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癫痫病人的护理治疗咳嗽的常用经方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0-23 11:25

乳头变粉-初为人妻

2020年10月23日发(作者:戚为民)

治疗咳嗽的常用经方


咳嗽

急性咳嗽时间在3周以内,
亚急性咳嗽为3~ 8周,
慢性咳嗽超过8周。
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亚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咳嗽变
异性哮喘,
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
食管反流性咳嗽等
诊断要点
①咳而有声,咯痰或无痰;②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
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鉴别诊断
2.2.1 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迁延而致,除咳嗽症状外,并有胸部膨满,喘咳上气, 烦
躁心慌,甚则肢体浮肿,面色晦暗。病机为肺脾肾功能失调,痰浊、水饮与瘀血互结。病情缠绵,经< br>久难愈。
2.2.2 肺痈 以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多伴有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病 机为热壅血瘀、
蕴毒化脓而成痈。根据病变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和恢复期。
2.2.3 肺痨 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其发病是
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2.2.4 肺癌 咳嗽持续、顽固不愈,反复咯血痰,或不明原因的胸痛、气急、发热,伴消瘦、乏力
等。
机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
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气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通。治法:疏风
散寒,宣肺止咳。
炙麻黄9g,杏仁9g,荆芥9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6g,甘草6g。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以燥湿化痰;若风
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 ,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素有寒饮伏肺,而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 br>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可用小青龙汤
加减。
风热犯肺证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或稠黄,鼻流黄涕
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病机: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肺失清肃,肺热伤津。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温病条辨》 )
处方:桑叶9g,菊花9g,杏仁12g,连翘12g,薄 荷6g(后下),桔梗9g,芦根15g,甘草6g。
加减:咳甚,加金银花12g、浙贝母9g、枇 杷叶9g以清热止咳;肺热甚者,加黄芩9g、鱼腥草12g
以清泄肺热;咽痛,加青果9g、射干9g 以清热利咽;若内夹湿邪,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苔黄
而腻、脉濡数者,加砂仁6g、佩兰9g以理 气化湿;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酌加南沙参12g、
天花粉15g以清热生津;痰中带血者,加 白茅根30g、藕节9g以凉血;若夏令夹暑湿,症见咳嗽胸闷、
心烦口渴、尿赤、舌质红、苔薄、脉濡 数,加六一散(包煎)(《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以疏
风解暑。
燥邪伤肺证
证候: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咳甚胸痛,或痰黏不易咯出,初起可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
薄黄,脉小而数。病机:燥邪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温病条辨》 )加减。
处方:桑叶9g,杏仁9g,北沙参9g,浙贝母9 g,淡豆豉9g,栀子6g,梨皮9g,桔梗6g,连翘6g。
加减:若痰质清稀,恶寒无汗,苔薄白 而干,脉浮弦,为凉燥之邪犯肺,卫气郁遏的表现,宜疏风散寒、
润肺止咳,用杏苏散加减;若痰中带血 ,配生地黄15g、白茅根30g以清热止血;痰黏难出者,加紫菀
9g、瓜蒌9g以润肺化痰;咽痛明 显者,加玄参9g、马勃6g以清润咽喉。
风盛挛急证
证候: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咽 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
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 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病机:风邪犯肺,邪客肺络,气道挛急,
肺气失宣。治法:疏风宣肺,解痉 止咳。方药:苏黄止咳汤(《中国药典》 )加减。
处方:炙麻黄6g,蝉蜕6g,紫苏叶9g,紫苏 子9g,前胡9g,五味子9g,牛蒡子9g,枇杷叶9g,地龙9g。加
减:偏于风寒者,宜加荆芥9 g、防风9g、生姜6g以散风寒;偏于风热者,宜加薄荷6g(后下)、桑叶
9g以散风寒;偏于痰热 者加黄芩9g、鱼腥草15g、金荞麦15g以清热化痰;偏阴虚者加麦冬9g、
乌梅9g以养阴生津; 久病者,宜加川芎9g、红花6g以化瘀通络。
痰湿蕴肺证
证候:咳嗽痰多,咳声重浊, 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清晨咯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胸
闷,脘腹胀满,纳差,舌苔白腻 ,脉濡滑。病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痰湿蕴肺,肺失宣
降。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
加减。
处方:法半夏9g,茯苓9g,陈皮15g,苍术 9g,白芥子6g,莱菔子9g,紫苏子9g,炙甘草6g。加减:寒痰
较重,痰黏白如沫,怕冷者,加 干姜9g、细辛3g以温肺化痰;久病脾虚,酌加党参12g、白术9g以益
气健脾.
痰热郁肺证
证候: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痰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 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
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病 机:痰热郁肺,肺失清肃,热邪
久郁,热伤肺络。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医 学统旨》 )加减。处
方:桑白皮9g,黄芩9g,栀子9g,知母9g,浙贝母9g,瓜蒌仁9g, 桔梗6g,橘红9g。加减:痰热甚者,可加
竹沥10ml、天竺黄9g、竹茹9g以清热化痰;痰黄如 脓或腥臭,酌加薏苡仁30g、冬瓜仁12g、金
荞麦15g以清热化痰解毒。

