过,我会哭。
这时专家提问说:我们能不能很轻松地再为他煮一杯牛奶呢
除非是让我放点毒药在里面!甲太太回答说。
专家又说:当他上班去了以后,你是不是还能轻松地完成家里的清洁工作呢
甲太太说:休想办到。这一天都给他气饱了。
专家说:假如情况不变,牛奶还是糊的,但是你 丈夫看看眼前的情况,对你
说:“啊,亲爱的,你今天早晨真是太不容易了,孩子在哭,电话又找你,现 在
牛奶又让你伤脑筋了。”这时你的反应会怎样
甲太太:要是我丈夫这样对我说的话,我就高兴得要死了!
乙太太:我会觉得晕乎乎的。
丙太太:我会觉得很甜蜜很快乐。
这时专家问:为什么
乙太太回答说:因为你会有 一种感激他没有指责你的感觉。你感觉他的心与你
在一起,没有把你撇开,跟你作对。


专家追问:那么,当他上班去了以后,你收拾房间会不会觉得很辛苦
丙太太回答说:不会!我会一边做一边唱歌。
现在我再告诉你们第三种类型的丈夫。他看着煮 糊了的牛奶对你说:“来,好太
太,我来做给你看牛奶是怎么煮的”,你们会怎么想呢专家说。
啊,不行!甲太太说。他比第一个还糟。他这么一来,教你自己觉得自己一点
用都没有了。 < br>这时专家启发说: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从这三类煮牛奶的事件中,我们能
学到什么样的教育孩 子的经验呢
我知道你的意思了,甲太太抢着回答说。我常常对孩子说:“你的年纪不小了,
该 知道这些了。你的年纪不小了,该知道那些了。”这种说法一定使她心里很愤
怒。事实上我每次跟她谈话 ,她都很生气。


丙太太则说,我常常在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上,批评我的孩 子。我所说的
话,就跟我小时侯我母亲责骂我时所说的一样。那时侯我为了她说的话而恨
她。在 她眼里,我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对的,她常常要做了重做。
专家说,现在,你们是否发现,你们是在用同样的方式跟你们的孩子说话
是这样,几位妈妈异口同声说。
那么,专家说,我们是否可以检讨一下,当我们做错了事情的 时候,什么样的
批评能让我们接受,又是什么样的批评让我们接受不了
乙太太说:对方能了解你,让你最接受得了。
丙太太说:对方没有责备你,让你最接受得了。
甲太太说:没有告诉你该怎样改进,让你最接受得了。


于是,专家总结 道,在我们批评孩子这件事情上,显然,语言具有很大的力
量。为了让我们的家庭气氛和谐美满,有一些 不该说的话,我们最好就不要把
它施加于孩子身上。
3、你怎么那么笨……


在我们的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大家都能体会到,轻蔑的形容词如同是有毒的
箭,只能 加诸于敌人,而不能用来对付自己的朋友和亲人。然而,在我们的许
多家庭里,父母在责备和批评幼小的 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
缺乏警觉,不加分辨地就将一些有毒的言词加诸于孩子。殊不知 ,当你在说“这
把椅子真丑”的时候,并不会对椅子发生什么作用,椅子既不会觉得侮辱,也不
会觉得窘迫。它原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丝毫不在乎你怎么说它。可
是,你要是说一个孩子丑、 笨,或迟钝的话,那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他的
身体和心灵里产生一连串的反应。他会产生愤怒、怨恨 的感情,会幻想有一天
要报复。同时,他又会从报复是一种罪恶的想法中,进一步产生幻想和焦虑的罪恶感,其结果很可能导致他表现出乖张的行为。


孩子在听说他迟钝的时候 ,最初他可能会抗辩说:“不,我不笨!”可是时间一
长,由于他一再听到你说他笨,再加上他相信父母 的结果,他可能就会认为他
是真的迟钝。于是,他在无意中跌了一跤或被绊了一下的时候,他就会对自己
说:“你真笨。”说不定从此以后,凡是需要手脚灵便的事物,他都会避开。原
因是他已经相信 他的手脚迟钝,没能力做好。




父母和老师一再说一个孩子 笨,这个孩子就会真的相信,事情真是这个样子。
起初他是承认自己不行,然后就会放弃在心智方面的努 力,逃避一切的竞争和
比赛,以免因为失败而遭受奚落。这样的孩子的座右铭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因此,他的安全保障就成了:“别去尝试”!


