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班萨罗斯第3部分 心肺复苏考题知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0-24 10:57

皂角首乌密发液-下呼吸道是指什么部位

2020年10月24日发(作者:蔡鄂生)
第三部分 心肺复苏考题
一、选择题
1.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B
(A)80-100次分;(B)100次分;(C)120次分;(D) 60-80次分
2.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A
(A)30:2;(B)15:2;(C)30:1;(D)15:1
3.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A
(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B)心尖部;(C)胸骨中段;(D)胸骨左缘第五肋间
4. 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C
(A)胸廓前后径的一半;(B)2-3 cm;(C)4-5 cm;(D)6-7cm
5. 在成人心肺复苏中,潮气量大小为:A
(A)500-600ml;(B)600-700ml;(C)400-500ml;(D)800-100 0ml
6. 2005年指南在心脏停搏时推荐的每次吹气时间为:A
(A)超过1秒;(B)小于1秒;(C)与呼气时间等同;(D)快速用力吹气
7. 在成人心肺复苏中,人工呼吸的频率为:B
(A)6-8次分;(B)8-10次分;(C)10-12次分;(D)12-15次分
8. 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实施者交换按压操作的时间间隔为:D
(A)5分钟;(B)3分钟;(C)10分钟;(D)2分钟
9. 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200J;(B)300J;(C)360J;(D)150J
10. 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100J;(B)100-150J;(C)150-200J;(D)300J
11. 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A
(A)仰头举颏法;(B)双手推举下颌法;(D)托颏法;(D)环状软骨压迫法
12. 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时,推荐电击次数为:A
(A)1次;(B)3次;(C)2次;(D)4次
13.被目击的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C
(A)心脏停搏;(B)无脉性室颤;(C)室颤;(D)电-机械分离
14. 对被目击的短暂室颤患者的最佳处理措施为:D
(A)胸外按压;(B)静脉推注利多卡因;(C)静脉推注胺碘酮;(D)立即除颤
15. 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应:A
(A)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B)呼救急救医疗服务体系;(C)马上
寻找自动除颤仪;(D)先开始生命体征评估,再进行心肺复 苏
16.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救援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应:B
(A)心前 区叩击;(B)先行约5组(约2分钟)心肺复苏再行除颤;(C)不需要其他处
理,立即进行电除颤; (D)先给予静脉推注胺碘酮再除颤
17. 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两次心跳检查之间应:A
(A)先给予约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B)行12导心电图检查;(C)建立深静
脉通道; (D)准备电除颤
18. 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电击后应:B
(A)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 (B)先行胸外按压,在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后再进
行心跳检查;(C)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 ;(D)调节好除颤仪,准备第二次除颤
19. 成人心肺复苏时肾上腺素的用法为:A
( A)1mg,稀释后静脉推注,每5分钟重复一次;(B)1mg-3mg-5mg,稀释后静脉推注,
每5分钟递增;(C)5mg,稀释后静脉推注,每5分钟重复一次;(D)1mg-3mg-5mg--- 5mg,
稀释后静脉推注,每5分钟重复一次
20. 成人心肺复苏时血管加压素的用法为:A