胃气上逆证
证候:阵发性呛咳、气急,咳甚时呕吐酸苦水,平卧或饱食后症状加重,平素上 腹部不适,常伴嗳腐
吞酸、嘈杂或灼痛,舌红,苔白腻,脉弦弱。病机:胃气上逆,痰浊壅中,肺胃失和 ,气道受
累。治法:降浊化痰,和胃止咳。方药: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合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加减。
处方:旋覆花9g(包煎),赭石9g,法半夏6g,党参15 g,干姜5g,黄芩9g,黄连3g,枇杷叶9g。加减:若呃
逆、泛酸较重者加吴茱萸15g、(煅) 瓦楞15g以降逆制酸;痰多者加浙贝母10g、紫菀10g以化痰
止咳。
肝火犯肺证
证候: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
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病机:肝失条达, 郁结
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治法:清肺泻热,化痰止咳。方药:黄芩泻白散(《症因脉治》 )
合黛蛤散(《中国药典》 )加减。
处方:桑白皮12g,地骨皮12g,黄芩9g,青黛6g,海蛤壳15g(先煎)。
加减:火
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者,可加栀子9g、牡丹皮9g、浙贝母9g、枇杷叶6g 以增清热止咳化痰之
力;胸闷气逆,加枳壳9g、旋覆花9g(包煎)以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9g、丝 瓜络9g以理气和络;痰
黏难咯,酌加海浮石9g(先煎)、浙贝母9g、竹茹9g、瓜蒌9g以清热化 痰降气;火郁伤津,咽燥口
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9g、麦冬9g、天花粉15g、诃子9g以 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虚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见血,或 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
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 ,少苔,脉细数。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滋润,肃降
无权。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方药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加减。处方:
北沙参9g,麦冬9g,天花粉9g,玉竹9g,桑叶 9g,知母9g,川贝粉2g(冲服)。加减:咳而气促,加五味子
6g、诃子9g以敛肺气;痰中带血 ,加牡丹皮9g、白茅根15g、仙鹤草15g、藕节9g以清热止血;
潮热,酌加功劳叶9g、银柴胡 9g、青蒿9g(后下)、鳖甲9g(先煎)、胡黄连9g以清虚热;盗汗,加乌
梅9g、牡蛎15g( 先煎)、浮小麦15g以收敛止涩;咯吐黄痰,加海蛤粉12g(冲服)、黄芩9g以清热
化痰;手足心 热,梦遗,加黄柏9g、女贞子9g、墨旱莲9g、五味子6g以滋肾敛肺;兼
气虚者,可用生脉饮加减。
中成药应用
4.4.1 疏风宣肺,利咽止咳类 < br>苏黄止咳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疏风宣肺,止咳利咽。适用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
的咳嗽,咽痒,痒时咳嗽,干咳无痰。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
起咳剧,感冒后咳嗽及咳嗽变异性哮喘符合上述证候者。
4.4.2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类
通宣理肺丸(胶囊口服液):口服。丸剂:水蜜丸每次7g,大蜜丸每次2丸,每日2或3次。胶囊剂 :
每次2粒,每日2或3次。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2或3次。解表散寒,宣肺止咳。适用于风寒 束
表、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
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类
蓝芩口服液:口服,每次 20ml,每日3次。清热解毒,利咽止咳。主治急性咽炎、急性支气管炎,肺胃
实热证所致的咳嗽、咽 痛、咽干、咽部灼热等症。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类
清肺消炎丸:口服,
每6 0丸重8g,每次60丸,每日3次。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主治痰热阻肺,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吐
痰 黄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肺部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4.5 其他治法
4.5.1 针刺
主穴:肺俞、中府、列缺、太渊。
风寒袭肺证,加肺门、合谷;
风热犯肺证,加大椎、曲池、尺泽;
燥邪伤肺证,加太溪、照海;
痰湿蕴肺证,加足三里、丰隆;
痰热郁肺证,加尺泽、天突;
肝火犯肺,加行间、鱼际;
肺阴亏虚证,加膏肓、太溪。
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平补平泻。
4.5.2 艾灸 选穴大椎、肺俞(或风门)、膏肓。采用麦粒灸,3~ 5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或予艾条灸,每日1次,每次5~ 10min,以皮肤潮红为度,可与针刺配合应用,适用于慢性支气管
炎。
4.5.3 穴位贴敷 可用疏风宣肺、止咳化痰药敷贴胸背部腧穴,取穴天突、大椎、肺俞(双)、中
府,每天换一 次药贴,连续10天。
调摄与预防
①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尤其在气候反常之时更要注意调摄。②咳嗽痰多,饮食 < br>不宜肥甘厚味,以免蕴湿生痰。风热、风燥、肺阴虚咳嗽,不宜食辛辣香燥之品及饮酒,以免伤阴
化燥助热。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③痰多者应尽量鼓励患者将痰排出。咳而无力者,可翻身拍背
以助痰排 出,必要时吸痰,但操作时要避免刺激或损伤咽部。④增强体质,对慢性久咳的肾虚患者,
应嘱其进行适 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肺的通气功能,增强抗病能力。⑤药物预防:可根据患者体质,
辨证用药。对于平 素自汗,易于感冒属肺卫不固者,可服玉屏风散;对于气阴两虚者,可服生脉饮。


