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槟榔四消丸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0-21 15:11

美人芯-鼓楼医院人流

2020年10月21日发(作者:靳羽西)

.




床 诊 疗 指

耳鼻喉科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

二0一九年十月
可编辑
南临





.
前 言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 和应用,推动了临床医疗事业日新
月异的向前发展。但由于人类疾病纷繁复杂,病人的病情千变万化,探 求疾病预防、诊断、
治疗、转归、康复的规律,是广大医务人员任重道远的责任。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具 备全
面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医疗技术操作能力、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医德、不
断更 新知识和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临床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为规范我院 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根据上级的要求,参照各级卫生行 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
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专业主要病种的 《临床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
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希望相关专业科室的的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 中认真学习、领
会及应用,为人民群众提高更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
由于时间仓促,《临床 诊疗指南》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仍存在不尽完善之处,
但相信随着医院的持续发展,本书将进一步充 实和完善。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


2019年10月
可编辑
.
目 录

第一章 鼻科学 ..................................... ..................... 1
第一节 鼻骨骨折 ............ .......................................... 1
第二节 脑脊液鼻漏 ................................... ................. 1
第三节 鼻前庭炎 ................ ...................................... 2
第四节 鼻 疖 .............................................. ........... 3
第五节 急性鼻炎 ...................... ................................ 3
第六节 慢性单纯性鼻炎 ................................................ 4
第七节 慢性肥厚性鼻炎 ................................................ 4
第八节 萎缩性鼻炎 ................................... ................. 5
第九节 变应性鼻炎 ............... ..................................... 6
第十节 鼻硬结病 ............................................. ......... 7
第十一节 鼻结核 ........................ .............................. 8
第十二节 急性鼻窦炎 .................................................. 8
第十三节 慢性鼻窦炎 .................................................. 9
第十四节 鼻息肉 .................................. ................... 10
第十五节 鼻腔异物 ............ ....................................... 11
第十六节 鼻中隔偏曲 ................................................. 11
第十七节 鼻出血 ................................. .................... 12
第十八节 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 ......................................... 13
第十九节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 13
第二十节 鼻恶性肉芽肿 ............................................... 14
第二十一节 鼻前庭囊肿 ............................................... 15
第二十二节 鼻窦粘液囊肿及牙源性上颌窦囊肿 ........................... 16
第二章 咽科学 ...... .................................................. . 17
第一节 急性扁桃体炎 ................................................. 17
第二节 慢性扁桃体炎 ................................................. 18
第三节 腺样体肥大 ................................ ................... 20
第四节 扁桃体周脓肿 ................................................. 21
第五节 鼻咽血管纤维瘤 ............................................... 22
可编辑
.
第六节 鼻咽癌 ....................... ................................ 24
第七节 喉咽肿瘤 .................................................. ... 25
第八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27
第三章 喉科学 .............................................. ........... 29
第一节 急性会厌炎 .................... ............................... 29
第二节 急性喉炎 . .................................................. .. 30
第三节 慢性喉炎 .............................. ....................... 30
第四节 声带小结 ......... ............................................ 31
第五节 声带息肉 .................................... ................. 32
第六节 喉乳头状瘤 .............. ..................................... 33
第七节 喉 癌 .............................................. .......... 34
第八节 喉阻塞 ....................... ................................ 39
第九节 喉狭窄 . .................................................. .... 41
第四章 气管食管科学 .......................... ......................... 42
第一节 气管、支气管异物 ............................................. 42
第二节 食管异物 .................................... ................. 44
第五章 耳科学 ................ ......................................... 47
第一节 先天性外耳及中耳畸形 ......................................... 47
第二节 先天性耳前瘘管 ............................................... 48
第三节 耳廓外伤 .................................... ................. 49
第四节 鼓膜外伤 ............... ...................................... 50
第五节 颞骨骨折 ............................................. ........ 51
第六节 耳廓假性囊肿 ................................................. 53
第七节 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 54
第八节 外耳道耵聍栓塞 ............................................... 55
第九节 外耳道异物 ................................... ................ 56
第十节 外耳道疖肿 ............... .................................... 57
第十一节 外耳道胆脂瘤 ............................................... 58
第十二节 外耳道乳头状瘤 ............................................. 59
第十三节 大疱性鼓膜炎 ............................................... 59
第十四节 分泌性中耳炎 ............................................... 60
可编辑
.
第十五节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 62
第十六节 急性乳突炎 ................................................. 64
第十七节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 65
第十八节 耳后骨膜下脓肿 ............................................. 67
第十九节 颈部贝佐尔德脓肿 ........................................... 68
第二十节 迷路炎 .................................... ................. 69
第二十一节 硬脑膜外及硬脑膜下脓肿 ................................... 71
第二十二节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 72
第二十三节 耳源性脑膜炎 ............................................. 73
第二十四节 耳源性脑脓肿 ............................................. 74
第二十五节 周围性面瘫 ............................................... 76
第二十六节 面肌痉挛 ................................................. 78
第二十七节 听神经瘤 ................................................. 79
第二十八节 中耳癌 ................................ ................... 81
第二十九节 梅尼埃病 ................................................. 82
第三十节 老年性聋 ................................ ................... 84
第三十一节 药物中毒性聋 ............................................. 85
第三十二节 突发性聋 ................................................. 86
第三十三节 聋哑症 ................................ ................... 87
第六章 颈部科学 ............. .......................................... 89
第一节 甲状舌管囊肿及瘘 ............................................. 89
第二节 鳃裂囊肿及瘘 ................................................. 90
第三节 颈部囊状水瘤 ................................................. 91
第四节 颈动脉体瘤 ................................ ................... 92
第五节 颈部淋巴结结核 ............................................... 93
第六节 甲状腺腺瘤 ................................... ................ 94
第七节 甲状腺癌 ................ ..................................... 95
第八节 颈部转移癌 ............................................ ....... 96
可编辑
.
第一章 鼻科学
第一节 鼻骨骨折
一、定义
外鼻突出于面部中央,易遭受撞击发生骨折。在鼻外伤中最常见。暴力的大小和方< br>向决定骨折的类型。鼻骨骨折可单独发生,亦可伴有鼻中隔骨折、软骨脱位、粘膜撕裂,
严重者可 伴有其它颌面骨及颅底骨骨折。
二、诊断
鼻部或头面部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鼻出血、鼻及鼻骨周围畸形。
1. 鼻梁偏斜,骨折 侧鼻背塌陷,外鼻肿胀、疼痛,可合并鼻出血。双侧鼻骨骨折
时鼻梁变宽,鞍鼻畸形。触诊有骨擦感。
2. 鼻骨X线片或CT可见骨折线或移位。
三、治疗
1.鼻骨线性骨折,无错位,外鼻无畸形、无鼻通气障碍者可不予处理。
2.一般骨折应在2-3小时内行鼻骨复位。
3.如外鼻肿胀明显,应在肿胀消退后进行复位。但不能超过14天,否则将发生畸
形愈合。
4. 开放性鼻骨骨折,应争取一期清创缝合及鼻骨复位。

第二节 脑脊液鼻漏
一、定义
脑脊液经破裂或缺损的蛛网膜、硬脑膜和颅底骨板流入鼻腔或鼻窦,再经前鼻孔或
鼻咽流出。
二、分型
可编辑
.
主要为鼻腔间断或持续性流出清亮、水样液体,多数 为单侧。外伤者可有鼻出血或
其它外伤表现。上组鼻窦严重骨折,并有硬脑膜破裂时,则可引起外伤性脑 脊液鼻漏
(cerebraspinal fluid rhinorrhea)。中耳乳突天盖或咽鼓 管骨部骨折导致脑脊液经
咽鼓管流到鼻腔,称为脑脊液耳鼻漏。脑脊液鼻漏发生率最高者为筛板骨折者。
三、诊断
1.鼻内持续流出无色或血性液体,低头、用力、压迫颈内静脉时流量增加。
2.流出液体中心呈红色,而周边清澈;或鼻内流出的无色液体干燥后不结痂。
3.液体内葡萄糖定量高于1.7mmolL(30mg%)。
4.鼻内镜检、鼻内粉剂冲刷法、颅底X线片或薄层CT等可帮助定位。

四、治疗
1.外伤性脑脊液鼻漏,可取头高位,降低颅压、预防颅内感染等保守治疗,大多
可以愈合
2. 量少者,亦可用腐蚀性药物涂漏孔边缘的粘膜促其愈合。但有引起颅内感染之
虞。
3. 长期不愈、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第三节 鼻前庭炎
一、定义
鼻前庭炎(dermatitis of nasal vestibule)是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分为
急性和慢性。
二、诊断
1.急性:鼻前庭皮肤红肿、触痛,局部糜烂、结痂或皲裂。重者可扩散至上唇部。
2. 慢性者局部干痒、异物感,皮肤增厚、鼻毛脱落稀少。
三、治疗
1.急性期局部热敷或理疗,外用抗生素软膏。
可编辑
.
2.慢性期涂 用1-2%黄降汞软膏或抗生素软膏。皮肤糜烂及皲裂处涂以10%硝酸银,
再涂用抗生素软膏。

第四节 鼻 疖
一、定义
鼻疖(furuncle of nose) 是鼻前庭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好发于鼻前庭,亦可发生在鼻尖或鼻翼处。
二、诊断
1.局部红肿、隆起,疼痛剧烈。疖肿成熟后顶部出现黄色脓头。
2.伴 有上唇及面部蜂窝组织炎时,局部肿胀明显,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颌下或
颏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三、治疗
1.早期用10%鱼石脂软膏或抗菌素软膏涂抹,配合理疗。并全身应用抗生素。
2.疖肿成熟后,可待其自行穿破或用石炭酸或硝酸银腐蚀脓头,促其破溃排脓。
3.切忌挤压,不宜行疖肿切开,以防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

第五节 急性鼻炎
一、定义
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俗称伤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粘膜急性炎性疾病。
全年均可发生,冬季更多见。
二、诊断
1.鼻痒、鼻腔干燥,灼热,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鼻塞,可有嗅觉减退。
2.伴有低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
3.鼻粘膜充血、肿胀,总鼻道内有清水样分泌物,后变为粘脓性,量逐渐减少。
可编辑
.
三、治疗
1.休息、保暖、多饮水。生姜、红糖、葱白煎水服发汗。症状重者可服用解热镇
痛类药物
2.中成药制剂或不含苯丙醇胺(PPA)的抗感冒药,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2.
3.
流。

一般不用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或疑有并发症时,可全身应用抗菌素。
鼻内用1%麻黄素(小儿用0.5%麻黄素)滴鼻,以减轻鼻塞,改善通气与引
第六节 慢性单纯性鼻炎
一、定义
慢性单纯性鼻炎(chronic simple rhinitis)是一种以鼻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
为特征的慢性炎症。
二、诊断
1.
觉减退。
2. 检查 鼻粘膜慢性充血,下鼻甲肿大,表面光滑,有弹性, 使用血管收缩剂
交替性、间歇性鼻塞,鼻涕增多为主要症状,还可伴有鼻部不适、胀痛、嗅
后, 下鼻甲明显缩小,分泌物粘稠。
三、治疗
1.0.5-1%麻黄素或盐酸羟甲唑啉滴鼻,不宜用滴鼻净。
2.0.25-0.5%普鲁卡因下鼻甲粘膜下注射。
3.针刺治疗。
4.找出病因,积极对因治疗。

可编辑
.
第七节 慢性肥厚性鼻炎
一、定义
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是以粘膜、粘膜下,甚至骨
质局限性或弥漫性肥厚增生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
二、诊断
1.症状持续性鼻塞,粘性或粘脓性鼻涕,常有闭塞性鼻音。可有头痛、头昏、咽< br>部不适和耳鸣、耳闷等症状。
2.检查 鼻腔粘膜肥厚,下鼻甲肥大,表面不平;鼻甲坚实无弹性,对血管收缩
剂反应差。分泌物粘稠。
三、治疗
1.下鼻甲对血管收缩剂有反应者,可用1%麻黄素或盐酸羟甲唑啉滴鼻;下鼻甲粘
膜下注射硬化剂;亦可用微波、激光、冷冻、射频等治疗。
2.手术治疗 下鼻甲部分切除或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

第八节 萎缩性鼻炎
一、定义
萎缩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是一种以鼻粘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发展缓慢,女青年患者相对较多。其特点是鼻腔粘膜、骨膜及鼻甲骨出现
萎缩,鼻腔过 分宽大,鼻内有多量脓痂。若鼻内伴有奇臭者,又称“臭鼻症”,粘膜萎
缩可发展到鼻咽、口咽及喉咽等 处。
二、诊断
1.症状 鼻内干燥,易出血,嗅觉减退,鼻塞,头痛。有时鼻内有恶臭,头疼,
头昏
2.鼻粘膜萎缩,鼻甲萎缩;鼻腔宽大,内有多量灰绿色脓痂。
3.自幼发病者,严重时可有鞍鼻畸形。
可编辑
.
三、治疗
1.温热生理盐水或1:2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鼻腔。
2.复方薄荷油()、石蜡油滴鼻 ,1%链霉素滴鼻,1%新斯的明涂鼻腔粘膜,
0.5%乙烯雌酚点鼻。
3.口服维生素A、B、C、D、E,补充铁、锌等制剂。
4.手术治疗。

第九节 变应性鼻炎
一、定义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 s)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呼吸道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种。临床上分为常年性变态反应性 鼻炎和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主要为室内尘土、螨虫、真菌、动物皮毛、棉 絮和牛奶、鸡
蛋、鱼虾等。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主要是风媒传播的植物花粉。以15-40岁者多
见。其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二、诊断
1. 症状 鼻痒、连续发作的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可伴有鼻塞和嗅觉减退。
2. 常年性者常年发病 季节性者只在植物花粉季节发生。
3. 发作时鼻粘膜苍白、水肿,以下鼻甲最明显,对血管收缩剂反应明显。
4. 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
5. 鼻分泌物涂片大量嗜酸细胞。
6. 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
三、治疗
1. 避免接触变应原。
2. 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H
1
受体拮抗剂。扑尔敏、息斯敏、特非那丁等。
(2)皮质内固醇激素,以局部用药为主。如伯克纳、辅舒良等鼻喷剂。
可编辑
.
(3)色甘酸钠鼻喷剂。
2. 脱敏疗法
3. 下鼻甲粘膜冷冻、激光照射、微波等降低鼻粘膜敏感性。
4. 翼管神经切断术、筛前神经切断术等。

第十节 鼻硬结病
一、定义
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传染性肉芽肿病变,于1870年由
Hebra首次报道。本病多原发于鼻部(鼻 腔和鼻前庭),可以向鼻窦、软腭、硬腭、咽、
喉、气管、支气管、鼻泪管和中耳等处蔓延,亦可在呼吸 道各处单独发生或继发,故又
称呼吸道硬结病。
二、诊断
1. 本病呈慢性进行性 发展,发展过程可分为卡他期、硬结期和瘢痕期三个阶段,
但三个阶段可同时存在,也可发展至咽、喉、 气管等处。早期鼻粘膜干燥、萎缩、结痂、
出血等,痂皮不易取出,但无臭味。硬结期 鼻塞、外鼻变 形。鼻前庭、鼻中隔、下鼻
甲前端以及上唇等部出现结节状肿块,质硬,表面有血管扩张。瘢痕期 鼻孔狭窄、闭
锁,外鼻挛缩,鼻咽狭窄闭锁等。
2. 可查到鼻硬结杆菌 血清抗硬结杆菌抗体阳性。
3. 活检 硬结期有Mikulicz细胞和Russel小体。
4. 内镜及CT检查了解病变范围。
三、治疗
1. 卡他期用链霉素肌肉注射,1g日,总量60-120g。或卡那霉素、利福平等。
2. 硬结期用链霉素配合X线照射,放射总量40-70Gy。
3.瘢痕期手术修复、恢复功能。


可编辑
.
第十一节 鼻结核
一、定义
鼻结核(tuberculosis of nose)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鼻部慢性传染病,鼻
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或胃肠结核。鼻结核很少见。临床上常将其病理变化分为溃疡型和
肉芽肿型 。
二、诊断
1. 鼻腔灼痛、发痒、分泌物增加,可有鼻阻塞等症状
2. 鼻腔内有慢性溃疡、糜烂或结核肉芽组织,伴有呼吸道及其他部位结核病灶。
3. 鼻分泌物涂片,细菌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
4. 活检。
三、治疗
1.全身抗痨治疗,链霉素、利福平、雷米封等。
2.30%三氯醋酸烧灼溃疡创面,0.5%链霉素滴鼻。及时清除痂皮及死骨。

第十二节 急性鼻窦炎
一、定义
急性鼻窦炎(acute suppurative sinusitis)是鼻窦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急
性炎症常累及一个鼻 窦,如上颌窦、额窦、蝶窦;也可累及两个以上鼻窦,如额窦、筛
窦、上颌窦炎。可以是一侧全鼻窦受累 ,也可以是两侧鼻窦受累。
二、诊断
1. 症状
(1)发热、纳差、全身不适等。小儿可有呕吐、腹泻、咳嗽等症状。
(2)鼻塞,多为持续性,伴有嗅觉减退。
(3)多脓涕,难以擤尽。后组鼻窦炎可为多脓痰。牙源性上颌窦炎者脓涕有恶臭
味。
可编辑
.
(4)急性上颌窦炎 前额部痛,可伴有同侧颌面部痛或上列磨牙痛。晨起轻,午
后重。颌面部红肿压痛。
(5)急性筛窦炎:内眦部或鼻根部痛。红肿、压痛。
(6)急性额窦炎:前额部周期性疼痛 。晨起开始,逐渐加重,午后减轻,晚间消
失。眶内上角红肿压痛。
(7)急性蝶窦炎:眼球深处钝痛,可放射至顶枕部。早晨轻,午后重。
2. 鼻粘膜充血肿 胀,鼻腔内大量脓性分泌物。前组鼻窦炎可见中鼻道有脓性分泌
物;后组鼻窦炎嗅裂有脓涕。
3. 鼻窦影象学检查:X线片、CT。
4. 鼻内窥镜检查
5. 上颌窦穿刺冲洗,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三、治疗
根除病因,解除鼻窦通气及引流障碍,控制感染。
1. 全身应用抗生素(抗革兰氏阳性球菌者首选);口服强力稀化粘素(吉诺通)。
2. 1%麻黄素滴鼻。
3. 理疗 局部热敷、短波透射或红外线照射等。
4. 如为上颌窦炎行上颌窦穿刺冲洗。
5. 急性额窦炎保守治疗无效且加重时,或疑有并发症时应行额窦环钻术。

第十三节 慢性鼻窦炎
一、定义
慢性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是鼻窦粘膜的慢 性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急性
化脓性鼻窦炎。炎症可局限在一个鼻窦,也可同时累及两个以上鼻窦称多窦 炎,一侧或
双侧鼻窦全部受累又称全鼻窦炎。在临床上多窦炎和全鼻窦炎较单一的鼻窦发炎为多
见,尤其是息肉增生性鼻窦炎在近年来不断增多。
二、诊断
可编辑
.
1. 病史及症状,多脓涕或脓痰,鼻塞,可伴有嗅觉减退,可有头痛、头昏、低热、
记忆力减 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 鼻腔粘膜慢性充血、肿胀或肥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变窄、 粘膜
水肿或有息肉形成。鼻腔脓性分泌物。
3. 影象学检查 鼻窦X线片,CT扫描(水平位和冠状位)。
4. 鼻内窥镜检查。
三、治疗
1. 1%麻黄素滴鼻,皮质内固醇激素喷鼻,口服吉诺通。
2. 慢性上颌窦炎反复上颌窦穿刺冲洗。
3. 全鼻窦炎行鼻腔置换疗法。
4. 辅助性手术:解除鼻腔的阻塞因素,改善鼻窦的通气与引流。
5. 鼻内窥镜下手术:清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的病变,开放和扩大窦口。

第十四节 鼻息肉
一、定义
鼻息肉(nasal polyp)是鼻- 鼻窦粘膜的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
形成息肉为临床特征。
二、诊断
1. 持续性、进行性鼻塞,分泌物增多,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等症状。
2. 鼻腔内有单 发或多发的息肉状物,灰白或淡红色、柔软、无痛、表面光滑。一
般不易出血。息肉大时,可使外鼻隆起 增宽呈“蛙鼻”。后鼻孔息肉多来自上颌窦。
3. 鼻内窥镜检,了解息肉部位、范围。
4. 影象学检查 X线片,CT扫描(水平位和冠状位)。
5. 应与形状相似的病变区分。
三、治疗
1.局部类固醇激素治疗 初发的小息肉、鼻息肉术前和术后,应用伯克纳或辅舒
可编辑
.
良鼻喷剂。
2.摘除 对有症状或影响鼻窦引流时应手术摘除。提倡鼻内窥镜下手术,减少复
发机会。术后综合治疗。