为了尽量不用污蔑性的 言词伤害到孩子,父母在对孩子生气发火的时候,首先
是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愤怒,并把它控制在安全范围 内。因为在我们发怒的时
候,我们的行为举动就可能像是一个失去了头脑的人。我们对孩子所说的话和< br>所做的事,如果是要加诸于我们的仇敌,也可能要犹豫一下,可是对我们的孩
子,却毫不犹豫。我 们会向孩子大叫,侮辱他们,体罚他们。等到这一场锣鼓
喧天的戏唱完之后,我们又感到内疚,慎重其事 地决定今后再不做这样的事。
可是过不了多久,愤怒就会重新袭击我们,破坏我们原有的仁爱心,从而忘 了
我们再度痛责的人,正是我们为了他的幸福而愿意奉献出我们生命和幸福的
人。
其 次,就是对于可能会制造怨恨和愤慨的字眼与批评,我们都应该有所警觉,
并尽量避免如下说话方式:
侮辱:“你给我们丢脸了,没给我们带一点荣耀回来”。
加头衔:“懒鬼,饭桶,笨蛋,小虾米!”
预言:“你早晚会犯罪,在监狱里蹲一辈子”。
威胁:“如果你再不定下心来,就别想再在我这儿拿到一分零花钱”。
指责:“总是你领头闯祸”。
呵斥:“住嘴,听我说!”


第 三,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感受。在棘手的情况下,父母如果能够心平气和
地说明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要 比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有效得多。


父母一旦抛开了锐利伤人的批评,开始用关 爱的态度去倾听,用不带侮辱性的
方式说明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在孩子的心里就会产生一连串的变化。同 情的气
氛有如磁铁的吸引力,拉着孩子亲近父母。他们的态度、性情、思考、礼节相
应地会有显 着的改变,而且效果持久。
4、你敢再顶嘴马上给我滚出家门去!


在 大多数的家庭里,父母因为责备子女而与子女发生的冲突总是以有规律的、
可以预期的步骤进行:先是孩 子做错了什么事或说错了什么话;接着便招来了
父母的侮辱;而被羞辱的孩子的反应是表现得更坏;接着 ,父母又会以更高亢
的驳斥加以威胁,甚至施以体罚;最后,就成了大家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了。
五岁的小安安正在玩一个玻璃杯子。
妈妈看见了,警告说:你会打破杯子的,你常常会打破东西。
安安不同意妈妈的警告,申辩说:我才没有呢。
正说着,杯子就掉在地上摔碎了。
妈妈这下生气了:哎呀,你看!你真笨,家里的东西都让你给破坏光了。
安安一听,毫不思索就脱口而出:你也笨。你把爸爸的电动剃须刀给弄坏了。
安安居然敢反唇相讥!这下妈妈更生气了:什么你竟敢说你妈笨!你真是没教
养!
安安毫不退让:你才没教养,是你先说我笨的。


妈妈气急败坏:你敢再顶嘴马上给我滚出家门去!
安安显得很无所谓:随你说吧,你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


妈妈在自己的 权威受到直接的挑战之后,自然是气得不得了。她怒火冲天地抓
住孩子就打。安安为了躲避母亲的体罚, 顺势推了母亲一把。本来就没站稳的
母亲这下摔倒在沙发上,划落的手臂碰到了茶几上的玻璃花瓶,玻璃 花瓶从茶
几跌落到地板上,摔得粉碎。
见到妈妈平时一向珍爱的花瓶摔碎了,安安惊恐万分, 他知道这下祸闯大了,
急忙跑出家门,只到天色很晚后才被找到。