(A)一次性静脉推注40U;(B)40U,每5分钟重复 一次;(C)一次性静脉推注20U;(D)
20U,每5分钟重复一次
21. 推荐对房颤心脏复律时初始能量值为:B
(A)50-100J;(B)100-200J;(C)200-300J;(D)300-360J
22. 对于房扑和其它室上性心动过速,推荐初始复律能量值为:B
(A)50-100J;(B)100-200J;(C)200-300J;(D)300-360J
23. 救治者对有脉搏婴儿和儿童患者只人工呼吸而不需要胸外按压的频率为:A
(A)12-20次分;(B)8-10次分;(C)10-12次分;(D)6-12次分
24. 救治者对有脉搏成人患者只人工呼吸而不需要胸外按压成人的频率为:C
(A)12-20次分;(B)8-10次分;(C)10-12次分;(D)6-12次分
25. 医护人员对于婴儿和儿童及两个现场救助者的心肺复苏应当使用按压呼吸比为:A
(A)15:2;(B)30:2;(C)15:1;(D)30:1
二、是非题
1. 偶然的喘息不同于心跳呼吸骤停,对有偶然喘息的受害者进行救治时不需要进
行人工呼吸。(Х)
2. 在心肺复苏中较正常低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也能维持恰当的通气血流比值。
(对)
3. 过度通气不必要,而且有害,因为其能够增加胸内压力,减少心脏的静脉回流,
减少心搏出量,降低生存 率。(对)
4. 心肺复苏每延迟1分钟,室颤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下降7%-10%。
(对)
5. 心肺复苏延长室颤存在时间,而除颤可以结束室颤,从而使心脏恢复有效节律
维持机体灌注。(对)
6. 颈动脉搏动不能正确评价心肺复苏中冠状动脉,心脑血流的恢复情况。(对)
7. 氧饱和度可以评估组织灌流,因为心脏骤停时它快速下降,而在自主循环建立
后即恢复至基线。(对)
8. 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对于生存率的任何改善均小于在社区内成功推广非专业急救< br>者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对)
9. 初级救助者不需 要确定正常的呼吸,而医务人员如果不能在10秒钟内确认呼吸
是否正常,那么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初 级救助者如果不愿意或不会进行人工呼吸,那么开
始胸外按压。(对)
10. 初级救助者对于创伤和非创伤的受害者都应该用仰头抬颏手法开放气道。(对)
11.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要求进行生命体征评估。(Х)
12.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不应超过10秒钟,如果在10秒钟内没有脉搏,那么立即开始胸
外按压。(对)
13. 对成人复苏的胸外按压为100次分钟,按压的幅度为4至5厘米,每次压下后胸廓< br>完全弹回,保证松开的时间与压下基本相等。(对)
14. 救助者胸外按压时应该把 手掌放在胸部正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只手平行重
叠压在其手背上。(对)
15. 所有救助者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在检查脉搏、分析心律或进行其他操作时尽量减少
按压中断。(对)
16. 成人心肺复苏时,不管单人或双人进行复苏,胸外按压与通气比均为15:2。(Х)
17. 当有两个或更多施救者在现场的情况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的激活和心肺复苏 必
须同时进行;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减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生存机会。(对)
18. 旁观者可以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人员到达之前,没检查心脏节律没除颤的情况下,
对有目击的院外成人心 跳骤停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心肺复苏(例如5个循环或者大约2分
钟)。(对)
19. 对有目击的院外成人心跳骤停患者,如果自动除颤仪已经配备并且可用,或院内患
者,或急救医疗服务体 系人员目击心跳骤停,救助者应该尽快实施除颤。(对)
20. 任何施救者在院外目睹心脏骤停并且现场有自动除颤仪可用,那么应该尽可能的使
用自动除颤仪。(对)
21. 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工作人员没有目击院外心脏骤停,则在检查心电图并试图除颤前应该先进行约5个循环的心肺复苏。(对)
22. 急救者除颤后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尽量避免因节律分析和电击造成胸外按压中断
并随时准备重新心肺复苏。(对)
23. 当出现室颤或无脉室速(室颤)时,急救者应该首先进行胸部按压,然后予以1 次
