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说坐月子-非淋菌性尿道炎是性病吗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
鹅口疮习题
一、选择属
(一)单项选择题
1.鹅口疮心脾积热型的首选方剂是:
A.清胃散 B.泻黄散 C.黄连解毒汤. D.导赤散 E.清热泻脾散
2.鹅口疮虚火上浮型的首选方剂是:
A.六味地黄丸 B.知柏地黄丸
C.竹叶石膏汤 D.温胆汤 E.养胃增液汤
3.鹅口疮病位在:
A.脾胃 B.心肾 C.脾肾 D.心脾 E.肝脾
4.鹅口疮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口腔舌上有白色小点 B.口腔舌上满布白屑,形如雪片
C.口腔咽喉部有白色假膜 D.口腔内红赤溃烂 E.口唇两侧溃烂
5.鹅口疮心脾积热型的治疗原则是:
A.清心泻脾 B.清热解毒 C.滋阴潜阳 D.清心泻火 E.滋阴降火
6.鹅口疮虚火上浮型的治疗原则是:
A.清心泻脾 B.清热解毒 C.滋阴潜阳 D.清心泻火 E.滋阴降火
7.患儿,6个月,腹泻10多天,经用 抗生素治疗,腹泻已止,但口舌出现散在白屑,红
晕不著,流涎不多,食欲不振,舌红苔少。治疗应首选 :
A.导赤散 B.清热泻脾散 C.竹叶石膏汤 D.知柏地黄丸 E.泻黄散
(二)多项选择题
1.鹅口疮多见于:
A.初生儿 B.早产儿 C.婴幼儿
D.久病体虚婴儿 E.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者
2.鹅口疮的病因主要为:
A.胎热内蕴 B.胎禀不足 C.感受秽浊之邪
D.口腔不洁 E.久病体虚
3.小儿鹅口疮的临床分型有:
A.心火上炎 B.心脾积热 C.脾胃虚寒 D.虚火上浮 E.脾肾阳虚
4.要与鹅口疮作病证鉴别的有:
A.乳蛾 B.口疮 C.燕口疮 D.残留奶块 E.口疳
二、填空题
1.鹅口疮以 、 ,状如 为特征。
2.鹅口疮临床分为 、 两型。
3.鹅口疮心脾积热型的治法是 ,方选 。
4.鹅口疮虚火上浮型的治法是 ,方选 。
三、改错题
1.小儿鹅口疮易发生于新生儿和久病体虚欠佳的儿童。
2.小儿鹅口疮虚火上浮型,应首选沙参麦冬汤治之。
3.鹅口疮以口腔、舌上满布或散在黄白溃疡为特征。
四、名词解释
1.鹅口疮
2.雪口
五、简答题
1.鹅口疮白屑与残留奶瓣的鉴别?
2.鹅口疮心脾积热证的临床表现如何?
六、论述题
鹅口疮虚火上浮证是怎样形成的?试述其证治。
七、病例分析
3月乳儿,人工喂养 ,衣被重裹,突然口腔、舌面满布白屑,状如凝乳,周围红晕,面赤
唇红,烦躁多啼,口干而渴,大便干 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数。写出中医诊断、证
型、证候分析、治法及方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E 2.B 3.D 4.B 5.A 6.C 7.D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E 3.BD 4.BD
二、填空题
1.口腔 舌上满布白屑 状如鹅口
2.心脾积热 虚火上浮
3.清心泻脾 清热泻脾散
4.滋阴潜阳 知柏地黄丸
三、改错题
1.错误:儿童 正确:婴幼儿
2.错误:沙参麦冬汤 正确:知柏地黄丸
3.错误:黄白溃疡 正确:白屑
四、名词解释
1.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疾患,以口腔、舌上满布或散在白屑,状如鹅口为
特征。
2.雪口:鹅口疮的别名,因其色白如雪片,又称雪口。
五、简答题
1.鹅口疮的 白屑,先见于舌上或颊内,渐次蔓延于牙龈、口唇、上颚等处,白屑随拭随
生不易擦去,若强行擦去,其 下面粘膜见潮红、粗糙;而残留奶瓣主要见于舌上,若用
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除去。
2. 鹅口疮脾积热证的临床表现:口腔满布白屑,周围愀红较甚,面赤,唇红,烦躁,多
啼,口干或渴,大便 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六、论述题
本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如 早产儿生长发育尚未完善,皮肤娇嫩,容易损伤皮肤黏膜,
引起本病。或因病后失调,久泻久利,津液大 伤,脾胃亦虚,气阴皆耗,肾阴亏损,水
不制火,虚火上浮,而致鹅口。临床表现:口腔、舌上白屑稀散 ,周围红晕不著,形体
怯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治法:滋阴潜阳 。方
药:知柏地黄九加减。以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知母、
黄柏 滋阴降火。食欲不振者加乌梅、木瓜、生麦牙滋养脾胃;便秘者加火麻仁润肠通腑。
七、病例分析
诊断:鹅口疮
证型:心脾积热型
证候分析:乳儿衣被重裹,摄养过温,热毒内盛, 人工喂养。若有不慎,易感受秽毒之
邪,内外合因,热积心脾发为鹅口疮。分析患儿舌面满布白屑,周围 红晕重,为实火上
冲熏灼口舌所致。火热炎上,面赤唇红;心火内积,烦躁多啼;火盛伤津,口干而渴;
热邪内结,大便秘结;心热移于小肠,小便短黄。综观口舌症状,属于心脾积热之候。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大黄
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生地、木通、灯心、大黄
外用冰硼散吹敷口腔。
口疮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口疮的记载,最早见于:
A.《内经》 B.《难经》 C.《颅囟经》
D.《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E.《小儿药证直诀》
2.风热乘脾型口疮的首选方剂是:
A.泻心导赤汤 B.凉膈散 C.清胃散 D.泻黄散 E.泻白散
3.心火上炎型口疮的首选方剂是:
A.泻心导赤汤 B.凉膈散 C.清胃散 D.泻黄散 E.泻白散
4.虚火上浮型口疮的首选方剂是:
A.六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C.知柏地黄丸 D.补肾地黄丸 E.大补阴丸
5.在口疮治疗中,常配合外治为:
A.熏洗法 B.罨包法 C.敷贴法 D.涂敷法 E.热熨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小儿口疮的病机为:
A.肝火上亢 B.脾虚湿蕴 C.风热乘脾 D.心脾积热 E.虚火上炎
2.小儿口疮的治疗原则有:
A.清热解毒 B.益气养阴 C.泻心脾积热 D.滋阴降火 E.引火归元
3.口疮病证包括:
A.燕口疮 B.鹅口疮 C.白喉 D.雪口 E.喉风
4.口疮病证包括西医疾病有:
A.念珠菌性口腔炎 B.疱疹性口腔炎
C.溃疡性口腔炎 D.坏疽性口腔炎 E.口角炎
5.口疮外治可选用:
A.吴茱萸敷涌泉 B.锡类散涂患处
C.珠黄散涂患处 D.绵茧散涂患处 E.冰硼散涂患处
二、填空题
1.小儿口疮,若 , ,称为口糜。
2.小儿口疮,溃疡只发生在 ,称为燕口疮。
3.小儿口疮,多由 、 、 所致。
三、改错属
1.用胡黄连适量捣碎,醋调敷涌泉穴,可治疗口疮虚火上浮证。
2.口疮见于舌上、舌边溃烂者,多屑脾胃。
3.口疮心火上火证方用三黄泻心汤。
4.知柏地黄丸用于治疗口疮虚火上炎证。
四、名词解释
1.燕口疮
2.口糜
五、简答题
1.小儿口疮的实证与虚证如何鉴别?