不用 说,这样一来,全家人都闹得鸡犬不宁,又是打电话,又是上街找,又是
求警察,当天晚上肯定没有一个 人睡得好觉。在这种情形下,安安是否得到了
不该玩空玻璃杯子的教训,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和 他妈妈都得到了一
个否定性的教训:在这场冲突中,他和妈妈都失败了!事后再来总结这场冲突
——它是不是必须的可不可以避免像这一类的事情是否可以换一种较好的方式
来解决——或许便多少有点 后悔的意味了。


事实上,在这个故事里,妈妈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解决办法:当 刚看到儿子在
玩玻璃杯的时候,妈妈完全可以给他拿走,逗他玩比较适合他玩的游戏,比如
橡皮 球之类的东西,这样,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事了。即使在玻璃杯摔破了的时
候,妈妈也可帮儿子把碎片拣起 来,同时用“这个杯子很容易摔破,而且一旦摔
破了,到处都是玻璃渣”之类的话加以评论,这样,安安 肯定会感到出乎意料,


不知不觉便会感到内疚,并为自己的失误而向妈妈道歉了。 在没有喊叫和体罚
的情况下,安安的脑海里可能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玻璃杯不是拿来玩的,我今
后再也不玩这个了。
5、我最讨厌你了!看看你的德性!
总结起来看,父母在责备孩子的时候,应该掌握如下一些分寸:
首先,责备要有标准,而且这 个标准不要依场合、时间、状况而有所差异。责
备的六字真言就是“马上、当场、认真”。


第二、责备有一些禁语,做父母的一定要少用这些禁语。比如,“我最讨厌你
了!” 、“看看你的德性!”等等。责骂的语言一定要针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
要针对孩子“本人”。这样 ,在责备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就能正确地传达给他哪
些行为是不能做的。


第三、责备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个性的孩子,责备
的方法应该有所差异。比 如,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正处于调皮捣蛋的时期。
这是小孩的成长规律所致。因此,针对这个年龄段的 小孩的调皮,稍微让他尝
试一点挫折感就可以了。如果真的是必须禁止他做的事,可以重复地教导他,< br>让他产生自我认同感,从而逐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孩子。


三到四岁的孩子 正是淘气的年纪。但是他们也开始比较的“懂事”、“讲道理”。因
此,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在 责备他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地说出责备的


理由,并且采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责备方法 。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很倔强,但基
本上已能感受别人的情绪。


五到六 岁的孩子非常“狂妄”,神气活现。这时,单纯的责骂已很难奏效。即使
你跟他讲道理,他也可能对你所 讲的道理加以质疑,甚至将其推翻。因此,这
个阶段的孩子,应该逐渐让他学会承认并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容忍差异,并独
立地完成自己身边的事。


恰当的责备也是一种很好的 沟通方式。它的目的不是为责备而责备,而是“交
流”,“达成共识”。因此,责备之后有个如何安抚的 问题。如果当妈妈的事后实
在是心疼孩子,安抚最好以肢体语言来表示。可以抱住孩子告诉他:“妈妈也 许
是严厉了一点,但是你也有错”。这样,做妈妈的既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又
不会与孩子产 生情感的隔阂。肢体语言所表现的爱,可以让孩子明了,即使是
自己受到责难,也不会因此受到歧视。


在安抚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对不起”。在我们一般的印象当中,对< br>孩子说“对不起”是家庭民主的表现。但是,除非是我们错怪了孩子,在孩子被
责骂后,即使孩子 的心情非常郁闷,做妈妈的也不要向孩子道歉说“都是妈妈不
好,对不起”,“因这么一点小事妈妈就冲 你发脾气,真对不起”。如果这样做,
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便很难判断是对是错,从而会导致孩子在价 值观上的无
所适从。

第11节:最不该说的话





1、你敢连我的话都不听!