第十五节 鼻腔异物
一、定义
鼻腔异物(foreign body of nasal cavity)鼻腔异物分为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类。
内生性异物有鼻石、死骨等;外 生性异物又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和非生物性三类,其中
植物性居多,如豆类、花生、果核等,战伤和工伤 所致的异物,多为弹片、泥土、石决
等。
二、诊断
1. 病史及症状单侧鼻塞,流 臭脓涕,有时伴有血涕,动物性异物,鼻内有痒感或
蠕动感,可伴有鼻痛,检查鼻腔有脓涕,腔内大小不 等色泽不同的异物。异物存留过久,
鼻内可有肉芽组织或鼻石形成。
2. 包括下颌骨在内的头颅正、侧位X线片,进行异物定位。
三、治疗
1.经前鼻孔取出异物。 勿用镊子夹取,以防将异物推向后鼻孔或鼻咽部,而误吸
入下呼吸道内。
2.动物性异物先用1%的卡因将其麻醉后,取出或用吸引器吸出。

第十六节 鼻中隔偏曲
一、定义
鼻中隔偏曲(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是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或局部突
起,影响鼻腔生理功能或产生症状时,为鼻中隔偏曲,若呈尖锥样 突起称为骨棘,若呈
可编辑
.
条形山嵴样突起称为骨嵴。无鼻功能障碍者,称为生理性偏曲。
二、诊断
鼻中隔偏 曲出现鼻塞、鼻出血、头痛或妨碍鼻窦通气与引流,鼻镜检查鼻中隔偏曲
且有明显症状者。
三、治疗
手术: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

第十七节 鼻出血
一、定义
鼻出血(epistaxis)属急诊,是鼻腔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也 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
状之一。多见单侧,亦可双侧,量多少不一,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区。
二、诊断
1. 病史一侧或两侧鼻腔出血,量可多可少。轻者涕中带血,重者可致失血性休克 ,
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出血部位大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Little’s区;少数为鼻腔后段
出血。
2. 根据全身情况和化验检查结果判断出血量。
3. 仔细询问病史,找出局部和全身的出血原因。
三、治疗
1.一般处理 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嘱其勿将血液咽下。失血量多,
疑有休克者,应补液或输血。
2.止血
(1)指压法:适用于鼻中隔前端的小出血。
(2)烧灼法:对反复少量 出血,能找到明确出血点者,可用药物、微波、激光、
冷冻、射频等进行烧灼。
(3)鼻腔可吸收性填塞物填塞。
(4)鼻腔纱条填塞。
可编辑
.
(5)后鼻孔栓塞。
(6)血管结扎。
3.找出病因,对因治疗。

第十八节 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
一、定义
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benign tumor in nasal cavity and sinuses)主要好发于
鼻腔内,其次是 鼻窦,外鼻则较少。通常按组织来源进行分类1上皮组织肿瘤:乳头状
瘤、腺瘤;2结缔组织肿瘤:骨瘤 、血管瘤、纤维瘤、软骨瘤等。
二、诊断
1. 病史及临床表现单侧进行性鼻塞,有时出现 鼻出血。或出现因肿瘤增大后而产
生的局部隆起、眼球突出、头痛、牙痛及咽鼓管阻塞等症状。
2. 前鼻镜检查或鼻咽镜检查可见到肿物。
3. X线摄片、CT扫描可显示肿瘤的部位、 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鼻窦骨瘤表
现为鼻窦内高密度肿物影。
4. 除血管瘤、纤维血管瘤外,应行活组织检查,以确定肿瘤性质。
三、治疗
手术切除。根据肿瘤的性质,范围采取不同的切口,甚至颅面联合进路。

第十九节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一、定义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 in nasal cavity and sinuses)鼻腔与
鼻窦恶性肿瘤较常见,占全身恶性 肿瘤的1%-2%,占耳鼻咽喉部恶性肿瘤的25%-50%。
癌肿大多数发生于40-60岁,肉瘤发 生者年龄较轻。病理组织学显示鳞状细胞癌居首位,
可编辑
.
腺癌及腺样囊性癌次 之,肉瘤亦有相当比例。原发于鼻窦者较鼻腔多见,以原发上颌窦
最多,筛窦次之,额窦、蝶窦少见。临 床上涉及两个鼻窦的肿瘤并不少见,很难确定其
原发部位。
二、分型
按组织来源区分
1. 上皮肿瘤 鳞状细胞癌、腺癌、腺样囊性癌、淋巴上皮癌、移行上皮癌、黑色
素瘤等。
2. 肉瘤较少见,以恶性淋巴瘤为多。
三、诊断要点
1. 病史及临床表现单侧鼻塞、鼻出血, 伴流脓涕或臭脓涕,根据肿瘤部位不同出
现相应的症状:面部麻木感、面部隆起、眼球突出或移位、复视 、牙齿疼痛或松动、硬
腭下塌、张口受限、颈部或颌下淋巴结转移等。
2. X线及CT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范围、发生部位、周围组织破坏情况等。
3. 最后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明显的黑色素瘤除外)。
四、治疗
放疗、化疗、手术相结合的综合 治疗。对放射线不敏感的肿瘤,则应以手术切除为
主。亦可结合动脉灌注化疗。

第二十节 鼻恶性肉芽肿
一、定义
鼻恶性肉芽肿及淋巴瘤(malignant granuloma)是指原发于鼻部,渐侵及面部中
线,以进行性坏死性溃疡为特征的少见的肉芽肿性 疾病。病理表现主要为慢性非特异性
肉芽组织增生和坏死,其中有很多种炎症细胞侵润。近年发现本病的 实质是一种特殊类
型的淋巴瘤。
二、诊断
1. 前驱期出现间歇性鼻阻,水样或血性分泌物,鼻中隔可出现肉芽肿性溃疡;活
可编辑
.
动期鼻塞加重,有脓涕,低热,鼻中隔粘膜肿胀,糜烂,溃疡,表面有坏死;终末期 恶
病质,局部毁容,中线及临近组织的黏膜、软骨、骨广泛坏死,全身衰竭。
2. 原发于鼻部、面中部的进行性肉芽性溃疡。
3. 局部破坏严重,但全身状况尚好。
4. 颈部或颌下淋巴结一般不肿大。
5.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低,血沉快,免役球蛋白高,细菌、真菌、病毒培养多无
特殊发现。
6. 病理检查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
三、治疗
放疗加化疗。

第二十一节 鼻前庭囊肿
一、定义
鼻前庭囊肿(nasal vestibular cyst)可分潴留囊肿和胚胎期残留上皮发展而来
的球颌突囊肿。指位于鼻翼 根部,梨状孔的前外方或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单房
性囊肿。
二、诊断
1. 囊肿小无症状,囊肿大时可见局部隆起,鼻塞、局部疼痛等,鼻前庭底部半圆
形隆起,触之有弹性。
2.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内含胆固醇结晶。
3.CT扫描可明确囊肿大小和骨质压迫情况。
三、治疗
经口前庭手术切除。

可编辑
.
第二十二节 鼻窦粘液囊肿及牙源性上颌窦囊肿
一、定义
鼻窦粘液囊肿(mucocele of sinuses)原发于任何鼻窦内,多见于上颌窦牙源性
囊肿并向上颌窦内发展的囊性肿物。
二、诊断
1.根据囊肿的大小和侵犯的部位可有如下表现:
(1)眼部表现:囊肿侵犯眶内可出现眼球移位、流泪、复视视力障碍、眶尖综合
征。
(2)面部表现:囊肿增大可致眶顶(额窦)、内眦(筛窦)、面颊(上颌窦)等处
膨隆。
(3)鼻部表现:自发间歇性鼻漏、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检查。
3.诊断性穿刺,可抽出粘液来。
三、治疗
手术摘除囊肿,使受累鼻窦与鼻腔建立通道,以利引流。











可编辑
.
第二章 咽科学
第一节 急性扁桃体炎
一、定义
急性扁桃体炎(acute tonsillitis)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此病为常见病,约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病例的3.5%~ 6.5%,多发生在10~30岁之间,婴儿及
50 岁以上老人较少见。一般以冬、春二季发病较多,常由于劳累、受凉、烟酒过度、潮
湿、营养不良,或全 身性慢性疾病,身体抵抗力低下时易患。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
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和腺病 毒也可引起本病。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不少见。
本病有传染性,潜伏期约2~4天,多通过飞沫、食物或 直接接触传染。
二、分型
依病理变化可分为二种类型,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急 性卡他性扁桃体炎:病变较轻,炎症仅限于表面粘膜,隐窝内及扁桃体实质无明
显炎症改变。局部常有咽 痛不适,可伴有低热、全身酸痛、纳差、乏力等轻度全身症状。
检查时可见扁桃体及舌腭弓表面粘膜充血 肿胀,扁桃体实质无显著肿大,表面亦无渗出
物。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炎症起始于隐窝,继 而进入扁桃体实质,使扁桃体明显肿胀,
重者可出现多发性小脓肿。隐窝口多有渗出物排出。本型起病较 急,局部和全身症状都
较重。咽痛剧烈,吞咽困难,疼痛常放射至耳部。下颌角淋巴结肿大,有时伴转头 不便。
全身常有恶寒、高热,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或昏睡。检查时可见扁桃体肿大,周
围 充血,隐窝口有黄白色脓点,易于拭去,不留出血创面。如扁桃体实质内有化脓病变,
可在表面看到黄白 色突起。
急性扁桃体炎常由于病变向邻近组织发展而致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
肿 、急性淋巴结炎、急性鼻炎和鼻窦炎、急性喉炎、急性中耳炎等局部并发症。全身并
发症如急性风湿热、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败血症、急性骨髓
炎等。
可编辑
.
三、诊断
1.病史 有反复发作咽喉疼痛伴发热病史。
2.临床检查 急性发作期可见扁桃体肿大,表面充血明显,如果扁桃体表面有脓
性分泌物,则为化脓性扁桃体炎。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病源学检查和骨髓检查等。
【鉴别诊断】 需要注意本病 应与某些传染病性咽峡炎或血液病性咽峡炎相鉴别。
化脓性扁桃体炎最具特征性的是其伪膜仅仅局限在扁 桃体表面,而其它的膜性咽峡炎其
伪膜一般都会超出扁桃体的范围。
四、治疗
本病具有传染性,病人应适当隔离。
一般疗法: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流质饮食,补充营养,通大便。
因本病多为链球菌感染,抗 生素治疗仍为主要治疗原则,青霉素为首选。解热止痛
是重要的对症治疗措施。
局部用多贝尔 液漱口,每2~3小时1次。杜灭芬喉片或其它喉片含化,亦有清洁
口腔、消炎止痛之功效。
如多次反复发生急性扁桃体炎,特别是已有并发症者,应待急性炎症消退后施行扁
桃体切除术。

第二节 慢性扁桃体炎
一、定义
慢性扁桃体炎(chronic t onsillitis)是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隐窝口引
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演变 而来。患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流感、
白喉等)后亦可引起本病。鼻腔鼻窦感染亦能引发本病。 发病年龄以7~14岁者最多,
青年人次之,老年人(50岁以上)很少见。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 球菌,金黄色葡
萄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流行性感冒杆菌和腺病毒亦可诱发本病。
二、分型
可编辑
.
本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在隐窝,依程度及病期的不同 ,临床分为增生型(肥大型)、
纤维型(萎缩型)和隐窝型。
三、诊断
本病的特点 是常有急性发作病史,平时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常感咽发干、发痒、
异物感、刺激性咳嗽、口臭等轻 微不适。当扁桃体过度肥大时可出现呼吸、吞咽或语言
共鸣障碍。炎性分泌物不断咽下,刺激胃肠,或隐 窝内细菌、毒素等被吸收引起全身反
应,导致消化不良、头痛、乏力、低热等。检查可见扁桃体、前后柱 及咽后壁充血,扁
桃体隐窝口可见黄、白色干酪样点状物,用压舌板挤压腭舌弓时能由窝内排出。扁桃体
大小不定:儿童、青年多属增生型,扁桃体肥大;成人扁桃体多已萎缩变小,表面可见
瘢痕,凹 凸不平,与周围组织常有粘连。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人体受扁桃体隐窝内细
菌和毒素的影响,发生变态 反应,可产生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心脏病、肾炎、长
期低热等并发症。此种慢性扁桃体炎称为病灶 性扁桃体炎。
根据反复急性发作的病史及以上局部检查所见,不难做出诊断。值得强调的是:扁
桃体的大小可有生理性、遗传性及炎性改变,故不能单以扁桃体的大小作为判断炎症程
度的标准及诊断 的依据。
【鉴别诊断】 扁桃体角化症:角化症为扁桃体隐窝日上皮过度角化所致,而出现
白色尖形砂粒样角化物,触之坚硬,不能擦去,一般无特殊不
适。 |
扁桃体肿瘤:一侧扁桃体迅速增大或扁桃体肿大而有溃疡,均应考虑肿瘤的可能,
必要时可 行病检确诊。
四、治疗
1.保守疗法 对不能施行手术者,可试用下列疗法:①冲洗或 吸引扁桃体隐窝,
清除隐窝内积存物,减少细菌繁殖机会。②用5%乙醇普鲁卡因液或10%~30%硫 代硫
酸钠液2ml,注入扁桃体的不同部位行灌洗治疗。基于慢性扁桃体炎是感染-变应性状
态 的观点,治疗不应限于抗菌药物,而考虑免疫疗法或抗变应性措施,以及各种增强免
疫力的药物,如注射 胎盘球蛋白、转移因子等。
2.手术疗法 扁桃体摘除术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较为彻底的方法。
可编辑
.
第三节 腺样体肥大
一、定义
腺样体肥大(adenoid vegetation)为腺样体因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发生的病理性增< br>生。本病常与慢性扁桃体炎合并存在,多见于儿童。本病有遗传因素,与鼻咽部反复炎
症有关,慢 性鼻咽炎、鼻炎或慢性鼻窦炎患者易发此病;患急性传染病,变态反应性疾
病的儿童,也多有腺样体肥大 。
二、诊断
1.局部症状
儿童鼻咽部狭小,如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可引起耳、鼻、咽喉
相应处症状。
(1)耳部症状:咽鼓管咽口受阻,将并发非化脓性中耳炎,致听力减退和(或)
耳鸣。 (2)鼻部症状:常并发鼻炎、鼻窦炎,有鼻塞及流鼻涕等症状。说话时常为闭塞
性鼻音,睡眠时打 鼾。
(3)咽喉与下呼吸道症状:因分泌物下流刺激呼吸道粘膜,常引起咳嗽,易并发
气管炎。 < br>(4)由于患者长期呈张口呼吸,致使面部骨骼发育障碍,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
牙裂不齐,上 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即所谓“腺样体面容”。
2.全身症状 全身发育及营养状况差,常有夜惊、磨牙、遗尿、反应迟钝、注意
力不集中等反射性神经症状。
3.临床检查
(1)患儿张口呼吸,大多数呈“腺样体面容”。
(2)口咽检查:硬腭高而窄,齿列不整,常伴腭扁桃体肿大。
(3)鼻部检查:鼻孔小,鼻唇沟平,充分收缩鼻腔粘膜后可在鼻咽部见到红色块
状隆起。
(4)触诊:用手指做鼻咽触诊,在鼻咽顶及后壁可扪及柔软块状物。
可编辑
.
4.纤维鼻咽镜检查 在鼻咽顶部和后壁可见表面有纵行裂隙的分叶状淋巴组织,
像半个剥了皮的桔子。
5.x线鼻咽侧位片,有助于诊断其范围。
三、治疗
对具有上述症状的腺样体肥大 儿童应施行手术切除。手术常与扁桃体切除术一并施
行,若扁桃体无明确手术特征,亦可单纯切除腺样体 。手术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第四节 扁桃体周脓肿
一、定义
扁桃体周脓肿(peritonsillar abscess)为扁桃体周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扁桃
体被膜与咽缩肌之间的结缔组织疏松,急性扁桃体炎时,由于扁桃体隐窝,尤其上隐窝
被堵塞而 引流不畅,感染扩散到深层穿透扁桃体包膜,进入扁桃体周围隙引起扁桃体周
围疏松结缔组织感染,初期 称扁桃体周炎,脓肿形成后称扁桃体周脓肿,一般发生于一
侧,多发生于青壮年,秋冬季易患。常见致病 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甲型草绿色链球菌等。可引起咽旁脓肿、喉水肿和败血症等并 发症。臼齿或智齿周围炎
症亦可并发此症。
二、诊断
1.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基本上可以确定诊断。其临床表现为
(1)扁桃体急性发炎3~4日后,咽痛转向 一侧,伴有畏寒、高热、咽痛剧烈,以
致吞咽和张口困难、流涎、说话含糊不清。
(2)急性重病容,表情痛苦,颈部假性僵直,头倾向患侧,患侧颈淋巴结可肿大
及压痛。 < br>(3)前上型:脓肿位于一侧软腭前上部,咽部粘膜红肿、扁桃体充血,向内下推
移,表面覆有渗 出物,腭垂水肿。后上型:脓肿位于一侧扁桃体和腭咽弓之间,扁桃体
向前下推移,腭咽弓红肿,软腭及 腭垂并无肿胀。
2.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并有核左移。
可编辑
.
3. 扁桃体周围穿刺抽出脓液。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咽后壁脓肿与咽侧壁脓肿鉴别。 咽侧壁脓肿虽有咽部炎症
及牙关紧闭,但患侧咽壁及扁桃体均向内移,颈部有肿胀。冠周炎常因阻生齿而 起病,
多发生于下牙槽的内侧,牙冠上覆盖肿胀组织,红肿可延展到腭舌弓,但扁桃体及腭垂
一 般不受累。咽后壁脓肿以2岁以下患儿较多,成人患者常为颈椎结核或异物所引起,
x线可资鉴别。
三、治疗
1.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食物。给予镇静、止痛、退热治疗。
2.大剂量抗生素静脉点滴。以青霉素首选,重者可选用头孢菌素类。连续用5~10
日。
3.给予含漱剂如复方硼砂溶液,保持咽部清洁。
4.穿刺抽脓以明确脓肿是否形成及脓肿部 位。穿刺部位用2%普鲁卡因浸润粘膜麻
醉。穿刺时应注意方位,进针不可太深,以免伤及咽旁隙内血管 。粗针进入脓腔,抽出
脓液。
5.切开排脓:在局麻下切一弧形粘膜切口,用长弯血管钳插入 切口,沿扁桃体被
膜外方进入脓腔充分排脓。术后第2天复查伤口,必要时可再次撑开切口排脓。
6.多次脓肿发作者,应在炎症消退2周后行扁桃体切除术。

第五节 鼻咽血管纤维瘤
一、定义
鼻咽血管纤维瘤(angiofibroma of nasop harynx)多发生于10~25岁男性,瘤体
中含有丰富血管,容易出血,故又名“男性青春期出血 性鼻咽血管纤维瘤”,男女性别
之比为14~20:1。发病原因不明。本瘤多起源于鼻咽顶部枕骨结节 及蝶骨翼突内板的
骨膜部。除纤维组织外,瘤中血管丰富;这种血管管壁薄,缺乏弹性,损伤后不易收缩 ,
常引起大出血。瘤体增大时可压迫邻近骨壁,侵入鼻窦、眼眶、翼腭窝、颞下窝甚至破
坏颅底 进入颅腔等。故此瘤在病理上虽属良性,但在临床上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可编辑
.
二、诊断
根据症状及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特征,多能做出诊断。
其症状及临床检查有如下特点:
1.出血 为其重要症状,常反复出血,多为鼻出血或由口中吐血,时间久可致贫
血。
2.堵塞及压迫症状 肿瘤长大后堵塞后鼻孔引起鼻塞,开始为一侧性,逐渐发展
为两侧。若 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及听力减退。侵入眼眶、翼腭窝或颞下窝,致
眼球突出、颊部或颞颧部突起 。向后上破坏颅底及压迫脑神经,则有头痛及脑神经麻痹。
向下发展可致软腭膨隆,部分患者在口咽部可 见肿瘤。
3.检查 前鼻镜检(部分患者需收缩下鼻甲后),有时在鼻腔后部可见到淡红色肿
物;间接鼻咽镜检查更为清楚,可见表面光滑、圆形或呈结节状的肿瘤,表面富含血管
纹。手指触诊时 感肿物坚韧而易出血。
由于本瘤极易出血,故一般不做活检。必要时可从侵入鼻腔部分取材活检,以便 填
塞止血。X线摄片、CT、MRI可了解肿瘤的范围,施行颈动脉造影术,观察肿瘤供血来
源 及向颅内扩展情况,可供手术时参考。
【鉴别诊断】
1.后鼻孔息肉 有蒂,灰白色半透明,质软,可随呼吸活动,不易出血。
2.腺样体肥大 在咽顶后壁正中,有纵沟,质软,不易出血。多发生在幼儿。
3.鼻咽部畸胎瘤 多发生在婴幼儿,为灰白色肿物,光滑,有蒂,活动度大,表
面可被覆皮肤样上皮、触之软,不出血。
4.鼻咽癌 有少量吸涕带血,头痛、耳聋、颈淋巴结肿大,脑神经症状,鼻咽顶
咽隐窝有增 生肿物,不规则,质脆,细胞学及病理检查可资鉴别。
5.颅咽管瘤 来源于颅咽管残留鳞状上皮, 发生在蝶鞍部,形成实质性肿瘤,亦
可部分液化成多房囊肿,向上发展可至颅内,向下发展可达鼻咽顶后 壁隆起,亦可沿鼻
中隔达鼻腔,影象学检查可资鉴别诊断。
三、治疗
主要为手术切除,根据肿瘤的范围及部位,通常采用经鼻或经腭,或二者联合的径
可编辑
.
路。手术中出血多,术前必须作好大量输血的准备。手术前可先行DSA造影并颈外动脉< br>栓塞或结扎术,或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术中加压冷冻术等可减少出血。
近年采用鼻内镜 下微波治疗本病,术中视野清晰,摘除肿瘤彻底,术中出血少,在
100~300ml,不需输血,患者 痛苦小,复发少。