2.简述口疮的治疗原则。
3.口疮风热乘脾证的临床表现如何?
六、论述题
试述口疮的病因病机。
七、病例分析
患儿,7个月。昨天发热,微恶风寒,伴哭闹 不安,不欲进食。今晨发现口颊、齿龈有多
个溃疡点,周围掀红,口臭流涎,大便2天未解,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写出中医诊
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及方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B 3.A 4.B 5. D
(二)多项选择题
1.CDE 2.ACDE 3.AD 4.BCE 5.ABE
二、填空题
1.满口糜烂 色红作痛
2.口唇两侧
3.风热乘脾 心脾积热 虚火上炎
三、改错题
1.错误:胡黄连 正确:吴莱萸
2.错误:脾胃 正确:心
3.错误:三黄泻心汤 正确:泻心导赤汤
4.错误:知柏地黄丸 正确: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四、名词解释
1.燕口疮:口疮溃烂发生于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
2.口糜:口疮溃疡面积较大,上覆腐糜,称为口糜。
五、简答题
1,应根据起病 、病程、溃疡溃烂程度,结合伴有症状区分虚实。一般起病急、病程短、
口腔溃烂及疼痛较
重 ,局部有灼热感或伴发热者,多为实证;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者,
多为虚证。
2.口疮的治疗原则为:实证治以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可配合外治 法。
3.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愀红,疼痛拒食,烦躁不
安,口臭,涎多,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
六、论述题
小儿口疮发生的原因,以外感风热乘脾、心脾积热、阴虚虚火上浮为多见。其主要病变
在心脾胃肾。 < br>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感受风热之邪,或心脾积热,
或虚火上 浮,均
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疮。
七、病例分析
诊断:口疮
证型:风热乘脾
证候分析:患儿为急性起病,病程短。昨天病初起,发热恶寒为风热在表之象,继则风
热内侵脾胃,熏灼口舌而致口疮。口舌生疮则疼痛、哭闹拒食;脾胃积热则口臭流涎,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发热,溃疡点较多,周围掀红,舌红,苔黄均为风热乘脾证候之
特征。
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代表方药: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牛蒡子、竹叶、芦根、大黄、甘草
泄泻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泄泻的病位为:
A.脾、大肠 B.肝、脾 C.脾、肾 D.脾、胃 E.心、脾
2.治疗湿热泻的首选方剂是:
A.泻黄散 B.甘露消毒丹 C.葛根黄芩黄连汤
D.三仁汤 E.痛泻要方
3.治疗风寒泻的首选方剂是:
A.藿香正气散 B.异功散 C.匀气散 D.益元散 E.养脏散
4.饬食泻的临床特点为:
A.大便稀烂 B.大便有泡沫 C.大便色黄
D.大便清稀 E.大便有乳片
5.治疗腹泻气阴两伤型的首选方剂是:
A.连梅汤 B.人参乌梅汤 C.沙参麦冬汤
D.竹叶石膏汤 E.小建中汤
6.患儿六个月,腹泄30多天,下利清稀,含不消化食物, 日行4-6次,不发热,面白
肢冷,睡时露睛,舌淡,苔白,指纹淡红。其病机是:
A.外感风寒 B.脾湿不运 C.脾阳不振 D.伤食泄泻 E.脾胃虚弱
(二)多项选择题
1.泄泻的特征是:
A.大便次数增多 B.下利赤白 C.大便秽臭
D.便下稀薄或如水样 E.泻下不止
2.伤食泻的腹泻特点是:
A.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 B.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
C.大便色淡夹泡沫 D.大便气味酸臭
E.大便稀薄或溏烂
3.久泻不愈,大便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舌淡,苔白。可选用:
A.附子理中汤 B.良附丸 C.参附龙牡救逆汤
D.金匮肾气丸 E.四神丸
4.泄泻包括西医学的疾病为:
A.消化不良 B.痢疾 C.小儿肠炎 D.秋季腹泻 E.肠功能紊乱
5.脾虚泻的特点是:
A.大便稀薄或溏烂 B.食后作泻,气味不臭
C.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D.大便色淡无臭 E.形寒肢冷
6.脾肾阳虚泻的腹泻特点是:
A.大便稀薄或清烂 B.食后作泻,气味不臭
C.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D.大便色淡无臭 E.形寒肢冷
7.泄泻伴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浓后淡 D,先淡后浓 E.见尿补钾
二、填空题
1.小儿泄泻是以 , 或如水样为主症。
2.久泻迁延不愈者易转为 或 。
3.泄泻一般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无度,易见 ,甚则 。
三、改错题
1.外感六淫之邪都能导致小儿泄泻。
2.泄泻常年都可发生,春夏两季较为多见。
3.泄泻发病率以学龄儿为高。
四、名词解释
1.泄泻
2.痢疾
五、简答题
1.筒述泄泻的治疗原则。
2.泄泻与痢疾如何区别?