电击并立即恢复心肺复苏。(对)
24. 如果一次除颤就终止室颤 但后来又出现室颤,那么以后的电击应该选择比先前成
功除颤大的能量值。(Х)
25. 在心脏骤停治疗中,基础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为第一位,药物为第二位,没有强烈
的证据支持药物的有效 性。因此可在心肺复苏和除颤之后再建立静脉通道,药物治疗,高级
呼吸通路。(对)
26. 胺碘酮可应用于对电击心肺复苏、血管升压素无反应的室颤和无脉性室颤,首次剂
量300mg静脉注射 ,可追加150mg次。(对)
27. 急救者应有“急救白金10分钟”的理念,避免因打 电话或呼叫人们帮助而耽搁时
间,应边呼叫边实施心肺复苏。(对)
28. 在婴儿患者,非专业人员和单个复苏者应该用2 个指头按压胸骨,按在紧贴乳头线
的下方。(对)
29. 在婴儿患者,双手环绕胸部一两个拇指按压的技术是最好的,它产生较高的冠状动脉灌注压、更持久的合适的按压深度和力量、并且可以产生更高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对)
30. 儿童复苏时,将一手或双手手掌跟部置于胸骨下段,注意避免压迫剑突和肋骨,胸
骨按压的深度是胸廓前 后经13~12。(对)
31. 成人胸外按压的频率为60-100次分。(Х)
32. 单人心肺复苏时按压通气比为30:2,而双人时按压通气比则为15:2。(Х)
33. 单人院前心肺复苏的步骤为:激活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系统(呼救)--取出自动除颤< br>仪(如果有自动除颤仪)--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除颤(如果可能)。(对)
34. 双人或多人院前心肺复苏的步骤为:一名急救者按步骤进行心肺复苏,另一名启动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系统 ,同时取出自动除颤仪,如果可能对患者进行除颤。(对)
35. 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部位为心前区。(Х)
36. 成人心肺复苏中除颤的能量依次为200J、300J、360J。(Х)
37. 成人心肺 复苏时电极板的放置位置分别为心尖部(左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和右胸
上前壁(锁骨下方)。(对)
38. 对有目击的院外成人心跳骤停患者开始进行复苏时,必须同时进行人工呼吸。(Х)
39. 对心搏暂停病人不推荐使用起搏治疗。而对有症状心动过缓病人则考虑起搏治疗。
(对)
40. 由于新双向波除颤仪的首次电击高效率,因此推荐单次电击+立即心肺复苏,取代
先前在室颤 处理上推荐的连续3 次电击。(Х)
41. 对于非专业急救者,如果意识丧失的患者没有 呼吸,就可假定为心脏停搏;对于专业
急救者,检查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如果在10秒内不能确定脉 搏,就开始胸外按压。(对)
42. 对儿童患者立即提供心肺复苏和的原因是窒息猝死(包 括早期呼吸猝死)比儿童突
发心脏骤停更常见,而且儿童更可能对早期心肺复苏有反应或获益。(对)
三、简答题
1. 成人心肺复苏生命链的组成有哪几部分?
答:成人 生存链组成如下:(1)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或联系当地急救反应系统。
(2)早期由旁观 者进行心肺复苏: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可使室颤的心跳呼吸骤停者生存率增
加2-3倍。(3)早期进行电 击除颤:心肺复苏加3-5分钟内的电击除颤可使生存率增加49%
-75%。(4)早期由医务工作者 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2. 儿童心肺复苏生存链的组成有哪几部分?
答:儿童生存链组成如下:(1)心肺骤停的预防。(2)基本心肺复苏。(3)及时送至急诊医
学服务 系统。(4)及时的儿童高级生命支持。
3.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程序有哪些?
答:(1)检查受害者反应;(2)启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系统;(3)开放气道与检查呼吸;(4)
进行人工呼吸;(5)检查脉搏(面向医务人员);(6)胸外按压;(7)除颤。
4. 卒中患者到达急诊科救治的目标是什么?
答:卒中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在10分钟内完成流水线型的评估 ,完成初始评价,CT扫描应在
25分钟内完成并作出解释,溶纤药物应在到达后60分钟内并在症状发 作3小时内给予。
5. 碳酸氢钠的不良反应有那些?
答:(1)降低冠状动 脉灌注压;(2)细胞外酸中毒,氧解离曲线右移,氧释放减少;(3)高
钠血症和高渗血症;(4)产 生大量的一氧化碳2,弥散到心肌细胞和脑细胞内,引起反常性
酸中毒;(5) 加重中枢神经系统酸中毒;(6 )使儿茶酚胺失活。
6. 心脏骤停病人早期除颤原因?
