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瑞氏综合征-锋泰
小儿肥胖诊断标准
小儿肥胖诊断标准肥胖已经成为危害儿童的主要疾病。
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虽然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儿童肥胖发
生的现状和流行趋势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
诊断标准。由于选择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对同一人群肥胖发生
率的评价会 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介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
种诊断指标。
1 身高标准体重法
为WHO推荐的方法之一。WHO认为身高标准体重(又
称身高别体重)是评价青春期前(10岁以下) 儿童肥胖的最好
指标,因此在1978年向全世界推荐使用。本法是以身高为基
准。采用同一身 高人群的第80百分位数作为该身高人群的
标准体重。超过该标准体重的20%~29%为轻度肥胖,3 0%~
49%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这一方法在我国被广
泛使用。亚洲其他国家 除日本外也普遍采用该法判定儿童肥
胖。本法的优点是简单、易于掌握,直观性强,使用方便。同
时消除了种族、遗传和地区差异以及发育水平的影响。在10
岁以下儿童这个指标基本可以代表体内的 脂肪含量,即当身
高标准体重超过20%时相当于全身脂肪量超过正常脂肪含
量的15% 。我 国目前使用较多的参考标准有1985年WH
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和1995年我国九市城区儿童身高 标
准体重。但10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和体成分
发生较大变化,身高和体重的关 系波动很大。对于某一确定的
身高值,不同年龄人群体重值很不相同。因此对于10岁以上
儿童 青少年不能用该法来评价肥胖与否。
2 体重指数法(BMI)即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 ),
与儿科常用的Kaup指数(gcm2)为同一含义。该指标
是评价成人肥胖和消瘦的简便 易行、普遍采用的指标,国际上
使用较广。有研究表明人群BMI值能够预测疾病发生和死
亡的 危险性。而成人BMI值与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呈不对
称的U型关系。如在西方白种人群中成人BMI在 18.5以下
与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呈负相关,BMI在25以上疾病和死
亡的危险性开始上升 ,BMI在30以上疾病和死亡危险性呈
明显的陡升趋势,而BMI值在18.5~24.9之间属适宜 范围。
因此WHO建议将BMI≥25定义为成人超重,BMI≥30为
成人肥胖。由于种族的 差异,亚洲人群BMI值适宜范围相对
于西方人要向左偏移。有人建议BMI值在17~23为亚洲成人的适宜范围。一般认为BMI≥23为成人超重,BMI
≥25为肥胖。2003年国际生命科 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
胖问题工作组提出BMI≥24,BMI≥28分别为中国成人超
重和 肥胖的诊断标准。成人的BMI标准同样不适合于10~
18岁的儿童青少年,因为BMI与体脂百分比 之间的关系取
决于成熟程度,青少年的生长突增、性发育水平等均是成熟程
度的标志,而且有明 显的年龄性别差异。因此WHO建议采用
年龄、性别、BMI评价10~24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情况。
并根据Must等建立的年龄、性别、BMI百分位曲线和
年龄、皮褶厚度百分位曲线,将BM I≥第85百分位定义为
具有超重的危险,如果BMI≥第85百分位同时肱三头肌皮
褶厚度和 肩胛下皮褶厚度≥第90百分位则定义为肥胖。可见
使用BMI判断儿童青少年肥胖时最好同时与其他指 标结
合评价。
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积极主张制定国际统一的儿
童超 重和肥胖的BMI诊断标准。2000年IOTF以巴西、
英国、新加坡、美国、荷兰和香港等6个国家 和地区0~18
岁儿童横断面调查数据作为建立国际儿童BMI界点的参