第六节 鼻咽癌
一、定义
鼻咽癌(carcinoma of nasopharynx)为我国常见癌瘤之一,尤以南方发病率 高,
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26%。男性多于女性,为2~3:l。好发年龄为40~49岁,< br>发病率在2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上升,50岁以后则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但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本病具有一定的种族易感性和家族聚集性,并与免疫遗传标记有关。
2.病毒因素 主要为EB病毒,70年代以来发现EB病毒与鼻咽癌有密切关系。
3.环境因素 可能与自幼儿时习惯吃含亚硝胺类食物有关。
二、诊断
有如下表现者应疑及鼻咽癌
1.出血 早期即有易出血倾向,最常见者为吸鼻后痰中带血,或擤出带血鼻涕。
2.鼻部症状 肿瘤阻塞后鼻孔,出现鼻塞,多为单侧性,瘤体增大时双侧受阻。
3.耳部症状 肿瘤堵塞或压迫咽鼓管咽口,可致该侧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
或出现鼓室积液。
4.颈淋巴结肿大 早期可出现颈淋巴结转移,首先常发生在颈深部淋巴结上群,
开始为一侧 ,继而发展为双侧。肿块无痛,质较硬,活动差,迅速增大且固定,并成为
患者就诊的首要症状。其后, 颈侧中、下群淋巴结相继累及,并相互融合成巨大肿块。
5.头痛 肿瘤破坏颅底,在颅内蔓延累及 三叉神经引起头痛。部位偏于患侧的颞、
顶,枕部,早期为间歇性,部位不固定,晚期为持续性剧痛,部 位固定。
6.脑神经症状 肿瘤经破裂孔进入颅内,常先侵犯第Ⅴ及第Ⅵ对颅神经,继而侵
可编辑
.
犯Ⅴ、Ⅳ 、Ⅲ、Ⅱ脑神经,除头痛外,还可出现面部麻木、复视、视物模糊、眼睑下垂、
眼外肌麻痹,甚至眼球固 定或失明。颈部包块可压迫穿出颅底的Ⅸ、Ⅹ、Ⅺ、Ⅻ脑神经,
出现软腭麻痹、吞咽因难、声嘶、伸舌偏 斜等。
7.远处转移 晚期肿瘤可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如肺、肝、骨骼等处而出现相应
症状。
8.检查 鼻咽癌 好发于咽隐窝及鼻咽顶后壁,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可见局
部粘膜粗糙不平,有结节状及菜花状肿物 ,有的呈结节型、溃疡型或粘膜下型等不同临
床类型。
9.颅底影象学检查有助于了解骨质有 无破坏。CT扫描可显示鼻咽粘膜变化,对早
期鼻咽癌的诊断颇有帮助。
10.活检 对可 疑病例及时施行活检,必要时可重复进行。对多次活检阴性、临床
上又高度怀疑者,应行内镜检查,仔细 检查可疑部位,对可疑部位在鼻内镜下行活检,
提高活检的阳性率。
三、治疗
以放射治疗为主,应用
60
钴或电子加速器做外照射。
放疗前后可辅以中医 辨证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等,以提高疗效,改善全身情况和
减轻放射反应。
有下述几种情况的鼻咽癌可行手术切除:
1.放疗后局部复发或尚有残存的病灶。
2.对放疗不敏感的肿瘤,如腺癌。
3.放疗无效的颈部局限性肿块。

第七节 喉咽肿瘤
一、定义
除会厌舌面和会厌谷常见潴留囊肿外,喉咽良性肿瘤 很少发生,而恶性肿瘤较多见,
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老年人。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①咽后壁 癌:常发生在
可编辑
.
颈椎水平的下咽部;②环状软骨后癌:常因部位较隐蔽,早 期不易被发现;③梨状窝癌:
可发生在梨状窝的内壁和外壁或交界处。由于下咽癌的解剖部位较隐蔽,早 期不易发现,
待病达到一定程度才来就医,肿瘤常已侵及喉及食管,造成呼吸、吞咽和发音困难;又由于该区域血运和淋巴管比较丰富,扩散及转移亦较早,尤其是当肿瘤侵及食管入口时,
给手术根治 带来很大困难。
二、诊断
1. 临床表现
(1)早期常无症状,或偶有梗塞感、压迫感,继而出现咽痛,渐呈持续性加剧。
(2)咽后 壁肿瘤常致咽后壁向外突出,表面增生呈菜花样,继而溃破,向下扩展
可侵入食管入口附近,较早有颈部 淋巴结转移。
(3) 环状软骨后癌,除侵犯食管入口外,常压迫喉和气管,引起吞咽因难和呼吸
因难。
(4)梨状 窝癌向外常破坏甲状软骨,亦可经杓会厌皱襞穿过喉室进入喉腔内,使
声带及室带受浸润,发生水肿,声 带运动受限或固定。早期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5)下咽癌晚期可出现声嘶、咳血、呼吸困难和吞咽 困难。若肿瘤累及大血管,
发生浸润、糜烂,可发生大出血。
(6)患者有口臭、多痰、颈部 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原因不明的高热,晚期可出
现远隔脏器转移的症状,如关节痛、肝区痛、便血、腹 痛等。
2. 检查 早期往往无特殊发现,或仅出现下咽局部饱满。晚期则可在间接喉镜下
见到癌肿,呈菜花状、肉芽状或溃疡性浸润。由于该区域解剖部位深在,对在间接喉镜
下检查可疑的患者 (如双侧梨状窝不对称,一侧大量唾液或分泌物潴留;环状软骨板处
粘膜增生肿胀;下咽后壁粘膜局限性 隆起,肿胀等改变)应进一步行纤维喉镜或食道镜
检,对可疑部位取组织送活检以明确诊断。对临床上高 度怀疑而病理上未获确诊的患者
应定期随诊观察,必要时行x线摄片、CT、MRI等检查,力争早期发 现、确诊,以获得
较好的预后。  ̄
三、治疗
由于该区的癌肿大多发现较晚,确诊时肿瘤范围已较广泛,故多采用综合疗法。即
可编辑
.
术前先行放疗,然后对合适患者施行手术切除,并根据切除范围选用适合类型的转移瓣(如颈部或肩胸皮瓣)、胃肠、带血管肠管进行修复,尽量恢复正常的咽喉功能。

第八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一、定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一般是指每次发作时,口、鼻气流 停止流通10秒以上,并伴有血
氧饱和度下降等,成人每晚7小时的睡眠期间,发作次数常在30次以上 。它可引起严
重的并发症。
上呼吸道气流受阻,就将出现打鼾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主要原因如下:
1.鼻和鼻咽阻塞 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甲肿大、鼻腔肿瘤、腺样体肥大和
鼻咽肿瘤等,常可引起OSAHS发作。
2.口咽和软腭是睡眠时出现阻塞最常见的部位。扁桃体Ⅲ度肿大容易引起鼾症。
口咽狭小,软 腭、腭垂粗长者占91%。其他疾患,如舌体肥大、颌骨畸形、会厌后肿瘤、
喉部或颈椎畸形等。 3.肥胖也是常见原因,颈咽部组织拥挤,导致呼吸阻塞。患者有严重打鼾或OSAHS
者,有70 %体重超过正常。
4.内分泌紊乱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出现粘液水肿。
5.老年性变化 老年期咽内组织松弛,肌张力减弱,致使咽壁松弛、塌陷而内移,
引起打鼾或OSAHS。
二、诊断
几乎所有病人睡眠后都有高音调鼾声,影响同室人休息,打鼾、憋气、白天嗜睡,< br>往往在谈话间不自觉入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还可有情绪和
行为的变化 ,躁动多梦、遗尿、阳痿、晨起头痛等,严重持久的病人可并发高血压、心
律失常、心肺功能衰竭等。
三、治疗
可编辑
.
1. 非手术治疗 主要针对轻度鼾症病人。
(1)睡时调整体位:改仰卧为侧卧,可能减轻或消除鼾声。
(2)减肥:可用各种方法,如 应用药物、控制饮食、加强活动等以减轻体重,常
可取得一定效果。
(3)药物治疗:睡前服 抗忧郁药。如普罗替林(protriptyline)30mg,可能奏效。
睡前应避免喝酒、使用安 眠药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4)睡时持续正压通气法(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通
过面罩导入气流压力维持在5~15cmH
2
O之间。
2. 手术治疗 原则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清除致病的因素。
(1) 因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者,需要摘除鼻息肉,纠正鼻中隔;扁桃体或腺样体
肥大者施行扁桃体或腺样体切 除术,都可取得良好效果。
(2)腭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 sty,UPPP)或腭咽成形术(PPP),
是近年来治疗OSA常用手术方法之一。对于重度阻塞患 者,尚可采用舌前徙术、舌容积
缩减术、颌骨前徙等方式治疗。




可编辑
.
第三章 喉科学

第一节 急性会厌炎
一、定义
急性会厌炎(acute epiglottit is),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为一以会厌为主的声
门上区喉粘膜急性非特异性炎症。致病菌有乙型流感 杆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
双球菌等,也可由于变态反应或物理、化学物质的刺激引起。严重时可 引起喉阻塞而窒
息死亡。成人、儿童皆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早春、秋末发病者多见。
二、诊断
⒈ 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剧烈咽喉痛,吞咽时加重,严重时连唾液也难以咽下,< br>讲话语音含糊不清。很少有声音嘶哑。会厌高度肿胀时可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甚至窒
息。
⒉ 检查见急性病容,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间接喉镜下可见会厌充血,肿胀,严
重时呈球形; 如会厌脓肿形成,红肿粘膜表面可见黄白色脓点。
三、治疗
⒈ 全身应用足量敏感抗生素,首选头孢类抗生素。
⒉ 对于病情严重病例,可静脉点滴氢化考的松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5~
1mgkgd)。
⒊ 如有严重呼吸困难,应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不能缓解,应及时行环甲膜或气
管切开术。
⒋ 如会厌脓肿形成,应在喉镜下切开排脓。
⒌ 局部可用雾化吸入,常用药物为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


可编辑
.
第二节 急性喉炎
一、定义
急性喉炎(acute laryngitis)是喉粘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常发生于感冒之后,先
为病毒感染 ,后继发细菌 感染。用声过度或吸入有害气体、粉尘或烟酒过度等均可致本
病。本病发生于儿童则较严重。
二、诊断
⒈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咽喉痛、痒、异物堵塞感。 声嘶,严重时失声。咳嗽,咳
痰。有时可有畏寒、发热、乏力等症状。
⒉ 儿童常出现声嘶, “空空”样咳嗽,吸气性喉喘鸣。严重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
三凹症、面色苍白青紫、神志不清,最终 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⒊ 喉镜检查见喉粘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声带呈粉红色或红色。可见声带粘 膜下出
血、声带因肿胀而增厚,声带运动正常。因小儿不合作,很少行喉镜检查。
三、治疗
⒈ 禁声,使声带得到休息。
⒉ 抗炎治疗 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儿童更要及早、足量使用,以控
制感染和消除喉粘膜肿胀。
⒊ 超声雾化吸入 常用药液为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
⒋ 儿童如出现重度呼吸困难,药物治疗无好转,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

第三节 慢性喉炎
一、定义
慢性喉炎(chronic laryngitis)是指喉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 症,其原因可与反
复的或持续的对喉部的刺激有关,如急性喉炎,鼻、鼻窦及咽部炎症,用声过度,长期
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鼻腔或鼻窦疾病引起喉部的长期分泌物刺激,烟酒过度等。喉粘
膜长期慢 性炎症,可产生慢性充血、肿胀、粘膜肥厚等病变 。
可编辑
.
二、分型
因病变程度不同,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喉炎、肥厚性喉炎和萎缩性喉炎。
三、诊断
⒈ 主要症状为声嘶,声嘶程度可轻重不等。有些患者晨起时发声尚正常,但讲话
多了后就出现声嘶;另有一 些患者晨起时声嘶较重,讲一段时间话后或喉部分泌物咳出
后声嘶反而减轻。大多数患者禁声一段时间后 声嘶缓解,但讲话多了声嘶又加重。
⒉ 喉部不适、干燥感,有的患者讲话多了还有喉痛。
⒊ 有的患者喉部分泌物增加,形成粘痰,讲话时感费力,须咳出后讲话才感轻松。
⒋ 喉镜检查
⑴ 慢性单纯性喉炎喉粘膜弥漫充血,有时有轻度肿胀,声带由白色变粉红色,边
缘 变钝。声带表面有时可见粘痰,并在两侧声带之间形成粘液缘丝。
⑵ 肥厚性喉炎以室带肥厚多见,肥 厚的室带可遮盖部分声带,或两侧室带前部互
相靠在一起,以至间接喉镜下看不到声带前部。声带肥厚, 边缘变钝,严重者两侧声带
前部互相靠在一起,声门不能完全打开。
⑶ 萎缩性喉炎喉粘膜变薄、干燥、严重者喉粘膜表面有痴皮形成,声门闭合时有
梭形裂隙。
四、治疗
⒈ 去除病因如避免长时间过度用声,戒除烟酒,改善工作环境,避免在粉尘环境
中工作,积极治疗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解除鼻阻塞,控制咽部及下呼吸道的感染。
⒉ 可将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放在雾化器中行雾化吸人,如用庆大霉素注射剂4~8
万u 和地塞米松注射剂5mg ,每日1 次,4~6 次为1 个疗程。
⒊ 中药可选用黄氏响声丸、清音丸等。

第四节 声带小结
一、定义
声带小结(vocal nodules )又称为歌者小结,典型的声带小结为双侧声带前、中
可编辑
.
1 3 交界处对称性结节状隆起。
二、诊断
主要症状为声嘶,早期程度较轻,为声音稍“粗”或基 本正常,仅用声多时感疲劳,
时好时坏,呈间歇性。以后逐渐加重,由间歇性发展为持续性,因声嘶演员 不能唱歌或
教师无法上课。
喉镜检查见双侧声带前中13 交界处有对称性结节状隆起,病程 短的早期小结呈粉
红色息肉状,病程长者,则呈白色结节状小的隆起,表面光滑。发声时两侧的小结互相
靠在一起使声门不能完全闭合。
三、治疗
⒈ 早期声带小结通过禁声,让声带充分休息,可自行消失。儿童的声带小结也可
能在青春发育期自行消失。
⒉ 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在表麻下经电子喉镜或纤维喉镜行声带小结切除,也可在
全麻支撑喉镜 下行喉显微手术将小结切除。术后应禁声2 周,并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雾化吸人。

第五节 声带息肉
一、定义
声带息肉(polyp of vocal cord )好发于一侧声带的前、中13 交界处边缘,为
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多 为单侧,也可为双侧,是常见的引起声音嘶
哑的疾病之一。
二、诊断
主要症状为较 长时间声嘶,其程度和息肉大小及部位有关。通常息肉大者声嘶重,
反之声嘶轻;声带游离缘处息肉声嘶 明显,广基大息肉可引起失声。息肉大者可以堵塞
声门引起吸气性喉喘鸣和呼吸困难。
喉镜检查见一侧声带前、中13 附近有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的肿物,表面光滑可
带蒂,也可 广基,带蒂的息肉有时随呼吸上下运动。少数患者可出现整个声带弥漫性息
可编辑
.
肉样变。
三、治疗
采用手术切除。方法有多种,可视具体情况而定,目前有电子 喉镜或纤维喉镜下切
除法,间接喉镜下切除法,全麻支撑喉镜下切除法及直接喉镜下切除法。电子喉镜或 纤
维喉镜下切除法手术简便,病人基本上无痛苦,费用较省,可作为首选方法。

第六节 喉乳头状瘤
一、定义
喉乳头状瘤(papilloma of lar ynx)是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能与人乳头状
瘤病毒感染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0 岁 以下儿童多见。儿童的乳头状瘤生长
较快,极易复发,多数为多发性,随年龄增长有自限趋势。成年病人 则有癌变可能。
二、诊断
进行性声嘶,肿瘤较大者甚至失声,也可出现喉喘鸣及呼吸困难。 儿童患者肿瘤生
长较快,倾向于多发,易发生喉阻塞。
喉镜检查见淡红或暗红色、表面不平、 呈乳头状的肿瘤。成人病变一般为单发性,
幼儿者多基底广,多发,常发生于声带、室带及声门下区,也 可蔓延至气管。
三、治疗
儿童易复发,需反复多次手术。支撑喉镜下应用CO
2
激光切除肿瘤是目前最常用的
方法之一。有呼吸困难者,应先行气管切开术。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
自体疫苗(autogenous vaccine )、干扰素治疗对儿童病人有效。成人多次复发者,如
有癌变,应按喉癌治疗。


可编辑
.
第七节 喉 癌
一、定义
喉癌(laryngeal carcinoma)是喉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多见。其< br>发病与吸烟、饮酒、空气污染、病毒感染等有关。
二、分型
根据癌肿发生的部位,分为:
⒈ 声门上型 早期常无显著症状,仅有喉部不适感或异物 感。以后癌肿表面溃烂
时,出现咽喉疼痛,放射至耳部,吞咽时加重。肿瘤侵蚀血管后痰中带血,常有臭 味;
向下侵及声带时才出现声嘶、呼吸困难等。易向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颈深上组淋巴结
转移 。
⒉ 声门型 早期症状为声嘶,随着肿物增大,声嘶逐渐加重;进一步增大,则阻
塞声 门,引起呼吸困难。颈淋巴结转移较少。
⒊ 声门下型 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规喉镜检查不易发现 。肿瘤溃烂则有咳嗽及痰
中带血,肿瘤向上侵及声带时,可出现声嘶。肿物增大,可阻塞声门下腔出现呼 吸困难,
亦可穿破环甲膜至颈前肌肉及甲状腺。常有气管前或气管旁淋巴结转移。
⒋ 声门旁型也称贯声门癌或跨声门癌,是尚在探讨的一种类型,UICC 组织尚未
确认该类型。是指原发 于喉室的癌肿,跨越两个解剖区域即声门上区及声门区,以广泛
浸润声门旁间隙为特点,癌在粘膜下浸润 扩展。早期可无症状,当出现声嘶时,常已先
有声带固定,而喉镜检查仍未能窥见肿瘤。癌肿向声门旁间 隙扩展,侵及甲状软骨。
三、诊断
凡年龄超过40 岁,有声嘶或咽喉部不适、异物感者, 均须用喉镜仔细检查。喉镜
检查见喉癌的形态有菜花型、溃疡型、结节型及包块型。详细检查喉的各部分 ,特别注
意会厌喉面、前连合、喉室及声门下区,观察声带运动是否受限或固定。对可疑病变,
应在间接喉镜、直接喉镜、纤维喉镜或电子喉镜下进行活检,确定诊断。还要仔细触摸
颈部有无肿大淋巴 结,喉体是否增大,颈前软组织和甲状腺有无肿块。喉部CT 及MRI 检
查等有助于了解癌肿的浸润范围。
可编辑
.
根据癌肿的生长范围和扩展的程度,按国际抗癌协会(UICC)2002年(第6 版)
公布的TNM 分类分期修改方案如下:
T
4
肿瘤划分为晚期可手术切除(T
4a
)和晚期不能手术切除(T
4b
) ,所有部位IV 期
肿瘤重新分期为: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肿瘤(IV
A
期)、不能手 术切除的晚期肿瘤(IV
B
期)
和有远处转移的晚期肿瘤(IV
C
期)。
(一)解剖分区
1. 声门上
(1)舌骨上会厌(包括会厌尖、舌面、喉面)
(2)杓会皱襞喉面
(3)杓状软骨
(4)舌骨下部会厌 ⑸ 室带
2. 声门
(1)声带
(2)前联合
(3)后联合
3. 声门下
(二)TNM临床分类
T:原发肿瘤
T
X
:原发肿瘤不能估计
T
O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原位癌
⒈ 声门上型
T
1
:肿瘤限于声门上一个亚区,声带活动正常。
T
2
: 肿瘤侵犯声门上一个亚区以上、侵犯声门或侵犯声门上区以外(如舌根黏膜、
会厌谷、梨状窝内壁黏膜) ,无喉固定。
T
3
:肿瘤限于喉内,声带固定,和(或)下列部位受侵:环后区、会 厌前间隙、声
门旁间隙、和(或)伴有甲状软骨局灶破坏(如:软骨内板)。
可编辑
.
T
4a
:肿瘤侵透甲状软骨板和(或)侵及喉外组织,例如气管,包括舌 外肌在内的颈
部软组织,带状肌、甲状腺、食管。
T
4b
:肿瘤侵及椎前间隙,包裹颈总动脉,或侵及纵隔结构。
⒉ 声门型
T
1
:肿瘤侵犯声带(可以侵及前联合或后联合),声带活动正常。
T
la
:肿瘤限于一侧声带
T
lb
:肿瘤侵犯两侧声带
T
2
:肿瘤侵犯声门上或声门下,和(或)声带活动受限。
T
3
:肿瘤局限于喉内,声带固定和(或)侵犯声门旁间隙,和(或)伴有甲状软骨
局灶破坏(如:内板)。
T
4a
:肿瘤侵透甲状软骨板或侵及喉外组织,例如气管,包括舌外肌在内的颈部软 组
织,带状肌、甲状腺、食管。
T
4b
:肿瘤侵及椎前间隙,侵及纵隔结构,或包裹颈总动脉。
⒊ 声门下型
T
1
:肿瘤限于声门下
T
2
:肿瘤侵及声带,声带活动正常或受限。
T
3
:肿瘤限于喉内,声带固定。
T
4a
:肿瘤侵透环状软骨或甲状软骨板, 和(或)侵及喉外组织。如:气管,包括舌
外肌在内的颈部软组织、带状肌、甲状腺、食管。
T
4b
:肿瘤侵及椎前间隙,侵及纵隔结构,或包裹颈总动脉。
N :区域淋巴结(颈部)
N
X
:不能评估有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N
O
: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N
l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直径≤3cm。
N
2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直径>3cm ,但≤6cm ;或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但其
中最大径<6cm ,或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cm。
N
2a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直径>3cm ,但≤6cm。
可编辑
.
N
2b
: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cm。
N
2C
: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cm。
N
3
: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6cm
注:中线淋巴结肿大作为同侧转移考虑