答:(1)心脏骤停最常见和最初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心室纤颤(室颤); (2)电除颤是终止室
颤最有效的方法;(3)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除颤的机会迅速下降;(4)短时 间室颤既可恶
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7. 2005人工呼吸的建议有那些? < br>答:(1)每次人工呼吸时间超过1秒。(2)每次人工呼吸潮气量足够,能够观察到胸廓起伏。
(3)避免迅速而强力的人工呼吸。(4)如果已经有人工气道,并且有二人进行心肺复苏,
则每分钟通 气8至10次,呼吸与胸外按压不需要同步;在人工呼吸时胸外按压不应停止。
8.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有哪些?
答: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 心肺复苏程序,并且把有效不间断胸外
按压的重要意义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增加了心肺复苏期时每分 钟胸外按压的次数(100
次分钟)和减少胸外按压的间歇。
9. 在院外基本生命支持系统终止复苏指证?
答:(1)有效的自发的循环和通气恢复。(2)护理移交给 上级急诊医疗人员,让他们对复苏
尝试无反应的病人进行决策。(3)可靠的证据表明不可逆死亡存在。 (4)复苏者因为筋疲力
尽不能坚持或存在环境危害或者因为复苏努力让他们处于危险中。(5)有一个 合法的不尝试
复苏遗嘱提供给复苏者。
10.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的3个步骤为?
答:(1)激活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系统。(2)立即进行心肺复苏。(3)熟练运用自动除颤仪。
11. 现代除颤仪的类型?
答:根据除颤波形的不同,现代除颤仪分为两种类型,即单向型和双向型。
12. 紧急气管内插管的指证?
答:(1)复苏者无法应用球囊面罩对昏迷的患者实施完全的通气;(2)患 者缺乏保护性的气
道反射(昏迷或心脏骤停)。
12. 导致无脉性心脏骤停的常见心律失常有那些?
答:(1)室颤。(2)室性心动过速。(3)无脉性心电活动。(4)心脏停搏。
13. 复苏后治疗的最初目的有那些?
答:(1)进一步改善心肺功能和体循环灌注,特别是脑灌注;(2) 将院前心跳骤停患者及时
转至医院的急诊室,再转至设备完善的ICU 病房;(3)力求明确导致心跳 骤停的原因;(4)
完善措施,预防复发;(5)采取措施,改善远期预后,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完全康复 。
14. 预测死亡或神经系统不良后果的临床体征有:
答:(1)第24h 时,仍无皮层反射;(2)第24h 时,仍无瞳孔反射;(3)第24h 时,对疼
痛刺激仍无退缩反应;(4)第24h 时,仍无运动反射;(5)第72h 时,仍无运动反射。
15. 急性冠脉综合症再灌注的目标为:
答:溶栓必须在病人到达30 分钟内完成(入院至开始用药的时间间隔为30 分钟)或者PCI
在病人到达90 分钟内完成(从进导管室至球囊扩张时间间隔为90 分钟)。
16. 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吹气方式为:
答:(1)给予2次紧急吹气 ,每次吹气超过1秒;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各种通气方式包
括口对口、口对鼻、面罩通气和高级气道通气 ,均推荐持续1秒钟,以使患者胸部起伏。(2)
给予有效的潮气量,使患者出现看得见的胸部起伏。( 3)避免快速或者用力吹气。(4)当进
行了进一步气道干预(如气管内插管和气食管联合插管等)后, 2人进行心肺复苏的吹气频率
为8~10次秒,不需考虑通气与按压同步。通气时胸部按压不需要暂停。
17. 心肺复苏时,何时紧急吹气而不行胸外按压(仅限专业急救人员)?
答:如 果患者有自主循环(比如可触知的脉搏),仅需要通气支持,吹气频率为10~12
次分,或者每5~6 秒吹气1次。不管是否进行高级气道干预,每次吹气时间应超过1秒,
每次吹气应该可见胸部起伏。在紧 急吹气过程中,每2分钟评价1次脉搏,时间不超过10
秒。
18. 2005心肺复苏指南心肺复苏使用年龄划分的共识:
新生儿心肺复苏用于出生后第一小时还没有离开 医院的新生儿;婴儿心肺复苏指南用于小于
一岁的患者;儿童心肺复苏指南用于1-8岁患者,成人心肺 复苏用于大于等于8岁患者。
19. 单个复苏者对于无反应的病人复苏顺序为:
当 只有单个复苏者,应该打电话给急诊反应系统并取得体外自动除颤仪,接下来返回患
者身边开始心肺复苏 ,并且如果合适的话使用体外自动除颤仪。
20. 复苏者对于无反应的婴儿和儿童应该采取的复苏顺序为:
复苏者应该开放气道并检查呼吸,如缺 少呼吸应给予两个人工呼吸;在人工呼吸后,复
苏者应该开始30次按压和2次呼吸的心肺复苏循环。如 果合适的话使用体外自动除颤仪。
复苏者应该在离开儿童患者身边打电话给急诊反应系统和获得体外自动 除颤仪之前提供五
个循环的心肺复苏(2分钟内)。 转载请注明出自中国护士网 http: 详细
出处参考: http:




十一、创伤救护技术
止 血
急性大出血是人体受伤后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中等口 径血管损伤出血,可导致或加重休克。
当大动脉出血时,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出 血,可于2~5分钟死亡。
因此,当人体受到外伤时,首要的应确保呼吸道通畅和当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 施,防止因急
性大出血而导致的休克,甚至死亡。
为更加适应现场及时、有效地抢救外伤出血 伤员的需要,介绍以下几种简便可行、有效的止
血方法。
(一)指压止血法
指抢救 者用手指把出血部位近端的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达到止血
目的。这是一种快速 、有效的首选止血方法。止住血后,应根据具体情况换用其他有效的止
血方法,如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止 血法等。这种方法仅是一种临时的,用于动脉出血的止血
方法,不宜持久采用。下面是根据不同的出血部 位采用的不同的指压止血法。
1.颞动脉止血法 一手固定伤员头部,用另一手拇指垂直压迫耳屏上方 凹陷处,可感觉的动
脉搏动,其余四指同时托住下颌;本法用于头部发际范围内及前额、颞部的出血。
2.颌外动脉止血法 一手固定伤员头部,用另一手拇指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5厘米处,向下颌
骨方向垂直压迫,其余四指托住下颌;本法用于颌部及颜面部的出血。
3.颈动脉止血法 用拇指在 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的沟内搏动处,
向颈椎方向压迫,其余四指固定在伤员的 颈后部。用于头、颈、面部大出血,且压迫其他部
位无效时。非紧急情况,勿用此法。此外,不得同时压 迫两侧颈动脉。
4.锁骨下动脉止血法 用拇指在锁骨上窝搏动处向下垂直压迫,其余四指固定肩部。本法用
于肩部,眼窝或上肢出血。
5.肱动脉止血法 一手握住伤员伤肢的腕部,将上肢外展外旋,并屈肘抬高上肢;另一手拇
指 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搏动处,向肱骨方向垂直压迫。本法用于手、前臂及上臂中或远端
出血。
6.尺、桡动脉止血法 双手拇指分别在腕横纹上方两侧动脉搏动处垂直压迫。本法用于手部
的出血。
7.股动脉止血法 用两手拇指重叠放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大腿根部搏动处用力垂直向
下 压迫。本法用于大腿、小腿或足部的出血。
8.腘动脉止血法 用一手拇指在腘窝横纹中点处向下垂直压迫。本法用于小腿或足部出血。
9.足背动脉与胫后动脉止血法 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背中间近脚腕处(足背动脉),以及足
跟内侧与内踝之间处(胫后动脉)。本法用于足部出血。
10.指动脉止血法 用一手拇指与食指分别压迫指根部两侧,用于手指出血。
(二)加压包扎止血法
伤口覆盖无 菌敷料后,再用纱布、棉花、毛巾、衣服等折叠成相应大小的垫,置于无菌敷料
上面,然后再用绷带、三 角巾等紧紧包扎,以停止出血为度。这种方法用于小动脉以及静脉
或毛细血管的出血。但伤口内有碎骨片 时,禁用此法,以免加重损伤。
(三)填塞止血法
用无菌的棉垫、纱布等,紧紧填塞在伤口 内,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等进行加压包扎,松紧以达
到止血目的为宜。本法用于中等动脉。大、中静脉损伤 出血,或伤口较深、出血严重时,还
可直接用于不能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的出血部位。
(四)止血带止血法
四肢较大动脉出血时救命的重要手段,用干其他止血方法不能奏效时。如 使用不当可出现肢
体缺血、坏死,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1.结扎止血带的操作方法
(1)充气止血带 如血压计袖带,其压迫面积大,对受压迫的组织损伤较小,并容易控制压
力,放松也方便。
( 2)橡皮止血带可选用橡皮管,如听诊器胶管,它的弹性好,易使血管闭塞,但管径过细
易造成局部组织 损伤。操作时,在准备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加好衬垫,以左手拇指和食、中指
拿好止血带的一端,另一手拉 紧止血带围绕肢体缠绕一周,压住止血带的一端,然后再缠绕
第二周,并将止血带末端用左手食、中指夹 紧,向下拉出固定即可。还可将止血带的末端插
入结中,拉紧止血带的另一端,使之更加牢固。
(3)绞紧止血法如无橡皮止血带,可根据当时情况,就便取材,如三角巾、绷带、领带、
布条等均可 ,折叠成条带状,即可当做止血带使用。上止血带的部位加好衬垫后,用止血带
缠绕,然后打一活结,再 用一短棒、筷子、铅笔等的一端插人活结一侧的止血带下,并旋转
绞紧至停止出血,再将短棒、筷子或铅 笔的另一端插入活结套内,将活结拉紧即可。
2.注意事项
(1)止血带不宜直接结扎在皮 肤上,应先用三角巾、毛巾等做成平整的衬垫缠绕在要结扎
止血带的部位,然后再上止血带。
(2)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在伤口的近端(上方)。上肢大动脉出血应结扎在上臂的上1/3处,
避免结扎 在中1/3处以下的部位,以免损伤桡神经;下肢大动脉出血应结扎在大腿中部。
而在实际抢救伤员的工 作中,往往把止血带结扎在靠近伤口处的健康部位,有利于最大限度
地保存肢体。
(3)结扎 止血带要松紧适度,以停止出血或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度。结扎过紧,可损伤受
压局部,结扎过松,达不 到止血目的。
(4)为防止远端肢体缺血坏死,原则上应尽量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一般止血带的使 用
时间不宜超过2~3小时,每隔40~50分钟松解一次,以暂时恢复远端肢体血液供应。松解
止血带的同时,仍应用指压止血法,以防再度出血。止血带松解1~3分钟后,在比原来结
扎部位稍低 平面重新结扎。松解时,如仍有大出血者或远端肢体已无保留可能,在转运途中
可不必再松解止血带。
(5)结扎好止血带后,在明显部位加上标记,注明结扎止血带的时间,尽快运往医院。
(6 )解除止血带,应在输血输液和采取其他有效的止血方法后方可进行。如组织已发生明
显广泛坏死时,在 截肢前不宜松解止血带。