照人群。提出了2~1 8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年龄、性别、B
MI国际诊断标准。同时指出该标准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
该标准的建立是以成人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
为基准,根据6组调查结果绘制出2 ~18岁儿童BMI曲线,
相加后取其平均值,确定具体年龄 性别组儿童超重和肥胖B
MI界 值点。由于缺乏青少年肥胖与未来疾病关系的信息,
该指标只能提供统计学数据,实际应用时有一定的局 限性。其
次是所选样本的代表性问题。该参考人群大多数来自西部,
而亚洲和非洲的样本相对较 少。种族差异、发育规律、生活
水平等均对BMI值造成影响。如中国和印度的儿童身材相
对矮 小,大陆儿童青春期发育较香港儿童延迟,应用该诊断标
准则可能造成错误分类。不同人群应使用适合本 人群的参照
值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对于建立中国儿
童肥胖的BMI标准做了 大量的工作。合众多研究结果BM
I是筛查10岁以上儿童肥胖的较好指标。中国幅原辽阔,经
济发展迅速,在制定中国儿童肥胖的BMI标准时应充分考
虑我国各地区之间儿童青少年体质发育的不均 衡性和长期
增长趋势中的快速增长性。BMI与体脂的关系直接影响该
指标筛查儿童肥胖的准确 程度,体脂含量增加才是肥胖的直
接证据。因此多年以来人们不断地探讨能反映儿童青少年体
脂 含量的实用性指标。3 皮褶厚度是直接测量局部体脂的
一个方法。皮下脂肪厚度与全身脂肪含量的关系 与年龄、性
别、脂肪堆积量以及测量技术有关。成人皮下脂肪占全身脂
肪的13,在新生儿则占 70%~80%。肱三头肌和肩胛下两处
组织较均衡、松弛,皮下组织和肌肉能较容易分开,皮肤厚度< br>个体差异小。测点易掌握,测量方便,结果可重复性大,是常用
的测量部位。目前倾向于取两处测 量结果的总和。在一定范
围内皮下脂肪厚度与体脂总量呈线型关系,由皮褶厚度可以
估算皮下脂 肪的含量。但随着肥胖度的增加,皮脂厚度与全身
脂肪含量则呈曲线关系,对估算体脂总量造成影响。皮 褶厚度
很少单独用于判断儿童肥胖,多数与BMI或身高标准体重
结合判断。此外由于脂肪组织 的可压缩性、操作者的熟练程
度、手法上的差异,同一测量点不同人测量其结果会很不相同,
肥 胖度越大误差越大。因此该方法主要用于营养学调查及某
些科研、教学之用,很少用于临床诊断。
4 体脂含量测量目前普遍认为双能X线吸收法是测量体脂
含量的较理想的方法。Lazaru s等在一项对230名
4~20岁的澳大利亚健康志愿者的研究中,用体脂百分比大
于或等于第 85百分位作为定义肥胖儿童的金标准。此外,生
物电阻抗法、核磁共振、计算机体层扫描也在用于身体 脂肪
含量的测量,但目前尚少见用于儿童的报道。估计原因有价格
昂贵,操作复杂,儿童难以配 合及某些检查对于儿童的安全性
等问题。传统的水下称重法则是根据脂肪较水和其他组织密
度低 的原理,通过测量人体密度估算全身的脂肪含量。此法需
要儿童屏气后将身体完全浸入水中,其操作技术 对于小年龄
儿童掌握比较困难,无法配合,适于能够配合的年长儿。总之,
肥胖是以脂肪组织过 度增生为主要表现。对体内脂肪含量的
测量,是诊断肥胖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尚无一种简便易行,即能够被普遍接受又能准确反映体内脂肪含量的客观指标。身
高标准体重法是目前诊断10岁以下儿童 肥胖的主要方法。
BMI作为筛查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指标正在得到普遍接受。
但目前尚缺少BM I与儿童未来疾病危险性关系的信息,儿
童青少年BMI与体脂百分比的关系研究也很少。有关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BMI标准及其在筛查儿童青少年肥胖
中的真正价值尚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资料来 确定。摘自《中
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年3月第19卷第3期
九个月宝宝食谱-祛斑价位
抗心律失常药物-风疹病毒是什么
舒尼通-紫癜是什么病
母狗 月经-寻龙诀百度云
姚明孩子-经典武侠剧
个人投资理财方案-婴儿流鼻涕怎么办
有机亚麻籽油-鹅毛笔百度影音
王班-汉臣氏
本文更新与2020-10-21 09: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28396.html
-
上一篇:儿童肥胖的危害及防治教案
下一篇: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