六、论述题
试述泄泻的辨证要点。
七、病例分析
李某,男,1岁,腹泻2天而就诊。
患儿脾胃素虚,时常腹泻,此次2天前因饮食不当又致腹 泻,大便色黄,有泡沫,少许
粘液,便前哭闹,日行10余次。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黄少华,双目稍 凹,囟门低陷,
唇红少津,纳食不香,口干不欲饮,时有干呕,小便黄浊、短少,舌红苔黄厚腻,指纹< br>深红,达风关。大便常规:黄稀、白细胞少许。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
及方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E 5.B 6.C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D 3.AE 4.ACDE 5.ABD 6.CE 7.ACE
二、填空题
1.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
2.疳证慢惊风
3.气阴两伤 阴竭阳脱
三.改错题
1.错误:外感六淫之邪 正确:外感受六淫之邪除燥邪外
2.错误:春夏 正确:夏秋
3.错误;学龄儿 正确:婴幼儿
四、名词解释
1.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 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便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
白细胞,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 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2.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为主症。 便检有多量红
细胞、白细胞,病原学检查有痢疾杆菌生长。
五、简答题
1.实证以 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
益气,健脾温肾。虚中夹实 者宜扶正祛邪。
2.泄泻与痢疾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病变均在肠胃,皆由外感时 邪,内伤饮食而发病,泄
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 痢赤白
脓血为主证,二证不同。此外泄泻与痢疾同有腹痛症状但泄泻腹痛与肠鸣腹胀同时存在,
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便后痛不减。
六、论述题
①辨病因:大便 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
沫,色淡黄臭气味不重,多由风寒 引起;水样或蛋花汤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
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 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
虚。
②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 为轻证;泻下急暴,次数量多,精
神萎靡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③辨虚实:泻下急骤 ,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
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 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央实。
七、病例分析
诊断:泄泻
证型:脾胃虚弱,湿热相干
证候分析:患儿脾胃素弱,正虚于内,近又因饮食所伤,以致脾胃受纳运化功能进一步
损伤,清 浊不分,并走大肠而作泻。从腹泻大便黄稀泡沫,间有粘液,泻前腹痛,口渴
不欲饮,小便黄少,舌苔黄 厚腻,指纹深红,可知新感之邪为湿热。因此该患儿脾胃本
虚,湿热相干,运化失常,水湿下趋肠道而使 腹泻加重,为虚实夹杂之证。
治法:清利湿热,健脾止泻
代表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煨葛根、黄芩、黄连、连翘、薏苡仁、茯苓、厚朴、姜半夏、六一散
积滞习题
一、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神倦乏力,形体 消瘦,不思乳食,呕吐酸馊,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
其治疗最佳选用:
A.消乳丸 B.健脾丸 C.保和丸 D.霍香正气丸 E.理中丸
2.保和丸可用于:
A.积滞 B.乳积 C.脾虚夹积 D.厌食 E.疳证
3.积滞实证治以:
A.消食健脾 B.消补并施 C.消食化积 D.和脾健运 E.运脾消食
4.不会引起伤乳的是:
A.啼叫即乳 B.乳液变质 C.食物坚硬不化 D.食乳过量 E.乳汁冷热不调
5.积滞实证是由于:
A.先天禀赋不足 B.脾胃虚弱 C.后天调护失宜 D.病后体虚未复 E.饱食无度
6.乳食内积型可见:
A.神疲乏力 B.腹满喜按 C.夜寐不安 D.低热 E.大便夹有食物残渣
(二)多项选择题
1.常合并出现积滞的病证有:
A.感冒 B.哮喘 C.疳证 D.泄泻 E.水肿
2.容易反复发生积滞的是:
A.心神怯弱 B.脾胃虚弱 C.肝火上炎 D.人工喂养 E.先天不足
3.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指:
A.饱食无度 B.杂食乱投 C.生冷不节 D.食物坚硬 E.肥甘厚味
二、 填空题
1.《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指出治疗积滞的基本法则为__、__、__。
2._为_之母,无_不成_。
3.积滞的病机为____,______。
4.积滞可分为____,____两型。
5.积滞的病因为____,____。
三、 改错题
1.乳积用保和丸,积滞用健脾丸。
2.脾虚夹积型可分为伤乳和伤食,乳食内积型乃因脾胃虚弱,胃不腐熟,脾不运化而
引起。
四、 名词解释
1.积滞
五、 简答题
1.如何辨别积滞的虚实?
2.乳食内积的症状、治法、方药?
六、 论述题
1.如何鉴别积滞、厌食、疳证?
七、病例分析
患儿刘某,四岁,神疲乏力,面色 萎黄,形体消瘦,平素不思饮食,食则饱胀,腹满,
喜伏卧,呕吐酸馊,夜寐不安,大便溏薄,日2~3 次,夹有食物残渣。舌淡红,苔白腻,
脉细弱。写出诊断、辨证分型、征侯分析、治法、代表方药
一、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C 5.E 6.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BDE 3.ABCDE
二、 填空题
1.损之 导之 调之
2.积 疳 积 疳
3.乳食停滞不化 气滞不行
4.乳食内积 脾虚挟积
5.乳食内积 脾胃虚弱
三、 改错题
1.错误:保和丸 正确:消乳丸 错误:健脾丸 正确:保和丸
2.错误:脾虚夹积 正确:乳食内积 错误:乳食内积 正确:脾虚夹积
四、 名词解释
1.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
大便不 调为特征。
五、 简答题
1.答:病程短,脘腹胀痛,拒按,或伴低热,哭闹不安为实证; 病程较长,脘腹胀满,
喜按,神疲乏力,形体消瘦为虚中夹证。
2.答:乳食少思或不思,脘 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烦躁哭闹,
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淡,苔白腻。 治法:消食化积。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
加减。
六、 论述题
1.答:积滞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以不思乳食,
腹胀嗳腐,大便 不调为特征,有伤食病史。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可转化成疳。
厌食是由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而致脾胃 运化受纳不健所引起,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
食为特点。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不涉 及他脏,予后良好。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 证,
以形化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缠绵,
迁 延难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七、 病例分析
诊断:积滞
辨证分型:脾虚夹积
证侯分析:患儿神疲面黄,形体消瘦,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夹有食物残渣,故诊断为
积滞。缘 患儿脾气虚弱,气血不充,故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脾不健运,乳
食不能正常消化而停积,致 气机不利,故脘胀腹满而喜伏卧,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
残渣,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为虚中夹实之 象。
治法:健脾消积
代表方药:健脾丸
人参 白术 陈皮 枳实 山楂 神曲 麦芽
疳症习题
一、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疳证的病位主要在:
A.脾肾 B.肝肾 C.脾胃 D.心脾 E.肝脾
2.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见于:
A.《颅囟经》 B.《幼科发挥》C.《活幼心书》 D.《幼幼集成》E.小儿药证直诀》
3. 疳证多见于哪一年龄段小儿?