包扎
(一)包扎的目的
1.保护伤口,免受再次污染。
2.固定敷料和夹板的位置。
3.包扎时施加压力,以起到止血作用,为伤口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4.扶托受伤的肢体,使其稳定,减少痛苦。
(二)包扎的具体要求
1.迅速暴露伤口,判断伤情,采取紧急措施。
2.妥善处理伤口,应注意消毒,防止再次污染。
3.所用包扎材料应保持无菌,包扎伤口要全部覆盖包全。
4.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当,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敷料易松脱或移动。
5.包扎打结或用别针固定的位置,应在肢体的外侧或前面,避免在伤口处或坐卧受压的地方。
6.包扎伤口时,动作要迅速、敏捷、谨慎,不要碰撞和污染伤口,以免引起疼痛、出血或污
染。
(三)包扎所用的材料和方法
包扎的材料分别有制式材料(如三角巾、四头带、绷带等)和就 便材料两种,以下主要介绍
三角巾和绷带这两种材料的基本用法。具体如下:
1.各部位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掌握包扎面积大。三角巾不仅是较 好的包扎材料,还可作
为固定夹板、敷料和代替止血带使用。三角巾急救包使用方法是先把三角巾急救包 的封皮撕
开,然后打开三角巾,将其内的消毒敷料盖在伤口上,进行包扎;还可将三角巾叠成带状、燕尾状或连成双燕尾状和蝴蝶形等。这些形状多用于肩部、胸部、腹股沟部和臀部等处的包
扎。使用 三角巾,两底角打结时应为外科结,比较牢固,解除时可将其一侧,边和其底角拉
直,即可迅速地解开。
(1)头部包扎法
①头巾式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的中点放在眉间上部,顶角经头顶垂向枕后 ,再将底边经左
右耳上向后拉紧,在枕部交叉,并压住垂下的枕角再交叉绕耳上到额部拉紧打结。最后将 顶
角向上反掖在底边内或用安全针或胶布固定。
②脑组织膨出的包扎法:遇有脑组织从伤口膨 出,不可压迫包扎,要先用大块消毒湿纱布盖
好,然后再用纱布卷成保护圈,套住膨出的脑组织,再用三 角巾包扎。
③头顶下颌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齐眉,顶角向后盖头上,两底角经两耳上缘拉向头后部,
在枕部交叉压住顶角,再经两耳垂下向前拉,一底角包绕下颌到对侧耳垂前下,与另一底角
十字 交叉后,又分别经两耳前上提到头顶打结,再将顶角反折到头顶部,与两底角相遇打结。
(2)面部包扎法
①单侧面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对折双层,一手将顶角压在伤员健侧眉上,另 一手将底边的一
半经耳上绕到头后,用底角与顶角打结,然后将底边的另一半反折向下包盖面部,并绕颏 下
用底角与顶角在耳上打结。
②面具式包扎法:用于广泛的面部损伤或烧伤。方法是将三角巾 的顶部打结后套在下颏部,
罩住面部及头部拉到枕后,将底边两端交叉拉紧后到额部打结,然后在口、鼻 、眼部剪孔、
开窗。
(3)眼部包扎法
①单眼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四指宽的带状 巾,以三分之二向下斜放在伤眼上,将下侧较长
的一端经枕后绕到额前压住上侧较短的一端后,长端继续 沿着额部向后绕至健侧颞部,短端
反折环绕枕部至健侧颞部与长端打结。
②双眼包扎法:将三 角巾折成四指宽的带状巾,将中央部盖在一侧伤眼上,下端从耳下绕到
枕后,再经对侧耳上至眉间上方压 住上端,继续绕过头部到对侧耳前,将上端反折斜向下,
盖住另一伤眼,再绕耳下与另一端在对侧耳上或 枕后打结,也可用带状巾作交叉法包扎。双
眼包扎法还可用三角巾折叠成四指宽的带状巾横向绕头两周, 于一侧打结。
(4)胸背部包扎法
①一侧胸部伤包扎法:伤在右胸,就将三角巾的顶角放在 右肩上,然后把左右底角从两腋窝
拉过到背后(左边要长一些)打结。再把顶角拉过肩部与双底角结系在 一起。或利用顶角小
带与其打结。如果是左胸,就把顶角放在左肩上。使用在左背和右背也和胸部一样, 不过其
结应打在胸前。
②全胸部包扎法:用一个大三角巾的顶角在中间直向剪开约25~30 厘米,分别放在颈部左
右两边,然后把基底的左右两角在背后打一半结,再把本结两角上提和顶角撕开的 两头相结。
(5)肩部包扎法
先把三角巾的中央放于肩部,顶角向颈部,底边折达二横指宽 横放在上臂上部,两端绕上臂
在外侧打结,然后把顶角拉紧经背后绕过对侧腋下拉向伤侧腋下,借助系带 与两底角打结。
(6)腹部包扎法
把三角巾横放在腹部,将顶角朝下,底边置于脐部,拉紧底角至围绕到腰后打结。
(7)单侧臀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置于大腿外侧,中间对着大腿根部,将顶角系带围绕缠扎,然 后将下边角翻上拉至
健侧髂嵴部与前角打结。
(8)四肢包扎法
①前臂及上臂包扎 法:此法用于上股大面积损伤,如烧伤等。将三角巾一底角打结后套在伤