半夏厚朴汤
一、组成:半夏15g,厚朴9g ,茯苓12g,苏叶6g,生姜15g 。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阴病(里阴虚寒证)夹痰饮。
三、功效:降气化痰兼解表。
四、方证:
1、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塞感;
2、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3、舌苔多厚腻、白腻、口内粘腻。
五、病案举例:
黄某,女,38岁。
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 干不欲饮,两胁胀,已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
脉滑细。证属痰饮上犯,肺失宣降,治以温化降逆 ,与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12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陈皮15g,杏仁10g,桔梗10g,生姜15g。
结果:上药服二剂,咳即止。
分析:无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脉浮等表现,病不在表 。辨证为太阴病、痰饮犯肺。治宜温
化痰饮、肃降肺气,取半夏厚朴汤加减。表证不明显,故减苏叶 ,加苏子化痰降气、桔梗袪痰、
陈皮化痰理气、杏仁止咳。
如表证明显者,可合用桂枝 汤或麻黄汤;如热象明显者,可加生石膏;如久咳寒饮明显,而
表证不明显者,可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
家在北方,此时天气已冷,下午时分给小孩洗衣服,当时没有感觉。到晚上就咳嗽,喉咙发痒,,< br>想呕,但是没有痰,咽喉也不疼。于是就吃了小柴胡颗粒与桑菊片若干,但是第二天症状依旧。
辩证:寒邪袭肺,肺失宣降。
处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茯苓25 甘草20 干姜20 细辛3 五味子20 法半夏20
一剂喝完诸症大减,2剂之后,咳嗽痊愈。
体会:伤寒论37条“冲气即低,而反咳、胸满者........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引气下行,姜辛味
散寒泄满止咳,半夏降逆止呕。所以一剂知,再剂愈。