A.1岁以下 B.3岁以下 C. 5岁以下 D.12岁以下E.14岁以下
4. *疳证患儿体重低于正常值的:
A.5~15% B. 10~20% C. 10~30% D.15~40% E.40%以上
5.疳肿胀患儿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
A.40gL以下 B.45gL以下 C.50g儿以下D.55g/L以下 E.60g/L以下
6.疳肿胀患儿血清白蛋白量约在:
A.40gL以下 B.45gL以下 C.50g/L以下D.55g/L以下 E.20gL以下
7.*治疗疳积的首选方剂是:
A.资生健脾丸 B.人参健脾丸C.保和丸 D.曲麦枳术丸E.肥儿丸
8.*治疗疳气的首选方剂是:
A.健脾丸 B.枳术丸 C.肥儿丸 D.异功散E.资生健脾丸
9.治疗干疳的首选方剂是:
A.当归补血汤 B.大补阴丸 C.沙参麦冬汤 D.人参养荣汤E.八珍汤
10.以下哪项与疳症关系不大?
A.先天不足 B.喂养不当 C.多种疾病影响 D.脾胃运化失常 E.是小儿常见的慢性病症
11.以下哪项是疳积的含义?
A.乳食不化 ,脾胃受伤B.脾胃不和,运化失健C.脾脏虚损,津液消亡D.疳之重候E.
脾失健运,食滞内停
12.以下那一种治疗与疳症无关?
A. 温阳利水B.养肝明目C.养阴清心 D.凉血止血E.抑木除烦
13、眼疳的病机是:
A.脾病及心B.脾病及肺 C.脾病及肾 D.脾病及肝C.脾病及肾
14、口疳的病机是
A. 脾病及心B.脾病及肺 C.脾病及肾 D.脾病及肝C.脾病及肾
15、疳肿胀的病机是:
A. 脾病及心B.脾病及肺 C.脾病及肾 D.脾病及肝C.脾病及肾
16、治疗眼疳的首选方剂是:
A.石斛夜光丸 B.泻心导赤散 C.羊肝丸 D.真武汤 E.五苓散
17. 治疗口疳的首选方剂是
A. 石斛夜光丸 B.泻心导赤散 C.羊肝丸 D.真武汤 E.五苓散
18. 治疗疳肿胀的首选方剂是
A.石斛夜光丸 B.泻心导赤散 C.羊肝丸 D.真武汤 E.五苓散
(二)多项选择题
1.疳证的主要病机变化是:
A.脾胃失和 B.气血亏耗 C.胃强脾弱 D.津液消亡 E.脾胃虚损
2.*“疳”的含义是:
A.脾胃受损,气液耗伤 B.恣食肥甘,损伤脾胃 C.气血亏耗,阴竭阳脱D.脾胃虚弱,
他脏受累 E.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3.疳肿胀的病机变化是:
A.脾胃虚弱 B.脾气下陷 C.脾阳不振 D.肾失开合 E.肾阳衰微
4.眼疳的病机变化是:
A.脾病及肝 B.心火上炎 c肝火上亢 D.肝阴亏耗E.肾阴亏损
5.口疳的病机变化是:
A.脾病及心B.心火上炎 c肝火上亢 D.心阴亏耗E.脾胃积热
6. 疳证的临床特征有:
A.形体消瘦 B.精神委顿 C.烦躁易怒 D.面黄发枯E.饮食异常
7.疳证的主要病因为:
A.过食肥甘B.卒受惊恐 C.疾病影响D.禀赋不足 E.喂哺不足
8.疳证可采用哪些方法治疗:
A.外治法 B.捏脊疗法C.针灸疗法 D.割治疗法E.刺四缝疗法
9.疳证的预防调摄措施有:
A.关注生长发育指标B.坚持户外活动 C.母乳喂养D.及时正确添加辅食E.室内空气流
通
二.填空题
1、*“疳”的含义:其一,------;其二,------。
2.疳证的病因主要为:------,-----及------。
3.疳证的主要病机变化是------,------。
4.*疳证可分为------、------、------三大证候。
5.*疳证的治疗法则是:------,------,------。
6.治疗疳证的中成药有------,------。
7.*疳证的辨证要点在于------、------、------。
8.疳证的常见兼证有:-------、------、------。
9.疳气的舌脉:------;疳积的舌脉:-----。
10.疳症若到全身衰竭,气血 两败,可出现------,-------,------的厥脱之象,应急
治以------,给予 ------,或------合------口服,并及时配合西医抢救。
11.皮肤出现紫癜为疳症恶候,提示------,------。
三、改错题
1、疳证多发于冬春季。
2、“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出自《活幼心书?疳症》。
3、造成疳证的主因喂养不当主要指乳食喂养不足。
4、“有积不治,传之余脏”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
5、导赤散是口疳的首选方剂。
6、疳症的病位都在脾胃,不可能传至其他脏腑。
四、名词解释
1.*疳 2.*疳气 3.*疳积 4.干疳 5.眼疳 6.口疳
五、简答题
1.*简述“疳”的含义。
2.疳证与厌食如何鉴别?
3.*疳证和食积的治疗原则有何不同?
六、论述题
1.疳证属脾胃病,为什么又有五脏疳之名?
2.疳和积的治疗原则有何不同?
3.*试述疳症的辨证。
4.*如何应用资生健脾丸治疗疳症?
5.*治疗干疳为什么要重视顾护胃气?
6.*治疗疳症除了药物以外,还有哪些辅助的疗法?
7.*疳症如何预防和护理?