M :全身转移
M
X
:不能评估有无远处转移
M
O
:无远处转移
M
l
:有远处转移(应同时注明转移部位)
四、治疗
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根据癌肿的范围及扩散情况,选择合适的治< br>疗方案,目前多主张手术加放疗的综合治疗。
(一)手术治疗为治疗喉癌的主要手段
原则是在彻底切除癌肿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或重建喉的功能,以提高病人的生存
质量。根据切除的方式 主要分为喉部分切除术及喉全切除术。
⒈ 喉部分切除术
⑴ 喉显微CO
2
激光手术:适用于治疗早期声门型和声门上型喉癌,手术创伤小,不
需气管切开,术后发声功能好,恢 复快。
⑵ 喉裂开声带切除术:适用于一侧声带癌(T
is
、T
1a
),未累及前连合或声带突,声
带运动正常者。
⑶ 喉垂直部分切除术:适用于一侧声带癌 已累及声带大部分或全长,向前达前连
合,向后侵及声带突,或向上侵及喉室、室带,或向下累及声门下 区,声带运动正常或
受限者。于甲状软骨的中线略偏健侧切开,将病侧声带、室带、杓状软骨及甲状软骨 板
切除。若肿瘤侵及前连合或对侧声带前端,可行喉扩大垂直部分切除术,即喉额侧部分
切除术 。
⑷ 喉额前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前连合癌或其累及双侧声带前端,或一侧声带膜部
癌侵及前 连合至对侧声带前端而病变不超过声门下前部1cm,未侵及杓状软骨、声带运
动正常者。切除范围为甲 状软骨前角2cm、前连合及双侧声带膜部。
可编辑
.
⑸ 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 除术:适用于会厌、室带或杓会厌襞的声门上癌,未累及
前连合、喉室或杓状软骨者。切除范围为会厌、 室带、喉室、杓状会厌襞、会厌前间隙
或部分舌根及甲状软骨板上半部,声带上面断缘与梨状窝粘膜缝合 ,以修补喉内创面,
保留声带,将甲状软骨外膜断缘与舌根部缝合。
⑹ 喉水平垂直部分切除术:亦称3 4 喉切除术。适用于声门上癌侵及声门区,
而一侧喉室、声带及杓 状软骨正常,或贯声门癌未累及甲状软骨、杓间区和声门下环状
软骨者。切除范围包括整个会厌,会厌前 间隙,病侧室带、喉室、声带、杓状软骨、杓
会厌襞、甲状软骨板和对侧喉室底以上喉组织及相对应的甲 状软骨板。
⑺ 喉次全切除术或喉近全切除术:包括Tucker喉次全切除术和Pearson 喉近全切
除术。
⑻ 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Ⅰ型、Ⅱ型。
⒉ 喉全切除术 适用于不适宜行喉部分切除术的T
3
喉癌、或T
4
喉癌、原发的声门
下癌、喉部分切除术或放疗后复发者和下咽癌不能保留喉功能者。若癌肿已侵及喉咽、
梨状窝和颈段食 管,而不能用胸大肌皮瓣或颈部皮瓣修复时,可用游离空肠来替代已切
除之喉咽和食管上段的缺损区。
⒊ 喉全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 目前常用的方法大多数只能恢复部分喉功能。
⑴ 气管(环)咽吻合术:由Arslan 等报道,以恢复发音、呼吸及吞咽功能。其缺
点为多发生误咽,多数病人仍需终身带气管套管。
⑵ 食管气管造瘘术:在气管后壁与食管前壁间造瘘,插人发音钮或以肌黏膜瓣缝
合成管道。包 括安放Blom-Singer、Provox发音钮、Amatsu法、Brandenburg法及气管食管壁组织瓣的发音重建术等。
⑶ 人工喉和电子喉:人工喉是将呼气时气流从气管引至口腔同时 冲击橡皮膜产生
发音,再经口腔调节,构成语音,其缺点为佩戴和携带不便;电子喉是利用音频振荡器< br>发出持续音,将其置于病人颊部或颈部作说话动作,即可发出语音。但所发出的声音常
带有杂音。
⑷ 食管发音法:是使吞咽进人食管内的贮气从食管冲出,产生声音,再经咽腔和
口腔动作调节 ,即可形成语言。其缺点是发音断续,说话吃力。
可编辑
.
⒋ 颈清扫术 是 治疗喉癌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方法。根据癌肿原发部位和
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可行经典性(根治性) 颈清扫术、改良性颈清扫术、及分区性(局限
性)颈清扫术。
(二)放射治疗
适应证:
⒈ 声带癌T
is
、T
1a
、T
1b
病变,声带运动正常。
⒉ 病变小于1cm 的声门上癌。
⒊ 全身情况差,不宜手术者。
⒋ 病变范围 较广,波及喉咽的癌肿,可先行术前放疗。
60
Co的根治性放疗总量为
60~70G y。术前放疗,通常在4 周内照射45~50Gy,放射结束后2~4 周内行手术切除。
术后放疗通常在手术切口愈合后进行。其放疗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三)其他治疗包括化学药物治疗及生物治疗。

第八节 喉阻塞
一、定义
喉阻塞(laryngeal obstruction)又称喉阻塞,系因喉部或 其邻近组织的病变,
使喉部通道发生阻塞,引起呼吸困难,若不速治,可引起窒息死亡。幼儿发生喉阻塞 的
机会较成人多。常见原因有:喉部的急性炎性病变、喉外伤、喉水肿、喉痉挛、喉肿瘤、
先天 性喉畸形、声带麻痹等。
二、诊断
⒈ 喉阻塞的主要症状是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运 动加强,时间延长,吸气
深而慢,如无显著缺氧,则呼吸频率不变。
⒉ 吸气性喉喘鸣,喘鸣声的大小与阻塞程度呈正相关,重者喘鸣声甚响,隔室可
闻。
⒊ 吸气性 软组织凹陷,吸气时胸壁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
胸骨剑突下或上腹部、肋间隙向 内凹陷(四凹征)。其程度随呼吸困难的程度而异,儿
可编辑
.
童的肌张力较弱,此凹陷尤为显著。
⒋ 若病变位于声带,则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声。
⒌ 因缺氧而面色青紫,吸气时头后仰,坐卧不安,烦躁不能入睡。晚期可出现脉
搏微弱、快速 ,心律不齐,心力衰竭,最终发生昏迷而死亡。
根据病情轻重,将喉阻塞分为4 度。
Ⅰ度 :安静时无呼吸困难。活动或哭闹时有轻度吸气期呼吸困难、稍有吸气期喉喘
鸣及吸气期胸廓周围软组织 凹陷。
Ⅱ度:安静时也有轻度吸气期呼吸困难,吸气期喉喘鸣和吸气期胸廓周围软组织凹
陷, 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无烦躁不安等缺氧症状。脉搏尚正常。
Ⅲ度:吸气性呼吸困难明显 ,喉喘鸣声较响,吸气期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显著,并
出现缺氧症状,如烦躁不安,不易入睡,不愿进食 ,脉搏加快等。
Ⅳ度: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手足乱动,出冷汗,面色苍白或发绀,定向力丧失,心律不齐,脉搏细数,昏迷、大小便失禁等。若不及时抢救,则可因窒息以致
呼吸心跳停止 而死亡。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对喉阻塞的诊断并不难,更主要的是明确其病因。呼吸困
难 严重者,应先解除其呼吸困难后,再进行检查以明确病因。
三、治疗
根据病因及呼吸困难的 程度,采用药物及手术治疗,尽快设法解除病人呼吸困难,
避免造成窒息或心力衰竭。
Ⅰ度:明确病因,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如由炎症引起,使用足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
素。
Ⅱ度:因炎症引起者,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大多可避免气管切开术。
异物,应迅速取除 ;如喉肿瘤、喉外伤、双侧声带瘫痪等一时不能去除病因者,应考虑
作气管切开术。
Ⅲ度:由 炎症引起,喉阻塞时间较短者,在密切观察下可积极使用药物治疗,并作
好气管切开术的准备。若药物治 疗未见好转,全身情况较差时,宜及早行气管切开术。
若为肿瘤,则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
可编辑
.
Ⅵ度:立即行气管切开术。若病情十分紧急时,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或 先气管插
管,再行气管切开术。
病因治疗在一定情况下可先采用,如喉异物取出、咽后脓肿切 开等,而对危重病人,
应先行气管切开术,待呼吸困难解除后,再根据病因给予相应治疗。

第九节 喉狭窄
一、定义
喉狭窄(Stenosis of the lary nx)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喉部瘢痕组织形成,使
喉腔变窄或闭锁,导致呼吸和发声功能障碍的一种病 理状态。常常是复合性病变,合并
气管狭窄。
二、诊断
主要症状有声嘶、喉喘鸣、 咳嗽、发音无力或失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重者可
有发绀甚至窒息。
喉镜检查见喉部有带 状、膜状或环状瘢痕组织,声带固定,室带、声带变形,声门
变窄或闭锁,声门下区粘连,有时仅有小孔 隙。
病程发展缓慢,结合病史、症状、喉镜检查所见和喉部CT或MRI,可作出诊断,并
判 定狭窄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三、治疗
轻者可在喉镜下行探条扩张或用CO
2激光切除瘢痕后,用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扩张喉
及气管的狭窄段。重者先行低位气管切开术,然后行喉 裂开术,粘膜下切除或松解瘢痕,
修复喉腔,放置“T”形管6~10 个月。若喉气管软骨支架缺损, 可用胸骨舌骨肌舌骨
瓣转移、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或羟基磷灰石生物材料行喉气管重建术。组织工程软骨 正
在实验阶段。

可编辑
.
第四章 气管食管科学
第一节 气管、支气管异物
一、定义
气管、支气管异物(foreign bodies in the trachea and bro nchi)有内源性及
外源性两类。前者为呼吸道内的伪膜、干痂、血凝块、干酪样物等堵塞;后者为外 界物
质误入气管、支气管内所致。通常所指的气管、支气管异物属外源性异物,多发生于5
岁以 下儿童,3岁以下最多,可占60%~70 %,偶见于成人。
二、诊断
(一)病程可分为4 期
⒈ 异物进人期 异物经过声门进人气管、支气管时立即引起剧烈咳嗽及憋气甚至
窒息,随异物深入症状可缓解。
⒉ 安静期 异物停留在气管或支气管内,一段时间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及喘
鸣,特别是 异物较小停留在小支气管内时,可无任何症状。
⒊ 刺激与炎症期 异物刺激局部粘膜产生炎症反应并可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咳喘、
痰多等症状。
⒋ 并发症期 有支气管炎和肺炎、肺脓肿时,表现为发烧、咳嗽及咳脓痰、呼吸
困难等。异物阻塞气道影响通气时,由 于缺氧,使肺循环的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而
并发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烦躁不安、面色苍 白或紫绀,心率加快,肝增大
等。此外,可引起肺不张、肺气肿等,阻塞性肺气肿明显或剧烈咳嗽时,可 使细支气管
或肺浅表组织破裂,发生气胸、纵隔或皮下气肿。
(二)异物停留在气管或支气管内表现的症状各有其特点:
⒈ 气管异物 异物经喉进人气 管,刺激粘膜立即引起剧烈呛咳及反射性喉痉挛而
出现憋气、面色青紫等。异物较小进人气管后,若贴附 于气管壁,症状可暂时缓解;若
异物较轻而光滑,如西瓜子等则常随呼吸气流在气管内上下活动,引起阵 发性咳嗽,当
异物被气流冲向声门下时产生拍击声,在咳嗽及呼气末期可闻及,用听诊器在颈部气管可编辑
.
前可听到异物撞击声,手置于此处可触到撞击感。当异物阻塞部分气管腔时, 气流通过
变窄的气道可产生哮鸣音。
⒉ 支气管异物 早期症状与气管异物相似。异物进人 支气管后,停留在支气管内,
刺激减少,咳嗽减轻。但若为植物性异物,脂酸刺激引起支气管粘膜炎症, 可引起咳嗽、
痰多、喘鸣及发烧等全身症状。如一侧支气管异物,多无明显呼吸困难。双侧支气管异物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并发肺气肿、肺不张时,肺部听诊患侧呼吸音减低或消失,肺
炎则可闻及湿 鸣音。
(三)1. 病史 异物吸人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典型症状、查体及X线检查,诊断多无困难。但少数病人,异物史不明确,若有突然发生而又久治
不愈的咳喘, 并伴有或不伴有发热、憋气,或反复发生的支气管肺炎的病人,尤其是儿
童,应考虑异物的可能,注意与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鉴别。
⒉ 体格检查 全身检查应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情况。 活动性气管异物在
咳嗽或呼气末期可闻及拍击声,颈部可触到撞击感。肺部听诊可闻及喘鸣音。支气管异
物可有肺炎、肺不张、肺气肿之体征,但早期有时体征不明显,应仔细进行两侧对比。
⒊ X 线检查 金属等不透光的异物,胸透或拍片可以确定异物位置、大小及形状。
可透光异物不能显示,早 期肺部透视也可基本正常,若出现以下间接征象对于推断可透
光异物的有无及位置有重要参考意义:①纵 隔摆动:异物引起一侧支气管部分阻塞时,
呼气、吸气时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使纵隔向两侧摆动,如 异物固定,形成呼气性活
瓣,则呼气时气管变窄,明度增高,横隔下移。②肺不张:某肺叶或肺段密度增 高,体
积缩小,横隔上抬,心脏和纵隔向患侧移位,但呼吸时位置不变。③肺部感染:表现为
局 部密度不均匀的片絮状模糊阴影。
⒋ CT尤其三维成像,对某些诊断困难的病例可有助于确定异物有无及其部位。
⒌ 支气管镜检查是气管 、支气管异物确定诊断的最可靠方法。临床疑为气管、支
气管异物,其他检查不能确诊时,应行支气管镜 检查明确诊断,并同时可取除异物。
三、治疗
呼吸道异物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而且取出异物 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因此应及时诊断,
尽早行异物取出术,以防止窒息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诊断有呼 吸困难,应立即手术,
可编辑
.
伴有高热、心力衰竭等情况时,应给予适当处理,必要时在心电监护下,及时取出异物。
⒈ 经直接喉镜异物取出术 临床也称“守株待兔法”,适用于气管内活动的异物。
成人可用粘膜表面麻醉 ,婴幼儿则无需麻醉。用直接喉镜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将鳄口
式喉异物钳钳口闭合,横径与声门裂平行 ,置于声门上,待吸气声门开放时,伸入声门
下区,扭转钳口90
0
,使钳口上下张开 ,待呼气或咳嗽时,异物随气流上冲的瞬间,夹
住异物取出。对于瓜子等较扁平的异物,出声门时应将夹 有异物的钳口转位,使异物的
最大横径与声门裂平行,以防异物通过声门时被声带阻挡而脱落。
⒉ 经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 直接喉镜下不能取出的气管异物及绝大多数支气管异
物需经支气 管镜取出异物。最好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成人多采用直接插人法,小儿一般
经直达喉镜插人。支气管镜进 人气管、支气管检查发现异物后,用适当异物钳夹住,后
退经声门取出。对较大而硬难以通过声门的异物 ,可行气管切开,自气管切开口处取出。
⒊ 纤维支气管镜或电子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 位于支气管深部小的金属异物,由
于硬支气管镜不能窥见,可在纤维支气管镜或电子支气管镜下钳取。
⒋ 开胸异物取出术 支气管镜下确实难以取出的较大并嵌顿的支气管异物,必要
时需行开胸术取出。
⒌ 术后应密 切观察病情,酌情给予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控制感染并防
止喉水肿发生。术前、术后有其他并 发症时,应进行相应治疗。

第二节 食管异物
一、定义
食管异物(foreign bodies in the esophagus)多由于进食匆忙,食 物未经咀嚼
咽下所致。老年人牙齿脱落、义齿松脱、咀嚼功能差、口腔内感觉减退;小儿磨牙发育
不全,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口含异物误咽;吞食异物企图自杀等,都可导致食管异物的
发生。
异物种类以鱼刺、谷类、枣核、假牙等最多见。
食管异物常见于食管入口,其次为食管中段,发生于下段者较为少见。食管异物若
可编辑
.
不及时取出可引起食管穿孔、食管周围炎、纵隔炎与脓肿、气管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发生食管主动脉瘘,导致大出血死亡。
二、诊断
(一) 症状常与异物性质、大小、形状以及停留的部位和时间以及有无继发感染等有
关。
⒈ 吞咽困难 异物嵌顿于环后隙及食管人口时,吞咽困难明显。轻者可进食半流
质或流质,重者可能饮水 也感困难。小儿患者常伴有流涎症状。
⒉ 吞咽疼痛 异物较小或较圆钝时,疼痛不明显或仅有梗阻 感。尖锐的异物或继
发感染时疼痛多较重。异物位于食管上段,疼痛部位多在颈根部或胸骨上窝处;异物 位
于食管中段时,常表现有胸骨后疼痛并可放射到背部。
⒊ 呼吸道症状 异物较大向前压 迫气管后壁,或异物位置较高部分未进人食管压
迫喉部时,尤其在幼小儿童,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有窒 息致死的可能。应及时处理,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⒈ 详细询问病史 异物史对诊断 十分重要,大多数病人可直接或间接询问出误
吞或自服异物史,结合吞咽困难及吞咽疼痛等症状,一般诊 断无困难,但应详细了解异
物的性质、形状、大小、异物停留时间及有无其他症状,以供治疗时参考。某 些神志不
清或精神不正常的病人可能获得不到准确异物史,如症状明显,应进一步检查。
⒉ 间接喉镜检查 异物位于食管上段,尤其有吞咽困难病人,有时可见梨状窝积液。
⒊ X线检查 X线 可显影的异物,可拍颈、胸正侧位片定位;不显影的异物,应行
食管钡剂检查,骨刺类需吞服少许钡棉, 以确定异物是否存在及所在部位。
⒋ 食管镜检查 有异物史并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等症状,但X 线检查不能确诊,
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应考虑行食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发现异物,及时取出 。
三、治疗
已确定诊断或高度疑有食管异物,应尽早行食管镜检查,发现异物及时取出。
⒈ 异物取除的方法
⑴ 经硬食管镜取异物:是最常用的方法,根据异物的大小、形状、部位 、病人的
年龄,选择适当大小的食管镜及适合的异物钳。估计异物较容易取时,可采用粘膜表面
可编辑
.
麻醉;估计取出较困难时,最好采用全身麻醉。食管镜插入窥见异物后,要查清异 物与
食管壁的关系。如遇尖锐异物刺人食管壁时,钳夹住异物,使其退出管壁,再将异物长
轴转 至与食管纵轴平行后取出,巨大异物如义齿,特别是带钩义齿,如嵌顿不易钳取时,
不应强行拉取,以免 发生致命并发症。必要时,应行颈侧进路或开胸手术取出异物。
可用直接喉镜代替食管镜取位于食管人 口的异物,因直接喉镜较粗短,容易抬起环
状软骨而暴露食管入口,便于异物取出。对于小儿需注意不要 过度抬高环状软骨,以免
引起呼吸困难。
⑵ 经纤维食管镜或电子食管镜取异物:较小而细长的异物可采用,一般在粘膜表
面麻醉下进行。
⑶ Folcy 管法:利用前端带有隐形气囊的体腔引流管,插人未被异物完全阻塞的
食管内 ,隐形气囊越过异物后,向气囊内注人空气,使其扩张,充满食管腔,向上退出
时将异物带出。适用于外 形规则,表面平滑的异物。
⑷ 颈侧切开或开胸术取异物:巨大并嵌顿甚紧或带有金属钩等异物,用以 上方法
难以取出时,可考虑应用此手术方法。
⒉ 一般治疗 食管异物如超过24 小时,病人进食困难,术前应进行补液。估计术
中可能损伤食管粘膜时,术后应禁食1~2 天,给静脉补液及全身支持疗法,疑有穿孔
者,应行胃管鼻饲饮食。局部感染时,应给予足量抗生素。
⒊ 出现食管周围脓肿或咽后壁脓肿,应行颈侧切开引流。食管穿孔、纵隔脓肿时,
请胸外科协助处理。