体会:咳嗽主因痰饮 治当温化降逆
痰饮与咳嗽有密切关系.许多咳嗽是因痰饮上犯、气逆不降而引起。对痰饮的治疗,《金匮要
略 痰饮 咳嗽病》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的重要原则,也是治疗咳嗽
的重要原则。在这 一原则指导下,如果再选择适当的方药,临证多有捷效。



小青龙汤

一、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g,五味子15g,半夏15g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阳太阴同病(表阳证合里阴虚寒证)夹痰饮。
三、功效:解表化痰。
四、方证:
1、咳喘,痰液呈水样或粘液样,或鼻塞、打喷嚏、流清涕;
2、恶寒,特别是背部有显著的冷感,发热或不发热,平时无汗,咳喘时可出汗;
3、苔白滑。
五、病案举例:
李某,男,63岁。
咳嗽、吐黄白痰已4个月。自去年l0 月患咳嗽、吐痰、咽痛,一直服汤药治疗,咳嗽不减
反又加上喘。患者很细心,把服过药的处方都带来了 ,其主要处方是桑杏汤加减,患者自己说
他吃川贝母都有一斤多了。刻下症状:咳嗽,吐黄白痰、量多, 心烦、胸满,背恶寒,口干思
饮,但饮水后胃脘不适,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细。
与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10g,桂枝10g,细辛6g,干姜6g,白芍10g,炙 甘草10g,五味子10g,半夏15g,生
石膏45g 。
结果:上药服三剂,心烦胸 满减,咯黄痰减少,口干减。舌苔白微腻,增细辛、干姜为10g,
减生石膏为30g,继服六剂,背恶 寒已,吐痰减少,已不见黄痰,去生石膏,续服12剂症消。

分析:患者服用清热药而症状 越来越重,说明药不对证。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为内有停
饮之征。本有寒饮内停,治用苦寒清热化 痰,痰不但不去.反因人体阳气大伤而痰饮加重。痰
饮重,停滞日久,郁久化热,上犯于心胸,故出现心 烦、胸满。故不去痰饮,则热不去,则咳
无宁日。因证属外寒内饮兼有上热。为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用 小青龙汤解表祛饮以治其本,
用生石膏清上热以除其标 。
体会:痰饮郁久常化热 真寒假热要认清
临床可看到不少咳嗽患者,吃了许多药而症状不好转,甚至越来越重,其主要 原因之一,是
因末能辨清寒热。

小柴胡汤
一、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半夏15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
二、六经八纲归属: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
三、功效:和解少阳。
四、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痞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往来寒热,发热或低热持续;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
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
刺激性咳嗽,或咳吐白粘痰,咳嗽久久不愈,大便稀溏或腹泻。。

五、病案举例:


何某,女,34岁。
2年前感冒后患咳,四季皆作.冬重夏 轻.咳嗽为阵发性。且以上午10点、午后3~4点、
晚上8点为著.上月曾在某中医院服中药30余剂 (多为宣肺化痰,如杏仁、桔梗、清半夏、瓜
蒌、枇杷叶、前胡等)皆未见效。近咯吐白泡沫痰,恶心, 咽干,无汗,两胁胀满,舌质红,苔
薄白,脉弦滑。既往史:有肺结核病史。取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0g,党参10g,半夏10g,黄芩10g,大枣4枚,炙甘草6g,生姜10g,桔梗 6g,白
芍6g。
结果:上药服六剂,咳减。上方去白芍,加枳实6g、生龙牡各12 g,服六剂后两胁胀满消。
继服半夏厚朴汤加减十余剂,咳消。
分析:咳定时作、两胁胀满、 恶心、咽干,少阳证具,说明此咳嗽之邪不在表,也不在里.而
是在半表半里。也说明长期咳嗽,胃气及 卫气虚,只用宣肺化痰药不能有效驱除外邪,此时必
用党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以补中强卫,才能 驱邪于外,邪去则咳自止 。
体会:宣肺化痰皆无效 和解少阳建奇功
咳嗽多因痰 饮上犯,肺失宣降,因此治疗宣肺化痰是其大法。但依法治疗,有时疗效难如人
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辨证不确切,方药不对证。有一些咳嗽患者,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
而是在半表半里,这种咳嗽如用宣 肺化痰、解表化饮法治疗,当然不能见效,而应用和解少阳
的方法,却能很快治愈。