七、病例分析
1.*谢某,男,2岁,2000年9月初诊,证见:体重(Wt)10Kg, 面色萎黄少华,毛发
稀疏,食欲不振,精神欠佳,好发脾气,大便时干时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候类型、证候分析、治法、代表方药
2.*一名5个月小儿,人工喂养, 体重4kg,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易烦躁,睡
眠不宁,腹部皮下脂肪0.3cm,皮肤弹性差 ,肌肉明显松弛,两眼近角膜外绕有结膜干燥
斑,,舌淡,苔薄腻,脉细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候类型、证候分析、治法、代表方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 2.E 3.C 4.D 5.B 6.E 7.E 8.E 9.E 10.A 11.E 12.D 13.D 14.A 15.C 16.A
17.B 18.D
(二)多项选择题
1.DE
二、填空题
1.疳者甘也;疳者干也
2.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禀赋不足
3.脾胃虚损;津液消亡
4.疳气;疳积;干疳
5.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干疳以补为主
6.木香槟榔丸;小儿香橘丹
7.病因;轻重;兼证
8.眼疳;口疳;疳肿胀
9.舌淡,苔薄白或微黄,脉细;舌淡,苔薄腻,脉细数
10.面色恍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回阳救逆固脱;独参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生脉散
11.气血皆干,络脉不固
三、改错题
1.错误:多发于冬春季 正确: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2.错误:《活幼心书?疳症》正确:《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
3.错误:主要指乳食喂养不足 正确:一指太过,二指不及
4.错误: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正确:出自《活幼心书?疳症》
5.错误:导赤散
6.错误:都在脾胃,不可能传至其他脏腑 正确:主要在脾胃,并不局限于脾胃
四、名词解释
1.有两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指小 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疳
者干也。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 其病机和症状。
2.疳证的初期阶段,由喂养不当引起脾胃运化不健。
3.疳证的中期阶段,脾胃虚弱,兼有虫积食滞,元气受伤,虚中夹实。
4.疳证的晚期阶段,脾胃气阴俱伤,元气衰竭,出现干枯赢瘦的证候
5.眼疳是疳证的兼证之一,见于疳证后期,脾病及肝,肝阴不足,精血亏耗,不能上营
于目所致。症见:夜盲,入暮暗处视物不明,甚或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浑浊,白
翳遮睛。
6.口疳是疳证的兼证之一,见于疳证后期,脾病及心,心火上炎,熏蒸口舌所致。症见:
口舌 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
五、简答题
1.“疳”有两 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
其二,疳者干也。指气液干涸, 形体羸瘦。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其病机和症状。
2.厌食是由于喂养不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 主要症状为;长时期食欲不振,无明
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一般病在脾胃,不累及他脏,预后良好。疳 证由喂养不当,久
病失治或禀赋不足所致。脾胃虚弱,津液消亡是其主要病机变化。以形体消瘦,面黄发
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常累及他脏,出现眼疳、口疳、疳肿胀等兼证,
不及时 治疗,预后良。
3.疳证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液耗伤所致,临床往往虚实兼见,所以其治疗原则以调理 脾
胃为主。根据脾运失健,脾虚挟积,脾胃气阴俱伤的不同阶段,采取疳气以和为主,疳
积以消 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主的治疗方法。食积是由乳食停滞不化,气滞不
行所致,治疗以消导为主 ,对于脾虚挟积者,当以健脾益气,佐以消导。
六、论述题
1.答: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 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影响气血津液
的生化,脏腑百骸失去滋养而致病。病变部位在 脾胃,故有“诸疳皆脾胃病”的论点。
脾胃受损虽属疳证的主要病变因素,但病久气血虚衰,诸脏失养, 必累及其他脏腑。脾
病及肝,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目窍失养,可见两目羞明,白翳遮睛,形成“眼疳 ”,
古人也称之为“肝疳”。脾病及心,舌为心之苗,心阴不足,心火上炎,可见口舌糜烂生
疮 ,同时还可见五心烦热,面赤唇红,惊惕不安,称为“口疳”,古人又称为“心疳”或
“惊疳”。脾病及 肾,气不化水,水湿泛滥,产生全身浮肿之“疳肿胀”。故“诸疳皆脾
胃病”,又有“五脏疳”之论述。
2.答:疳证是由于脾胃受损,津液内亏所致,且发病缓慢,临床上往往虚实并见,所以
其治疗 原则应以调理脾胃为主,兼顾他脏;治疗方法要攻补兼施,按壮者先去积而后扶
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 消之”。积滞是由乳食停滞不化,气滞不行所致,治疗以消导为
主,对于脾虚积滞者,则当以健脾益气, 佐以消导,即消补平行,辨证用药当分清标本
缓急,权衡寒热攻补,力求祛积滞而不伤正,扶脾胃而不恋 邪。
3.答:疳证的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夹杂,一般初起大多偏实,中期虚实并见,晚期属虚
证居多,根据证候可分为三型;①疳气;病之初起,饮食不节脾胃受伤,仅表现脾胃不