可编辑
.
第五章 耳科学
第一节 先天性外耳及中耳畸形
一、定义
先天性外耳及中耳畸形 (congential microtia and middle ear dysmorphia)常
同时发生,前者系第1、2鳃弓发育不良以及第一鳃沟发育障碍所致。后者伴 有第1咽
囊发育不全可导致鼓室内结构、咽鼓管甚至乳突发育畸形等。
二、分级
1. 第1级 耳廓小而畸形,各部尚可分辨;外耳道狭窄或部分闭锁,鼓膜存在,
听力基本正常。
2. 第2级 耳廓呈条索状突起,相当于耳轮或仅有耳垂。外耳道闭锁,鼓膜及锤
骨柄未发育。锤砧骨融合 者占半数,镫骨存在或未发育,呈传导性聋。此型为临床常见
类型,约为第1级的2倍。
3. 第3级 耳廓残缺,仅有零星而不规则的突起;外耳道闭锁,听骨链畸形,伴
有内耳功能障碍,表现为 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发病率最低,约占2%。
第2、3级畸形伴有颌面发育不全称(Tteacher-Collins syndrome)综合征 ,其特
点为眼、颧、上颌、下颌、口、鼻等畸形,伴小耳、外耳道闭锁及听骨链畸形。
三、诊断
1. 病史
2. 检查
(1)听力检查:表现为传导性聋、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2)颞骨CT扫描可了解乳突气化、中耳腔隙、听骨畸形及外耳道闭锁情况。
四、治疗 < br>手术时机:单耳畸形而对侧耳听力正常者,手术可延至成年时进行。单侧外耳道闭
锁伴有感染性瘘 管或胆脂瘤者,可是具体情况提前考虑手术。双耳畸形伴中度以上传导
性聋者应及早对畸形较轻的耳手术 ,一般在2岁以后进行,以提高听力,促使患儿语言,
可编辑
.
智力发育。耳廓畸形一般主张待成年以后行耳廓成形术或重建术。
1. 第1级畸形者如无听力障碍则不需治疗。
2. 第2级畸形者,通常从鼓窦入路(近年采取直入法), 行外耳道、鼓膜及听鼓链
成形术,以提高听力,术中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形成的“外耳道”术腔周径应 能容纳
术者手指,“外耳道”用中厚或全厚皮片植皮,防止术后外耳道重新形成瘢痕狭窄。
3. 第3级畸形由于内耳功能受损,不宜手术治疗。

第二节 先天性耳前瘘管
一、定义
先天性耳前瘘管 (congenital preauticular fis tul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
形。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耳廓的第1、2鳃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 或第1鳃沟封闭
不全所致,瘘管口多位于耳轮角前,另一端为盲管,深浅、长短不一,还可呈分枝状,< br>常深入耳廓软骨内。瘘管多为单侧性,双侧者较少,管腔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
汗腺、皮 脂腺等。
二、诊断
1. 病史 出生后即发现耳轮脚前有一瘘管,平时无症状,挤压时 有少量白色粘稠
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管口溢出;继发感染时则局部红肿疼痛或化脓。反复感染可形成囊< br>肿或脓肿,破溃后可形成脓瘘或瘢痕。
2. 检查 确定瘘口位置和瘘管走向。
【鉴别诊断】 与第一鳃裂瘘、淋巴结核溃疡等相鉴别。
三、治疗
无症状者不需 治疗。在急性感染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对已形成脓肿者,
则应先切开引流。待感染控制、局部 痊愈后,再行瘘管切除术。术中注少许美蓝液于瘘
管内,并用探针为引导,将瘘管及其分支彻底切除,必 要时可切除瘘管穿过部分的耳软
骨,术毕稍加压包扎,防止形成死腔。
可编辑
.
第三节 耳廓外伤
一、定义
耳廓外伤 (auricle trauma)是受各种机械、物理因素引起的外耳挫伤、裂伤、
冻伤和烧伤,均称耳廓外伤
二、分型
1.耳部撕裂伤
(1)轻度撕裂:皮肤、软骨膜、软骨部分或全层裂开,但无组织缺损;
(2)中度撕裂:有组织全层缺损,不能保持耳廓正常形态;
(3)重度撕裂:耳廓完全性撕脱或仅有少许皮肤相连。
2. 冻伤
(1)Ⅰ度冻伤:皮肤发白并有麻木感;
(2)Ⅱ度冻伤:皮肤有水泡形成。
(3)Ⅲ度冻伤:耳廓游离缘溃疡或坏死。
3. 热损伤
(1)Ⅰ度烧伤:皮肤红斑;
(2)Ⅱ度烧伤:皮肤有水泡形成。
(3)Ⅲ度冻伤:皮肤全层破坏。
三、诊断
1. 病史
2. 检查 触诊、耳镜检查等。
四、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1)仅有浅表皮损时,可用3 %双氧水清洗,覆盖消毒纱布,局部换药。有水疱者
须开放水疱。
(2)破伤风预防注射。
(3)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
可编辑
.
(4)轻度冻伤者,局部涂防冻膏,重度者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输入。
(5)烧伤者可涂抗生素软膏或干燥疗法,以让创面结痂保护深层。
2. 手术疗法 皮肤软骨裂开者,需尽早清创缝合;耳廓血肿需行粗针抽吸或切开,
清除凝血块后,局部加压包扎48小 时以上;耳廓部分断离后,需清创、扩创,再对位
缝合;伴软骨暴露者要植皮,或就近带蒂皮瓣缝合软骨 膜和皮肤;若完全离断,应及时
清洗并浸泡于含适量肝素的生理盐水中,术中用肝素溶液冲洗动脉,对位 缝合行断耳再
植。

第四节 鼓膜外伤
一、定义
鼓膜外伤(tympanic membrane trauma)是指外伤性鼓膜穿孔,常因间接或直 接外
力损伤所致。可分为器械伤:如用火柴杆、毛线针等挖耳刺伤鼓膜;医源性损伤如取耵
聍、 外耳道异物等;矿渣、火花等烧伤。气压伤:如掌击耳部、爆破、炮震、放鞭炮、
高台跳水及潜水等。其 他尚有颞骨纵行骨折等直接引起。
二、诊断
1. 病史
(1)鼓膜破裂后,突然出现不同程度的耳痛,听力减退,耳鸣,少量出血和耳闭
塞感。
(2)患者擤鼻时刻感觉耳内有气体溢出。
(3)各种外伤由于镫骨强烈运动,可出现眩晕、恶心或混合性聋。
2. 耳镜检查 鼓膜多 呈不规则或裂隙状穿孔,外耳道可有血迹或血痂,穿孔边缘可
见少量血迹。若出血多或有水样液流出,示 有颞骨骨折或颅底骨折所致的脑脊液耳瘘。
3. 推荐检查
(1)纯音听阈测定:耳聋属传音性或混合性。
(2)颞骨CT扫描
三、治疗
可编辑
.
1. 应用抗生素类药物,严防感染,可用酒精消毒外耳道及耳廓,外耳道口可用消
毒棉球堵塞。
2. 禁用外耳道冲洗或滴药。穿孔愈合前,禁游泳或任何水液入耳。
3. 避免感冒,切勿用力擤鼻涕,以防止来自鼻咽的感染。
4. 绝大多数的外伤性鼓膜穿孔可于3-4周内自行愈合。较大而不能愈合的穿孔可
行鼓膜修补术。

第五节 颞骨骨折
一、定义
颞骨骨折 (temporal bone fracture)是头颅外伤的一部分,常由车祸、颞枕部
撞击、坠落所至,可伴有程度不 同的颅内或其他部位组织和器官损伤。由于岩部与鳞部
连接处骨质较薄弱,以致骨折累及中耳的机会较内 耳为多。
二、分型
1. 纵行骨折(LOngitudinal fracture) 最 常见,占70%~80%,多由颞部和顶
部受到撞击所致。骨折线与岩部长轴平行,常起自颞骨鳞部,通 过外耳道后上壁、鼓室
天盖,沿颈动脉管到颅中窝底的棘孔或破裂孔附近。因骨折线多从骨迷路前方或外 侧穿
过,故极少伤及内耳。常伴有中耳结构受损,可表现为耳出血、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约2 0%的病例发生面瘫,多可逐渐恢复。如有脑膜破裂,则有脑脊液漏。纵行骨折可两
侧同时发生,偶可累 及颞颌关节。
2. 横行骨折(transverse fracture) 较少见,约占20% ,主要由枕部受到暴力
所致。骨折线与岩骨长轴垂直,常起自颅后窝的枕骨大孔,横过岩锥到颅中窝。有 的经
过舌下神经孔及岩部的管孔(如颈静脉孔),个别可经内耳道和迷路到破裂孔或棘孔附
近。 因其骨折线可通过内耳道或骨迷路,可将鼓室内壁、前庭窗、蜗窗破裂,故常有耳
蜗、前庭及面神经受损 症状:如感音性聋、眩晕、自发性眼震、面瘫和血鼓室等。面瘫
发生率约占50%,且不易恢复。
3. 混合型骨折(mixed fracture) 更少见,常由于颅骨多发性骨折,可同时发生
可编辑
.
颧骨纵行与横行骨折线,引起鼓室、迷路骨折(tympano- labyrinthinefracture),出
现中耳与内耳症状。
4. 岩尖骨折(petrousapexfracture) 很少见,可损伤第Ⅱ~Ⅵ颅神经,发生弱
视、 眼裂变小、上睑下垂、瞳孔扩大、眼球运动障碍、复视、斜视等眼部症状以及三叉
神经痛或面部感觉障碍 。岩尖骨折可损伤颈内动脉,导致致命性大出血。岩尖骨折应与
脑干损伤及脑疝鉴别。
三、诊断
1. 病史
(1)外耳道出血:多见于纵行骨折,亦可通过咽鼓管从口 腔及鼻腔流出。横行骨
折除非同时存在外耳道裂伤,一般无外耳道出血。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裂伤,外耳 道骨
壁塌陷。
(2)听力减退:纵行骨折或混合性骨折的骨折缝经中耳者,发生鼓膜撕裂,听 鼓
链骨折或移位,砧-镫关节分离或砧骨脱位,常呈传音性聋。横位骨折可损伤迷路,故
有感音 神经性聋。
(3)眩晕:横位骨折可伤及迷路或前庭神经,常发生严重的眩晕。纵行骨折较少
损伤前庭,一般无持续性眩晕。
(4)面瘫:横位骨折发生面瘫者约占50%。由于血肿、水肿、感染 、骨折片压迫或
撕裂所引起。纵行骨折发生面瘫率较低。
(5)脑脊液漏:上述各型颞骨骨折 可同时伴有脑膜损伤,发生脑脊液漏。脑脊液
从上鼓室经破裂的鼓膜从外耳道流出称脑脊液耳漏;如鼓膜 完整,脑脊液经咽鼓管从鼻
部流出,则可出现脑脊液鼻漏:如脑脊液同时从外耳道、鼻腔流出,称脑脊液 耳鼻漏。
漏出脑脊液期因混有血液呈浅红色,以后逐渐变为清亮液体,化验检查为含糖液体(可
用查糖尿的试纸)。颞骨骨折后第1~2天内危险性较大,持续昏迷者危险性更大。
2. 检查 颞骨X线片及CT扫描可确定诊断。
四、治疗
1. 颞骨骨折常发生于颅脑外伤,如出现颅 内压增高征、颅神经征或耳、鼻大出血
等,应与神经外科医生协作,共同抢救病人。首先应注意危急病人 生命的主要问题。如
可编辑
.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应行气管切开术,以改善颅 内缺氧状态。控制出血,及时补液
或输血,以防止失血性休克,维持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如病情允许, 应作详细检查,
包括头颅CT、神经系统检查等。
2. 及时应用抗生素等药物,严防颅内或 耳部感染,注意耳部消毒。如病人全身情
况许可,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清除外耳道积血或污物。如有脑脊 液耳漏,不可作外耳道
填塞,仅于外耳道口放置消毒棉球。如病情许可。采取头高位或半卧位,多数脑脊 液漏
可自行停止。如超过2~3周仍未停止者,可经耳部径路采颞肌或筋膜覆盖硬脑膜缺损
处, 以控制脑脊液漏。
3. 病情完全稳定后,对后遗鼓膜穿孔、听骨断离、传导性聋或面神经麻痹等病征 ,
可于后期行鼓室成形术或面神经手术。对于颞骨横行骨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只要病情
许可, 手术减压越早越好。

第六节 耳廓假性囊肿
一、定义
耳廓假性囊肿(pseudocyst of auricle)系指耳廓软骨膜下积液,多发生在耳廓
外侧前面上半部。本病又名耳廓非化脓性软骨膜炎、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耳廓软骨间
积液等。 病因不明。
二、诊断
1. 病史
(1)耳廓外侧面出现局部性隆起,常因刺激后加速增大。
(2)有胀感,无痛,有时有灼热和痒感。
(3)小囊肿仅显隆起,大时隆起明显,有波动感,无压痛,表面肤色正常。
2. 检查 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生化检查为丰富的蛋白质,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三、治疗
治疗方法视囊肿大小而定,目的是防止液体再生,促进囊壁粘连愈合。
1. 病早期或小囊肿可用冷敷、超短波、紫外线照射等。
可编辑
.
2. 一般采用穿 刺抽液、加压包扎,也可抽液后注入硬化剂、15%高渗盐水、50%
葡萄糖或1%~2%碘酊,至抽出 液为红色即不再注药。
3. 手术治疗,可在囊肿隆起部切除一部分囊壁开一小窗,清除积液后加压包 扎,
促进囊壁粘连愈合,疗效满意。

第七节 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一、定义
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suppurative perichondritis of aurcle)是耳廓软骨膜和
软骨的化脓性感染,可因软骨坏死、瘢痕挛缩致耳廓畸形。 多因耳廓外伤、烧伤、冻伤、手术或针刺治疗等伤及耳廓软骨继发细菌感染;耳廓
血肿、囊肿多次穿 刺继发细菌感染;耳廓、外耳道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继发细菌感染。
致病菌以绿脓杆菌最为常见,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
二、诊断
1. 病史 耳廓在炎症初期红肿、增厚、灼热、剧烈疼痛;中期耳廓化脓,自行穿
破后,耳痛稍有缓解;后 期软骨广泛坏死、失去支架、瘢痕挛缩,正常标志消失、耳廓
畸形。
2. 检查 脓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三、治疗
应用大量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积极控制感染;如已形 成脓肿,沿耳轮内侧的舟状
窝作半圆行切开,充分暴露脓腔,清除脓液,刮除肉芽组织,切除坏死软骨, 再用灭菌
生理盐水及敏感抗生素溶液反复冲洗术腔后,将皮肤复位,无菌包扎,不予缝合,若仍
继续红肿,多需再次手术。炎症彻底治愈、瘢痕松解后,可行耳廓整形手术。

可编辑
.
第八节 外耳道耵聍栓塞
一、定义
耵聍(cerumen) 系外 耳道软骨部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正常情况下,耵聍对外耳
道皮肤有保护作用;聚积过多,形成较硬的团 块,阻塞于外耳道内,称耵聍栓塞(impacted
cerumen)。
二、诊断
1. 病史 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无症状,可有局部瘙痒感;耵聍完全堵塞外耳道
时,可有 耳闭塞感及听力下降,有时可有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耳鸣;偶伴眩晕;耳道进
水使其膨胀后耳胀痛;伴感 染则疼痛剧烈。
2. 检查
(1)耳镜检查外耳道内有棕黑色团块,触之硬,与外耳道壁可 无间隙。如伴发感
染,外耳道皮肤红肿,可有脓液。
(2)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聋。
【鉴别诊断】 应与外耳道胆脂瘤,耳道表皮栓相鉴别。
三、治疗
1. 耵聍钩取出法 外耳道耵聍应取出,但由于外耳道弯曲,皮下组织少,取出时
尽量不要引起患者的疼痛。 将耵聍钩沿外 耳道后上壁与耵聍之间轻轻插入到外耳道深
部,然后轻轻转动耵聍钩钩住耵聍,一边松动,一边缓慢向外 拉出。
2. 耳道冲洗法 先滴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软化耵聍,3~4次日,三日后
一次或分次冲洗干净。注意:①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鼓膜穿孔者忌用;②冲洗液
应接近体温,防 止引起迷路刺激症状;③冲洗方向必须斜对外耳道后上壁,防止损伤鼓
膜。


可编辑
.
第九节 外耳道异物
一、定义
外耳道异物(foreign bodies in external acoustic meat us)多见于儿童,因小
儿喜将小物体塞入耳内,成人亦可发生,多为挖耳或外伤时遗留小物体。异物种 类可分
为动物性、植物性及非生物性。
二、诊断
1. 病史
(1)非膨 胀性异物停留在外耳道内可无症状,或因刺激外耳道有不适。儿童不会
诉说,常以手抓挠患耳,若因感染 引起疼痛,则可伴哭闹。
(2)膨胀性异物停留在外耳道内,遇水体积膨胀,会很快引起患耳的胀痛或 感染,
疼痛剧烈,儿童哭闹不止,也会用手抓挠患耳。
(3)活的昆虫进入外耳道,患者常奇痒难忍,可有疼痛和反射性咳嗽。
(4)有些异物存留 在外耳道内,患者或家长并不知道,等到因感染流脓方来就诊;
有的被耵聍包绕形成耵聍栓塞。
2. 检查 外耳道异物一般用耳镜检查多能发现,但有时因异物刺激,患者本人或
家长自试 图取异物时损伤外耳道,致外耳道肿胀,看不清异物。另外,在外耳道底壁和
鼓膜下缘的交界处比较深陷 隐蔽,细小的异物可在此存留并被隆起的外耳道底壁遮挡,
检查时,要格外仔细。
三、治疗
外耳道异物必须取出,但有些异物的取出并不容易,如操作不当,有可能将异物推
人外耳道深部 ,增加了取出的难度;或者损伤外耳道壁或鼓膜,引起外耳道或中耳的感
染。因此,在取出异物之前,应 了解异物的种类、形状和大小,异物在外耳道内的位置
及外耳道有无肿胀及弯曲情况,采用合适的器械和 正确的取出方案。光滑球形异物,宜
用细而头端带钩的异物钩,于外耳道与异物之间的缝隙伸到异物的内 侧,一边松动一边
轻轻将异物向外拨动,并根据情况移动异物钩,使其始终保持在异物内侧。如异物较软 ,
可将异物钩刺入异物中将其拉出。膨胀的豆类异物,先滴用95%的酒精脱水收缩后再取
可编 辑
.
出。有尖锐棱角的异物,用耵聍钩轻轻移动异物,使其尖部离开外耳道皮肤,再设法取
出。遇在外耳道内爬动或扑动的昆虫,可先用无刺激的油类、酒精或杀虫剂滴人外耳道,
使其被 粘附不动或杀死后再取出。外耳道有继发感染者,应先行抗炎治疗。