麻杏石甘汤

一、组成:麻黄12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45 g。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阳阳明合病(表里阳证)。
三、功效:清热解表,止咳平喘。
四、方证:
1、发热,汗出时多时少,体温或升或降,口渴;
2、咳喘,甚至气急鼻扇,胸闷;
3、舌苔薄腻较干,脉滑数。
五、病案举例:

陈某,男,24岁。
自昨日恶寒身痛,咳喘咽干,自服APC2片后,汗出不恶寒,寒,
但仍身痛、咳喘、咳白痰、口干思饮,舌尖红,舌苔白,脉滑数。证
属外寒里热、太阳阳明合病,治以解表清里,取麻杏石甘汤加半夏:
麻黄18g,杏仁10g,炙甘草10g,生石膏45 g,半夏12 g。
结果:上药服2剂,汗出,喘减。继以桑杏汤加减,服6剂诸症消
失。
分析:身痛,太阳表证;汗出不恶寒、口干思饮,舌尖红,脉滑数,
阳明里证;咳喘、咳白痰,痰饮证。取麻杏石甘汤加半夏。方中麻黄
、杏仁解表止咳平喘,生石膏清里热,半夏化痰降气。


麻杏薏甘汤

一、组成:麻黄9g,杏仁6g,薏苡仁18g,炙甘草6g。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阳阳明合病(表里阳证)夹湿。
三、功效:利湿解表,止咳平喘。
四、方证:
1、咳声重浊,胸闷,痰质粘、量不多,甚至无痰 ;
2、口干不欲饮,便溏不爽,身体困倦 ;
3、舌质红,苔白厚腻或黄腻 。
五、病案举例:


患者,男,47岁,2009年10月24日初诊。
近5年每到秋季就出现持续咳嗽、且咳嗽牵延数月不愈。就诊时咳嗽已2月余,咳嗽剧烈,
昼夜不止,每天清晨4时-5时咳嗽尤其剧烈,干咳
无痰,或咳少量白粘痰,咽喉痒,严重影响睡眠, 痛苦不已,且近半月来伴有午后低热,体温
最高37.7℃,纳食少,二便调,曾在其他医院查血常规及 胸片均未见明显异常,服用止咳化痰
的中药汤剂及川贝枇杷膏、复方甘草片、复方磷酸可待因等,并静滴 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咳嗽
及发热症状均未见明显减轻。查其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滑。
根据其 咳嗽特点,西医诊断: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可能性大,行肺通气功能检查正常,检查气
道激发试验阳性, 故诊断成立。
中医辨证为湿热蕴肺,肺气失宣,予麻杏薏甘汤合止嗽散加减:
生麻6g ,杏仁15g,苡仁30g ,桔梗15g,藿香10g,黄芩10g ,射干15g,滑石30g ,百部
15g ,紫菀15g ,白前15g ,蝉衣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7剂。