在如何管教孩子这个 问题上,传统方式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诉诸父母的权
威。这种管教方式习惯于制止父母不希望有的行动 ,但是却常常忽略导致这些
行为的原因。他们把管教的重点放在孩子即将犯错误的中途,所用的语言不但
不会制止孩子的行为,相反多半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意欲。


用权威来管教 孩子的一个典型情景,就是我们常听见一些父母在斥责孩子时
说:“难道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了”或者 ,“你敢不听”这样的话当然是父母对不
肯听话的孩子,气得没有别的办法时才说出的,但是这是一句强 迫的话,而且
还带有威胁。如果孩子很小,他可能会真有些害怕,也会屈从。但是,若经常
对孩 子讲这样的话,对孩子的思想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连父母说的话你都敢不听 !”这句话的背后的潜台词是:父母所说的话绝对正
确,你必须服从,不容讨价还价。这种恐吓行为可以 使孩子成为父母眼中的乖
孩子,使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但是这种话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使他< br>们有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的人。


因为孩子小,不容易理 解父母话中的道理。这时,父母就要耐心地说明自己的
看法和要求,让孩子认同父母的道理,进而知道什 么是对是错,什么是不对。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便能养成自己的判断能力。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释,


不做耐心的说服,只是说:“难道你连妈妈说的话也不听吗”这样强迫孩子服从,只会使孩子盲目地服从,而并不知道父母在什么地方对,自己在什么地方
错。
事实上 ,在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宣泄的时候,这时去管教孩子,也正是孩子最
听不进的时候。它的结果也多半是 对抗性的,直至以暴力镇压的方式结束。


传统的管教孩子的方式有许多弊端,这 并不意味着,现在的流行方式就完全正
确。事实上,传统的方式也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这就是:即使父 母知道自己
错了,也会毫不犹豫地坚持到底,决不松口。而现在的父母由于受了媒体上过
多的有 关“问题儿童”的可怕后果的宣染的影响,也由于太爱护孩子的缘故,使
得自己在管教孩子时,又走入了 另一个极端。这一极端就是:即使我们对了,
我们也处于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之中。


现在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是之所以会犹豫不决,充满内疚,其原因除了怕过于严
厉的管 教给孩子带来心理疾患之外,担心失去孩子的爱,也是比较主要的。为
了怕失去孩子的爱,有些父母就再 也不敢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感到父母对他
的爱的饥渴,就会毫不留情地加以利用。结果,不是父母在家 里成为权威,而
是孩子成了家里的“霸主”。


很多孩子都知道如何利用 收回爱的方式,来威胁他的父母。他们的勒索手段很
直爽:“如果你不……,我就不爱你了”,“如果你 不……,我就不喜欢你了”。造成
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不在于孩子对父母造成了威胁,而在于父母感到 了有这


样的威胁。对于这样的父母来讲,不妨把自己对于孩子的回报看得淡然一些 :
虽然我们必须无条件地爱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不需要渴求着在一天里,孩子
每时每刻都必须 爱我门自己。事实上,这也是孩子不可能办到的事。
2、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


我们已经明白了在管教孩子时坚持原则、说一不二的作用。因此,从孩子一出生起,做父母的就应该以一定的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比如,定时喂奶,定
点睡觉等。从小就让孩 子懂得规则就是规则,如果他们不遵守,他们就要承受
他们所不喜欢的后果。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原则,那 就不能怪孩子破坏规则。


鉴于孩子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也没有成熟到能很好地 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
望,父母就需要不时地提醒孩子,以帮助孩子记住规则。但是,提醒归提醒,
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照规矩来办事。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
就是不行。必须让孩子懂 得他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
移,他就会知道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马虎,从而形成什么 事都认真的习惯,直至
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情。有没有什么捷径,可以使事情
变得容易一些呢动物界有许多有趣的例子,值得援引在这里:


有一类梭子鱼特别爱吃鲤科小鱼。如果把这些梭子鱼和它的小猎物们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鱼。然而,当我们在水槽里放进一块玻璃
板,把梭子鱼和鲤科小鱼 隔开,有趣的事就发生了。梭子鱼看不见玻璃,每次