手上,结留余头稍长些各用,另 一底角沿手臂后侧拉到对侧肩上,顶角包裹伤肢,前臂曲至
胸前,拉紧两底角打结,并起到悬吊作用。
②手部包扎法:将伤手平放在三角巾中央,手指指向顶角,底边横于腕部,再把顶角折回拉
到手 背上面,然后把左右两底角在手掌或手背交叉地向上拉到手腕的左右两侧缠绕打结。
③尽部包扎法:与手的包扎法相似。
④小腿及以下部位包扎法:脚朝向三角巾底边,把脚放近 底角底边一侧,提起顶角与较长一
侧的底角交叉包裹,在小腿打结,再将另一底角折到足背,绕脚腕与底 边打结。
⑤膝部包扎法:根据伤情把三角巾折达成适当宽度的带状巾,将带的中段斜放在伤部其两端< br>分别压住上下两边,两端于膝后交叉,一端向上,一端向下,环绕包扎,在膝后打结,呈 “8”
字形。
⑥大腿根部包扎法:把三角巾的顶角和底边中部(稍偏于一端)折迭起来,以折 迭缘包扎大
腿根部,在大腿内侧打结。两底角向上,一前一后,后角比前角要长,分别拉向对侧,在对< br>侧髂骨上缘打结。
(9)三角巾悬臂带
①大悬臂带
将前臂屈曲用三角巾悬 吊于胸前,叫悬臂带,用于前臂损伤和骨折。方法是将三角巾放于健
侧胸部,底边和躯干平行,上端越过 肩部,顶角对着伤臂的肘部,伤臂弯成直角放在三角巾
中部,下端绕过伤臂反折越过伤侧肩部,两端在颈 后或侧方打结。再将顶角折回,用别针固
定。
②小悬臂带
将三角巾折达成带状吊起前臂的前部(不要托肘部),适用于肩关节损伤、锁骨和肱骨骨折。
2.全身各部位绷带包扎法
绷带适用于头颈及四肢的包扎,可随部位的不同变换不同的包扎方 法。使用适当的拉力,将
保护伤口的敷料固定及达到加压止血的目的。因此,绷带有保护伤口、压迫止血 、固定敷料
和夹板的功能。
(1)绷带的基本包扎法
①环绕法(也叫环行带):把 绷带作环形重叠的缠绕。多用在胸、腹部和粗细相等的部位。
各种不同的绷带的开始和终了都用这种缠法 。要使绷带牢固,环行包扎的第一圈可以稍斜缠
绕,第二、三圈用环行,并把斜出圈外的绷带的一角折回 圈里,再重叠缠绕,这样就不会滑
脱了。
②螺旋法:把绷带逐渐上缠,每圈盖住前圈的三分之 一至二分之一,成螺旋形,用在粗细差
不多的部位。如粗细相差较大时,可作反折包扎法,并把反折排在 一条线上,呈人字形。
③ “8”字带:在弯曲关节的上下方,把绷带由下而上,成“8”字形来回地缠绕。
(2)全身各部位绷带包扎法
①头顶部包扎法
风帽式绷带:先将一条长约0.5米 的绷带放在头上,两端经两耳前方下垂由助手拉住固定。
另一绷带绕头一圈。当绷带缠绵到右侧轴带时, 绷带绕过轴带经前额上部到左侧轴带绕过左
侧轴带再转向后头部,然后再转向右头部到右侧轴带,再绕过 轴带与第二道绷带并行并压盖
呈屋瓦状。反复缠扎直到把头发全部盖住为止。最后将绕头绷带绕几圈后固 定。轴带的两个
头在下凳下面打结。风帽式绷带固定性好,伤员后送途中或烦躁不安的伤员均宜选用。
②下颌包扎法
从一侧枕部开始,经枕骨粗隆下方,斜向对侧耳后绕到头顶,再经头顶部到起始 部,继续经
颈后到下凳部,再到颈后成“8”字形环绕。如此反复缠绕将下颌部固定妥善。
③肘部“8”字形包扎法
于肘上环绕,斜经肘前向下。环绕肘下部,然后斜经肘内侧及肘后至开始处。 如此反复包扎,
直至肘内侧均被包盖,最后于开始处环绕打结。
④手部包扎法
a .半手套式包扎法:先在指部环绕,从小指侧经手背向拇指根部、向掌面绕至背侧,再绕
经食指基部,绕 到小指侧,如此反复缠绕,每圈覆盖前一圈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然后经
手背至腕,环绕腕部,在腕部 打结。
b.拇指包扎法:先于腕部环绕,经手腕掌侧、拇指桡侧,至手背虎口处,斜绕向拇指端,< br>再经手背至腕,绕经拇指桡侧至拇指。如此反复包扎,直至覆盖完全,最后在腕部打结。
⑤足 部包扎法:先于踝部环绕2-3周,再经足背至拇趾基部,然后环绕足趾基部,斜经
足背至开始处。如此 反复包扎,覆盖足背与足弓。最后于踝部打结。
⑥残端包扎法:于残端近侧关节下方用绷带环绕数周 后,先以螺旋缠法固定包扎残端的敷
料,再在关节下侧环绕一圈。然后将绷带反折由近瑞到远端,再由远 端到近端成扇形,如此
反复包扎,直至将残端完全覆盖打结。
3.腹部内脏脱出的包扎方法
当腹部受到撞击、刺伤时,腹腔内的器官如结肠、小肠脱出体外,这时不要将其压塞回腹腔
内, 而要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包扎。先用大块的纱布覆盖在脱出的内脏上,再用纱布卷成保
护圈,放在脱出的 内脏周围,保护圈可用碗或皮带圈代替,再用三角巾包扎。伤员取仰卧位
或半卧位,下肢屈曲,尽量不要 咳嗽,严禁饮水进食。
4.异物刺入体内的包扎方法
异物包括刀子、匕首、钢筋、铁棍以及其他因意外刺人体内的物体。
异物刺入胸背部,易伤及 心脏、肺、大血管;刺入腹部,易伤及肝、脾等器官;刺入头部,
易伤及脑组织。
异物刺入体 内后,切忌拔出异物再包扎。因为这些异物可能刺中重要器官或血管。如果把异
物拔出,会造成出血不止 。
正确的包扎方法是先将两块棉垫或替代品安放在异物显露部分的周围,尽可能使其不摇动,
然后用棉垫包扎固定,使刺入体内的异物不会脱落。还可制作环行垫,用于包扎有异物的伤
口,避免压住 伤口中的异物。搬运中绝对不许挤撞伤处。