10月31日二诊:咳嗽明显减轻,夜 间睡眠而无咳醒,白天咳嗽次数较前减少,仍有少量
白粘痰,稍有咽痒,午后低热渐退,舌红苔白腻。前 方加半夏10g,继服7剂。
11月7日三诊:白天偶有咳嗽,痰少,易咳出,体温正常,1周来未 再出现低热。舌红苔薄白,
脉滑。前方去藿香,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
分析:结合舌 红、苔黄厚腻及咳嗽病程长、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缠绵数月的特点,辨证为湿
热蕴肺,予麻杏薏甘汤合止 嗽散加减。方中麻黄,宣肺解表,开皮毛之闭郁,上行水道,气化
湿亦化;杏仁降气止咳;苡仁、滑石清 热渗湿;藿香芳香化湿;桔梗祛痰利咽而止咳;黄芩清
肃肺热;射干清热化痰,开郁散结而清利咽喉;百 部、紫菀、白前止咳化痰;蝉衣开达上焦,
利咽止痒。二诊加半夏,意在降气化痰止咳。

小陷胸汤

一、组成:黄连6g,半夏15g,全瓜蒌45g。
二、六经八纲归属:阳明病(里阳证)夹痰饮。
三、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
四、方证:
1、上腹部、胸胁部痞满、拒按;
2、舌质红,舌苔黄腻;
3、或便秘,或恶心,或咳嗽气急,痰黄粘腻。
五、病案举例:


患者,女,8岁,2006年1月25日就诊。
咳嗽、咳痰1月,加重2 天。就诊时见:神清,面色晦暗,形体肥胖,阵发性咳嗽,咳黄痰、
质稠,咽痒,口干不喜饮水,纳呆, 周身困乏,夜寐梦多,大便粘滞,二日一行,小便黄,舌
红苔黄,脉滑数。查双肺呼吸音粗,左肺闻及细 湿啰音。血常规正常。血清支原体抗体阳性。
西医诊断:支原体肺炎。
中医辨证属痰热蕴肺。治以清热化痰,降气止咳。取小陷胸汤加味。
处方:全瓜蒌、莱菔子各30 g,清半夏、黄连、桔梗、前胡各10 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
4次。
结果:服5剂后,咳、痰诸症好转。守方5剂,改为2日1剂,以巩固疗效。
分析:据咳嗽, 咳黄痰、质稠及舌红苔黄,脉滑数,辨证为痰热蕴肺。取小陷胸汤加味,该
方辛开苦降、清热涤痰散结。 方中黄连泻心下热结;半夏涤心下痰饮;瓜蒌除荡热涤痰、导痰
开结外,还可助黄连清热,协同半夏化痰 。三药配合,相得益彰,使痰热各自分清,结滞得以
开散。加莱菔子、前胡化痰降气,桔梗宣肺祛痰利咽 。

麦门冬汤

一、组成:麦冬30 g ,人参10g, 半夏15 g , 大枣6枚, 炙甘草10g。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阴病(里阴证)。
三、功效: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
四、方证:
1、干呕或呛咳声嘶,口干,咽喉干燥、疼痛或粘腻不爽;
2、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
3、舌红少苔,脉虚数。
五、病案举例:


冯某某,男,32岁。
患者头痛,干咳无痰,行走气逆作喘,咽痛、烦躁、口渴,胸腹胀满,嘴 唇开裂干痛,大便
秘结,小便黄而短少,口无津液,舌边红,苔薄白,脉浮大而虚。此乃立秋以后,久晴 无雨,
气候反常,俗说:秋老虎当令。感此秋燥之气而病咳嗽,法当润其燥,则诸证自愈。麦门冬汤治之。
麦冬18g,党参24g ,半夏12g, 大枣6枚,炙甘草12g,粳米一勺。
结果:服药1剂后,诸症大减,但燥邪化为热邪而伤肺,必须加清润肺金药以止咳,上方去
枣加桑叶、百部治之。麦冬18g,党参24g,半夏12g,炙甘草15g,桑叶15g,百部15 g,粳
米一勺。尽剂后,肺润而咳止。



分析:患者口渴,嘴唇开裂干痛,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口无津液,津
液亏虚之象。头痛,咽痛、烦躁,津亏上热不降之征。干咳,行走气逆
作喘,胸腹胀满,津亏肺气不降。无发热、出汗、脉数有力表现,故不
属于里实热证。此咳嗽是津亏燥咳,治宜生津润燥,方用麦门冬汤。方
中麦冬生津液,半夏降肺气,党参、大枣、粳米、甘草养胃气。二诊加
桑叶清肺止咳,百部润肺止咳。