和,运化失健的证候,患儿形体略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稍稀,食欲不振或厌食,
精神不佳,易发 脾气,舌苔薄或微黄,脉细滑,指纹滞。②疳积:疾病的中期,积滞伤
脾,表现虚实夹杂证候,患儿形体 明显消瘦,肚腹膨胀,或青筋暴露,面色黄暗,毛发
稀黄如结穗,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激动,睡眠不宁,咬 指磨牙,大便干结或溏泄臭秽,小
便黄浊,舌苔厚腻,脉濡细而滑,指纹淡滞。③干疳:疾病之晚期,病 久气血俱虚,津
液亏损,声现极度消瘦,大肉已脱,皮肤干瘪起皱,毛发干枯?,精神萎靡,啼哭无力,
腹凹如舟,大便溏泄,时有低热,唇舌色淡或舌光色红,脉细无力。
4.答:资生健脾丸是疳气初起的常规用方。疳气见形体略消瘦,面色萎黄乏华, 毛发
稍稀, 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易发脾气,大便或搪或秘,舌苔薄或微黄。此乃脾胃不和,
运化失健而致。脾胃不 和,造化失健,则食欲不振,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以滋养全身,
而致形体不充,土虚木亢,情绪激动, 易发脾气。治宜和脾助运,方药用资生健脾丸加
减。方中党参、山药、莲子肉、白术健脾益气,茯苓、苡 仁、扁豆、泽泻健脾利湿,藿
香、砂仁、麦芽、山楂醒脾开胃。?若腹胀、暖气、厌食、舌苔厚腻多见于 积滞偏重,侧
重于消食助运,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入鸡内金磨谷消积,大便溏薄,加小量炮姜,温运脾阳;大便干结,加决明子,或蜜水调服,润肠通便;能食善饥、啼哭不宁,
加胡黄连、莲 子心抑木清心宁神。
5. 答:干疳属疳之晚期,脾胃虚败,气阴两竭,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顾护胃 气,调理
饮食,使胃气得苏。能进饮食,吸收精微,化生气血以溉养全身,病情方有生机。古人
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极为正确的。顾护胃气,要配合食养疗法,食疗必须
重视胃气受纳功能 与食物的质量,给予有营养和易消化的食物,还耍掌握胃家“以喜为
补”的原则,选其所喜,少少与之, 诱其食欲,再逐渐增加数量与品种,促使胃气来复。
6.治疗疳证除了应用药物还可使用以下疗法:, ①捏脊疗法:方法是从长强穴至大椎穴
部位推捏,每天1次,每次连继推捏5次,6天为一疗程。每捏完 一疗程后,可停数天,
再进行捏脊,如此可反复进行4至5个疗程。捏脊疗法具有调理脾胃,和阴阳,通 经络,
消积之功。②针刺四缝穴;用三棱针浅刺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四缝穴,出
针后挤出黄色粘性液体,用消毒棉拭干。每周1次,共2、3次。本法有调补脾胃之功。
⑧饮食疗法,按 照正确喂养方法,应以定时定量哺喂婴儿,按时增加辅食,给以足够的
营养物质。培养小儿良好的进食习 惯,按时就餐,不吃或少吃零食,纠正偏食、挑食的
毛病。
7.答:本病的预防和护理很重要,使其发病率降低,有助于早日康复。①合理喂养,乳
幼儿最好以母乳喂养,不要过早断乳,并要及时合理添加辅食。②饮食要节制,定时、
定质、定量的喂养,不易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食单调。③积极治疗各种急慢
性疾病,特别是 长期吐泻之证。④多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增加体质。⑥干疳患儿注
意胃家“以喜为补”的原则。饮食 应投其所喜,少少与之,诱其食欲。逐步增加数量和
讲究营养质量。
七、病例分析
病案1
诊断:疳症
证型:疳气
证候分析: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脾 虚则不思饮食,精神欠佳,大便时干时溏;脾
胃不健,气血化生不足,故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胃火内 伏,则见 好发脾气;舌脉为
疳症病之初起,脾胃运化不健所致。
治法:和脾健运
代表方药:资生健脾丸
党参、白术、山药、莲子肉、茯苓、薏苡仁、扁豆、泽泻、藿香、砂仁 、麦芽、山楂、
桔梗、神曲、枳实、黄连、白蔻仁、枳壳、炙甘草
病案2
诊断:疳症
证型:疳积兼眼疳
证候分析:本证患儿5个月,Wt4kg,比正常体 重(5个月Wt=3+0.6×5=6kg)减少>25%,
为疳症较重者。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 肠胃,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夹杂证候。
脾胃虚,气血生化乏源,不充形骸,故发稀结穗,形瘦,皮下 脂肪变薄,弹性差,面色
无华;心肝之火内扰故夜眠不宁,易烦躁;积滞于中,络脉瘀阻,故腹膨如鼓, 青筋暴
露;脾病及肝,肝阴不足,精血耗损,不能上营于目,故两眼近角膜外绕有结膜干燥斑。
舌脉符合疳积之征。
治法:消积理脾 养肝明目
代表方药:肥儿丸合石斛夜光丸
人参、茯苓、白术、黄连、胡黄连、使君子、神曲、麦芽、山楂、芦荟、甘草、天冬、
青葙子、生地黄、 枸杞子、肉苁蓉、草决明、石斛、枳壳
惊风习题
一、 填空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惊风多发生于哪个季节?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E.四季皆有
2.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驱风,驱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的论点的著名
医家是
A.钱乙 B万全 C.龚信 D.夏禹铸 E.吴鞠通
3.*急惊风的主要病变部位是:
A.肝肾两经 B.脾胃两经 C脾肾两经 D心肝两经 E肺脾两经
4.*下列哪项不是急惊风的治疗原则?
A.清热 B祛湿 C.镇惊 D.豁痰 E.熄风
5.*急惊风暴受惊恐的主方是:
A.定魄丸 B.菖蒲丸 C.琥珀抱龙丸 D.镇惊丸 E.大定风珠
6.*慢惊风的病变脏腑主要在:
A.肝脾肾 B.心肝肾 C.肺脾肾 D.心肝脾 E.心脾肺
7.小儿发热伴有两目呆滞或直视上窜者,应考虑是:
A.癫痫之兆 B.昏迷之兆 C.肝血不足 D.惊风之兆 E.暴盲之兆
8.“惊风”一词最早见于哪本文献?
A.《太平圣惠方》 B.《小儿药证直诀》 C.《幼科发挥》 D.《温病条辨》E.《幼科铁镜》
9.*下列哪项不属于慢惊风的治疗原则?
A.温运脾阳 B.镇惊安神 C.育阴潜阳 D.养血益气 E.固本培元
10.*可保立苏汤常用于治疗惊风的何种证型?