第十节 外耳道疖肿
一、定义
外耳道疖肿(furuncle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
为外耳道软骨段毛囊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多为单个,亦可多发。 < br>多因挖耳或外伤等致外耳道皮肤擦伤后感染;中耳炎的脓液的反复刺激;污水浸渍、
糜烂,继发感 染,尤其是在有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时更易发生;糖尿病、恶病质及抵
抗力低下者易患疖肿,且易复发 。常为葡萄球菌感染。
二、诊断
1. 病史
(1)早期可引起剧烈跳动性耳痛 ,按压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剧,疖肿位于外
耳道前壁者,除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外,耳屏前下方可 出现肿胀,可误诊为腮腺炎。
疖肿溃破流脓后,耳痛明显减轻。疖肿位于外耳道后壁者,肿胀可使耳廓耸 立,耳后沟
消失,可误诊为腮腺炎。
(2)可有体温升高、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婴、幼儿常哭闹不安。
(3)局部红肿、隆起,触压痛显著。
(4)耳周淋巴结肿大压痛。
2. 检查 明显的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隆起,或可见
白色脓头;疖形成后探针触之有波 动感;如已流脓,则脓液很稠。
【鉴别诊断】 应与急性外耳道炎、急性乳突炎、耳后骨膜下脓肿等相鉴别。
三、治疗
1. 全身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首选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等敏感
的广谱抗生素;服用镇静、止痛药。
可编辑
.
2. 局部治疗 疖肿早期局部用4%硼酸酒精、70%酒精、2%酚 甘油或抗生素可的
松软膏纱条贴敷疖肿处,促疖肿消肿、成熟溃破。疖肿成熟而未破溃者,需切开排脓,
最好用吸引头吸出脓腔内脓液、脓栓及坏死组织后,再用70%酒精纱条贴敷压切口处。
注意切 口方向须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日后外耳道狭窄。
3. 戒除挖耳不良习惯,积极诊治糖尿病等疾病。

第十一节 外耳道胆脂瘤
一、定义
外耳道胆脂瘤(cholesteatoma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是指骨性外耳
道炎伴骨膜炎、骨炎而继发复层鳞状角化上皮蓄积和骨质 破坏的一种疾病。多见于20
岁左右的青年人,多数病例同时患有支气管扩张症或慢性鼻窦炎,其角化上 皮细胞脱落
异常增多,向外移行功能障碍,致使脱落上皮滞留在外耳道内,不断堆积扩大压迫,导
致骨性外耳道扩大,上皮栓呈葱头样层状排列。
二、诊断
1. 病史
(1)单侧慢性钝性耳痛。
(2)耳漏带有特殊臭味,或呈脓血性耳漏。
(3)听力减退。
2. 检查
(1)外耳道内有典型的灰白色角蛋白碎屑,皮肤糜 烂,骨质暴露,肉芽形成,外
耳道骨壁形成腔状或袋状骨质破损,腔内被覆复层鳞状角化上皮,病变周围 有局限性充
血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鼓膜完整。
(2)X线检查见外耳道骨壁破坏。
【鉴别诊断】 应与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表皮栓及胆脂瘤型中耳炎相鉴别。
三、治疗
彻底取出胆脂瘤,刮除肉芽,清除死骨;骨性外耳道呈囊腔扩大的患者,腔内容易
可编辑
.
积存上皮脱屑,应定期复查和清理。

第十二节 外耳道乳头状瘤
一、定义
外耳道乳头状瘤(papilloma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是发生于外耳道
软骨部皮肤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 耳部慢性炎症、异物存留、挖耳
等慢性刺激致使其鳞状细胞或基底细胞增生有关。易复发,有恶变倾向。
二、诊断
1. 病史 肿瘤早期多无症状;肿瘤长大时,可有耳阻塞感、耳痒、听力减退及 挖
耳出血或挖出“肉块”样物;若继发感染,则有耳痛、耳漏。
2. 检查 外耳道内大小 不等的单个或多发、表面粗糙不平、带蒂或无蒂的棕黄色
肿物,触之较硬。可部分或完全阻塞外耳道。
3. 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肿瘤被覆复层鳞状角化上皮,呈乳头状增生,细胞分化好,
有角化,基 底层可有少数核分裂象,基底膜完整。肿瘤间质由纤维组织和血管构成。
4. 对有耳痛、易出血者应警惕有恶变可能,需尽早活检。
三、治疗
应彻底切除,切除后用20%硝酸银或鸦胆子油涂抹,或用微波治疗仪烧灼创面,以
减少复发。

第十三节 大疱性鼓膜炎
一、定义
大疱性鼓膜炎(bullous myringitis)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鼓膜及其邻近外耳道皮肤
的急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 无性别差异,多为单侧,亦可连续地发生于双侧,
常见于冬季。由于鼓膜大疱常为血疱,故也称出血性大 疱性鼓膜炎。
可编辑
.
二、诊断
1. 病史
(1)多有病毒性上呼吸道急性感染史。
(2)耳痛剧烈,有闷胀感。
(3)可有轻度听力障碍。
2. 检查 可见鼓膜及邻近外耳道皮肤充血,常于鼓膜后上方 出现一个或多个红色
或紫色的血疱,有时几个血疱可融合成一大疱。血疱破裂时可流出少许血性渗出液, 形
成薄痂而渐愈。轻者血疱内液体可被吸收而遗留干痂。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一般急性鼓膜炎及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特发性血鼓室以及
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蓝鼓膜鉴别。
三、治疗
治疗原则为缓解耳痛,防止感染。耳痛剧烈难忍时,可在无菌操作下挑破血疱,使< br>耳痛缓解;必要时还可服用止痛剂。耳部应用透热疗法可促进液体吸收,加速血疱消退。
局部与全 身使用抗生素治疗,以防继发细菌感染。

第十四节 分泌性中耳炎
一、定义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 的
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除分泌性中耳炎外,还有浆液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
他性中 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非化脓性中耳炎以及胶耳等名称。本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 完全明确,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本病的基本病因,感染和免疫反
应对本病发生有重要意义。
二、诊断
1. 病史
(1)听力减退:多有感冒史,以后发觉听力减退,头位变动 可影响听力,患耳多
伴有自听增强感。在小儿,常于家长发现对声音反应迟钝而前来就诊。
可编辑
.
(2)耳痛:起病时有轻微耳痛,慢性者均无耳痛。
(3)耳内闭塞感:多诉耳内有闭塞闷胀感,如塞棉花。
(4)耳鸣:耳鸣多为低音调,可为 间歇性,在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
可有气过水声。若液体很粘稠,或液体已完全充满鼓室,此 症状缺如。
2. 检查
(1)耳镜检查:早期,鼓膜可见有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纹,鼓膜内 陷,表现为光锥
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短突明显外突,锤骨柄向后上移位,呈横位;鼓室积液时鼓膜< br>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慢性者颜色多灰蓝或乳白色,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
可透过鼓 膜见到液平面,头位运动时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鼓气耳镜检查示鼓膜活动受
限。
(2)听力 学检查: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呈平坦型听力损失曲线,但由于
中耳积液致传音结构及两窗的阻抗 变化,可表现高频听力损失较重,或导抗测试声顺值
降低,鼓室压曲线呈平坦型(B型),高负压低峰型 (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
(3)儿童做X线头部侧位拍片,了解腺样体是否增生。
(4)成人作详细的鼻咽部检查,了解鼻咽部病变,特别注意排除鼻咽癌。
【鉴别诊断】
(1)鼻咽肿瘤
(2)脑脊液耳漏
(3)外淋巴瘘(漏)
(4)胆固醇肉芽肿
(5)鼓室硬化
三、治疗
治疗原则为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以及病因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1)抗生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及头孢类抗菌素口服或静
滴。
(2)糖皮质激素
可编辑
.
(3)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减充血剂如 1%麻黄素;上呼吸道急性炎症消退后行
咽鼓管吹张等。
(4)稀化粘液药物:如吉诺通等。
2. 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术:可于抽液后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
(2) 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时不能将其吸尽者,或经反复穿刺,积
液在抽吸后又迅速生成、积聚 时,宜作鼓膜切开术。
(3)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凡病情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之慢性分泌型中耳 炎、
胶耳等,可放置中耳通气管,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12年,不超过3年。
(4) 其他:积极治疗鼻咽或鼻部疾病,如腺样体刮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
手术,鼻息肉切除术等。
(5)鼓室探查术或单纯乳突开放术:慢性分泌型中耳炎,特别是成年人,经上述
各种治疗无效 ,又未查出明显病因,疑有早期粘连型中耳炎或胆固醇肉芽肿者可行此手
术探查,并根据术中所见,再进 行适当的手术。

第十五节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一、定义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细菌感染引 起的中耳粘
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中耳其他各部的粘膜仅有轻微的炎症反应。
好发于儿童,临床上以耳痛、鼓膜充血、穿孔、耳漏为主要特点。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
菌、流杆嗜血杆 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二、诊断
1. 病史
(1)全身症状:轻重不 一,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
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 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
轻。
可编辑
.
(2)耳痛:耳深 部疼痛,逐渐加重。如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部
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鼓膜穿破 流脓后,耳痛顿减。
(3)听力减退及耳鸣:开始感耳闷,继则听力渐降,伴耳鸣。耳痛剧烈者,耳聋
可被忽略。偶伴眩晕,穿孔后耳聋减轻。
(4)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样,以后变为粘脓或纯脓。
2. 检查
(1)耳镜检查: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
管;继之鼓膜 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难以辨识。鼓膜穿孔前,局部出
现小黄点,开始穿孔一般甚小, 不易看清,彻底清洁外耳道后方见穿孔处之鼓膜有闪烁
搏动之亮点,或见脓液从该处涌出。坏死型者鼓膜 迅速破溃,形成大穿孔。
(2)耳部触诊:乳突尖及鼓窦区有轻微压痛。小儿乳突区皮肤可出现轻度红肿。
(3)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4)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比率上升。
三、治疗
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和通畅引流。
1. 一般治疗
(1)及 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一般可选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或大环内酯类等。鼓膜穿孔 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参照其结果改用适
当的抗生素。
(2)恢复咽鼓管功能:减充血剂喷鼻,1%麻黄素等。
(3)其他治疗包括注意适当体息,多饮水,支持治疗等,对症给予解热镇痛。
2. 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
1)2%酚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 因该药遇脓液后释放石
炭酸,可腐蚀粘膜及鼓膜。
2)鼓膜切开术: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 鼓膜明显膨出,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减轻;
或穿孔太小,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但无需立即行乳突手术 时,应在无菌操作下行
可编辑
.
鼓膜切开术,以利通畅引流。
(2)鼓膜穿孔后:
1)先以3%双氧水或硼酸水彻底清洗,并拭净外耳道脓液。
2)局部用药以无耳毒性抗生素水溶液为主,如0.25%
星滴耳液;
3)待脓液减 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如3%硼酸甘油或3%
硼酸酒精。
4)炎症 完全消退后,穿孔大多可自行愈合。若流脓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
者,可作鼓膜修补术。

1%氯霉素液或0.3%氧氟沙
第十六节 急性乳突炎
一、定义
急性乳突炎(acute mastoiditis)是乳突气房粘膜及其骨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儿童多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若致病菌毒力强、机
体抵抗力弱, 或治疗处理不当等,中耳炎症侵入乳突,由于鼓窦入口的粘膜肿胀,乳突
内脓液引流不畅,蓄积于气房, 形成急性化脓性乳突炎。气化型乳突的气房骨壁很薄,
受脓液压迫及炎症的影响,发生坏死,气房融合, 形成一大的脓腔,称融合性乳突炎或
乳突蓄脓。由溶血性链球菌或流感杆菌引起的急性乳突炎,乳突骨壁 多保持完整,气房
内充满血性渗出物,称出血性乳突炎。若乳突气化不良,如板障型乳突,乳突的急性化
脓性感染则可表现为乳突骨髓炎。急性中耳炎虽获治疗,但由于抗生素用量不足或治疗
不彻底, 乳突炎性病变虽继续发展,而全身及局部症状却不明显,以致不易发现,称隐
性乳突炎。急性乳突炎如未 被控制,炎症继续发展,可穿破乳突骨壁,引起颅内、外并
发症。致病菌可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嗜血流感杆菌、绿脓杆菌及其他革
兰阴性杆菌。
二、诊断
1. 病史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恢复期中,大约在疾病的第3
可编辑
4周,各种症状不继
. < br>续减轻,反而加重时,应考虑有本病之可能:如鼓膜穿孔后耳痛不减轻,或一度减轻后
又逐日加重 ;耳流脓增多(引流受阻时流脓突然减少);全身症状亦明显加重,如体温
正常后又有发热,重者可达4 0℃以上。儿童常伴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2. 检查
(1)乳突部皮肤轻度肿胀 ,耳后沟红肿压痛,耳廓耸向前方。鼓窦外侧壁及乳突
尖有明显压痛。
(2)骨性外耳道后上 壁红肿、塌陷。鼓膜充血、松弛部膨出。一般鼓膜穿孔较小,
穿孔处有脓液搏动,脓量较多。
(3)乳突X线片早期表现为乳突气房模糊,脓腔形成后房隔不清,融合为一透亮
区。
(4)颞骨CT扫描
(5)白细胞增多,多形核白细胞增加。
【鉴别诊断】 应 注意和外耳道疖鉴别。后者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史,全身症状轻;
外耳道疖位于外耳道口后壁时,虽也可 有耳后沟肿胀,但无乳突区压痛;检查鼓膜正常,
可见到疖肿或疖肿破溃口。
三、治疗
1. 早期全身及局部治疗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应及早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类药物,
改善局部引 流,炎症可能得到控制而逐渐痊愈。
2. 引流不畅,感染未能控制,或出现可疑并发症时,应立即行乳突单凿术。

第十七节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一、定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or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
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 。本病极常见。临床上以耳内长期
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可引起严重的颅内、颅外并 发症而危及生命。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68周炎症仍未消退,则示病变已进展为慢性。
可编辑
.
常见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其中革兰阴性菌较多。
二、分型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根据病理和临床表现分为3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br>根据病情发展及预后可分为非危险型及危险型两类。
1. 单纯型(非危险型)
(1)耳流脓为间断性,其发作与上呼吸道感染或耳内误进水有关。
(2)听力减退,程度一般不重,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3)多无耳痛,急性发作时可有闷胀不适、耳鸣、但一般均不明显。
(4)检查可见分泌物为粘液脓性,脓量于急性发作期增多,脓无臭味。
(5)鼓膜穿孔位于 紧张部,穿孔大小及形状可不同,如呈中央性小穿孔、肾形穿
孔或大穿孔,但鼓膜均有残留边缘,鼓环无 破坏,经穿孔可见鼓室粘膜光滑。
(6)颞骨CT片呈硬化型,无骨质破坏。
2. 骨疡型及胆脂瘤型(危险型) 两种病变可同时存在。
(1)耳流脓为持续性,脓量多少不等。检查耳 内分泌物,常为脓性、稠厚、有臭
味,合并胆脂瘤时,可有胆脂瘤上皮排出。
(2)听力减退,程度可有不同,听力检查一般呈较重的传导性聋或呈混合性聋。
(3)一般无耳痛、头痛、眩晕症状:如出现此症状应考虑急性发作,有并发症发
生的可能。
(4)鼓膜穿孔;骨疡型者多出现鼓膜大穿孔,破坏重,常波及鼓环,鼓岬粘膜红
肿、肉芽组织 增生,或形成息肉堵塞外耳道;胆脂瘤型者穿孔多位于鼓膜松弛部或后上
边缘性穿孔,穿孔内有胆脂瘤上 皮积存,上鼓室外侧壁骨板处可有破坏,或骨部外耳道
后上壁塌陷,或骨壁穿破形成空洞。空洞处往往有 炎性肉芽组织形成。
(5)颞骨CT片:可显示上鼓室鼓窦扩大,或乳突内可见骨质破坏之密度减低区 ,
胆脂瘤型者可见边缘浓密、整齐之透光区,并应注意周围骨壁如脑板、乙状窦板及耳道
后壁骨 的完整性。
三、诊断
本病主要依据耳流脓史及听力减退表现,结合鼓膜穿孔的部位、大小,及局部是否
可编辑
.
有肉芽组织及胆脂瘤上皮形成,参考颞骨CT,作出诊断并分型。
【鉴别诊断】
(1)中耳癌
(2)结核性中耳乳突炎
四、治疗
治疗原则为通畅引流,控制感染、清理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
1. 单纯型 以局部 用药为主,静止期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炎症期应取
局部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 合理选择用药。急性发作感染重者可配合全
身应用抗生素,局部脓性分泌物多时,可用负压吸引,局部滴 用抗生素滴耳液,如链考
酒,氧氟沙星、氯霉素等。平时则应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耳内进水,并积极 治疗鼻
及咽部疾患。
2. 骨疡型 引流通畅者可先予局部用药,定期复查;引流不畅及局部用药无效者
应手术治疗。
3. 胆脂瘤型 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清除病变组织,预防并发症。根据病变情况选
择术式,如上鼓室凿开术 、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型术等。

第十八节 耳后骨膜下脓肿
一、定义
耳后骨膜下脓肿 (postauricular subperioteal abscess) 主 要是慢性化脓性中
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融合性乳突炎时,乳突腔蓄积的脓液经乳突外侧骨皮质溃破区
流入耳后骨膜下方,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骨膜和耳后,皮肤则形成耳后瘘管,
可长期 不愈。
二、诊断
1. 病史
(1)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或长期慢性耳流脓史。
(2)耳后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同侧头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
可编辑
. (3)耳后肿胀,压痛明显。骨膜未穿破者,触诊时波动感不明显。耳廓后沟存在,
耳廓被推向前外 方。
2. 检查
(1)颞骨CT扫描
(2)脓肿诊断性穿刺,可抽出脓液。
三、治疗
1. 并发急性乳突炎者,行单纯乳突切开术;
2. 并发于慢性中耳乳 突炎者,应视具体情况,行乳突根治术或改良乳突根治术。
3.同时应用强力有效的抗生素。

第十九节 颈部贝佐尔德脓肿
一、定义
乳突尖部气房发育良好时,乳突尖内侧的 骨壁一般甚薄。若乳突蓄脓,可穿破该处
骨壁,脓液循此破溃口流入胸锁乳突肌深面,在颈侧形成脓肿, 称颈部贝佐尔德脓肿。
感染向下蔓延,可引起纵隔炎或纵隔脓肿。
二、诊断
1. 病史
(1)中耳炎急性发作,伴高热、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2)同侧颈部疼痛,运动受限。
(3)乳突尖至下颌角水平处肿胀,压痛明显,由于脓肿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故
波动感不明显 。
(4)如形成咽旁脓肿,可有患侧咽痛,吞咽障碍。
2. 检查
(1)颞骨CT片可显示乳突尖端内炎性病变或胆脂瘤扩展至其尖端部位。
(2)脓肿诊断性穿刺,可抽出脓液。
【鉴别诊断】 应与颈深部脓肿区别。
可编辑
.
三、治疗
1. 乳突探查术中应注意彻底清除乳突尖部的残余气房和病变组织。
2. 及早经胸锁乳突肌前缘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第二十节 迷路炎
一、定义 迷路炎(1abyrinthitis)即内耳炎,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较常见的并发症,多由
胆脂 瘤型中耳炎腐蚀迷路骨壁引起,侵入途径以外半规管最多见,经卵圆窗、圆窗、鼓
岬或上、后半规管者较 少。
二、分型
按病变范围及病理变化可分为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及化脓性迷路炎三种主
要类型。
1. 局限性迷路炎(circumscribed labyrinthitis) 亦称迷路瘘管(fistula of
labyrinth)。多因胆脂瘤或慢性骨炎破坏迷路骨壁, 以致局部产生瘘管,使中耳与迷路
骨内膜相通。
(1)突出表现为刺激迷路后产生迷路瘘管激惹症状,表现为阵发性眩晕,伴恶心、
呕吐。
(2)眩晕发作时可见自发性眼震,方向向患侧,此乃患侧迷路处于刺激状态之故。
(3)听 力减退:耳聋的性质和程度与中耳炎病变程度有关,瘘管位于鼓岬或病程
长者可呈混合性聋。
(4)瘘管试验阳性,瘘管被病理组织堵塞时可为阴性。
(5)前庭功能一般正常或亢进。
2. 浆液性迷路炎(serous labyrinthitis) 是以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渗出为主 的内
耳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或炎性反应。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时,细菌毒素或
病毒 经瘘管、蜗窗、前庭窗或血行途经侵入或刺激内耳,产生弥漫性浆液性炎症。
(1)眩晕为持续性,可伴有恶心、呕吐。喜卧向患侧,直立时向迷路兴奋性低的
可编辑
.
一侧倾倒。
(2)耳聋加重,听力检查多为传导性或混合性聋。
(3 )检查可见自发性眼震,初期快相向患侧。晚期患侧迷路功能明显减退,眼震
快相指向健侧,前庭功能有 不同程度减退。痿管试验可为阳性。
(4)可有耳深部疼痛。
3. 化脓性迷路炎(suppurative labyrinthitis) 化脓菌感染直接侵入内耳,引
起迷路弥漫性化脓病变,称化脓性迷路炎。本病内耳终器被破坏,功能全部丧失。感染
可继续向颅内扩 散,引起颅内并发症。
(1)眩晕重,频繁恶心、呕吐,不敢睁眼或转动,喜侧卧于眼震快向侧。
(2)耳鸣,患耳全聋。
(3)自发性眼震方向向健侧,示半规管麻痹,躯干向眼震慢相侧倾倒。
(4)体温一般不高。若有发热、头痛、同时伴脑脊液变化者,示感染向颅内扩散。
(5)因迷路破坏,故瘘管试验阴性。
三、诊断
1. 病史
2. 检查
(1)纯音听阈测定
(2)前庭功能检查
(3)颞骨CT扫描
四、治疗
1. 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抗感染的同时行乳突根治术,局限性迷路炎和浆液性迷路
炎不需打开 迷路,化脓性迷路炎需行迷路切开引流。
2. 对症治疗,同时用适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3. 补液,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可编辑
.
第二十一节 硬脑膜外及硬脑膜下脓肿
一、定义
硬脑膜外脓肿(extradural abscess)是发生于颅骨骨板与其相邻的硬脑膜间的脓< br>肿,感染穿透硬膜,侵入硬膜和蛛网膜之间,使一部分蛛网膜和软脑膜化脓坏死称为硬
脑膜下脓肿 (subdural abscess)。
二、诊断
1. 病史
(1)多发于慢 性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急性发作时,耳镜检查常可见有明显的
搏动性脓液外溢。
(2)硬 脑膜外脓肿可因部位及大小不同,表现有轻度至剧烈头痛、发热,可伴有
恶心、呕吐,不规则低热。 < br>(3)硬脑膜下脓肿症状重,起病急,高热、嗜睡、剧烈头痛,并有颈强直、恶心、
呕吐等脑膜刺 激症状,可发生偏瘫、失语、癫痫.或弥漫性脑膜炎、昏迷。
2. 检查
(1)硬脑膜下脓肿腰穿脑脊液时压力常升高,细胞数一般不超过500~10
6
升。
(2)颞骨CT可助诊断,乳突常示有骨质破坏,骨板被侵蚀不完整。
三、治疗
1. 对怀疑或确诊硬脑膜外脓肿者,应及早行乳突手术。探查鼓窦盖、鼓室盖及乙
状窦骨板, 去除病变骨质,若硬膜有充血、增厚、肉芽时,应扩大切除周围骨质,至暴
露正常硬脑膜为止。硬脑膜下 脓肿,病情危重,应同时消除乳突感染灶及切开硬脑膜行
脓肿引流。较大脓肿经并发症CT定位后,请神 经外科协助处理。
2. 采用大剂量高效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可加适量的抗厌氧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
3. 注意全身情况,予全身支持疗法。