理中汤

一、组成:人参15g,白术15g,干姜15g,炙甘草15g 。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阴病(里阴证)。
三、功效:补气温中。
四、方证:
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 多而清晰,或咳嗽且
呕吐清水;
2、畏寒喜温、精神萎靡、口不干渴、或口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五、病案举例:


刘某某,女,42岁。
患者咳嗽已数月,多次治疗无效且病情加重。现症见:身体消瘦,
面色萎黄带青,神疲乏力,怕冷,语声细小、觉累,咳嗽、咳白色泡沫
痰,有时呕吐清水,咳时胸痛、牵引背痛,饮食日减,舌质淡红、苔白
滑,脉沉细。证属阳气虚、痰饮盛。治宜扶阳气、化痰饮。因阳虚较重
,首诊着重扶阳,方用理中汤加附子。
制附片31g(先煎),党参31g,白术24g,干姜31g,炙甘草15g 。
二诊:连服2剂,不畏寒,食欲增加,咳嗽减轻,精神好转。方用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半夏汤。
桂枝15g, 生姜31g,大枣31g,炙甘草15g ,茯苓15g,半夏15g。
三诊:又服2剂,诸症已减,微咳,上方去枣加白术。
桂枝5g, 生姜31g,炙甘草18g ,茯苓15g,半夏15g ,白术15g 。又
服2剂,痊愈。



分析:患者神疲乏力,怕冷,语声细小、觉累,饮食日减,舌质淡红、
苔白滑,脉沉细,证属阳气虚。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呕吐清水,为
上、中焦痰饮征象,起因于中、下焦阳虚,寒饮内生上犯。故治疗以
温阳为主,化痰饮为辅。首诊取大剂附子理中汤温扶阳气,以期阳旺
阴消。 2剂后阳复畏寒止。二诊易方,以桂枝汤去性偏凉的芍药,扶
上焦阳气;同时加茯苓、半夏,化痰饮、降逆气。三诊又去养血的大
枣,加白术增补气化湿之力。三次处方都选经方,均施辛温扶阳之品,
用药精纯,治疗虚寒重症,故能6剂而愈。


鼻后滴漏综合征
诊断标准:①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以白天咳嗽为主,入睡后较少咳嗽;
②鼻后滴流和咽喉壁黏液附着感;③有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或慢性咽炎等病史;+
④检查发现咽喉壁有黏液附着,鹅卵石样观;⑤经针对性治疗后咳嗽缓解[
原因有变应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
儿童慢性咳嗽,若胸部 X 线片未发现异常者应请耳鼻咽喉科会诊,排除鼻咽、鼻腔、鼻窦疾
病所致的鼻后滴漏综合征。
自拟方辛冰组方吹(喷)鼻(辛夷花、苍耳子、细辛、白芷、冰片、泽泻、石葛蒲、瓜蒂等)。

感染后咳嗽
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排除:”咳嗽变异型哮喘、嗜酸细胞性支气管
炎、急慢性支气管炎

变应性咳嗽
对支气管舒张剂效果不佳的干咳,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早期多为病毒感染,后期病程迁延而多合并细菌感染而引起,并有过敏性因素参与,
诊断标准 (1)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2)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高反应性阴性。
(3)具有下列指征 之一:①有过敏性疾病史或过敏物质接触史;②变应原皮试阳性;③血清总IgE或
特异性IgE增高; ④咳嗽敏感性增高