A.土虚木亢 B.暴受惊恐 C.温邪内闭 D.阴虚风动 E.气血两虚
11.急惊风的好发年龄是:
A.1~2岁 B.1~3岁 C.1~4岁 D.1~5岁 E.1~6岁
12.*急惊风的四证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火.痰.风.惊 B.热.痰.风.惊 C.火.痰.风.惊 D.热.痉.风.惊 E.火.厥.风.惊
13.*小儿高热持续,频繁抽痉, 神志昏迷,谵妄烦躁,腹痛拒按,呕吐不止,大便粘腻
或夹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首选方剂 是:
A.银翘散 B.羚角钩藤汤 C.清瘟败毒饮 D.琥珀抱龙丸 E.黄连解毒汤
14.*小儿高热持续,频繁抽痉,神志昏迷,谵妄烦躁,腹痛拒按,呕吐不止,大便粘腻< br>或夹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治疗方法是:
A.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B.解毒清肠,熄风开窍 C.疏风情热,熄风镇惊
D.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E.镇惊安神
15.*“羚羊角、钩藤、桑野、菊花、白芍、川贝、竹茹、生地”一方适用于治疗急惊风
哪个类型:
A.感受风邪 B.温邪内闭 C.气营两燔 D.湿毒疫邪 E.暴受惊恐
(二)多项选择题
1.*惊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昏迷 B.口吐白沫 C.作畜鸣声 D.抽搐 E.发过即苏,复如常人
2.*急惊风的四证是指:
A.痰 B.火 C.惊 D热 E.风
3.*急惊风的治疗原则是:
A.清热 B祛湿 C.镇惊 D.豁痰 E.熄风
4.*慢惊风的治疗原则是:
A.温运脾阳 B.镇惊安神 C.育阴潜阳 D.养血益气 E.固本培元
5.感染风邪型急惊风的主症是:
A.高热 B皮肤发斑 C.抽搐 D.昏迷 E.脓血便
6.引起急惊风的原因是:
A.感受风邪 B.温热疫毒 C.痰热内闭 D.湿热疫毒 E.暴受惊恐
7.*慢惊风的常见证型有:
A.土虚木亢 B.心阴不足 C.气血两虚 D.肾阴亏损 E.阴虚风动
8.*慢惊风的病变主要在何脏腑?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9.*急惊风湿热疫毒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持续高热 B.频繁抽痉 C.神志昏迷 D.腹痛呕吐 E.大便脓血
10.*温邪内闭常选用的方药是:
A.清瘟败读音 B.黄连解毒汤 C.紫雪丹 D.羚角钩藤汤 E.安宫牛黄丸
二、 填空题
1.*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 病症.以临床出现 为主要症状。
2.*在惊风的治疗上,清代夏禹铸《幼科铁镜》提出了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驱风,
, 的论点。
3.*急惊风的四证是 ,八候是 。
4.外感六淫,皆能导致急惊风,其中以 , 为主。
5.*急惊风的病位主要在 ,慢惊风的病为主要在 。
6.*急惊风来势 ,以 为特征。
7.—慢惊风来势 ,以 为特征。
8.*急惊风的治疗原则是 ;慢惊风的治疗原则是 。
9.*急惊风温邪内闭的治法是 ,方药是 。
10.*慢惊风土虚木亢的治法是 ,方药是 。
三、改错题
1.*惊风以临床出现高热.精神失常为主要症状。
2.惊风的发病年龄以1~3岁多见,常发于春季。
3.*急惊风的四证是火、痰、风、惊,八候是抽、搐、抖、掣、反、引、窜视。
4.*急惊风以反复抽痉,瘫痪为特征。
5.*慢惊风以高热伴抽风,昏迷或精神失常为特征。
6.*急惊风的治疗原则是镇惊安神,慢惊风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
7.西医处理急惊风的主要药物是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地西泮。
8.万全的《幼科发挥》创立了“惊风八候”论。
9.*急惊风温邪内闭型的治疗方法是清气凉营,熄风开窍,主方是清瘟败毒饮。
10.*惊风阴虚风动型的治疗方法是固本培元,益阴潜阳,主方是地黄饮子。
四、名词解释
1.*惊风
2.*急惊风
3.*慢惊风
4.*慢脾风
5.*土虚木亢
五、简答题
1、 简述急惊风的诊断要点。
2.简述慢惊风的诊断要点。
3.*急惊风应与何病鉴别?如何鉴别?
4.*急惊风如何辨外风.内风?
5.*急惊风常有哪些先兆症状?其发病时的主证特点又是什么?
六、论述题
1.试论述急惊风的病因病机。
2.*为什么惊恐也能导致急惊风?如何治疗?
3.*试述土虚木亢型慢惊风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
4.*急.慢惊风的治疗原则分别是什么?
5.*试述大定风珠.地黄饮子在慢惊风治疗中的应用。
七、病例分析
1.*吴╳ ,女,2岁7个月,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半天,约二十分钟前出现高热,烦
躁不安,继而突然出现昏 迷不醒,双目上视,四肢抽搐,维持约5分钟后自行缓解,即
来诊。体查:体温40.3oC,神清,急 性面容,咽充血明显,心肺无特殊,神经系统检查
无异常,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
请写出诊断.辨证分型.证候分析.治法.代表方药
2.*吴╳,女,1岁7个月,腹泻近一 月,初时为蛋花水样便,量多,日十余次,经治后,
今泄泻已减,仍未停止,日5-6次,为清稀水样便 ,时有腹鸣,伴形神疲惫,面色萎黄,
嗜睡露睛,四肢不温,阵阵抽搐,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请写出诊断、辨证分型、证候分析、治法、代表方药
一、 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E 2.D 3.D 4.B 5.C 6.A 7.D 8.A 9.B 10.E 11.D 12.B 13.E 14.B 15.B
(二) 多项选择题
1、 AD 2.ACDE 3.ACDE 4.ACDE 5.ACD 6.ABDE 7.ACDE 8.BCE 9.ABCDE 10.CDE
二、 填空题
1.急重 抽搐.昏迷
2.驱风必先解热 解热必先祛邪
3.热.痰.风.惊 抽.搦.颤.掣.反.引.窜.视
4.风邪温邪 湿热疫疠之气
5.心肝 肝脾肾
6.急骤 高热伴抽搐.昏迷
7.缓慢 反复抽搐.昏迷或瘫痪
8.清热.豁痰.镇惊.熄风 补虚治本
9.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羚角钩藤汤合紫雪丹
10.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缓肝理脾汤
三、改错题
1.错误:高热 正确:抽搐;错误:精神失常 正确:昏迷
2.错误:1~3岁多见 正确:1~5岁多见;错误:常发于春季 正确:四季皆有
3.错误:火.痰.风.惊 正确:热.痰.风.惊;错误:抽.搐.抖.掣.反.引.窜.视
正确:抽.搦.颤.掣.反.引.窜.视
4.错误:反复抽痉 正确:高热伴抽风;错误:瘫痪 正确:昏迷
5.错误:高热伴抽风 正确:反复抽痉;错误:精神失常 正确:瘫痪
6.错误:镇惊安神 正确:清热.豁痰.镇惊.熄风;错误:扶正祛邪 正确:补虚治本
7.错误:苯妥英钠 正确:10%水合氯醛;错误:丙戊酸钠 正确:苯巴比妥
8. 错误:万全 正确:龚信;错误:《幼科发挥》 正确:《古今医鉴》
9.错误: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正确:平肝熄风,清心开窍;错误:清瘟败毒饮 正确:
羚角钩藤汤
10.错误:固本培元.益阴潜阳 正确:育阴潜阳,滋水涵木;错误:地黄饮子 正确:
大定风珠
四、名词解释