当它追逐自己的美餐时,都会 结结实实地撞到玻璃板上。开始时,梭子鱼会一
次一次游向玻璃,撞得晕天昏地。但是时间长了,它就渐 渐地不再对自己的猎
物感兴趣。最后,它们终于明白了这些小鱼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它们便
彻底地放弃了自己的猎食行为。这时,再把玻璃板从水槽里拿走,结果就变
成:那些鲤科小鱼竟然可以 十分安全地绕着自己的天敌游来游去。梭子鱼再也
不想去吃掉它们,因为它懂得了它所懂得的道理:这些 小鱼是吃不到的。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大型的梭子鱼最后竟然都饿死了,而它所喜爱的食物却仍
然欢快地在它们的身旁游来游去。


因此,在教育孩子养成遵守规则这件事情上 ,没有什么捷径可寻。所需要的,
就是不断的强化,反复的耐心。然而,我们有些做父母的却好像特别缺 乏这样
的耐性。当他们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他们仍习惯于指望怒火而不是求助于行
为。他们常常 对孩子吼叫:“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殊不知,这
样的恐吓非但让你精疲力竭,并且难以 产生效力。因为单靠按喇叭无法驾驶汽
车,单靠喊叫也无法“驾御”孩子。

对这样的父母来讲,他们不懂得影响孩子最成功的手段就是掌握那些对孩子来
说很重要的东西。相反 ,絮叨的讨论和空洞的威胁只能对孩子产生很小的作
用,甚至一点作用也不起。这个结论已在无数家庭中 得到验证。比如,在那些
家庭中孩子会把一个家长推到忍耐极限的边缘,而在另一个面前却像甜蜜的小< br>天使。一位妈妈就曾这样抱怨道:“儿子十分在乎他爸爸,但是对我却一点也不
理会。”不难想象 ,这个孩子的爸爸肯定是个讲原则、有耐性的人。




空洞的 威胁和斥骂会破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长期被父母斥骂,孩子
就会被父母渐渐引导到了对立面去 。而每一次对立,又会加剧父母和孩子的紧
张关系。情况严重时,当父母因为某种原因心情糟糕时,往往 就会情绪失控,
突破常规的状态,对孩子实施非常严厉的打击。这时,冲突陡然升级,家庭的
平 静就轻易被一件生活琐事击碎。
3、我看你啊,简直就是没有长耳朵!


孩子在违反了规矩的时候,站在教育立场的父母,必须要坚守岗位,采取和蔼
而坚决的态度来应付。这 时,父母绝对不能显示出有商量的余地,绝对不能被
引到这个限制合理不合理的讨论上去,同时也不能对 自己所定的限制加以详尽
的解释。对孩子用不着解释为什么不能打邻家的小妹,只说一句:“不能伤人。”就够了。同样情形,对孩子说了“窗子不是让你来打破玩的”以后,也就用
不着再向他解释为 什么不能打破。


孩子在他的行为超出了限制的范围以后,由于他预料到会受到回 敬和处罚,所
以他的忧虑一定会加重。这时候父母不需要再加重孩子的忧虑,指责过多。父
母的 话如果说得太多,结果就会是本该显示力量的时候,所表示的却是软弱。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所需要的是 一位成年的盟友,以不至于使他丢脸的方式,
帮助他控制住他的冲动。
在这种情况下,像下面这位母亲在所使用的限制手段就是不必要的:


母 亲:“我看你啊,简直就是没有长耳朵!你要是不听到我大声喊叫,你是永远
也听不进的。好吧,(大声 尖叫)你给我住手!你要是再不住手,我就打烂你
的屁股!如果你再敢扔一件东西,我就要揍死你!”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完全可以不用威胁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行为。换一
种方式来表达内心 的忧虑愤怒,将有效得多:
“我一看到你这样做就气得发疯!”
“这件事使我很气!”
“这件事使我气得受不了!”
“不准扔这些东西,拿你的橡皮球来扔!”
此外,由 于意识到了坚持原则、说一不二的重要性,有些父母在要求孩子遵守
某项规则的时候,又把规则看得太死 ,把自己的态度表达得过于生硬,以致走
向另一个极端,达到了专制或不通情理的程度。
比如 ,女儿在儿童游乐园玩得很开心,时间很晚了仍兴致盎然。爸爸催促她该
回家了,她却不断地找理由,央 求爸爸说:“我喜欢这儿。我现在不要回家。我
还要玩一个钟头。”
然而爸爸早就失去耐心了 ,他说:“你已经违反了我们的约定了,随你怎么说,
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 br>这种表达方式所得到的结果可能有两个——不是孩子投降,就是父亲投降,因
而两个都是不合乎我 们的心愿的。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宁可把焦点集中在孩子
想待下去玩的愿望上,而不要把焦点集中在她想 否决父亲的权威的威胁上。举
个例来说,如果爸爸在这时候说:“我知道你喜欢这儿。我猜你一定是想多 待一


会儿,甚至于想待上十个钟头。可是,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现在我们必须回
家。”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因此,父母在坚持孩子遵守一项原则的时候 ,必须小心,不要引起一场意志的
战争。如果过了一两分钟,女儿还坚持不走,爸爸就可以抓住她的胳膊 ,带她
走出游乐园。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动作所表达的意思有时要比语言有力得多。
4、怎么样我早就告诉过你,事情的结果会是这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 中,有很长一个时期,他都会是现有秩序和“法律”的对抗
者。这种对抗的表现之一,就是喜欢标新立异 。有些标新立异的行为,父母是
要鼓励的,因为它体现了孩子聪颖的灵性、好奇心和可爱有趣;但是有些 标新
立异的行为,由于它不合常规,体现了孩子的自私心、反抗性和破坏性,父母
一般都要予以 制止。但是,如果这种行为对他人和社会不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做父母的,不妨顺其自然,给予孩子足够 的尊重和自我价值感。这样,孩子早
晚会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自己走上常轨。如果 当时你横
加反对,他不但会认为你“不够时尚,趣味落伍”,而且还会因为你的反对而心
生反感 、郁闷。
在这方面,美国着名教育家芭芭拉在管教自己的儿子的时候就曾用过这一招,
效果非常理想:
有一天,11岁的儿子约瑟夫对芭芭拉说:“我想把头发一侧留成双条式的发
型。”


作为母亲,芭芭拉很不喜欢儿子留这样的发型。但她知道,这并不危及生命、
道德以 及健康,而且头发会重新生长出来。
于是,她对儿子说:“我不喜欢这种发型,而且凭我的经验,我知 道周围大多数
人也不喜欢这种发型。不过,如果这是你的决定,我可以忍耐。同时,你可能
需要 忍受其他人对你发型的非议。”


芭芭拉带儿子去了发廊,美发师在给约瑟夫洗头 时还夸赞他的满头金发非常漂
亮。然后,约瑟夫描述了他想要的发型。美发师很惊奇地问芭芭拉:“把你 儿子
头发的一侧剃成双条式能行吗”芭芭拉回答,她并不喜欢这种发型,但那是她儿
子的决定。 就这样,美发师剃去了约瑟夫一侧的头发,其中保留了两条,并尽
量使这种发型在第一天显得好看一些。


但是,第二天早晨,约瑟夫就试图恢复原来的正常发型。可想而知,他在第一天的遭遇肯定不愉快。可是,约瑟夫在怎么努力,也对那种怪异的头发已经无
能为力了。他的姐姐只 好费力地给他喷上发胶和摩丝,好尽量让他能够出去见
人。
那一年中,约瑟夫又换了七八种奇 特的发型,不过等到第二年,他就开始留传
统的发型了,并且再也没有改变过。