主证:剧烈干咳,多无或有少量白痰,无发热,恶寒。未经干预的病例自然病程长。

鉴别“:”普通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早期。
炙麻黄6 g、细辛3 g、五味子15 g、射干15 g、炙紫菀15 g、
炙款冬花15 g、制半夏6 g、炙杏仁12 g、蝉衣15 g、地龙15 g、
徐长卿10 g、甘草10 g。每日1剂,文火水煎,取汁300 mL,分
早、晚2次温服,与进食间隔30 min以上,7剂为1个疗程。
咽痒难忍而诱发徐长卿、蝉衣、地龙
荆芥1袋(10g),防风1袋(10g),僵蚕1袋(10g),露蜂房2袋(5g),桔
梗1袋(10g),甘草1袋(3g),茯苓1袋(10g),
太子参2袋(10g),姜半夏2袋(6g),麦冬1袋
(10g),玉竹1袋(10g),橘络1袋(5g)。
前胡10g,苏子10g,杏仁10 g,炙枇杷叶10g,蝉蜕6g,玄参10g,桔梗6g,木蝴蝶6g,紫草10g,茜草10g,
地肤 子10g,白鲜皮10g,陈皮10g,制半夏10g,茯苓10g,生甘草3g。
风寒加荆芥、防风;风热去前胡、苏子,加桑叶、金银花、菊花;鼻塞加白芷、苍耳子、辛夷
花;咽痛加牛蒡子、薄荷:热甚加鱼腥草、肺形草、七叶一枝花;伤阴加鲜芦根、南北沙参等。每
日1剂 ,早晚水煎服。



我国慢性咳嗽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22%),
慢性刺激性咳嗽,干咳或咳少许白色黏液痰,无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通
气功能及呼气峰流速变异率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


PNDS(17%),
CVA(14%)
咳嗽反复发作
主症“”:干咳
伴有少量白黏痰,偶伴喘息、胸闷、胁肋隐痛、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

敏煎加味:乌梅、五味子、柴胡、防风、白芍、钩藤、地龙、山茱
萸、代赭石、前胡、甘草
女性患者又与月经周期
咳痒煎:荆芥、蝉蜕、紫苏叶、白藓皮、桔梗、乌梅、地肤子、生甘
草,
①为刺激性干咳,咳嗽剧烈,夜间为甚, 阴虚燥咳;
②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与外感风邪相关;
③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说明支气管有痉挛现象。
润燥解痉镇咳,
清燥救肺汤加减
咽痒作咳加味二陈汤(二陈汤加紫菀、前胡、北杏仁)


,GERC(12%)
变应性咳嗽(AC,12%)
临床症状:阵发性咳嗽持续周以上,不伴有喘息和呼吸困难。
双肺听诊未闻及哮鸣音。
肺功能检查:大多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抗生素止咳药物无效,受体兴奋剂、茶碱类等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
激素治疗有效。
咳嗽多在夜间发作,可因吸入冷空气(池烟、刺激性挥发性物质等)或运
动诱发。
病人既往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或有上呼吸道感染因素。
中医诊断标准
咳嗽,或哈咳阵作,气急,咽祥,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
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或弦。

灸麻黄6、蝉蜕8、苏子10、苏叶10、五味子10、牛蒡子10、灸杷叶10、紫苑15 、杏仁10、
前胡10、地龙10。
加减
咳嗽气急明显者:加白芍10白果10
兼有表寒者:症见形寒怕冷、流清涕,苔白滑。加桂枝10、细辛3。
兼热象者:症见痰粘而黄、咽痛、便干舌质红。加黄芩10、鱼腥草30、瓜蒌20。
兼阴虚肺燥者:症见咽干、干、舌红少苔,加麦冬30、沙参15。
止嗽散加减治疗。
主方:紫苑、荆芥、百部、陈皮10、桔梗6、白前10、甘草6。

小儿慢性腹泻
升麻8g,葛根8g,山药8g,苍术8g,车前草8g,焦山楂8g,石榴皮8g,赤石脂(包)12 g。

怀孕天数-圣元优博价格表


怎样选择奶粉-最佳怀孕期


晚上睡觉打鼾怎么办-wow宝宝天赋


宝宝腹泻能吃什么-冰力克


白血球低吃什么-小兔子乖乖简谱


不合格奶粉名单-真木心


尼奥斯普-稀罕的意思


孕妇喝碳酸饮料-日本清新电影



本文更新与2020-10-23 11: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30197.html

治疗咳嗽的常用经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