1.惊风: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2.急惊风: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伴抽风.昏迷为特征。
3.慢惊风:慢惊风来势缓慢,以反复抽痉.昏迷或瘫痪为主症。
4.慢脾风:阳衰阴盛,出现面恍,肢厥,口鼻气冷,两目凝视,手足蠕动,此即慢脾风。
5 .土虚木亢:土虚木亢是形成慢惊的重要原因之一。吐泻津液受损,脾阳胃阴俱虚,土
虚木贼,木旺化风 ,导致肢体搐搦而成为慢惊。
五、简答题
1.答:急惊风的诊断要点是:1.突然发病,具 有热.痰.风.惊四证及
抽.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2.有接触疫疠之疾,或暴受惊恐史。 3.中枢
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检查有阳性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4.属于细菌引
起的脑炎.脑膜炎,周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答:慢惊风的诊断要点是:1.具有呕吐 .腹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等病史。2.多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见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 力,时作时止,或两手颤动,
筋踢肉瞬,劢细无力。3.具有惊风的八证表现。4 .根据不同疾病出现的证候,结合血
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CT等检查,明确原发疾病。
3.答:急惊风应与癫痫鉴别。鉴别要点是: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伴抽风.昏迷为特
征。发病年龄1 ~5岁多见。癫痫发作时抽搐反复发作,抽搐时口吐白抹或作畜鸣声,抽
搐停止后神情如常。一般不发热 ,年长儿较多见,有家族史,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波型。
4.答;外风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若见 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
内风病在心肝,热.痰.风三证俱全,反复抽痉.神志不清, 病情严重。
5.答:急惊风来势急骤,但在惊厥发作之前,常有发热.呕吐.烦躁.摇头弄舌.时发< br>惊啼.或昏迷嗜睡等先兆症状。发病时主证特点,则为身体壮热,痰涎壅盛,四肢拘急,
筋脉牵掣 ,项背强直,目睛上视,牙关紧闭,唇口焦干,昏迷抽搐,常痰.热.惊.风
四证并出。
六、论述题
1.答:外感六淫,皆能导致急惊风的发生。其中以风邪温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 。风为
百病之长,容易兼寒挟热,若外感风邪,束于肌表出现畏寒发热。小儿肤薄神怯,气血
未 充,热灼筋脉,可见神志昏迷,抽痉动风,此属一过性高热惊厥,热退则抽痉自止。
温邪致病,如风温. 春温.暑温以及四时温邪,侵犯人体,易化热化火,入营入血,内
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 风痉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敌邪,内闭外脱。
湿热疫毒,多挟积滞,蕴阻脾胃,下趋大肠,内陷心肝, 扰乱神明,而致痢下秽臭,高
热昏厥,抽风不止,甚则肢冷脉伏,口鼻气冷,皮肤粘冷发花。另有小儿筋 脉柔嫩,神
志怯弱,心肝俱虚,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跌扑震荡,暴受惊恐,能
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产生抽搐昏迷,惊叫惊跳诸证。
2.答:小儿筋脉柔嫩,神志怯弱,心肝俱 虚,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
跌扑震荡,暴受惊恐,能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产生抽搐 昏迷,惊叫惊跳诸证。治宜
镇惊安神,方拟琥珀抱龙丸加减。风痰入络者,选用茯苓.朱砂.石菖蒲.远 志.龙齿
以化痰安神,镇惊熄风;气虚血少者,加当归.白芍养血安神。
3.答:暴吐暴泻, 津液受损,脾阳胃阴俱虚,土虚木贼,木旺化风,肝主筋.藏血,津
血同源,肝血不足,肝风潜动,导致 筋脉失养,肢体搐搦而成为慢惊。证见形神疲惫,
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阵阵抽搐,大便清水 样或带绿色,时有腹鸣,舌淡,
苔白腻,脉沉弱。治以温运脾阳,扶土抑木,方拟缓肝理脾汤加减。若脾 虚及肾,肾阳
虚微,元气虚弱,火不生土,出现面恍,肢厥,口鼻气冷,两目凝视,手足蠕动,此即慢脾风,宜加用附子.肉桂.川椒温阳救逆,固本培元。
4.答:急惊风的 治疗原则是: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临床当据辨证所得,痰盛者急
先化痰,热盛者给予清热,风盛者 应速祛风镇惊。慢惊风的治疗原则是以补虚治本为主。
土虚木旺,治以健脾平肝抑木;阴虚风动,治以滋 阴养血平肝;气血两虚,治以益气养
血,濡润筋脉;肾精亏耗,治以固本培元。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 通络,化痰行瘀之
法。
5.答:小儿惊风,证见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 或抽搐,虚烦疲惫,
大便干结,舌绛,少津,苔光剥,脉细弦数,为阴虚风动的慢惊风,乃由于热久伤阴 ,
肝肾俱虚,虚风内动所致,治宜育阴潜阳,滋水涵木,方拟大定风珠加减。若小儿惊风,
有解 颅.五迟五软等原发病,伴有肢体抽搐,斜视凝视,一时性失言失聪或局部颤动,
抽搐过后,恢复常态, 舌淡嫩,脉沉弱,为肾精亏损的慢惊风,乃由于肾精亏虚,元气
匮乏,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引起,治宜固 本培元,益阴潜阳,方拟地黄饮子加减。
七、病例分析
病案1
诊断:急惊风
证型:感受风邪
证候分析:外感风邪,风热之邪郁于肌表,上扰清空,内阻肺经,故出现发热 .头痛.咳
嗽.咽红诸证。热极生风,出现抽痉.昏迷。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在表之
象。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代表方药:银翘散
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桔梗.竹叶.芦根.钩藤.僵蚕.石决明
病案2
诊断:慢惊风
证型:土虚木亢
征候分析:久泻伤脾,脾阳不振,脾虚则面黄神疲, 大便水样。阳虚则四肢不温,舌淡,
苔白。土弱木乘,木旺化风,故时时作搐,嗜睡露睛。
治法: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代表方药:缓肝理脾汤
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山药.煨姜.白芍.钩藤
呼吸道感染怎么办-菊内留香
妈咪爱 合生元-夏米米
为什么很多女人做妓女-男性口服避孕药
血精灵猎人-婴儿印泥
男女怎么才能怀上宝宝-哈尔滨最好的皮肤病医院
凑热闹简谱-婴儿奶粉水温
小孩晚上喝牛奶好吗-坏男孩英文
心惊肉跳电影-阴到炎
本文更新与2020-10-20 22: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27875.html
-
上一篇:宝宝的用品清洁与消毒
下一篇:育婴员中级操作技能考核复习提纲带部分答案