既然在孩子决意标新立异的时候,父母都不妨顺其自然,那么,在孩子“改邪归
正”之日,就更 应如此了。这时,如果父母表现出一付未卜先知的样子,对孩子
说:“怎么样我早就告诉过你,事情的结 果会是这个样子”,这不仅会让孩子感


到受到了讥刺,而且还会认为父母是小题大 做,幸灾乐祸,存心挑衅。这样,
即使孩子意识到了应该返回常轨,他也会做出新的标新立异的举动来对 抗你。
因此,父母适当的处理办法是,继续保持沉默,否则,便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了。


总之,管教孩子的原则很简单,但是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却异常灵活多样。在结果不至于引起什么实质性的危害的情况下,对那些实在“不听话”的孩子,父
母不妨顺其自然,放 手让他胡闹,在他品尝到违反规则的滋味,自食其果之
后,便自然改正了。
5、你最好给我说老实话!
我们做父母的,几乎全部,都在小时候受到过谎言会带来什么恶果 的训诫。当
我们为人父母时,自然,我们也会不厌其烦地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听,对孩子
进行着 同样的人应该诚实之类的训诫。


然而,我们的经验是,父母越担心孩子不诚实, 就越有可能听到孩子的谎言,
尤其是一些明显的、拙劣的谎言。这时,父母的反应自然是生气得不得了, 深
感意外。如果孩子的谎言很明显,同时又是漏洞百出的话,父母就更觉得孩子
都快成骗子了, 已彻底地不值得信赖。这时,大多数父母的做法,除了体罚孩
子、对孩子进行又一番毫无结果的长篇说教 之外,很少静下来想一想,在孩子
的口中,为什么充满了谎言。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你不准他们说真话。通常一个孩子告诉
妈妈, 说他不喜欢妈妈对他唠叨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他说的真话而被责骂。
如果他换一种方式,随时把谎言挂 在嘴上,宣布说他很愿意听妈妈的话,做妈
妈的可能就会以吻他或拥抱他的方式来奖赏他。孩子从这一种 经验里可能得到
什么样的结论呢他的结论可能就是:说真话要倒霉,不诚实有报酬,妈妈喜欢
他 撒的小谎。


因此,如果我们要教孩子诚实,那么我们就得听令人伤心的真话,不 能只爱听
令人高兴的真话。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做一个诚实的人,我们就要允许他暴
露自己的 情感和真实面貌——不管他正确也好,错误也好,矛盾也好,绝对不
能鼓励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情感而说谎 。孩子们对于诚实的观点,通常都是以我
们的反应为依据的,我们对孩子所表现的情感反应如何,足以使 孩子肯定诚实
究竟是一种最好的处世策略,还是特别“傻冒”。


孩子为 什么要说谎原因之二,就是因为怕父母对他的惩罚。父母在为了挖掘真
话而处罚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为 了自卫而说谎。如果你挖掘的越深,孩子的
谎话就越有可能连成篇了。因此,父母在“调查”孩子所犯错 误的事实“真相”的时
候,所问的问题应该尽量避免使孩子为了自卫而说谎。孩子们不喜欢父母查
问,如果他们怀疑你已经知道了答案的时候,你还要问,会使他们更加不高
兴。他们恨含有圈套性的问 题,也恨逼迫他们在明显的谎言和窘迫的自白之间
作选择。




此外,孩子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所不满足的时候,他们也会为了要得到心里上的
满足而说谎。谎言 就是有所恐惧、有所希望的时候所说的真话,它显示了一个
人喜欢要怎么样,或想怎么样。这时,只要你 用心去听,谎言本身就会泄露出
所要掩饰的真相。


发现了谎言的真相之 后,做父母的,最好以慎重的反应方式,表现了你了解它
的反面意义。但是切勿根据谎言的内容,就定谎 言的编写者的罪。利用谎言里
所获得的资料,可以帮助孩子辨别什么思想是真实的,什么思想只是愿望。