外伤固定术
外伤后的固定是与止血 、包扎同样重要的基本的救护技术。过去认为,固定术是针对骨折的
治疗方法,其实,固定术不仅可以固 定骨折,防止骨折断端移位,造成其他严重损伤,还能
对关节脱位、软组织的挫裂伤起到固定、止痛的效 果。
(一)固定材料的选择
1.木制夹板
最常用的固定材料。有各种长短不同的规格以适合不同部位的需要。
2.塑料夹板
事先用热水浸泡软化,塑形后托住受伤部位包扎,冷却后塑料夹板变硬起到固定作用。
3.颈托
专门用于固定颈椎,颈椎外伤后,怀疑颈椎骨折或脱位时必须用颈托固定。
紧急情况下,可就地取材,用硬纸板、衣物等做成颈托而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
4.充气夹板
为一种筒状双层塑料膜,使用时将塑料膜套在需要固定的肢体外,摆好肢体的功能位,下肢
伸直 ,上肢屈曲,再向进气阀吹气,充气后立刻变硬而达到固定的目的。
(二)外伤固定的注意事项 1.有开放性的伤口应先止血、包扎,然后固定。如有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先抢救,病情稳定
后再固 定。
2.怀疑脊椎骨折、大腿或小腿骨折,应就地固定,切忌随便移动伤员。
3.固定应力 求稳定牢固,固定材料的长度应超过固定两端的上下两个关节。小腿固定,固定
材料长度超过踝关节和膝 关节;大腿固定,长度应超过膝关节和髋关节;前臂固定,长度超
过腕关节和肘关节;上臂固定,长度应 超过肘关节和肩关节。
4.夹板和代替夹板的器材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应先用棉花、碎布、毛巾等软物 垫在夹板与皮
肤之间,尤其在肢体弯曲处等间隙较大的地方,要适当加厚垫衬。
(三)具体的固定方法
1.上臂的固定
(1)病人手臂屈肘90度,用两块夹板固 定伤处,一块放在上臂内侧,另一块放在外侧,然
后用绷带固定。
(2)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将夹板放在外侧加以固定。
(3)固定好后,用绷带或三角巾悬吊伤肢。
(4)如果没有夹板,可先用三角巾悬吊,再用三角巾把上臂固定在身体上。
2.前臂的固定
(1)病人手臂屈肘90度,用两块夹板固定伤处,分别放在前臂内外侧,再用绷带缠绕固定。
(2)固定好后,用绷带或三角巾悬吊伤肢。
(3)如果没有夹板,可利用三角巾加以固定。三角巾上放杂志或书本,前臂置于书本上即
可。
3.大腿的固定
(1)将伤腿伸直,夹板长度上至腋窝,下过足跟,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大腿内 外侧,再用绷
带或三角巾固定。
(2)如无夹板,可利用另一未受伤的下肢进行固定。
4、小腿的固定
(1)将伤腿伸直,夹板长度上过膝关节,下过足跟,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小腿 内外侧,再用
绷带或三角巾固定。
(2)如无夹板,可利用另一未受伤的下肢进行固定。
5、脊椎的固定和搬运
在脊椎受伤后,容易导致骨折和脱位,如果不加固定就搬动,会加重损 伤。搬运时,要由医
务人员负责,并指挥协调现场人员3人以上实施。不要使脊柱受牵拉 转载请注明出自中国
护士网 http: 详细出处参考:
http:

苏州四中空乘班-精龙宝宝


斗鸡眼图片-小孩不会说话


内痔疮的最佳治疗方法-硅胶隆胸手术价格


恐怖宝宝无良妈-海豚按摩器好用吗


吸毒的感觉-tokyo hot n0483


我开了养女的处-重生女大兵


克霉唑软膏-董卿首度承认当妈


输卵管癌-老中医的顺口溜



本文更新与2020-10-24 10: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31108.html

第3部分 心肺复苏考题知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