可编辑
.
第二十二节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一、定义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sigmoideus sinus thrOmbophlebhis)是伴有血栓形成的乙
状窦静脉炎,右侧较多见。多由于胆脂瘤或慢性 化脓性中耳炎侵蚀和破坏乙状窦骨板,
形成乙状窦周围炎或乙状窦周围脓肿,此时窦壁亦受累,出现乙状 窦血栓性静脉炎。可
引起菌血症,或远隔器官形成迁移性脓肿。
二、诊断
1. 病史
(1)脓毒血症:为本病主要症状。典型者有畏寒、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
以 上;病人头痛,全身不适,数小时后大汗淋漓,体温降止正常或正常以下,症状缓解。
上述症状每日发作 12次。小儿高热时可出现抽搐、惊厥、呕吐及腹泻等症状。
(2)血栓扩散症状:患侧耳痛、头痛, 如累及岩上窦,由于涉及三叉神经,可出
现面部及下颌痛。感染波及乳突血管、颈内静脉及其周围淋巴结 时,出现患侧耳后、枕
后及颈部疼痛,乳突后方轻度水肿,同侧颈部可触及条索状肿块,压痛明显。岩下 窦发
生栓塞可出现外展麻痹,血栓扩展到海绵窦者则出现眼球突出及固定。
2. 检查 (1)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多形核白细胞增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高热、寒战时抽血 做细菌培养可为阳性。
(2)眼底检查:患侧视乳头可出现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检查眼底时尚可压 迫
颈内静脉同时观察眼底静脉的变化,若压迫颈内静脉时眼底静脉无变化,表明颈内静脉
有闭塞 性血栓。此法称Grower试验。
(3)腰穿压力高于正常。Tobey—Ayer试验阳性,即指 压患侧颈内静脉,脑脊液压
力无升高,示乙状窦栓塞。
三、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足量抗生素及支持疗法。
1. 怀疑本病时应急行乳突切开术,探查乙状窦,清除病灶,通畅引流。窦内血栓
可编辑
.
一般不必取出,遇有乙状窦脓肿时,应将窦内病变组织全部清除。
2. 乳突术中已将全部病 灶彻底清除,而术后症状不见减轻,血中红细胞及血红蛋
白继续下降;或患侧颈部压痛明显,或出现转移 性脓肿时,应行患侧颈内静脉结扎术,
以防感染继续播散。

第二十三节 耳源性脑膜炎
一、定义
耳源性脑膜炎(otiticmeningitis)是急性或慢 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所并发的软脑
膜、蛛网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二、诊断
1. 病史 以高热、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
(1)全身症状:初期有寒战发热,或持续高热,全身疼痛乏 力,食欲减退,晚期
可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昏迷。小儿可伴腹泻、脱水、惊厥。
(2)脑膜 刺激症状:头痛早期局限于患侧,随着病情发展头痛加重,烦躁不安,
颈强直,Kernig征、Bab inski征阳性,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减弱。
(3)颅压增高症状:头痛、血压高、脉缓,发生脑疝时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2. 检查 < br>(1)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混浊,细胞数增多,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蛋
白含量增高,糖 含量降低,氯化物减少。细菌培养可为阳性,致病菌种类与耳内者相同。
(2)血液检查:血中白细胞增多,多形核白细胞增加。
【鉴别诊断】
(1)流行性脑膜炎
(2)结核性脑膜炎
三、治疗
1. 在足量抗生素 或合成抗菌药物的控制下尽早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通畅引
流。特别注意预防脑疝形成,在降颅压同 时进行手术。
可编辑
.
2. 注意支持疗法及水和电解质平衡。酌情应用类固醇激素。

第二十四节 耳源性脑脓肿
一、定义
脑脓肿(brainabscess)是脑组织内局限性积脓。据统计,约80%脑 脓肿为耳源性,
脓肿多发生于大脑颞叶,其次为小脑,多并发于胆脂瘤型中耳炎。
二、分期
脑脓肿的典型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
1. 初期 为脑膜炎脑炎症状,发热、头痛、恶心、 呕吐、白细胞升高。经治疗后
脑膜刺激症状可暂时缓解,进入静止期。
2. 潜伏期 持续10天至数周,少数达数月,多无明显症状。纳差、便秘、不规则
低热、头疼、嗜睡及少语。
3. 显著期 脓肿逐渐增大,出现各种症状。
(1)中毒性症状:不规则发热,便秘,面色苍白,消瘦,全身无力。
(2)颅内压增高症状:
1)持续性剧烈头痛,一般镇痛药不能缓解。
2)频繁呕吐,呈喷射性,与进食无关。
3)神态改变,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性格及行为反常。
(3)局灶性体征:颞叶脓肿仅约45%患者出现,小脑脓肿约72%患者出现。
1)颞 叶脓肿:①对侧肢体偏瘫。②对侧中枢性面瘫。③失语症:病变影响额回和
中央前回下部时,出现运动性 失语(口语运用不能);惯用右手者,左侧颞叶后部或底
回出现病变时,可引起命名性失误(不能正确说 出日常用品的名称);病变累及颞上回
后部时,则出现感觉性失语(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言语,并有言 语错乱)。④对侧肢
体强直性痉挛,同侧瞳孔散大或出现对侧锥体束征。
2)小脑脓肿:①中 枢性眼震。②同侧肢体肌张力减弱或消失。③辨距不良。④共
济失调:如指鼻不准,错指物位,轮替运动 障碍,步态蹒跚,Romberg征阳性等。
可编辑
.
4. 终末期 晚期逐 渐或突发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多因脑疝或脓肿突然
破裂。脑脓肿者腰穿应慎重,严格控制放液 速度,以免发生脑疝。
三、诊断
1. 病史 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在发病前一段时间耳流脓减少,且出现上述临床症
状者。
2. 检查
(1)血常规及生命体征检查:
(2)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
(3)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及相关生化检查。
(4)颅脑CT扫描或MRI可显示脓肿的大小、位置、数目、脑室受压等。
【鉴别诊断】
(1)脑积水
(2)脑肿瘤
四、治疗
手术治疗为主,控制感染和支持疗法为辅。
1. 手术治疗
(1)急行乳突探查术及脓肿穿刺术,有脑疝危象者,可先钻颅穿刺抽液降颅压。
(2)脓肿处理
1)穿刺抽脓。
2)切开引流。
3)脓肿摘除。
2. 选用足量、敏感的广谱抗生素,同时做细菌培养。
3. 注意支持疗法及水与电解质平衡。
4. 脱水降颅压,如用50%葡萄糖与20%甘露醇静脉注射。适量用类固醇激素以减轻
脑水肿。
5. 出现脑疝或脑疝前期症状时,应立即推注20%甘露醇等脱水剂,气管插管,人工
呼吸, 并紧急作脓肿穿刺术或侧脑室引流术。
可编辑
.
第二十五节 周围性面瘫
一、定义
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系面神 经核或其以下面神经各段病
变引起的面神经瘫痪,以面部表情肌的瘫痪为显著特征。
二、诊断
1. 病史
(1)单侧周围性面瘫:表现为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不能提额、皱眉、闭眼;鼻
唇沟变浅;口歪向健侧,患侧口角下垂,不能鼓腮吹口哨;露齿时面部歪斜更明显。长
期患侧面 肌即萎缩。舌前23味觉丧失以及泪液分泌减少。
(2)双侧周围性面瘫:面部呆板无表情,进流质饮食时自口腔外流。
2. 检查 1、3两项为有价值的常规检查法。
(1)Schirmer泪分泌试验:用0.5cm 5cm滤纸 两条,一端折叠,分别挂在两眼
下睑缘中部,5分钟后比较两侧浸湿的长度,相差1倍以上,则示患侧支 配泪脉分泌之
神经受损。
(2)味觉试验:用卷棉子蘸少量糖、盐、醋液放在舌前23,嘱患 者不能缩舌,以
手示意有无味觉。
(3)镫骨肌反射:用声导抗仪测试。正常人,镫骨肌反射阳性。镫骨肌以上损害
时反射阴性。
(4)肌电图(EMG):用针电极刺入肌肉进行电刺激检查,测出其运动单位的特殊
电位。如 神经变性或除神经后则出现肌纤颤电位,能定量测示神经变性的程度,。一般
神经麻痹后3周才出现纤颤 ,表示有神经变性,即具手术指征,如无纤颤和运动单位电
位,示面肌纤维化,则无手术指征。由于失神 经支配电位在起病后14天之内记录不到,
所以该检查在急性颞内面神经麻痹时没有应用价值。
(5)神经电图(ENOG):用双极表面电极刺激面神经干时记录面肌群的总和电位并
进行两侧比较 ,估计患侧神经纤维变性的百分数,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是目前最
好的定量检测法。刺激电流为方 波,0.2ms时程,50~150V波幅,6次s频率。刺激电
可编辑
.
极置耳 屏前茎乳孔外侧,记录电极置鼻唇沟(口角提肌、口轮匝肌、颧肌),记录其总
和电位,比较两侧总和电 位之差,即神经变性的百分率。如两周内变性达90%以上,表
示功能很难恢复,必须进行手术。该检查 需在起病4天后才有意义。
3. 定位诊断
(1)茎乳孔以下周围支损害:不同程度面肌麻痹,但腺体分泌和味觉正常。
(2)鼓索神经以上损伤:患侧全部面肌麻痹,患侧舌前2/3味觉丧失。
(3)镫骨肌支以上损伤:患侧全部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镫骨肌反射消
失。 (4)膝状神经节以上损伤:全部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镫骨肌反射消失,
泪腺分泌减少 。
4. 面瘫程度的评估 分为6级
Ⅰ级为功能正常。
Ⅱ级为轻度面肌运动障碍。
Ⅲ级为接近Ⅱ级伴有不同程度联动。
Ⅳ级为接近Ⅲ级伴有联动。
Ⅴ级为重度面肌运动障碍。
Ⅵ级为完全面瘫。
【鉴别诊断】 主要与中枢性面瘫鉴别。中枢性面瘫额纹不消失,患侧提额、皱眉
正常;多伴 有偏瘫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四、治疗
1. 病因治疗 针对病因预以相应处理。如及时 行抗生素治疗,鼓膜切开引流,清
理中耳病变,解除骨质压迫,松解耳内填塞物等。
2. 尽早进行保护性治疗 神经营养药,类固醇激素,末梢血管扩张药,理疗,高
压氧,封闭等。
3. 手术治疗
(1)外伤或手术后引起的神经受压水肿,应早期手术,解除骨质压迫,减轻水肿,
预防变性。
可编辑
.
(2)面瘫2~3周后不见恢复,检查证明神经已有变性,肌肉尚未萎缩 ,尽早行面
神经减压术。
(3)神经断裂者尽早改道吻合或直接吻合,缺损多者行神经移植术。
(4)面神经移植术失 败或长期面瘫引起神经完全变性,面肌萎缩者,可行筋膜悬
吊术,肌肉瓣移植术,以获得部分肌肉活动, 矫治颜面畸形。

第二十六节 面肌痉挛
一、定义
面肌痉挛(spasm ofmusculi faciales)又称半侧颜面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颜 面肌
肉不自主、不规则的抽搐,发作期间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本病病因不明,故亦称
为原 发性面肌痉挛。近年认为有微血管压迫面神经出脑干段,引起神经脱髓鞘变性,传
入传出神经轴突纤维束 线短路所致。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患者。
二、诊断
1. 病史
(1)一侧面肌阵发 性抽搐,常先开始于眼轮匝肌,以后逐步扩大范围,抽搐时间
加长,间歇时间缩短。
(2)患 者自己不能控制,亦不能模仿抽搐发作。可因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波动、
言笑等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发作 。
2. 检查
(1)肌电图:有肌纤维纤颤而无失神经支配的征象。
(2)颞骨CT。
(3)MRI。
【鉴别诊断】
(1)继发性面肌痉挛 、听神经瘤、面神经鞘膜瘤、脑干肿瘤、延髓空洞症、颅脑
损伤等可引起面肌抽搐,但多伴有其他脑神经 症状,神经系统检查一般都有阳性体征,
脑脊液可有变化,颞骨CT、MRI扫描可协助鉴别诊断。
可编辑
.
(2)习惯性面肌痉挛、癔症性眼肌痉挛、局灶性癫痫。
(3 )痛性抽搐:某些三叉神经痛患者发作时伴有同侧面肌抽搐,但患者感觉以痛
为主,且疼痛区内有板机点 。
(4)局灶性癫痫。
三、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初发症状较轻者,可服用 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西比
灵、B族维生素,亦可行理疗、药物神经阻滞疗法及A型肉毒杆菌 毒素局部注射治疗。
2. 手术治疗 面神经梳理术、面神经分支选择性切断术、面神经减压术及颅内责
任血管减压术。

第二十七节 听神经瘤
一、定义
听神经瘤(acoustic nerve t umor)是原发在听神经鞘膜上的肿瘤,多起自内听道
前庭上神经鞘膜的雪旺细胞。多为单侧,生长慢 。该病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0%,
成人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
二、诊断
1. 病史
(1).听力下降:为单侧缓慢进行性,常为病人最早出现的症状,逐渐发展为完 全
性聋。亦可见突发性聋(约占10%)。语言识别率减低是蜗后病变的特征,表现在对话
困难 。
(2)耳鸣:为高音调,持续性,常与听力减退同时发生,也可能在数月或数年之
前发生。
(3)眩晕:表现为缓慢发生头晕或暂时走路不稳感,突然改变位置和头部运动时
发生,约30 %患者为真正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易误诊为梅尼埃病。
(4)耳痛,面部麻木:由于中间神经 与面神经被推压出现耳内疼痛,涎腺与泪腺
分泌改变,舌前味觉异常,半面痉挛、肌无力或瘫痪。累及三 叉神经出现同侧面部感觉
可编辑
.
异常和麻木等。
(5)晚期症状:肿 瘤过大引起静脉回流障碍,脑脊液循环受阻,可致颅内压增高,
出现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病人可因突 发脑疝而死亡。
2. 检查 除详细的耳部常规检查外,仍需作如下检查。
(1)听力学检查:
1)纯音听阈测试: 呈单侧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曲线多表现为高频下降,少数为平
坦型和低频下降。
2)音衰试验 :双耳交替响度平衡(ABLB)和短增量敏感指数(SISl)大多无响度
重振现象。
3)言语测试:语言识别率比纯音听阈测试更差。
4)声导抗测试:双耳反射阈有明显差异;镫骨肌反射衰减试验异常。
5)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ABR)测试显示:患侧V波潜伏期显著延长,超过6ms以上;
两耳V波潜伏期差>0.4ms;I —V波间期较健侧明显延长;I波存在,V波消失,提示为
听神经瘤。
6)耳声发射: 早期小听神经瘤可出现耳声发射正常而听力下降现象,提示听神经
受累而耳蜗功能仍正常。
( 2)前庭功能检查:患侧前庭功能下降。若肿瘤压迫脑干和小脑,眼震电图可记
录到向健侧的自发性眼球 震颤,水平型居多,可转变为垂直和斜型。变温试验可显示水
平半规管部分或完全性麻痹。
( 3)神经系统检查:患者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对此临床医师必须引起重视,此
为三叉神经受压表现,常 易被忽视。
(4)影像学检查:CT扫描示内耳道扩大,MRI可显示很小或未进入内耳道的肿瘤,< br>并能反映肿瘤外形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梅尼埃病相鉴别。
三、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是唯一有效的 方法,可根据肿瘤生长速度决定手术治疗时机,完全切
除肿瘤并避免进一步的神经损伤是其治疗目的。对 于病情严重、全身体质较差,无法耐
可编辑
.
受手术及不愿接受手术的小听神经瘤 的患者,可考虑用γ刀或X刀等非手术治疗。手术
显微镜以及近年影像导航技术在术中的应用可提高辨认 和保存神经血管结构的能力,降
低手术死亡率。手术进路可分为以下几种:
1. 颅中窝进路 适用于局限于内听道内的听神经瘤,且要求保留残存听力者。
2. 迷路进路 对于听力损失较重,面神经功能正常,起源于内耳道突向桥小脑角
的肿瘤,可最大限度保存面神经功能。
3. 乙状窦后或枕下进路 适用于较大的肿瘤。

第二十八节 中耳癌
一、定义
中耳癌(cancer of middle ear) 是一种原发于中耳或邻近 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
到中耳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少见,多为原发,亦可继发于外耳道、腮腺癌或鼻咽癌。
二、诊断
1. 病史
(1)耳深部刺痛或跳痛,向同侧颞鳞、面部、枕部或颈部放散。
(2)耳流脓或脓血性分泌 物,耳内闷胀感,耳鸣,常因伴中耳炎而被忽视;侵蚀
邻近大血管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3)听力减退、眩晕、眼震与平衡紊乱。
(4)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受累表现。
(5)张口困难:侵犯颞颌关节所致。
(6)脑神经受累症状:向颅内扩散,可出现第Ⅴ、Ⅵ 、Ⅸ、Ⅹ、Ⅺ、Ⅻ脑神经受
损的相应症状。
(7)颈淋巴结转移。
2. 检查
(1)耳镜检查:外耳道深部或鼓室内有肉芽样或息肉样新生物,质脆易出血。
(2)新生物病理检查可确诊。
可编辑
.
(3)颞骨CT扫描或MRI检查有助于确定原发部位与破坏范围。
(4)全身检查:除外继发性或转移性癌肿。
三、治疗
采用手术加放疗的综合治疗,晚期可予姑息支持治疗。
1. 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切除方法有:
(1)颞骨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局限于中耳乳突腔的肿瘤。
(2) 颞骨次全切或全切除术:适用于肿瘤已侵犯内耳、岩尖者。有淋巴结转移者
应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有时还 应扩大切除部分腮腺、下颌关节,甚至颅底部分骨质。
2. 放疗 不宜或不愿手术者可单纯行放疗 。术前、后放疗可提高生存率,一般使