总之,我们对于说谎所应采取的方针非常明显:一方面,我们不能扮演刑警,或强迫孩子自白,将一篇谎言当作刑事案件来办;另一方面,我们应毫不犹豫
地将事实真相照实说出 来。比如,学校送来的成绩通知单告诉我们孩子的成绩
不够理想,这时我们不能问:“你的数学考试及格 了吗你肯定你考及格了你最好
跟我说老实话你还想骗谁我们早就知道结果了!”我们应该直接对孩子说明 :
“你的成绩通知单上显示,你的数学考得不理想。我们很着急,不知你下次能否
考好。” < br>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会刺激孩子为了自卫而说谎,孩子也就没有了说谎的机
会了。通过我们直言 无讳的反应,孩子在我们身上学到的是,他不需要对父母
撒谎。
第13节:最不该说的话



1、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意大利教 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名着《3岁决定一生》中,就儿童的尊严感问
题,记叙了一堂感人的“人生课”:
一天,我决定给儿童们上一节有点幽默的课:怎样擤鼻涕。
我给他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 法,最后还指导他们如何能尽量做得不引人
注意。我以一种他们几乎察觉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并尽可能 轻轻地擤着鼻
子。儿童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我,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
但是,我刚结束示范, 他们就热烈地鼓起掌来,掌声就像在剧场中那样长久热
烈。这使我有点纳闷,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小的 手发出这么响的声音,我也
没想到这些幼儿会那么热烈地鼓掌。


接着我 明白了,我触及到了他们那极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点。儿童在擤
鼻子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由于在这 件事情上他们屡屡遭受大人的责备,故尔对
此十分敏感。他们听到的叫嚷和辱骂的话语强烈地刺伤了他们 的感情。更为伤
害他们的是,为了不丢失手帕,他们在学校里还得把手帕惹人注目地系在脖子
上 。但是,从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教他们擤鼻子的方法。当我这样做的时候,他
们感到抵偿了过去的羞辱,而 他们的掌声表明,我不仅公正地对待他们,并且
使他们在社会中取得了一个新的地位。
我逐渐 认识到,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成人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
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这天,当我要离开学校时,这些儿童开始喊叫起来:“谢谢你,谢谢你上的这堂< br>课!”当我离开教学大楼时,后面跟着一支支静悄悄的队伍,直到最后我对他们


说:“你们回去吧,踮着脚尖跑回去,不要撞到墙角。”他们转过身,飞一般地
在门后消失。


许多做父母的或许都还记得,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因为不会擤鼻子、不会洗脸、不会穿衣服、不会拿碗筷,没少受到过父母的训诫和批评。而他们训诫的腔调
又如此千篇一律:“你 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怎么就不动
一点脑筋……”。那时候,父母们或许 没有意识到我们有着那么强烈的尊严感,
因而常常无意识地表现出对我们的蔑视,从而导致我们产生某种 程度的自卑。


虽然父母们可能会相信自己的孩子很漂亮很完美,虽然他们可能会 以孩子为骄
傲,但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似乎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父母们的
实际行 为表现得好像孩子的成长总是不如他们的意,因此需要不断的规训和矫
正。这种错误的意识导致成人蔑视 儿童,并且常常把孩子当成是自己控制的对
象,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
事实上 ,在很多时候,父母与其花很多精力来告诉孩子一大堆不着边际的大道
理,不如亲自示范给孩子看。一些 小小的缺点通过一个小小的示范行为就可以
矫正,而且还能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2、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常听到许多父母抱怨,孩子稍大一点以后,就不和他们说 心里话,不对他们陈
述自己的看法,也不把在外边或学校里的见闻告诉他们了。


花园宝宝动画片-psp牧场物语


leep刀技术-儿童嗓子疼吃什么药


cdkl5综合症是什么病-g610m


伤口拆线-2年零2个月


脸上长痘痘怎么排毒-结局出乎意料的电影


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6个月孕妇食谱


倍倍爱-卫生巾包


李歆凤栖梧-波斯猫儿vip



本文更新与2020-10-29 22:4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35463.html

育儿知识父母最该说与最不该说的话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