60
钴或直线加速器等高能射线外照射。
3. 基底细胞癌如能局部彻底切除,不必进行术后放疗。
4. 横纹肌肉瘤可先行化疗,然后放疗,再进行手术。

第二十九节 梅尼埃病
一、定义
梅尼埃病 (Ménière diseas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 为主要病理特
征的内耳病。反复发作眩晕、耳鸣、听力减退、耳满胀感为主要症状。病因不详,可能与内耳发育异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有
关。起病多为 单耳,后可累及他耳,双耳同时发病很少。
二、诊断
1. 病史
(1)发作性眩 晕,患者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摆,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自然
缓解。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无意识丧失。
(2)波动性耳聋,早期为波动性低频听力减退,可逆转至听力正常,随病情进展
听力损失逐渐加重,可波及所有频率,可出现重振现象。
(3)可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可编辑
.
2. 检查
(1)耳镜检查鼓膜正常。声导抗测试鼓室导抗图正常,咽鼓管功能良好。
(2)前庭功能检查:可有自发性眼震和(或)前庭功能异常。
(3)重振试验:响度平衡 试验(ABLB)和短增量敏度试验(SISl)可见重振试验
阳性。
(4)甘油试验:按1 .2—1.5gkg的甘油加等量生理盐水空腹服下,服药前和服药
后每隔1小时作一次电测听检查,共 做三次,显示服甘油后症状改善,听力提高15dB
或以上者为阳性。
【鉴别诊断】 应与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炎、药物中毒性眩
晕、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 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眩晕相鉴别。
三、治疗
1. 发作期卧床休息,低盐、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 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内耳微循环,解除膜迷路积水。
(1)发作期对症处理: 50%葡萄糖注射液、20%甘露醇、维生素B6、眩晕停、谷
维素、盐酸氯丙嗪、西比灵胶囊等。
(2)间歇期药物治疗:
1)血管扩张剂及钙离子拮抗剂:培他啶、氟桂嗪、尼莫地平。
2)抗组胺药:非那更、眩晕停。
3)利尿脱水药:氯噻酮、70%二硝酸异山梨醇。
4)前庭功能破坏剂(慎用):链霉素、庆大霉素。
5)维生素类:B族、C、E、PP。
6)中成药制剂:丹参片、银杏叶片、葛根素片。
3. 手术治疗
(1)内淋巴囊手术。
(2)前庭神经切断术。
(3)鼓索神经切断术。
(4)颈交感神经切断术。
可编辑
.
(5)经前庭窗减压术。
(6)迷路切除术。
4. 疗效评估:
(1)眩晕评定:用治疗后2年的最后半年 每月眩晕平均发作次数与治疗前半年每
月眩晕平均发作次数进行比较,按:
所得分值=治疗后每月发作次数治疗前每月发作次数
分为五级,即:
A级:0(完全控制,不可理解为“治愈”);
B级:1~40(基本控制);
C级:41~80(部分控制);
D级:81~120(未控制);
E级:>120(加重)。
(2)听力评定:以治疗前6个月内最差一次的0.25、0.5、1、2 和3kHz听阈平均
值减去治疗后18—24个月最差的一次相应频率听阈平均值进行评定。
A级:改善>30dBHL或各频率听阈<20dBHL。
B级:改善15—30dB。
C级:改善0—14dB(无效)。
D级:改善<0(恶化)。
如诊断为双侧梅尼埃病,应分别评定。

第三十节 老年性聋
一、定义
老年性聋 (presbyacousis) 为伴随年龄老化而发生的听觉系统退行性变导致的
耳聋。老年性聋没有一定的年龄界限,常和病者所处的环境噪声、生活紧张、身体健康
状况、生活习惯 及家族遗传、个人的易感性有关。
二、诊断
可编辑
.
1. 病史
(1)耳聋:多发生在5060岁后,无明显性别差异,听力减退进行性加重。
(2)耳鸣:绝大多数为持续高音调耳鸣,常使患者心烦意乱,夜不能眠。
2. 检查
(1)耳镜检查:鼓膜检查正常。
(2)听力检查:纯音听力曲线有不同类型,如突降型、缓 降型、平坦型等。听力
图示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重振试验可为阳性,纯音听阈和语言识别率不成比 例。
三、治疗
1. 预防应忌吸烟和酗酒,节制高脂食物的饮食, 避免噪声和精神紧张,避免应用
耳毒性药物。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 脑部及内耳血
循环。
2. 配戴助听器。

第三十一节 药物中毒性聋
一、定义
药物中毒性聋 (ototoxic deafness)是指应用某些药物或长期 接触某些化学制品
所致的耳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抗疟药
奎宁、氯喹等;水杨酸盐类制剂;抗癌药长春新碱、2-硝基咪唑、顺铂等;袢利尿药速
尿、利 尿酸等;以及铊化物制剂反应停等均可使内耳中毒。硫酸链霉素以前庭毒性为主,
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可 同时损害前庭和耳蜗,卡那霉素及其他列举的药物则主要表现为
耳蜗毒性。耳毒症状多在用药后2
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诊断
1. 病史
(1)耳鸣:在应用耳毒性药物后出现高音调耳鸣,初期为断续性,继则为持续性。
(2)除水杨酸盐类和利尿酸类药为可逆性(停药后听力改善)耳聋外,其他
可编辑
4周出现。此外,个体的易感性也是产生毒性损害
.
药物几乎均为永久性聋。 (3)眩晕、平衡失调:多在以前庭毒性为主的药物应用后发生,前庭症状可逐渐
被代偿而缓解。
2. 检查
(1)耳镜检查:耳道、鼓膜正常。
(2)纯音听阈测试:听力图显示 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多由高频向中低频发
展。早期为高频听力下降,继则为缓坡形听力曲线。
(3)前庭功能检查:双侧前庭功能减退或丧失。
三、治疗
1. 预防 慎用或禁用耳毒性药物,特别对婴幼儿、妊娠妇女及肾功能不良患者更
应小心。
2. 在用药 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症状,一旦发生立即停药。
有条件单位,可结合畸变产物耳声 发射(DPOAE)试验监控。
3. 可选用维生素B
1
、B
12
或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治疗,但疗效均不理想。
4. 配戴助听器。
5. 双耳重聋配戴助听器效果不佳者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第三十二节 突发性聋
一、定义
突发性聋 (idiopathic sudden deafness)是指瞬息间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重
度感音神经性聋。听力一般在数 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到最低点,少数病人可在3天以内。
可能和病毒感染、内耳供血障碍有关。部分患者 可有不同程度的自然恢复。男女发病率
相似。
二、诊断
1. 病史
(1)耳聋:常突然发生,或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听力迅速减退。
可编辑
.
(2)耳鸣:常和耳聋同时发生,为高音调耳鸣。
(3)眩晕:少数患者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
2. 检查
(1)耳镜检查:外耳道、鼓膜无明显病变。
(2)听力测试:纯音听力曲线示典型的感音神 经性聋,多数为中重度以上。双耳
响度平衡试验和短增量敏度试验可显示程度不同的重振现象。
(3)前庭功能检查:一般在眩晕缓解后进行,前庭功能正常或明显降低。
三、治疗
及早治疗,发病后接受治疗越早,听力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1. 10%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
2. 血管扩张剂,选择12种。
(1)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西比灵等。
(2)组按衍生物:倍他啶、敏使朗。
(3)活血化淤中药:复方丹参、川芎嗪、葛根素、银杏叶制剂等。
3. 抗血栓形成剂和纤维溶栓剂 东菱克拴酶、蝮蛇抗栓酶及尿激酶等。
4. 维生素及神经营养药物 维生素B
1
、B
12
、施尔康以及三磷酸腺苷和辅酶A等药
物。
5. 糖皮质激素 基于病毒感染学说,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考的松口服。
6. 高压氧治疗。
7. 利多卡因星状神经节封闭等。

第三十三节 聋哑症
一、定义
聋哑症(deafmutism)系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婴幼儿期双耳听力严重损害, 失去语言
学习机会,造成既聋又哑的状态。聋哑症的病因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即出生时就
听不见声音,见于遗传性聋和先天性非遗传性聋。后天性即出生时听力正常,但在学习
可编辑
.
语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严重听力损害或听力丧失。
二、诊断
1. 病史 仔细询问耳聋家族史、出生史、母亲妊娠史、用药史。
(1)双耳严重感音神经性耳聋。一般声响无反应,有残余听力者对极大声响有反
应。
(2)不会说话,但哭笑声正常。
2. 检查
(1)耳镜检查:外耳道、鼓膜正常或畸形。
(2)听力学检查:双耳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
三、治疗
1. 病因治疗(如:中耳炎、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及中耳畸形等)。
2. 配戴助听器。
3. 听觉语言训练 适用于有残余听力、佩带助听器及耳蜗植入者。
4. 电子耳蜗植入。













可编辑
.
第六章 颈部科学
第一节 甲状舌管囊肿及瘘
一、定义
甲状舌管囊肿及瘘(thyroglossal cyst and fistula)是先天性发育异 常,胚胎
期颈正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残留组织则形成囊肿及瘘。本病可见于舌盲孔至胸骨切迹
间正中线的任何部位,临床上以舌骨附近最为常见。多发于青少年,男性略多于女性。
二、诊断
1. 症状 甲状舌管囊肿多位于颈部正中舌骨水平附近,为一圆形囊性肿块,缓慢
长大,未 感染时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常有继发感染,发作时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症状。
破溃后有时伤口不易愈合 。甲状舌管瘘则多为甲状舌管囊肿自行溃破或切开引流后形
成,瘘管口经常溢出少许粘液状液体,
2. 体征 甲状舌管囊肿多位于颈前中部,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表面光滑,边界
清楚,无 粘连,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无压痛,小的囊肿可触及一条索状物与舌骨体相连。
感染破溃后可形成瘘管, 并有粘脓性分泌物溢出,瘘口深部可扪及潜行条索状管道组织
通向舌骨,。
3. 辅助检查 通过瘘口作碘油造影X线摄片,可显示瘘管走向。
【鉴别诊断】
1. 颏下淋巴结炎 位于舌骨水平上,质地较囊肿稍硬,可有压痛,口腔可发现病
灶。
2. 皮样囊肿 颈部皮样囊肿可位于颈部任何部位,皮样囊肿囊壁稍厚,细胞学检
查及病理学检查可鉴别。
3. 异位甲状腺 多数病例缺正常甲状腺,进行甲状腺同位素扫描可与甲状舌管囊
肿相鉴别。
三、治疗
1. 明确诊断后宜早期手术治疗
可编辑
.
2. 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力求完整切除囊壁及管道组织避免术后复发。
3. 甲状舌管瘘手术时,可经瘘口注 入亚甲兰染色,术中将染色的瘘管组织及舌骨
中段和舌盲孔组织一并切除。
4. 术中充分止血,术后观察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第二节 鳃裂囊肿及瘘
一、定义
鳃裂囊肿及瘘(cyst and fistula of branchia)是 由于胚胎期各对鳃裂未完全退
化的组织形成的,若皮肤上留有开口则形成瘘管,无皮肤开口则形成囊肿, 在外耳道、
扁桃体窝或梨状窝处可见其内瘘口。瘘管较囊肿多见,儿童和青少年多发。
二、诊断
1. 症状 鳃裂囊肿可表现为耳周或颈侧无痛性圆形囊性肿块,生长缓慢,继发 感
染后局部肿痛,或破溃后形成瘘管。急性炎症时偶伴有耳痛、耳漏、咽痛等症状。
2. 体征 肿块常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部,质中偏软,可活动。第一鳃裂瘘外口常位
于下颏角后下方至舌骨平 面的胸锁乳突肌前缘,多为单例,内瘘口多位于耳道软骨部、
耳屏、乳突等部位。第三鳃裂瘘内口多在同 侧梨状窝。颈部可扪及向上延伸的条索状组
织,挤压时瘘口溢出少量粘液样物质。感染时有红肿、疼痛, 皮肤有红肿糜烂。
3. 辅助检查 囊肿较大位置较深时,可作CT检查,以便明确与颈部血管的关 系。
通过瘘口作碘油X线造影摄片,可了解瘘管长度、走向及内口位置。
【鉴别诊断】
1. 耳周皮脂腺囊肿、好发于青春期,多位于耳垂后下方,囊内为奶酪样物。
2. 颈淋巴管瘤 亦属先天性疾病,瘤体扁平隆起,表面高低不平,如蛙卵状。
3. 甲状腺肿瘤 青年女性好发,多位于甲状腺区域,单个或多个圆形肿块,甲状
腺同位素扫描及B超可鉴别。
4. 颈淋巴结核 单侧或双侧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可触及多个串珠样包块,可有低热
及盗汗, X线胸片及血沉可有改变,必要时可做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可编辑
.
三、治疗
1. 完整、彻底地手术切除囊肿及瘘管,避免复发。
2. 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舌下神经、喉返神经。
3. 鳃裂囊肿与瘘管已感染形成脓肿时,应先切开引流,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根
治。

第三节 颈部囊状水瘤
一、定义
囊状水瘤(cystichygroma)为起 源于淋巴组织的先天性疾病,胚胎时期,颈囊发
育成淋巴系统的过程中,部分淋巴组织发生迷走,并形成 囊状水瘤。多发于颈部,其次
是腋窝,胸壁和腹股沟处。
二、诊断
1. 症状 颈部囊状水瘤多位于颈后三角区,为囊性肿块,生长缓慢,具有向四处
(锁骨上下、口底、气管食管旁及 纵隔)蔓延生长特点,界限常不清楚。多见于婴幼儿。
出生时即可巨大,亦可逐渐长大累及口底、舌或咽 部时,可有语言、呼吸或吞咽障碍。
囊肿位于锁骨上时,可有臂丛受压出现运动障碍或肌肉萎缩。有时气 管受压移位。易并
发感染,且较难控制。
2. 体征 颈后三角区出现无痛性肿块,成分叶 状,触之为囊性感,柔软,一般无
压缩性,透光试验阳性,表面皮肤正常,无粘连。如发生囊内出血时瘤 体骤然增大,张
力增高,呈青紫色。
3. 辅助检查 B超有助于诊断。穿刺抽吸出为草黄色透明不易凝固的液体,有胆固
醇结晶,即可诊断。
三、治疗
1. 手术切除 一般在2岁以后手术,若出现压迫症状宜尽早手术,因囊壁甚薄 ,
剥离囊肿时应尽量轻巧细致,以便囊壁完整剥离。
2. 注射疗法 以往认为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淋巴管瘤的方法无明显效果。近年应
可编辑
.
用抗肿 瘤药物博莱霉素(bleomycin)作局部注射疗法,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完全消
退和显著缩小者 可达70%。

第四节 颈动脉体瘤
一、定义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的外膜内,是人体的化学< br>感受器,也是人体最大的副神经节,故颈动脉体瘤既是化学化学感受器瘤,又是非嗜铬
性副神经节 瘤。它属于良性肿瘤,约2.2-6%的病例可发生恶变,多在青春期后发病,女
性略多于男性。
二、诊断
1. 症状 颈动脉体瘤多位于一侧颈部下颌角下方,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肿
瘤增大可出现咽异物感及第Ⅸ Ⅹ Ⅺ Ⅻ对脑神经受压症状,出现吞咽困难、声带运动
障碍,伸舌偏斜等。
2. 体征 一侧 颈部颈动脉三角区,颈总动脉分叉处有质硬、圆形或椭圆形包块,
可左右移动而不能上下移动,扪诊肿块 有搏动,颤动感。无其他原发病灶。
3. 辅助检查 颈部B超检查可发现颈动脉被瘤体包裹,肿块 内血运丰富。颈总动
脉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增强扫描,可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和供血来源 ,有助
于与颈动脉瘤、颈动脉假性动脉瘤鉴别。术前穿刺作细胞学活检应慎用。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颈动脉体瘤、神经鞘膜瘤、鳃裂囊肿、颈淋巴结结核、腮
腺混合瘤等鉴别。
三、治疗
1. 手术切除 术前应行颈动脉造影剂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脑部侧支循环建立的情
况。
2. 颈动脉体瘤对放疗不敏感,只有在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肿瘤范围广无法切除时,
才采用放疗。
可编辑
.
第五节 颈部淋巴结结核
一、定义
颈部淋巴结结核(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of the neck) 是结核菌通过淋巴
或血行途径感染到颈部淋巴结的一种疾病。鼻咽部、口腔、喉部结核多通过粘膜下淋巴
回流感染颈浅及深部淋巴结。肺部结核则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感染颈部淋巴结。
二、诊断
1. 症状 颈侧有一个或多个肿块,无痛,无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
症状。原 发感染病灶症状可有咳嗽、咳血、喉痛等。
2. 体征 一侧或双侧、浅层或深层多个颈淋巴结肿大 。一般位于颌下及胸锁乳突
肌前、后缘或深部。初期肿大淋巴结相互分离,可移动,无疼痛。继之肿大淋 巴结相互
粘连,形成串珠状,轻压痛,若继发感染压痛较明显,肿大淋巴结常与皮肤和周围组织
粘连,活动度较差。晚期肿大淋巴结发生干酪性坏死,形成寒性脓肿,局部皮肤形成不
易愈合的溃疡或瘘 管,瘘口出溢出稀薄样脓液。
3.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或CT扫描,间接喉镜及后鼻镜检查有时可 发现原发灶。结
核菌素、PPD试验、血沉有助于诊断。颈淋巴结穿刺活检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 慢性淋巴结炎 多由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龋齿,咽炎,口腔炎, 外耳道
炎等,通过淋巴引流途径,引起颈部淋巴结感染。检查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淋巴
引 流区内的器管有炎症,全身可有畏寒发热等。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增多。
2. 颈部原发性及转移性恶性肿瘤。
三、治疗
1. 一般治疗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2. 抗结核治疗常用方案 链霉素0.75-1.0g(乙胺丁醇0.75-1.0g),异烟肼< br>0.3-0.4g、利福平0.45-0.6g,吡嗪酰胺1.5-2.0g,1次d,强化2个月。异烟 肼0.3-0.4g、
利福平0.45-0.6g,1次d,继续4个月。
3. 局部治疗已形成脓肿或瘘管者,可通过局部抽脓、冲洗,再注入抗结核药物。
可编辑
. 一般选用10%链霉素2ml和5%异烟肼6ml,2次周。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并可减轻药物
副作 用。
4. 免疫疗法可用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免疫核糖核酸、死卡介苗皮肤划痕等治疗。
目 前用斯奇康肌注,每次0.5mg,每周3次,18次为一疗程,可重复治疗。
5. 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第六节 甲状腺腺瘤
一、定义
甲状腺腺瘤(adenoma of thyroid)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
二、分型
病理上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囊腺瘤,前者常见,乳头状腺瘤少见,多呈囊性,故又< br>称为乳头状囊腺瘤。
三、诊断
1. 症状 颈前肿块,生长缓慢,肿瘤较小时症状 不明显。乳头状囊腺瘤合并囊内
出血时,肿块可迅速增大,并出现局部疼痛、压痛,但症状很快消失。巨 大腺瘤了压迫
气管或使气管移位而导致呼吸困难。如肿瘤短期内迅速增大,或出现声音嘶哑,则甲状腺恶性肿瘤可能性较大。
2. 体征 为甲状腺内单发或多发肿块,质中,可活动,随吞咽上下 移动。如肿瘤
质硬,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声带运动受限,则甲状腺恶性肿瘤可能性较大,须进一步检查。
3. 辅助检查 肿瘤范围较大,妨碍呼吸,或怀疑恶性肿瘤时,应作颈胸部X线检
查,以便了解气管受侵或移位情况。还可进行CT、B超检查,了解肿瘤范围。基础代谢
率、甲状腺功 能检查一般在正常范围。ECT检查可表现为凉结节或温结节,边缘清晰。
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一般发生在非甲状腺肿流行地区,经
数年时间仍 保持单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经过一段时间后多演变为多发结节。
可编辑
.
病理检查甲状腺腺瘤有完整包膜,与周围分界清楚;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结节无完整包膜。
四、治疗
甲状腺腺瘤是一种有恶变倾向的良性肿瘤(恶变率约10%),而且还可引起甲亢( 发
生率约20%),因此应早期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腺瘤在内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或腺叶切
除 。有条件的单位,术中应送冰冻切片检查,如证实癌变,应按甲状腺癌处理。

第七节 甲状腺癌
一、定义
甲状腺癌(cancer of thyroid)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
的1%。
二、分型
1. 乳头状腺癌 约占甲状腺癌的60%,多见于年轻人,常为女性,此型生长缓慢,
属低度恶性,转移多在颈部淋巴结。
2. 滤泡状腺癌 约占甲状腺癌的20%,多见于中年人,发展较迅速,属中度恶性,
主要 转移途径是通过血液到达于骨和肺。
3. 未分化癌 约占甲状腺癌的15%,见于老年人,此型发 展迅速,属高度恶性,
发病早期即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侵犯喉返神经、气管、食管,并经常血行转 移到
骨和肺。
4. 髓样癌 在临床上很少见。发生于滤泡旁细胞,分泌大量降钙素。细胞 排列呈
巣状或束状,无乳头或滤泡结构,其间质内有淀粉样沉着。组织学上虽呈“未分化”状
态 ,但其生物特性与未分化癌不同。恶性程度中等,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并可血行转
移到骨和肺。
三、诊断
1. 症状 颈前肿块,逐渐增大,初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常压迫喉返神经、气管 、
食管,产生声嘶、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压迫交感神经节,可产生Horner综合症;颈
丛 浅支受侵时,病人可有耳、枕、肩等部疼痛。存在多年的甲状腺肿块,突然迅速生长,
可编辑

体质差怎么办-哥屋恩什么意思


雪珂小说-oops jaime pas langlais


傅园慧坠马-睑板腺炎


痘印怎么快速去掉-晋原平


小牛吧-欲孽迷宫


腱鞘炎是怎么回事-小圆上皮细胞


海贼王gold百度云-睡觉老打呼噜怎么办


外域稀有宝宝-澳优官网积分



本文更新与2020-10-21 15: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28630.html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